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浩 周卫东 贾荣
*本文系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22年度课题“‘双减背景下‘智慧教育云平台开展小学体育家庭作业的实践研究”(2022-R-10438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4-01-28
作者简介:凌浩,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善水湾分校,雨花台区体育学科带头人;周卫东,南京市雨花台区教师发展中心,高级教师;贾荣,南京市雨花台初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摘要:自“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以来,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虽有所提高,但肥胖仍是威胁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显性因素。合理运动是全世界公认的减重方法,具有科学高效、操作性强的特征。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善水湾分校基于智慧教育云平台创建“处方式”体育家庭作业,弥补传统的体育家庭作业的弊端,使其更加具有针对性、科学性、适用性。同时,学校对小学高年段学生开展干预实验,以此验证“处方式”体育家庭作业改善肥胖学生身体形态、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有效性,为体育教学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处方式”体育家庭作业;肥胖学生群体;数字化技术;运动干预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4)06-0065-05
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营造家庭体育运动氛围、家长与孩子共同运动,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中小学生每天在校内中等及以上强度身体活动时间达到1小时以上、保证每周至少3小时高强度身体活动,为超重肥胖儿童提供个体化的运动处方等重点任务。《方案》公布了全国分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流行水平分类表,提出了到2030年,高流行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80%的防控目标[1]。江苏属于12个高流行的省份之一,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有效降低学生群体肥胖率的干预措施。
以此为逻辑起点,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善水湾分校(以下简称“雨花实小善水湾分校”)对2020年至2023年在校学生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以下简称“BMI值”)进行监测,基于智慧教育云平台创建“处方式”体育家庭作业,细化运动内容、运动时间、运动强度、运动频率,传播健康饮食知识,并对高年段肥胖学生群体开展为期16周的“处方式”体育家庭作业干预,帮助肥胖学生改善身体形态,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一、学生身体质量指数分析
(一)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指标
目前国内外关于超重、肥胖的界定有两种方法,一是标准体重法,二是BMI指数法。教育部印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详细公布了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标准,其中,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的超重和肥胖判定标准见表1。
(二)雨花实小善水湾分校学生BMI值分析
通过“江苏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信息网”对雨花实小善水湾分校2020—2023年学生的BMI值(超重、肥胖率)进行检索后发现,超重率先升后降,肥胖率逐年增长后小幅下降(见表2)。
表2 雨花实小善水湾分校2020—2023年
学生超重、肥胖率趋势表
以学段为单位进行分析,发现高年段超重、肥胖学生占全校超重、肥胖学生的92%。因此,我们选择高年段超重、肥胖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为保证研究的科学性,采用《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分类标准进一步对超重、肥胖学生进行判定,排除临床疾病;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了解学生身心状况、家族病史等,对肥胖原因进行分析,排除因疾病服用药物、肌肉含量增加而引发的肥胖,均为脂肪含量过高的单纯性肥胖。经过筛选,最终确定的研究对象为雨花实小善水湾分校2023年高年段的63名超重、肥胖学生(见表3),他们正处于第二生长发育高峰,而且学业任务加重、运动时间减少,超重率、肥胖率较其他年段高,更具有代表性。
