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袁媛 陈浩 浮宇涛
摘要:广泛应用于城市体检评估工作的社会满意度调查,在理论和技术层面上仍需要在“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指导下探索完善,尤其是在进一步反映居民的感受和意愿、“问诊”各类“城市病”等方面提供满足公众诉求的城市建设与更新建议。因此,文章基于“城市人”理论视角,结合云南省蒙自市2022年城市体检自评估案例,对社会满意度调查分析的技术路径提出三个方面的优化思路:①开展多维多层次主观意见和需求调查,收集不同视角、维度和精度的社会感知反馈信息;②关注“城市人”的群性,探索不同社会经济属性群体的满意体验和需求差异;③进行主客观体检评价的交叉耦合分析,揭示城市客观建设成效与居民主观评价认知的匹配/失配状况。经过以上优化措施,以期更加全面地掌握居民的多元特征和差异化需求,揭示城市建设客观指标和居民体感之间的“温差”,同时更精准地识别城市问题,并从人的角度制定更加高效的城市更新行动策略。
关键词:以人为本;社会满意度;城市体检;“城市人”;城市更新
【中图分类号】 TU984 doi:10.3969/j.issn.1674-7178.2024.03.01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大规模、高效率的城镇化。在城市飞速发展的同时,各类城市问题复杂交织,对城市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挑战[1]。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城市体检应运而生。作为一项考察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城市体检是指对城市发展状况、城市规划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分析、评价、反馈和校正,旨在以科学指标识别城市发展短板,为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提供重要参考①。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决定在沈阳、南京、厦门等11个城市开展城市体检工作试点,并将城市体检分成城市自体检、第三方体检、体检结果反馈3个阶段进行②。2023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全面开展城市体检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部署开展城市体检工作③。随着城市化的深入推进,目前城市规划的关注重点已经从编制审批延伸至全生命周期城市治理,城市体检过程性评估的作用日趋凸显[2]。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考察城建工作时强调,城市规划建设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要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③。“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揭示了“以人为本”是我国城市工作的本质、城市规划与空间治理的价值导向,也是新时期城市体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4]。而社会满意度调查作为城市体检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价值导向的首要体现,它应该帮助表达居民对于人居环境的主观感知、评价和诉求,揭示城市建成环境供给与居民需求的互动规律,从而达到按照人民需求精准定位城市问题并提出城市更新修补措施的目的[5]。
然而,对比指标体系方面丰富的探索,目前学术界对于社会满意度调查的研究明显不足,制约了社会满意度调查在城市体检工作中的应用深度和广度,因此有必要对社会满意度调查的生成逻辑、实操方法及数据规律解读等理论和技术问题进行深入研讨[6]。本文以“以人为本”的价值尺度审视当前城市体检工作中社会满意度调查的理论不足与实践短板,并基于“城市人”理论,结合云南省蒙自市2022年度城市体检自评估中的社会满意度调查案例,有针对性地提出社会满意度调查的技术框架和优化思路,以期推动高质量开展我国城市体检工作,助力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
一、城市体检中社会满意度调查研究的现状及其优化再思考
(一) 城市体检中社会满意度调查的研究评述
