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安全教育“情境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4-07-01 16:41张云
当代家庭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情境化安全教育幼儿

张云

摘 要:安全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基石,幼儿园有必要加强幼儿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情境化”教学提倡学习应广泛联系日常生活,通过触发情感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幼儿安全教育中运用“情境化”教学模式,可以让幼儿沉浸在不同的场景中,深切感受安全的意义,并习得一定的安全知识。基于此,本文探讨幼儿园安全教育“情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策略,旨在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更好的保驾护航。

关键词:幼儿;安全教育;“情境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05-0136-03

*课题基金:本文系福建省建瓯市教育科学研究2022年度立项课题“幼儿园安全教育“情境化”模式的实践研究”(编号B22104.)研究成果。

安全教育是生命健康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幼儿这一特殊群体尤为重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结合幼儿的生活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但大多数幼儿难以辨识生活中的危险因素,也缺乏必要的安全应急常识,所以教师应通过安全教育课程,改善幼儿的认知,提高他们日常行为的安全度,从而有效规避各种伤害事故。“情境化”教学是基于真实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引起幼儿的情感反应,对他们产生积极影响。教师立足于安全教育的要求,创设出具体、生动的情境并将幼儿置于其中,能够改善“口头讲述安全知识”的弊端,并将教学转化为引导幼儿自主探寻、建构安全的意义,这对全面提升幼儿园安全教育的成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情境化”教学的概念

“情境”本意是外部环境各种情况的综合。17世纪30年代,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其撰写的《大教学论》提出“知识学习始于感官”的主张,揭示了学习中认识的发展规律——直观的情境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促进感性知识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学者们不断探索“情境”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进而形成了“情境化”教学的概念,即创设真实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将知识以具体、鲜明的形象展示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他们由对形象的感知进阶到对抽象的顿悟。

对幼儿而言,他们主要通过感性而非理性来认识世界,所以“情境化”教学特别适用于该群体,鲜活的任务情境会让幼儿感觉自己在参与某项游戏、活动,能够全身心、长久地投入其中,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习得知识、掌握技能[1]。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主动创设情境,调动幼儿的想象力,由此帮助他们建立起易于理解和记忆的知识体系。

二、“情境化”教学之于幼儿安全教育的意义

传统的幼儿安全教育重任务、轻情境的现象比较突出,教师通常只在教学初始阶段简单地进行情境创设,却没有对它在教学中的价值作深入挖掘,幼儿也主要集中在知识领域开展思维活动。但幼儿的知识储备、认知能力十分有限,并不能理解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也不会对安全知识留下深刻印象。所以传统教学的局限性较大,并不适用[2]。“情境化”教学有着真实的任务情境,这种情境对幼儿而言是非常真实的,与他们现实生活有较大关联,也是他们未来有可能遇到的。幼儿学习时必须对任务情境作出恰当反应,即综合情境信息,从安全知识产生、应用的环境去看待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所以“情境化”学习不仅仅是一个思维过程,而且幼儿必须亲身完成某项具体的任务,并从中获得历练。综上,“情境化”教学为幼儿搭建起了一座理论与现实沟通的桥梁,它极大地促进了知和行的统一,不仅带给幼儿一段深刻的学习体验,还能促进幼儿心智得到锻炼。

三、幼儿安全教育“情境化”教学的实施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目标是“情境化”教学应达成的预期结果,它可以客观反映幼儿在安全知识、能力上的改变程度,也体现了师生“教”与“学”的共同需求,所以目标性原则是实施“情境化”教学的基本前提。对《纲要》作深入研究可发现,幼儿安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教导幼儿学习安全保护的基础知识,帮助树立起安全意识,并掌握基本的应急方法。该总体目标明确了教学的方向,它提示教师应从何种角度去实施教学、通过何种方法来推动教学发展。同时,目标还具有约束功能,它能在教学过程中调整、修正教师的行为,并直接促成教学结果的产生。因此,教师应以目标为依据设计“情境化”教学,并将“达成目标”的理念贯彻、落实于教学的所有环节,实现对幼儿的有效指导。