二、“处方式”体育家庭作业内涵及设计方法
(一)“处方式”体育家庭作业的内涵
体育家庭作业的实施由来已久,特别是在“双减”政策落地后,全国各大中小学掀起了布置体育家庭作业的热潮,目的是增加学生每日运动时间,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但是,当前体育家庭作业内容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性,学生重复练习,大大降低了练习兴趣,效果适得其反。为了促使体育家庭作业真正发挥作用,有效降低肥胖率,弥补体育家庭作业难以监督实施成效的弊端,我们基于“运动处方”的理念,根据《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报告书》中薄弱项目运动干预建议,设计“处方式”体育家庭作业,针对学生身体状况,采用处方的形式确定体育家庭作业内容、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频率,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家庭体育锻炼。“处方式”体育家庭作业内容设计以生理学和人体发育学为理论基础,以减重、增强体质为主要目标,遵循安全、科学、个体化、循序渐进等原则,根据学生体测薄弱项目为超重、肥胖学生提供具体量化的“处方式”体育家庭作业,由唤醒激活、实施运动处方、拉伸放松三个环节组成。唤醒激活即热身准备,主要安排低负荷的全身性拉伸关节操、反应性练习,唤醒神经、肌肉,克服生理惰性,使身体机能达到最佳的运动状态,防止损伤发生。运动处方是实施干预的核心,直接影响改善学生身体形态、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有效性,学生根据自身运动能力选择5项作业内容,调节运动负荷,重在提高心肺耐力、肌肉耐力与力量,使身体各素质均衡发展。拉伸放松即放松活动,学生通过静态拉伸,释放乳酸,调节身心,使身体回到安静时的状态。
(二)“处方式”体育家庭作业设计原则
作业内容的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是保证“处方式”体育家庭作业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综合考虑学生身体状况和各运动项目的特点,我们在设计家庭作业时遵循七大原则。一是安全性原则,以“健康第一、安全第一”为首要考虑因素,作业内容的设计、实施和完成,要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运动损伤和意外伤害。二是科学性原则,作业内容体系构建以科学性为基础,既要符合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又要遵循运动技能发展规律。三是靶向性原则,分析研判高年段学生体测薄弱项目,精准攻坚,弥补学生体测短板的同时,提高学生运动能力、改善身体形态。四是专业指导性原则,发挥数字化技术优势,教师在线指导学生科学锻炼,保证运动技能的准确性。五是差异化原则,体育家庭作业的设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既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也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六是循序渐进原则,作业内容的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逐步提高练习要求、加大负荷量、提高负荷强度。七是趣味性原则,体育家庭作业由学生在家独立完成或由家长陪伴完成,以趣导学会大大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动性。
(三)“处方式”体育家庭作业的运动频率及强度
运动频率指个人每周、每天锻炼次数。从人体机能适应规律、运动生理学可知,运动频率过高不利于机体恢复,过低则难以达到运动效果。经过专家访谈,最佳运动频率为每周四至五次体育锻炼。教师在学期初可每隔一天布置作业,随着学生运动适应能力提升,逐渐增加练习频率。
运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动作用力的大小和身体紧张程度,是科学运动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影响运动强度的因素有练习密度、间歇时间、动作速度、练习负重等。通过查阅文献、总结经验,得出:超重、肥胖学生由于体重较重,运动能力较弱,应采用间歇有氧训练,以中等强度为宜,平均心率控制在120~140次/分,根据学生运动适宜性可增加或减少运动量。
三、高年段肥胖学生群体“处方式”体育家庭作业干预实验
(一)“处方式”体育家庭作业干预方案