满意度这一概念源自心理学,原指人对某事物感受和评价的心理状态。满意度调查则指通过定量或定性的方式,评估和分析参与者对目标对象的感受和看法[7]。近几十年来,满意度调查成为促进公众了解和参与城市建设的一种有效形式,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领域的众多实践场景,国内外学者也围绕满意度调查的应用内涵和分析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理论驱动型和数据驱动型研究[8]。其中,理论驱动型研究专注于探索满意度的形成机制,主要基于期望值理论[9]、社会比较理论[10]、适应和应对理论[11]等内容拆解满意度的内涵,构建城市建设中满意度的分析框架。而数据驱动型研究则以数据为导向,从多元线性回归方程[12]、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13]、四象限分析[14]等不同类型的分析方法,探索满意度调查数据所反映的深层规律。
随着“以人为本”理念在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中不断深化,越来越多学者从人的角度出发,关注社会满意度调查在城市体检评估中的重要性。如谌丽和蒋雅卓聚焦满意度调查在北京市城市体检的具体应用,提出要建立常态化的城市体检满意度调查机制[15]。甘霖等学者总结北京城市体检评估中将城市运行监测与民生感知调查相结合的实践经验,提出要建立规划供给和社会需求双视角的评估技术框架[16]。但在这些研究中,社会满意度调查更多还只是作为城市体检评估工作的视角和任务之一,鲜有专门针对满意度调查开展更具深度和广度的研究。
与此同时,有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存在实践层面的架空和割裂,这是因为我国的“人口”往往与资源挂钩,城市规划更多服务于假想中的均质化“抽象人”,而遗忘了城市中的“具体人”[17]。为深入理解在“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中真实的“人”,周显坤、肖扬谋等学者建议借鉴使用“城市人”理论[18-20]。“城市人”理论近年来在国土空间规划[21]、规划成效评估[22]、设施供给优化[23]等话题里都有较成熟的探讨,但关于直接获取和了解“城市人”需求的社会满意度调查,目前还缺乏相关有针对性的研究,亟须进一步探索完善从而更好地践行和发展“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城市人”理论,结合理论分析与规划实践对城市体检中社会满意度调查技术框架和优化思路进行再认识和再思考。
(二)城市体检中社会满意度调查的理论和技术短板
结合现有研究和实践情况来看,虽然社会满意度调查已广泛应用于城市体检评估工作,但在理论和技术层面上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社会满意度调查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撑,研究内容较为单一。在多地的城市体检工作实践中,社会满意度调查仅被视作一项不可或缺的任务,缺少对满意度的内涵及其形成机制的思考。其二,普遍缺乏社会满意度调查与城市客观属性指标之间的耦合对照分析。城市人居环境的优化过程是主客观属性的耦合过程,但在城市体检工作中往往过多关注客观指标(即城市建设现状与期望目标的指标差距)而忽略了个人期望与现实环境等因素对居民感知的影响,由此造成对“城市病”的误判与遗漏[24]。其三,较为缺乏对社会满意度内在规律的分析。现有社会满意度调查大多是对满意度的测度以及简单的统计分析,少见利用各类计量学统计方法对类型丰富、数量庞大的问卷数据进行更为深入的信息挖掘和揭示社会满意度内在规律。
(三)面向“城市人”的社会满意度调查再认识
由梁鹤年先生提出的“城市人”理论,可用于解释“城市人”的相关特征以及指导城市规划[25]。梁鹤年先生认为,“城市人”是一套聚焦人的本性(群性、理性和物性)的规划范式。群性是指人具有聚居的属性,理性和物性指人具有自存与共存意识平衡的理性需求和对物质空间追求的物性需求。[26]同时,“城市人”是城市规划工作者服务的对象,可定义为“一个理性选择聚居去追求空间接触机会的人”。[27]在城市规划中,需要深入考虑人的群性、理性和物性[28],以寻找人与空间接触机会的最佳匹配。
从“城市人”的理论视角开展社会满意度调查,意味着将人的“特性”嵌入空间规划,对评价城市空间建设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从不同“人群”的复杂需求着手,衡量人的需求与空间供给之间的匹配度,进而传导至规划工作中,是遵循和落实“以人为本”规划理念的重要体现。基于此,社会满意度调查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再优化。
(1)形成多维多层次主观调查思路。坎贝尔模型(Campbell Model,图1)是针对社区满意度形成机制的分析理论框架。在该模型中,社区客观特征是居民满意度产生的来源,主观感知与评价是居民客观特征和社会满意度的中介变量,个人特征则作用于整个过程 [29]。由于社区经验是城市体检的关键内容,且个体对于空间的感知和意识形成逻辑是相似的,所以在城市建设满意度调查中可以借鉴坎贝尔理论框架,即在实际的满意度调查中,不仅关注“城市建设满意度”信息,还需要在主观调查中涵盖:①个人社会经济属性;②非量表题反映的居民感知特征;③量表题反映的居民满意度特征;④主观描述。因此,需要运用多维多层次的主观调查方法,收集来自不同视角、不同维度、不同精度的社会感知反馈信息。