(二)适宜性原则

为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教师通常会引导幼儿识别日常生活中的危险因素。但并非所有内容都能展示出来,一些反面、消极、过度新奇的内容并不适宜“情境化”,以避免幼儿在无监护人看护的情况下模仿尝试。所以“情境化”教学的实施一定要注意适宜性,即将安全教育的内容转化为简单、得体、易于幼儿接受的方式呈现。这种适宜性可以表现为语言的幽默平易、教学道具的形象逼真、模拟场景的鲜活生动等方面,以此实现对幼儿的吸引,并促进他们高度投入到“情境化”学习活动中。因此,教师应充分考虑幼儿在认知上的局限性,创设的情境也应符合他们的心智水平,从而将幼儿置于熟悉的场景中,增进他们对安全知识的理解。

(三)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指“情境化”教学的实施不拘泥于固定的要素和形态,教师应以幼儿安全能力的发展为立足点,并运用多样的方法,使教学呈现出开放、自由的特点。开放性原则下,教师应尽可能拓宽安全教育的范围,让幼儿获取更多的信息并进行个性化改造。比如教师创设情境时,就不能局限于幼儿园、家中、公园等简单场景,这样的教学往往过于生硬、机械,会让幼儿产生排斥心理。而应根据幼儿的习惯、喜好,丰富场景的内容和形式,以提高幼儿的学习热情[3]。因此,“情境化”教学是否有效,能否获得幼儿的认可,这是当前幼儿园安全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教师应选择适宜的程序和方法,将其作为着力点,从而全面铺开“情境化”教学活动,并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幼儿园安全教育“情境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讲好安全故事,唤起幼儿的安全意识

听故事是幼儿乐于接受的,这也是他们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挑选出与安全教育相关、适宜幼儿的小故事,在讲述过程中再现故事情境,并通过情节的演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4]。如此一来,单调的幼儿安全教育就会变得富有趣味,幼儿也能在倾听过程中了解、掌握各种安全常识。

例如“三只小猪”的故事,主要内容是三只小猪离开妈妈独立生活,遇到危险后积极自救最终取得成功。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小猪建房”“大灰狼摧毁房屋”“战胜大灰狼”的过程,重点介绍小猪自救的方法。讲完故事后,教师要结合情节提出问题,启发幼儿理解“遇到危险”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教会他们如何保护自己,问题如下:(1)老大和老二分别用木板和草料修建房屋,这样的房屋坚固吗?(2)大灰狼将草屋和木屋吹倒后,老大和老二急得大哭,有助于它们摆脱危险吗?(3)你们想对故事中的三只小猪说些什么呢?问题引导下,幼儿会独立思考,并给出个性化的答案:用草料和木板修建的房屋很不结实,应该安装一道大铁门;小猪逃入石屋后,应该先把烟囱关好,防止大灰狼从上面下来……从幼儿的答案可知,大多数幼儿已知道进门后应立即关好门窗,这说明他们已经树立起了相应的安全意识。

(二)展示多元化的道具,引导幼儿辨识危险因素

幼儿的年龄偏小、精力旺盛,对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发现一些新鲜事物后都跃跃欲试。但日常生活中一些器材、道具往往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幼儿对此缺乏了解、盲目尝试,就有可能受到伤害,所以教师应向幼儿提供多元化的道具、材料,帮助他们辨识其中的危险因素,从而防患于未然。

例如为丰富幼儿的娱乐生活,大多数幼儿园都在园区中配置了滑梯、滚筒、转椅、高跷等游乐设施。这些设施的构造十分复杂,教师可以此为素材,创设出游玩时不小心受伤的情境,让幼儿认识到游乐实施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而带领他们作进一步的体验,纠正其不按规程使用的行为。另外,一些常见的工具也具备一定的危险性,比如“榔头”“剪刀”“刀片”“插线板”等,教师可以展示相应的道具,和幼儿一起探索工具的用途、使用方法等,避免他们随意使用。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危险因素,意外事故的发生也具有不可预测性,因此,教师向幼儿展示多元化的道具,能够提高幼儿的辨识能力,帮助他们积累规避风险的经验。