对于超重、肥胖的学生来说,学会基本的运动方法,掌握健康知识,养成长期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新陈代谢,有助于减重。为保障“处方式”体育家庭作业的有效性,我们以学期为单位实施干预,干预时间为2023年10月1日至2024年1月20日,共16周,4周为一个阶段。周一、周三、周五的每日运动时间为30至40分钟,在完成学科纸质家庭作业后进行;周末的运动时间为60分钟,由家长陪同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或户外运动。体育与健康知识作业一周一主题,可在周二、周四进行,争取做到每日都有作业。高年段超重、肥胖学生薄弱项目为:50米×8往返跑、1分钟仰卧起坐和1分钟跳短绳。由于肥胖学生体重过重,在选择运动内容、安排运动强度时,要注意保护学生关节,避免选用运动量大、急于求成的方法,应遵循安全、科学、循序渐进原则,分阶段实施。
“处方式”体育家庭作业由唤醒激活、实施运动处方、拉伸放松三个环节组成,唤醒激活与拉伸放松为必做环节,在实施运动处方环节学生可根据运动能力选择练习内容,运动负荷可自行调整。唤醒激活环节,学生可从以下运动项目中选择2项进行练习:原地小步跑、关节操、慢速与快速交替走等。实施运动处方环节,学生可从以下运动项目中选择5项进行练习:跳短绳、20米往返跑、坐姿屈腿收腹、左右开合跳、俯身登山跑、吸腿跳、原地连续半蹲跳、十字象限跳、原地快频跑、高抬腿跑、仰卧举腿、卷腹摸膝、两脚交替跳短绳、简易波比跳、台阶实验、30米快速跑等。学生还可以和家长一起进行亲子运动,如背靠背半蹲走、原地转体击掌、俯卧摸肩、推小车、合作跳短绳、亲子骑行、户外爬山等;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如球类运动、武术、羽毛球等。拉伸放松环节,学生可从以下运动项目中选择2项进行练习:站姿左右侧大腿前侧拉伸、立位体前屈、跪姿左右侧大腿前侧拉伸、坐位体前屈、正压腿等。体育与健康知识包括《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意义和要求、营养不良与肥胖、安全运动促健康、运动前后的饮食卫生、了解自己的体质、预防肥胖等。
(二)“处方式”体育家庭作业实施流程
数字化技术赋能体育家庭作业,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保障“处方式”体育家庭作业实施的有效途径。智慧教育云平台以校园网为基础,对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信息资源进行了全面的整合、优化,有助于学校实现教育数字化管理。教师基于智慧教育云平台实施“处方式”体育家庭作业,对超重、肥胖学生进行干预,实现大数据的跟踪与反馈,提高作业的直观性、互动性、趣味性(见图1)。教师从体育家庭资源库中选定练习内容,运用“微校家”功能发布作业;家长端接收到作业消息后,协助学生完成作业,记录锻炼过程,将相关视频、数据上传至平台;教师根据上交的作业即时给予鼓励与指导。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师可以从学生作业参与情况、运动技能掌握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定期监测学生的身体形态。通过智慧教育云平台实施“处方式”体育家庭作业,填充了基于信息化开展体育家庭作业的实践案例,细化了通过“处方式”体育家庭作业干预超重、肥胖学生群体的针对性,教师提高学科业务能力的同时,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三)“处方式”体育家庭作业干预结果
通过“处方式”体育家庭作业干预,63位学生的BMI值有一定的下降,身体形态改善效果显著,速度、力量、灵敏、柔韧、耐力素质均有效提高。
从BMI值的变化来看,干预前学生BMI值平均为24.50%,干预后学生BMI值平均为24.09%,较干预前平均减少了0.41%。其中,有10人从超重恢复正常体重,有4人从肥胖降为超重。
从身体形态的变化来看,干预前学生平均身高为153cm,干预后平均身高没有变化;干预前学生平均体重为55.06kg,干预后平均体重为 53.32kg,降低了1.74kg;干预前学生平均腰围为65.32cm,干预后平均腰围为64.27cm,较干预前减少了1.05cm。
“处方式”体育家庭作业干预结束时,正处于学期末,因此,我们采用期末考试的形式对63位肥胖学生的体测薄弱项目进行检测,计算平均数值,与干预前数据对比。干预前后学生的1分钟跳短绳、1分钟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和50米×8往返跑项目成绩有显著性差异:1分钟跳短绳干预前平均个数为106.8个,干预后平均个数为114.1个;1分钟仰卧起坐干预前平均个数为25.7个,干预后平均个数为31.1个;坐位体前屈干预前平均长度为4.2厘米,干预后平均长度为5.2厘米;50米×8往返跑干预前平均用时为133.5秒,干预后平均用时为124.8秒。以上结果充分验证了“处方式”体育家庭作业干预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等.关于印发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0-10-16)[2023-12-28].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10/24/content_5553848.htm.
责任编辑: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