(2)增加多类型人群考虑。“城市人”具有群性,由于我国的社会结构已逐渐从“整体型”的社会阶层走向更为多元的社会群体,“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实践也应该从同质化供给转为面向多元“人群”的差异化供给。在社会满意度调查中,应关注不同属性人群的差异特征,研判各群体的理性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尤其要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以体现更高的社会包容度,进而提升整体满意度。
(3)进行主客观评价的交叉耦合分析。“城市人”的理论视角要求从物性出发,把市场的供求规律应用于规划,关注城市客观建设与居民主观需求之间的对应联系[30]。进行主客观评价的交叉耦合分析能够更细致地找到“城市病”的症结所在,或提供部分无法直接获得的客观指标数据(如职住分离度、旧房改造中企业和居民参与率等)。
二、城市体检评估中社会满意度调查的实施框架
基于上述思考,本文尝试从问卷设计和分析方法两个方面,提出城市体检中社会满意度调查研究实施框架(图2)。
(一)社会满意度调查问卷设计
首先,问卷设计要对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2022年城市体检工作的通知》中提到的生态宜居、健康舒适、安全韧性、交通便捷、风貌特色、整洁有序、多元包容、创新活力等8 个维度69 个客观指标④,形成居民满意度评价的核心问题[31]。接着,以多层次主观调查的思路对核心问题进行拆分细化,包括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反映居民的“城市人”群体特性)、居民对城市的评价测度(表征满意度)和认知测度(体现感知特征以详解满意度),以及主观描述的开放题(补充更多居民关注问题及其细节)等内容,同时兼顾层次性和全面性要求。
(二)社会满意度调查分析评价方法构建
基于面向“城市人”的社会满意度调查的认识,在实操过程中城市体检满意度调查应结合“定性判断趋势+定量深挖规律”的分析方式,由浅入深选择不同方法以精准、深入地解读社会满意度调查的丰富信息。
首先,对于社会满意度问卷数据进行规律特征的初步描述分析。对问卷李克特五级计量表(5 Point Likert Scale)的问题结果进行量化,按照“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中立”“同意”“非常同意”,对应进行1~5的赋值。计算空间、社群、指标等多个层面指标的加权平均值,用统计分析快速识别城市发展的表层问题[32]。
其次,通过多类型、多角度的定量分析进一步深挖社会满意度的深层结构和规律。一方面,评估“自存”视角下的差异化居民体感情况,即个体生存和发展状态下的满意度情况;另一方面,面向“共存”的和谐共处目标,衡量在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人与环境共同生活和互动的情况。本文选用有序逻辑回归分析法(Ordered Logistic Regression)探索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对社会满意度的影响[33],判断不同社会群体需求的满足程度,以提供差异化城市更新建议。具体而言,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筛选出对不同指标满意度有显著影响的个人社会经济属性作为自变量,以居民对城市建设各方面的满意度作为因变量,利用SPSS软件分别对城市体检8个维度的指标展开有序逻辑回归分析。同时,本文选用四象限分析法提取两组关键属性“满意度—重要性”和“满意度—建设成效”绘制两个层面的四象限图。然后将8个维度的指标分别划入四个象限中,识别每个象限代表的特定数据特征组合,用以研判居民对指标现状评价和需求的一致程度和主—客观供需的匹配/失配关系,从而指导城市修补的优先次序和进行发展研判,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需改善的环节当中[34-35]。需要说明的是,满意度数据通过李克特五级计量表进行赋值计算,建设重要性通过排序题进行综合得分计算,城市建设成效由专家打分法确定的各项指标权重计算得到。
最后,整合上述定性与定量、自存与共存、宏观与微观等不同层次、维度的评价分析结果,厘清8个维度的指标在面向公众诉求的现实发展情况与特性,并结合人群差异化的需求和关注重点,从城市满意度调查的视角形成一套城市发展战略。
三、基于云南省蒙自市的实例分析
(一)研究地区及调查结果的信效度检验
本研究以云南省蒙自市2022年度城市体检自评估工作为例,基于“城市人”理论视角优化后的社会满意度调查研究框架开展深入分析。蒙自市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在构建滇东南地区新型城镇化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⑤。如何以人民群众对城市建设发展的获得感和认同感为准绳,精准识别城市病,实施精细化城市治理,提升城市的城镇化集聚能力和区域服务职能,成为现阶段城市发展及城市体检评估的关注重点。
