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探讨

2024-06-30 16:09甘国平
成才之路 2024年17期
关键词:中学体育形式核心素养

甘国平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日益深化,体育学科之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愈来愈受到重视。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中学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学生的社交素养具有积极意义,也是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基于大课间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科学规划大课间体育活动目标,充分挖掘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精心设计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合理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评价,以此充分发挥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学体育;大课间体育活动;目标;内容;形式;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7-0105-04

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体魄、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一门学科,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中学体育教学存在运动场所与器材相对匮乏等情况,为此,学校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发相应的体育运动,如大课间体育活动。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体育活动形式,其对于丰富体育活动形式、拓展体育活动内容、延伸体育课程空间具有积极意义,是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1]。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重点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实践路径,以此为中学体育教学提供教学方法的借鉴。

一、核心素养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涵

1.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所谓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是学生终身发展的根基所在,也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核心能力。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立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而之于体育学科的具体呈现。其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自主健身的能力与素质,涵盖体育运动认知能力、体育运动实践能力、体育运动社会适应能力等内容。可以说,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既整合了体育运动知识与技术,又整合了体育运动过程与方法以及体育运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是结构化学科知识和技能体系的发展基础,还是学科教学的的价值追求[2]。

2.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涵

传统意义上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通常指课间操,而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体育活动形式。一般而言,大课间体育活动涵盖的内容主要涉及球类活动、体操、舞蹈以及特色活动等[3]。作为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科学地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运动认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能素质,是提高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另外,大课间体育活动还可以丰富多样的运动形式与内容,缓解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压力。目前,大课间体育活动已然演化为衡量中学体育质量与水平的重要项目。

二、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学生成长、发展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身体素养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指出,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身体素养是指终身重视及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所需要的动机、信心、身体能力及知识、理解。其包含四个相互关联的要素,即动机和信心(情感)、身体能力(身体)、知识与理解(认知)、终身积极参与身体活动(行为)。目前,部分学生的身体素养发展情况并不乐观,仅依靠正常安排的体育课时,学校不仅无法高质量完成塑造学生强健体魄的教育任务,还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健康与运动需求[4]。强健体魄离不开运动参与,参与体育运动需要一定的时间作为保障。在中学阶段,学生要拿出大量时间用于文化课学习。而大课间体育活动可利用学生在校的休息时间,让其实现脑力与体力的积极转换,不仅可有效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身体素养。

2.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指一个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压力时,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应对能力。其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个人的成长、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学生面临升学压力,还处于青春期,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而运动具有减压、塑造学生意志品质的积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让其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实现健康快乐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大课间体育活动时,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体能基础选择适宜的活动项目,并合理规划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与运动负荷,避免学生出现因过度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而影响正常学习安排或身体损伤等情况[5]。

3.提高学生的社交素养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为更好生存于社会而从心理、生理、行为上作出的各种适应性改变,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其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间接表现,也是个体融入社会、接纳社会能力的体现。大课间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模拟社会交往行为与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公共平台[6]。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学生可接触与认识非本班同学,与其交流、沟通,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另外,学生还可在丰富多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中习得相应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形成体育运动习惯,提升自身的身体素养。部分学生甚至发掘出个体具有的体育特长,并以此作为个人发展与奋斗的方向,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现状

1.教育理念滞后

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帮助学生释放心理压力、提升身体素质的重要形式之一,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高效开展离不开学校与教师的正确、积极引导。但目前,部分学校的教育理念较为滞后,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认知较为浅显,未认识到大课间体育活动在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等方面的重要性,片面地认为大课间体育活动与传统的课外活动并无区别,仅仅是活动时间有所延长而已。因此,其对大课间体育活动不干涉,不参与管理,致使部分教师及学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认知不足、兴趣不浓。尤其是“放羊式”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不仅无法有效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动起来”,还会阻碍大课间体育活动目标的实现。

2.活动项目相对单一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为响应国家要求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号召,各学校积极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旨在促使学生走出教室,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养成终身运动的良好意识。但实践中存在以下情况,即部分学校虽然设置了大课间体育活动项目,并保障学生的运动时间,却未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职能,且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未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身心发展规律,合理设置具有多样性、趣味性、创新性、挑战性的运动项目,如以田径运动为主。田径运动的开展形式较为单一,趣味性与创新性不足,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难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主观能动性,部分学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降低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期待感。

3.缺乏运动设施保障

在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中,部分学校由于建设资金所限,缺少标准化的体育场馆。这样,在遇到恶劣天气时,大课间体育活动就得暂停。有的学校出于保障学生体育活动安全的目的,将部分器材设施封存,导致可供学生使用的器材有限,直接影响到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效果。另外,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一般是多个年级同时进行,但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体育活动项目存在一定差异,而现有的器材设施种类有限、数量不足,无法充分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运动使用需求。这不仅会降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还会影响体育活动目标的实现。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实践路径

1.科学规划大课间体育活动目标

教学目标是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实践中,教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且确保每个班级拥有各自的体育活动目标,每个团组承担各自的体育活动责任,每个学生树立自身的标杆与榜样[7]。这样的目标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可确保大课间体育活动有序开展。另外,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还要根据学生所处年级而制定相适应的目标。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中的踢毽子项目为例,教师可按年级制定分层目标,如对低年级学生,要求其进行基础性盘踢;对高年级学生则要求其进行进阶花样踢,促使学生从“最近发展区”向“潜在发展区”迈进。另外,大课间本来就是供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因而教师可让中学生推荐自己想要开展的活动项目,然后有针对性地设置目标。这不仅可合理、高效地利用大课间时间,还可使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唯有按照既定目标稳步推进,方能真正起到挖掘学生身体潜能的积极作用,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目标唯有遵循学生的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基本特点,方可规避损伤之类的意外情况发生。