(三)模拟真实场景,帮助幼儿熟悉规则

教师设计情境化教学内容时,可以参照一些真实的建筑、场地,模拟出各种现实场景并引导幼儿参与其中,让他们与环境充分互动,并在环境影响下感知安全问题,熟悉各种规则。

以“到电影院看电影”为例。首先,教师结合看电影的活动主题,用多媒体、口头讲解等方式向幼儿讲解一些安全知识、注意事项;其次,将教室、园区做合理改造,设置一些路标、警示牌,模拟出马路、电影院等场景;最后,组织幼儿按指定路线步行至“电影院”。行进过程中,教师可根据预设,提醒幼儿注意各种细节。比如过马路时,应步行到斑马线的位置,再观察交通信号灯以及车辆行驶的情况,确认安全后,再步行至马路的另一端;又如进入电影院后,应注意观察影院过道、走廊的指示牌,根据提示找到对应的观影厅。由上,教师在模拟场景中开展教学,可以营造出特定的环境氛围,幼儿也能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看待、了解各种规则,从而轻松习得安全知识。

(四)扮演不同角色,增加幼儿的心得体会

角色扮演就是根据安全教育的内容,将游戏引入课堂,让幼儿进行扮演、表演,这样的教学十分轻松、活泼,能够增加幼儿学习的兴趣。教师设计教学时,可参考一些真实案例,让幼儿扮演不同的人物,体会人物的心情,从而在沉浸式的体验中获得个性化的心得体会[5]。

例如近年来幼儿在商场中走失的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可设计“你走散了”的游戏,创设“父母带你去商场,你却与他们走散了”的情境,让幼儿分别扮演走散者、父母、路人、保安员等角色。要求他们发挥想象,并结合人物的身份揣摩人物心理,然后自主对话。角色扮演过程中,走散者会感觉十分慌张、惶恐,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寻求路人或是保安员的帮助,教导他们掌握向成年人求助的方法;扮演父母的幼儿则显得十分焦急,教师可以启发他们的同理心,加深对他们父母关爱之情的理解。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与幼儿作进一步的交流,以巩固教学成果。通过角色扮演,幼儿能够获得深刻的心理感受,进而形成相应的安全意识。一旦他们在生活中长时间见不到家长、教师,就会意识到情况异常,也会正确地向他人求助。

(五)组织安全演习,检验幼儿学习的效果

“情境化”教学在实施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教师可运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手段推动教学发展,幼儿也能接受更加丰富的信息。但是,如果幼儿只是被动地学习,其安全方面的能力必然难以全面提高,所以教师可组织幼儿参加安全演习,测试幼儿的反应,检验“情境化”教学的成果。

例如火灾,火灾属于常见、多发事故,教师应时刻保持警惕,向幼儿讲解火灾的危害性、应急知识、疏散方法等,提高幼儿对火灾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组织幼儿参加“火警应急逃生”的演习。演习开始后,火警铃声响起,教师组织班级里的幼儿有序、快速地沿预设路线撤离到安全地带,再清点人数,确保所有幼儿安全撤离;警报解除后,教师带领幼儿回到教室,并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确保幼儿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演习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的反应和表现,发现突出问题应详细询问,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并在随后的课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纠正其缺点。综上,演习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能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和应急能力,增加他们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适应性,并做好相应的防范准备。

五、结束语

幼儿是国家的未来,他们正处于人生的萌芽阶段,身体和心理素质相对较弱,所以有必要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但安全教育的实施不能停留在理论讲授的层面,教师应根据内容定位,创设出适宜的情境,并通过讲好安全故事、展示多元化的道具、模拟真实场景、扮演不同角色、组织演习等方式,让幼儿参与其中并获得历练,以此促进他们了解各种危险因素,掌握应急避险的基本知识。

(责任编辑:黄艳华)

参考文献

[1]元舒静.幼儿园安全教育中“情境化”策略的运用方式探究[J].考试周刊.2021(67):166-168.

[2]董宏娟.基于情境教学的幼儿园安全教育探究[J].新课程.2020(30):162.

[3]郭蓉,管金花.浅谈情境游戏体验区的创设——以幼儿安全教育为例[J].好家长.2020(11):45.

[4]余静.幼儿教学中培养幼儿安全意识的策略探讨[J].教育术.2023(04):65+70.

猜你喜欢
情境化安全教育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高中语文古诗词“情境化”教学策略研究
浅议小班幼儿舞蹈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的情境化教学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幼儿园安全教育的实践构想
幼儿家庭安全教育问题漫谈
构建生活化情境优化数学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