按照前文所述的“主客观指标对应”“多层次主观调查问题生成”“兼顾层次性和全面性”三个要点设计本次蒙自市城市体检的社会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涵盖依据8个维度指标建立的65道社会满意度评价测度核心问题。其中,个人社会经济属性问题7 道,认知测度问题28 道,主观描述题1 道。由蒙自市住建部门联系各街道社区,由街道社区负责向辖区内居民随机发放线上调查问卷。问卷的有效时间为2022年8月8日至8月18日。最后,共收回社会满意度调查问卷10194 份,其中有效问卷9447 份,抽样率达到3.5 %。
对本次社会满意度问卷调查质量进行信度分析,根据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可靠性统计分析(表1),量表可信度为0.729,通过了稳定性和一致性检验。基于KMO(Kaiser-Meyer-Olkin)抽样适当性检验和巴特莱球形检验,对本次社会满意度问卷调查进行效度分析(表2)。结果显示:sig=0.000(sig<0.001),KMO=0.933(KMO>0.9),说明数据效度良好。综合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此次问卷调查质量较好,适合开展进一步研究分析。
(二)初步描述性统计分析:解析社会满意度的多维差异特征
初步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蒙自市的城市建设在空间、社群和指标层面都存在显著差异。
在空间层面(图3),距离主城区和行政中心较近的观澜、文萃和文澜等街道的社会满意度高于外围街道,反映出蒙自市各片区的建设发展不均衡,具有明显的“中心—边缘”结构特征。在社群层面(图4),处于社会结构主体部分的老年人和低学历人群的满意度较低,显示出明显的代际差异和阶层差异。在指标层面(图5),居民对于生态宜居、健康舒适和安全韧性方面的满意度较高,而对于创新活力、风貌特色和交通便捷方面的满意度较低,表明城市建设中存在优势和薄弱环节。整体而言,蒙自市城市建设存在较为明显的社会空间分异特点,老年人、低学历人群和处于城市建成区边缘的相对弱势群体,他们对于城市建设的满意度明显低于社会空间优势位置上的其他人群,因此有必要警惕城市建设中均衡性和包容性不足的问题,也要注重提高地方治理能力和关注城市特色创建等各社会群体都关心的薄弱领域。
(三)深层结构关系分析:探究个人社会经济属性与社会满意度差异的关联
首先,选取性别、年龄段、文化程度、职业、常住地所在街道、城市生活时长和职住分离程度7个方面的个人社会经济属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3)。统计结果显示,在城市建设8个维度指标的满意度中,其影响因素各有差异。其中文化程度、职业、常住地所在街道和职住分离程度对所有维度的指标均有影响,性别和年龄段只对部分维度的指标有显著影响,城市生活时长对所有维度的指标的影响都不显著,故剔除。
以年龄段、文化程度以及职住分离程度等连续变量作为自变量,对性别、职业和常住地所在街道等非连续变量设置哑变量,以居民对城市建设8个维度指标的满意度为因变量进行有序逻辑回归分析(表4)。
结合认知测度问题和回归分析结果,可以发现:①文化程度对生态宜居、健康舒适、安全韧性、整洁有序、多元包容等指标存在显著正影响,即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满意度较低,该群体较难享受城市建设的红利,所处的住房、生活环境以及公共服务都很难得到很好的保障。②年龄对风貌特色存在显著负影响,在一定程度表明城市形象及文化品牌建设可能没有真正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没有真正实现建好“蒙自人心中的蒙自市”的发展目标。③职住分离程度对交通便捷、风貌特色、整洁有序、多元包容、创新活力都有显著负影响,即职住分离程度越高的人群满意度越低。该类人群特别关注城市的交通情况,认为目前城市交通便捷度和区域交通联动性较差,存在道路拥堵以及车辆占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等问题。④从职业差异和常住地所在街道来看,不同类型群体关注的城市建设痛点展现出差异化特征。总之,本文通过“社会满意度—人群属性”深层结构分析,揭示了蒙自市不同社会经济属性和空间位置的人群对于城市建设的“体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实际城市规划建设中,应特别关注文化程度偏低、老年人以及职住区位距离较远的弱势群体,这类人群在社会空间和社会结构中处于边缘的地位,关注他们的“体感”短板,并将修补短板置于后续城市更新行动的优先位置,更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更高水平、更高品质的生活需求。
(四)反馈客观指标的评估:基于四象限方法的主客观指标耦合分析
