郭惠彬
【摘 要】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核心素养,积极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微课的运用,充分发挥媒介资源的可视化和直观性的特点,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 微课 策略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善于挖掘和利用课内外的多样资源,同时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优化。立足核心素养开发信息技术微课资源,就是要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融入微课资源中,充分发挥媒介资源的可视化和直观性的特点,使学生更积极、主动且更有创造性地参与学习,达到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下面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微课的运用,笔者谈谈个人的实践与思考。
一、以“微”激情,在创设真实情境中激发兴趣
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有利于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微课作为教学辅助,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使抽象的教学变为具体,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好山好水好风光”一课时,教师可以“大中国”微视频作为导入,学生被一望无际的草原、成群的牛羊、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的画面深深吸引,他们一双双好奇的眼睛让人看到了求知的渴望。在三年级上册“传统节日中的‘家”这一课教学中,笔者播放喜庆的《春节序曲》,并介绍贴对联、贴窗花、挂灯笼、放鞭炮的习俗,营造出浓浓的节日氛围。教师可请学生推荐年夜饭的特色菜肴,感受普通菜肴中蕴含的美好寓意,并让学生模拟拜年情境,表达祝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是节日让“家”有更多的期待、更多的幸福。这样以视频、动画的形式呈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冲击,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二、以“微”明理,在再现生活场景中体验情感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教学中,教师可巧妙借助多媒体,与生活实际相连接,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和生活场景,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反思自己成长中的错误,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如二年级下册《小水滴的诉说》一课教学中,教师可在导入环节播放视频“小水滴的诉说”,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课的主题,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到真实的情境中,为接下来的学习作好了铺垫。而后,教师再次借助微视频,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地球上淡水资源的稀缺,适时引入绘本故事《爷爷家的洗脸水》,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体验,一步步引导学生感悟到水的“重要——稀缺——珍贵”,引导学生感受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此时,教师播放校园里部分学生在水龙头旁打水仗、玩水时水龙头也不关的录像,让学生交流感受,讨论节水小妙招、制订家庭节水自评表,从而引导学生反思梳理自己平时在用水方面存在的问题,把节水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样的设计引发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帮助学生深刻体会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使他们积极争当“节水小卫士”。
三、以“微”育心,在深化教学内容中升华认知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许多留白的地方,需要教师活用教材,走进现实生活去挖掘与本学科教材内容相关的素材去填补教材中的空白。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微课对知识点进行扩展和延伸,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更进一步的认知。
以五年级下册“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为例,教学重点是知道遵义会议,了解红军长征及其伟大意义,学习长征精神;难点是分析长征相关事件,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对祖国的热爱。教师可巧妙地利用微课,讲述长征时间、背景、任务等,让学生对长征有整体的认识。而后,通过长征前后红军人数的对比,并结合中国地形图及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以及红军经过草地、雪地、大江大河等,多角度引导学生体会长征路上困难重重。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遵义会议的作用,强化其情感认同。最后,通过知识竞赛,让学生加深对长征重点知识的识记,达到教学目的。这样,通过微课将学生带入那段峥嵘岁月,化解了教材中的重难点,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实现情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四、以“微”润德,在拓展学习空间中增强意识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微课,针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充分发挥各类课程协同互助效应,延伸德育时间与空间,使教学活动走向发展性的课程知识和更广阔的课程生活,提升育人实效。
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圆明园的诉说”一课时,教师可结合语文课《圆明园的毁灭》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利用微视频对比圆明园的辉煌及毁灭,揭露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历史,激发其振兴中华的情感。而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流失文物回家的资料,结合时政内容,围绕“圆明园遗址重建与保留”展开激烈辩论。随后,教师联合学校少先队大队开展“圆明园讲述人大赛”等活动,在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爱国情怀,实现“知”的根本目标。这样拓展学习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互鉴、互助学习中再次提升认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五、以“微”见效,在优化学习方式中提升素养
道德与法治教学应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课程资源支持。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话意识和建构意识,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微课成为教师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体验、感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家乡特色代代传”,教师可以猜一猜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家乡泉州,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制作泉州特色旅游攻略卡。在此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在课前分小组活动探究,搜集关于家乡的视频、音频、图片、实物等素材做成微课,完成课前作业单。课中,学生按“泉州名胜、泉州建筑、泉州美食、泉州戏曲、泉州工艺、家乡话”六个项目组,以微课形式上台交流展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家乡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传承家乡传统文化的情感。以生活化的项目主题为导向,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教学相长”真实发生,让每个参与者在教学中获得体验和成长!
总之,教师应立足儿童生活,适时、合理地运用微课,促使教学内容往纵深、课外延伸,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参与的热情,更好地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实现激情、明理、导行的学科育人价值,又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
(作者单位:福建省惠安县八二三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