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莹
摘要:为了提升大学生的劳动创造与创新创业能力,需要积极培养学生在新时期劳动教育中所倡导的创新、创造、创意精神。这需要综合运用校内外丰富的创新创业资源,构建一种体现“劳创融和”理念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堂。这种课堂的建设不仅顺应了当前国家对于创新型技能人才的需求,更是秉持了“劳创融合”的理念和教育资源协同战略。我国的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反映了我国社会的发展趋势,也体现了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创新与进步。劳动教育能够为创新创业提供正确的引导,使人们在劳动中挖掘创新的可能性;而创新创业又为劳动教育注入了创新活力,使劳动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技能实践,更是一种富有创意和智慧的探索。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劳动创造与创新创业能力,需要从课程设计、师资培养、实践环节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开设一些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创新课程,鼓励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从多方面入手,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和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关键词:劳创融合;创新创业;集成化
引言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35号)明确要求,“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健全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一批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示范课程。”(教育部牵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为了打造高校创新创业培训活动品牌,需要有针对性地创新创业培训,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还能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集成教学计划、集成教学目标、集成教学内容和集成教学团队积极探索劳动与创新创业的内在规律,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体验感,推进课程的交叉融合,把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课程设计集成化教学
在当前教育领域中,课程设计集成化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这种教学模式旨在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课程设计集成化教学的实施需要教育者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同时也需要他们具备创新性的思维和方法。教育者需要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将这些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门全新的课程。在实施课程设计集成化教学的过程中,教育者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爱好,教育者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一)打破传统束缚,需要设计一系列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创新课程
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实用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体验。除了项目导向学习和翻转课堂,引入设计思维、游戏化学习等新型教学方式。设计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发现问题、定义问题并找到创新的解决方案。游戏化学习则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提高学习效果。在实施这些创新课程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实践操作和团队协作。同时,也注重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沟通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和职业发展。探索更加新颖、实用和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1]。
(二)跨学科课程的开发也显得尤为重要
跨学科课程的开发,需要教育者具备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思维。他们需要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融合,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在跨学科课程中,学生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探索和发现。他们将通过实践、实验、调查等方式,亲身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在科技与创新课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科学技术知识,还需要学习创新思维、创业精神等方面的内容。这样的课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还能为他们的未来职业生涯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2]。
(三)实践体验课堂教学是社会责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校可以组织定期的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社区建设中,如义务清理街道、绿化环境、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从实践中感受到自己的行动对社区、对环境、对他人的积极影响,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学校还可以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组织公益活动,如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捐赠学习用品、参与环保组织的植树活动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还能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关爱之心。在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问题,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社会责任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融入教学内容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还能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学校应该积极探索和实践社会责任教育的有效途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四)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
课程设计还需要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通过与企业、行业协会等合作,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趋势,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和有针对性的课程。通过与企业、行业协会等合作,高等教育机构可以更直接地了解行业最新的技术发展、职业技能要求及人才需求趋势。这种合作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共同研发课程、企业实习、访问学者计划等。建立一个定期评估和更新课程内容的机制,确保教学内容能够反映最新的技术进步和行业需求。这可能需要引入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评估过程。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外,软技能(如沟通能力、团队协作、领导力等)的培养也十分重要。这些技能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而企业和行业协会对此类技能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鼓励学生和教职工发展终身学习的观念,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高等教育机构可以提供持续教育的机会,比如在线课程、工作坊、公开讲座等,以满足社会成员的持续学习需求[3]。
二、构建教学创新劳创教师队伍
选拔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乎个人职业发展,更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同时,选拔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资源。高校还可以组织经验丰富的双创导师深入校园,举办创业大讲堂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政策解读、经验分享和实践指导等多方面的帮助。通过这样的活动,大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创新创业的各个方面,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创业之路提供宝贵的启示和指导。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引导者。也需要通过组织定期的研讨会、工作坊以及外出学习等活动,帮助教师提升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水平。有助于教师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创新之路,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
三、创新实践劳动环节
(一)深化实践教学
深化创新实践劳动环节,塑造正确的劳动观念,通过课堂内容教学设计认识到劳动创造人、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劳动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劳动,人们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劳动也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具备必备的劳动能力
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技能是现代人的基本要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许多传统的劳动岗位正在被自动化和智能化所取代。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的培养。相反,应该更加注重劳动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劳动者[4]。
(三)正确使用常见的劳动工
也是提高劳动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在现代社会,各种先进的劳动工具层出不穷,如机械设备、电子设备、自动化生产线等。掌握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劳动效率,还可以降低劳动强度,保护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增强体力、智力和创造力,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也是创新实践劳动环节的重要目标。在劳动过程中,学生们不仅需要具备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还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方案,并将其付诸实践。此外,团队合作能力也是完成劳动任务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只有通过与他人的协作和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劳动目标,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实践教学是连接理论知识与现实应用的桥梁
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例如,在理工科领域,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通过建立创新实验室,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实验项目,进行实践操作,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和培训内容。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有机会亲身参与实践项目,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创新创业的核心要素。
(五)创业实践基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平台
通过参与创业实践,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创业过程中,锻炼其商业思维、团队协作和市场开拓能力。同时,创业实践基地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高校可以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
这些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让他们有机会在全校甚至全国范围内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同时,通过参加竞赛和比赛,学生还可以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积累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将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这些大赛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还能帮助他们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在比赛中,学生需要与队友紧密合作,共同策划、设计和实施创新项目。这一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与企业的合作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和市场需求,为他们未来的创业之路奠定坚实基础。高校可以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机会,共同开展实践教学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提升其职业竞争力。
四、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因为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并为他们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
(一)设立创新奖学金和创业基金等奖励机制
这些奖学金和基金不仅可以对在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还能为他们的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这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
(二)营造一个开放、包容、支持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显得尤为重要
这种氛围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到自由和舒适,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和热情,例如,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时,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或批评。这样,学生才会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进一步拓展创新思维。在创新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失败和挫折。如果一个校园文化氛围缺乏包容性,那么学生在面对失败时可能会感到沮丧和失落,甚至放弃创新。相反,如果校园文化氛围具有包容性,那么学生会更加勇敢地面对失败,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创新能力。因此,学校应该鼓励学生敢于尝试、敢于失败,为他们提供一个宽容的成长环境。
支持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还需要通过举办各种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来实现。这些活动可以邀请创新领域的专家和成功人士与学生分享他们的经验和心得,让学生从中汲取创新的灵感和热情。同时,这些活动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创新的过程和方法。
结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创新,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实用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和路径。无论是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还是评价体系,都需要充分体现创新创业的精神和实践要求。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通过与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建立更加多样化的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创业环境和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注重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确保学生能够从中获得真正的收益和成长。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支持体系。包括资金、技术、人才、法律等方面的支持,为学生创业提供更加全面、细致的服务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顾飘,徐明宇.论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构共生[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06):80-82.
[2]赵彦,王艳辉.劳创融合理念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3,42(09):245-249.
[3]吴云霞,秦亚杰.论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构共生[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01):14-16.
[4]董敬文.探究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共生[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0(10):23-2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