首先,进行“满意度—重要性”的交叉耦合分析,以居民满意度为横坐标,建设重要性作为纵坐标,以两个指标的平均值,即居民满意度3.41 分和重要性3.76 分作为原点进行四象限分析(图6)。总体上来看,各指标的居民满意度和建设重要性呈现密切的同向关系,表明居民对当前城市建设成效的感知与期望水平基本吻合。分象限来看:①第一象限是满意度和重要性均较高的象限区,包括生态宜居、健康舒适、安全韧性和交通便捷指标,是城市建设的高度关注区。其中交通便捷指标虽然社会关注度高,但居民满意度处于临界水平,仍需要特别重视。其他三项指标则应维持在平均建设水准,为构建蒙自市在区域竞争中的独特优势提供支撑。②第三象限是满意度和社会关注度均较低的象限区,属于居民“体感”短板明显的建设和发展领域,包括风貌特色、整洁有序、创新活力和多元包容指标。这些指标需要在城市更新和治理过程中重点关注,通过抓主要矛盾,提升关键指标,不断提高居民的满意度水平。
其次,进行“满意度—建设成效”的主客观交叉耦合分析,以居民满意度为横坐标,城市建设成效作为纵坐标,以两个指标的平均值,即居民满意度3.41 分和城市建设成效71.16 分作为原点绘制四象限分析图(图7)。总体上看,各个指标在四个象限均有分布,说明各指标的主客观耦合情况各不相同。分象限看:①处于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的是主客观建设耦合较好的指标。其中,第一象限的安全韧性和生态宜居指标达到了主客观的高级均衡,是未来城市建设的优势指标,应该继续保持并构成城市竞争力的基础优势。交通便捷指标处于临界区间,表明仍要提升交通建设成效,提高居民满意度水平。第三象限的创新活力、整洁有序和多元包容指标是居民的认知评价和建设成效均较差的指标,这三个指标虽达到了主客观的低级均衡,但属于居民“体感”短板和城市发展“洼地”,需要重点关注和提升。②处于第二象限和第四象限的是主客观建设存在矛盾、耦合较差的指标。其中,健康舒适指标处于第四象限,即处于满意度评价较高、但建设成效较差的象限区。因此,应基于居民“高”满意度,核定客观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是否因与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差较大而不够合理。风貌特色指标处于第二象限,即处于建设成效较好但满意度评价较差的象限区。该指标的重点建设内容可能与居民需求不匹配,应基于居民“低”满意度及时调整客观供给内容,避免资源供给的浪费。
(五)社会满意度研究结果对城市更新修补行动的反馈
在城市发展指导层面,本文基于以上主客观耦合分析提出“识矛盾、抓关键、扩优势、补短板”四大发展方向,结合人群需求差异确定每个方向的重点面向人群,并判断该人群关注的关键指标,以此形成蒙自市面向公众诉求的城市发展策略(图8)。
1. “识矛盾”。“识矛盾”是指对“健康舒适”“风貌特色”这两类主客观发展矛盾的指标,需要重点识别矛盾源头,及时进行供给内容调整,以避免城市建设资源错配。具体来说,“健康舒适”指标的满意度得分出色但客观建设成效低,可能是因为城市体检统一标准并不完全与蒙自市的实际需求相匹配。建议在城市建设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再进一步发展,而不必拘泥于数字指标的快速提升。而对于供给量高但居民满意度不高的“风貌特色”指标,需要反思以往该指标涉及的领域建设重点是否有所偏倚,并根据居民意见及时调整,以提高城市特色风貌投资建设的实效。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蒙自市在过去的发展里,虽然在文化建筑建设、历史建筑保护投入较大,但是相对忽视了市民的文化参与度和文化自信感。未来,要转变“只关注指标而忽视文化”的建设思路,更加注重提升区域文化氛围和建设“蒙自人”认可的文化品牌。
2. “抓关键”。 “抓关键”是指要将重要性高但满意度处于临界的“交通便捷”指标作为城市修补和更新的关键领域,赋予较高优先级。同时在城市修补和更新的过程中关注“交通便捷”指标的重点关联人群和具体事项,即回归分析结果中识别出的城郊地区居民对于建设的不满意之处。对此,应针对该类人群停车便利度差以及上下班高峰期行车拥堵的改善诉求,考虑结合绿地公园建设,或拓展地下和立体空间增补公共停车场,或在城市拥堵区域局部拓宽城市支路。
3. “扩优势”。“扩优势”是指对于“生态宜居”和“安全韧性”指标涉及的建设优势领域,要进一步消除领域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提高优势领域的整体竞争力。具体而言,重点消除两大关键指标问题:一是重点消除主城区中部以及雨过铺街道等地的公园绿地缺乏问题,充分利用绿地布局不均的组团识别闲置用地增加绿量和绿视率。二是重点消除城市建成区内部内涝点,加大对内涝点的治理力度。
4. “补短板”。“补短板”是指对于“创新活力”“整洁有序”和“多元包容”等重要性不高但居民满意度明显偏低的指标领域关键问题进行逐一突破。结合上述分析结果,具体来说就是要识别对该指标领域低满意度的低文化程度和城郊地区群体,解决他们所关注的关键问题,包括保障性租赁住房支持、创新创业平台以及就业岗位增设、生活环境更新改造、物业管理增值性服务提升等内容。
综上所述,要在城市未来的规划建设中高效率、系统化地提高社会满意度,一是要特别关注主客观建设不耦合指标的矛盾所在,重点探索其发展的期望方向,以避免盲目投入而形成的供给浪费,确保资源配置的精准性和高效性;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差异化地面向不同指标问题提供不同的发展研判和建议,包括为不同区域、不同经济社会背景人群制定具体策略,以确保措施的有效性和适宜性;三是明确各指标的重点关联群体,尤其关注弱势群体的“体感”短板,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的包容性。