2.充分挖掘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

尽管愈来愈多的学校着手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改良与创新,但仍有部分学校将广播体操作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主要项目。单一的活动内容无法真正调动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运动热情,更遑论提升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在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时,各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克服软硬件方面的短板规划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如在广泛征询本校师生意见的基础上,将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分为教材规定的体育活动项目、市级统筹体育活动项目、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以及新兴体育活动项目四部分[8]。这些内容可使大课间体育活动兼容统一性与独特性、传统性与时代性,从而受到学生的热烈追捧。例如,有的学校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引导学生集体跳鬼步舞,即教会学生基础舞蹈动作,再配上一段适宜的音乐,就可让学生参与其中,而不需要过多的硬件设备支撑。这样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可使学生体验到体育活动的魅力,从而激发出更浓厚的参与兴趣,并形成体育运动意识。作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主要负责人,体育教师应责无旁贷地支持学校的工作,并与其他教师合作,分析本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际情况,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例如,笔者所在校坚持“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兴趣爱好,结合大课间体育活动目标,合理设置了广播体操、萝卜蹲等大课间体育活动。第一,在课间铃声响起时,班主任与学生同时在操场固定位置集合,之后按照会操队形展开,在活泼、动感的音乐伴奏下集体做广播体操,以此充分发挥广播体操在功能训练、体态矫正、心肺功能提升等方面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第二,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笔者所在校积极优化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组织师生共同开展萝卜蹲体育游戏。这样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能充分体现出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进一步拉近师生距离,打造新型师生关系,还可使学生通过大声喊出“教师蹲”“二班蹲”等口号释放压力,增强合作与竞争意识。

3.精心设计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

在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时,学校及教师应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活动形式。活动形式既要紧密结合学生的身体发育特征,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与认知水平。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使学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产生兴趣,方可促使学生自觉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但有的学校对大课间体育活动不重视,所采取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相对单一。这既影响到学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与兴趣,也影响到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学校应根据本校体育教学资源与体育设施现状,将本校的特色体育活动与每个年级、每个班级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相结合,从形式上创新与丰富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如设置球类锻炼小组、舞蹈类锻炼小组、田径类锻炼小组、武术类锻炼小组等。具有相同体育爱好与兴趣的学生可集中到一个锻炼小组。这既可使学生互相学习与交流大课间体育活动经验,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自身的社交素养,还可塑造学生的健康体魄,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可谓一举而多得。另外,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还具有挖掘学生体育特长的作用。在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创新中,学校可结合学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项目选择,组建不同形式的专项运动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体育专长,为可能成为体育特长生的学生创造更多训练机会。以笔者所在校大课间体育活动为例,为充分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运动需求,学校站在全局高度,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学生对体育器材设施的使用需求,合理设计一周两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让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分开进行体育活动,以有效解决运动场地、器材设施有限的问题,同时保障学生的安全。第一,低年级学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安排在每周二,由年级主任与班主任带领学生开展做广播体操、趣味接力赛等体育活动,以激发低年级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第二,高年级学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安排在每周三,由教导主任与班主任带领学生开展篮球竞赛、拓展训练等体育活动,即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及体育素养,并帮助学生释放心理压力,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4.合理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评价

教学评价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有效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而若想使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持久存在、体育运动行为持久发生,并形成终身运动意识,则离不开有效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评价。大课间体育活动评价应采取多维度评价方式,既可针对学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效果展开评价,也可针对学生在不同种类大课间体育活动中的实际运动能力展开评价,还可针对学生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展开评价。作为大课间活动的指导者,体育教师应认真观察学生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的表现,并及时给予其激励性评价。例如,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部分学生因动作掌握不熟练或体能不达标,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此时,教师应给予其积极鼓励,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保持积极向上的运动心态,并树立运动信心。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中学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针对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学校及教师应以学生为体育活动主体,以育人为体育活动宗旨,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形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实践路径,以此充分发挥大课间体育活动效能,使其真正成为锻炼学生健康体魄、提升学生体能素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婷.基于“三引·三趣·三赏”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实践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3,(10):60-61.

[2]牛彦杰.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生大课间活动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28(03):86-87.

[3]吕吉存.武威市农村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05):74-75.

[4]马晓平.农村中学快乐大课间开展现状与推进策略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6(02):110-113.

[5]施飞.农村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一主自选”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体育文化导刊,2017,(04):151-155.

[6]叶志强.安徽省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专辑-5科学设计,为学校管理大课间体育活动提供依据[J].中国学校体育,2020,39(02):82-83.

[7]赖巍,李德帆.普通高中大课间体育活动优化研究[J].体育师友, 2020,43(06):1-4.

[8]荣燕光.优化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提升学生体质健康[J].体育教学,2022,42(07):19-20.

Explor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ies during Middle School Break Based on Core Competencies

Gan Guoping

(Eduction Bureau of Mawei District ,Fu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Education Research Office, Fuzhou 350015,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concept of quality education, the importa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for the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is increasingly being paid attention to and valued. Sports activities during break time ar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which have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enhancing their social literacy, and serving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developing their core competencies in the field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teaching practice, teachers can scientifically plan the goals of physical activities during break time based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physical activities, fully explore the content of physical activities during break time, carefully design the forms of physical activities during break time, and reasonably implement the evalu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ies during break time, in order to fully play the role of physical activities during break time and further improve students core physical competencies.

Key words: core competencies;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activities during break time; goal; content; form; evaluate

猜你喜欢
中学体育形式核心素养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篮球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体育学生体能提升的有效策略探析
谈谈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耐力素质
略论中学体育教学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