四、结论与讨论
城市体检作为优化城市治理效力、营造高品质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近几年逐渐成为城乡规划与治理领域的研究热潮。这其中,满意度调查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直观鲜活地反馈不同群体对人居环境的感受与需求,是评价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基于现行社会满意度调查的短板,提出用“城市人”理论更深入地理解城市中的“具体人”,并以此为内在逻辑提出优化城市体检社会满意度调查研究路径及方法。具体来说:①在问卷设置阶段,采取多维多层次主观调查思路,收集不同视角、维度和精度的社会感知反馈信息;②在问卷分析阶段,关注“城市人”的群性,了解不同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体感”短板和差异需求;③在研究的应用转化阶段,进行主客观交叉耦合分析,揭示城市客观建设成效与居民主观评价认知的匹配/失配情况,为后续城市更新提供更清晰的策略指南。总体来看,本文提出的社会满意度调查研究优化方案,对深入挖掘居民的多元特征和差异化需求、识别城市客观建设和居民“体感”之间的落差等过去经常容易忽视的关键内容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更好地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不断保障居民的基本权益,更加精准识别城市问题,将有限资源更高效地投入到居民需求最迫切、短板最明显的领域中。
未来,城市体检中的社会满意度调查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一是进一步尝试对多源数据进行融合应用,挖掘更能直观表征居民心理和城市重点问题的舆情数据、政务平台数据等,并利用这些数据进行更加全面的研判。二是尝试多学科分析思路和方法,汲取与城市体检相近的城市建设与管理满意度方面的分析经验,使用聚类分析、交叉分析、对比分析等多种内外在结构分析方法,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应用价值,增强结论的准确性。三是开展时空多尺度的社会满意度调查,包括“城市—城区—街道—社区”不同空间尺度和“时—日—月—年”不同时间尺度,更精准识别城市问题的多发区域,及时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并促进上下联动,针对城市发展的复杂动态特征开展特定时段精准分析与长期趋势监测相结合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 詹美旭、刘倩倩、黄旭、李琬、王建军:《城市体检视角下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机制与路径》[J],《地理科学》2021年第10期,第1718-1728页。
[2] 伍毅敏、杨明、彭珂、邱红、边雪:《北京城市体检评估机制的若干创新探索与总结思考》[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20年第1期,第193-205页。
[3] 甘霖、杨明、王良、韩雪华:《基于民生感知的北京城市体检评估技术框架探索》[J],《规划师》2022年第4期,第64-70页。
[4] 卢庆强:《“人民城市”理念的人民主体观与城市现代性》[J],《北京规划建设》2023年第2期,第12-15页。
[5] 谌丽、蒋雅卓:《社会满意度调查在城市体检与评估中的应用》[J],《地理科学》2021年第10期,第1729-1741页。
[6] 张爱华:《以群众满意度为基础的体检模式推动城镇建设工作》[J],《小城镇建设》2020年第9期,第1页。
[7] 同[5]。
[8] 袁媛、丁凯丽、曹新宇、武心怡:《社区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18年第10期,第105-111页。
[9] George C. Galster, “Identifying the Correlates of Dwelling Satisfaction: An Empirical Critique”[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987, 19(5): 539-568.
[10] Ed Diener,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Personality” [A], in Advanced Personality,David F. Barone, Michel Hersen and Vincent B. Van Hasselt (eds.), Boston: Springer, 1998: 311-334.
[11] Yizhao Yang, “A Tale of Two Cities: Physical Form and Neighborhood Satisfaction in Metropolitan Portland and Charlott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2008, 74(3): 307-323.
[12] 肖星、杜坤:《城市公园游憩者满意度研究——以广州为例》[J],《人文地理》2011年第1期,第129-133页。
[13] 湛东升、孟斌、张文忠:《北京市居民居住满意度感知与行为意向研究》[J],《地理研究》2014年第2期,第336-348页。
[14] 张沛、杨保琨、付晓萌:《基于IPA分析法的村庄环境建设农户满意度研究——以白鹿原塘村片区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23年第5期,第48-53页。
[15] 同[5]。
[16] 同[3]。
[17] 周显坤:《“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是如何被架空的》[J],《城市规划》2014年第12期,第59-64页。
[18] 肖扬谋、谢波、陈宇杰:《“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城市体检逻辑与优化策略》[J],《规划师》2022年第3期,第28-34页。
[19] 梁鹤年:《一个以人为本的规划范式》[J],《城市规划》2019年第9期,第13-14、94页。
[20] 王佳文、叶裕民、董珂:《从效率优先到以人为本——基于“城市人理论”的国土空间规划价值取向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20年第6期,第19-26页。
[21] 同上。
[22] 李媛、王志锋、赵守谅、赵泽明:《以人为本的规划评估——基于“城市人”理论人本逻辑下的S-CAD方法及应用》[J],《城市规划》2022年第12期,第35-44页。
[23] 魏伟、潘雪晴、谢波:《基于“城市人”理论的社区养老设施规划配置研究——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22年第1期,第30-37页。
[24] 申悦、傅行行:《社区主客观特征对社区满意度的影响机理——以上海市郊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9年第5期,第686-697页。
[25] 梁鹤年:《城市人》[J],《城市规划》2012年第7期,第87-96页。
[26] 魏伟、周婕、罗玛诗艺:《“城市人”视角下社区公园满意度分析及规划策略——以武汉市武昌区中南路街道为例》[J],《城市规划》2018年第12期,第55-66页。
[27] 李强:《从“整体型社会聚合体”到“碎片化”的利益群体——改革开放30年与我国社会群体特征的变化》[J],《新视野》2008年第5期,第15-17页。
[28] 同[26]。
[29] Angus Campbell, Philip E. Converse and Willard L. Rodgers, Quality of American Life, The: Perceptions, Evaluations, and Satisfactions[M],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76.
[30] 何炬、张文忠、曹靖、谌丽:《多源数据在城市体检中的有机融合与应用——以北京市为例》[J],《地理科学》2022年第2期,第185-197页。
[31] 王伊倜、王熙蕊、窦筝:《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探索——基于城市体检试点的实践》[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21年第6期,第50-56页。
[32] 高玉兰、王作成、陈爱平:《满意度数据的基本分析》[J],《市场研究》2005年第5期,第31-33页。
[33] 湛东升、周玄、周侃、张文忠、虞晓芬:《城市人居环境感知对幸福感的影响——基于长三角地区城市体检数据的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23年第4期,第730-741页。
[34] 同[14]。
[35] 颜梅艳、余斌、郭新伟、卓蓉蓉:《基于主客观比较视角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适配性评价——以江汉平原公安县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21年第11期,第1876-1887页。
注释:
①城市体检的定义参考《深圳城市发展(建设)评估报告2011》、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等文件和内容。
② 邱玥:《11个试点城市将接受“全面体检”》[N],《光明日报》2023年4月20日第 10版。
③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全面开展城市体检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科〔2023〕75号)[EB/OL],2023年11月29日,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12/content_6918801.htm,访问日期:2024年5月20日。
④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2022年城市体检工作的通知》(建科〔2022〕54号)[EB/OL], 2022年7月4日,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7/09/content_5700178.htm,访问日期:2024年5月20日。
⑤《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16〕63号)[EB/OL],2016年7月22日,https://www.yn.gov.cn/zwgk/zcwj/zxwj/201911/t20191101_184032.html,访问日期:2024年5月20日。
作者简介:陈袁媛,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陈浩,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浮宇涛(通讯作者),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技术总监、高级工程师。
责任编辑:刘 颖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小城市人口收缩态势与城市更新策略研究”(22BRK02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