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

2024-06-29 11:12王胡伊乐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6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职

摘 要: 文章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研究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发现存在课程目标定位不准、课程内容僵硬化、课程实施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由此,提出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四个方面入手探索师范类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改革与实践,以期不断提升学前卫生学课程质量。

关键词: 师范类专业认证;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R11-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9052(2024)06-0197-03

引言

教育部为了全面推进师范类院校高质量发展,于2017年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简称为《专业认证》)以及《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二级)》(简称为《认证标准》)。以上文件的出台为进一步推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推动我国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依据。学前卫生学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重要的基础核心课程,对学生掌握基本的保育知识,提升保育技能,实现培养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高职院校在学前卫生学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手段,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与《专业认证》和《认证标准》不相符合的情况,以致学前卫生学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不够。

一、师范类专业认证视域下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定位不准,培养学生教育情怀支撑度不高

课程目标是对一门课程的基本规定与核心要求,是课程体系中的关键要素,对于课程改革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倘若课程目标设定存在偏差,将难以满足毕业要求,进而影响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实现。《认证标准》的毕业要求中明确提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应具备教育情怀[1]。相应的,学前卫生学课程中的“学前卫生学概述、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托幼机构一日生活保教活动卫生、学前儿童常见疾病预防、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卫生”是为毕业生教育情怀提供高度支持的五个模块,通过这几大模块的学习,毕业生能够认同幼儿教师职业的独特性和专业性,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健康观和保教观。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学前卫生学这门课程目标定位不准,偏重知识和技能,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情感态度就是教育情怀的核心内容,教育情怀直接决定了毕业生是否愿意走上保育岗位[2]。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乐于奉献,真正成为幼儿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引路人,对学生的教育情怀培养重视不足,情感目标只是知识和技能目标的附带产物,处在隐性的位置,无法达成毕业要求,很难与培养目标前后呼应。

(二)课程内容僵化,培养学生保教知识支撑度不高

保教知识是体现幼儿教师专业性的基础。《认证标准》的毕业要求中明确提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保教知识。这个毕业要求正好由学前卫生学课程的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托幼机构一日生活保教活动卫生、学前儿童膳食卫生、学前儿童意外伤害与急救、学前儿童常见疾病预防、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卫生等六个模块知识点为学生掌握保教知识提供高度支撑。通过这几大模块的学习能够有效掌握学前儿童生理发展基础知识及生长发育规律,具备一日生活安排及相关保育活动知识,熟悉幼儿观察、谈话活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综合领会并形成科学合理的保教知识体系。选择课程内容时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同时要考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这样才能更有利于达成课程目标。传统固有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没能紧跟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要求与标准,导致学前卫生学课程内容陈旧滞后、僵化、过于抽象,没有及时更新保教知识,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动机、兴趣、爱好和需要。

(三)课程实施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学生保教能力支撑度不高

保教能力是幼儿教师的专业核心能力。《认证标准》的毕业要求中明确提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保教能力。这个毕业要求正好由学前卫生学的概述、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学前儿童膳食卫生和学前儿童常见疾病预防等四个模块的内容支撑。通过这四大模块的学习毕业生能够运用正确的保教观、儿童观、健康观分析和解决幼儿园一日活动各环节中存在的保育和教育问题,掌握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影响因素的卫生要求,习得科学的保教知识和能力,并运用于教育实践。教师的保教实践能力对于解决保教实际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主要在实践过程中对保教活动过程的不断反思得到提升。目前,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和课时比例太少,很少组织保教能力提升的实训教学,对学校卫生保健实训室的利用率不高,教师教学受传统影响更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把握,保教实践能力培养被忽视,导致学生对保教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不够,很难实现“教、学、做”合一,对于培养学生保教能力支撑度不足。

(四)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培养学生师德规范支撑度不高

《认证标准》的毕业要求中明确提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师德规范。相对应的这正是由“学前卫生学概述、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托幼机构一日生活保教活动卫生、学前儿童意外伤害与急救”等五个模块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师德规范提供高度支撑。作为未来的幼师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的纲领性文件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法律法规文件的学习,学生树立正确教师观和儿童观,帮助学生树立依法执教意识,并自觉遵守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驱动力[3]。从这几个模块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存在最大问题就是教师在课题上很少涉及《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法律法规的内容,也很少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脱离实践,缺乏师德情感体验,几乎照本宣科,所以学生对法律法规的文件认知度偏低,法律意识比较淡薄;课程考核形式很单一,忽略过程性考核评价的重要性,重分数、轻师德,这些都成为影响学生师德培养的不利因素。

二、师范类专业认证视域下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

《专业认证》落地的关键就是在于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和修订课程标准。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简称《办法》)中明确提出: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不断改进的基本行动指南和理念[4]。课程标准的修订是一个持续不断改进的过程,须根据产出的毕业生情况及时修正。所以本课程按照《认证标准》的要求重新修订学前卫生学课程标准,主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四个方面入手探索。

(一)制定与毕业要求高度符合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办法》中明确提出“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相符合,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一致”。因此,制定本课程目标时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求,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注重学生保教能力的提升。课程目标与对应的毕业要求如下:一是熟悉健康的内涵、意义,了解学前儿童的健康状况及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加深保教的意识和态度,萌发学习专业的热情。二是熟悉学前儿童健康发展目标,掌握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特点与规律、一日生活的卫生保健、意外伤害的基本知识、幼儿园合理膳食的搭配原则、学前儿童疾病的防治方法,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保教观。三是运用正确的保教观、儿童观、健康观分析和解决幼儿园一日活动各环节中存在的保育和教育问题,掌握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影响因素的卫生要求,习得科学的保教知识和能力,并运用于教育实践。四是认同幼儿园保育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树立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责任意识,加深对幼儿教师职业的热爱,争做合格的幼儿教师。

(二)选择与组织能实现课程目标的内容

《专业标准》要求,课程内容要体现学前教育的专业性,注重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内容要结合国内外最前沿的知识,优秀幼儿园案例,选用精品教材,引入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幼儿发展与教育研究最新成果[5],课程内容一定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及时更新和完善,确保课程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和专业性。

从实践教学比例上,增加实训课的比例,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改革目标,本课程的教学时数为3学时/每周,共48学时。减少了理论学时数为8学时,增加了实训学时数为8学时,分为4个实训模块:儿童生长发育测查与评价、膳食营养的调查与评价、儿童意外伤害与外伤急救方法和幼儿园一日生活卫生的调查与评价,并分解成8个有针对性的实训项目。在学前卫生学课程实训过程中,教师从实训目标、内容、操作步骤以及实训要求等四个方面详细介绍,示范操作,再对学生进行分组,发布任务,以小组的形式合作讨论完成任务。整个过程中师生有效互动,充分利用卫生保健实训室资源,让学生掌握每一项操作技能,达到理实一体,全面提高学生的保教实践能力。

(三)根据课程内容改进课程实施手段

《专业标准》要求,要把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使用,形成多种方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按照《专业标准》的要求,由原来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小组讨论、自学指导、理实一体化教学等多种方法的结合,对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和课外学习的时间合理分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学前卫生学课程的教师争取经常保持与幼儿园的联系,推送优秀的幼儿园教学案例,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实践。

学前卫生学课程在2016年12月立项为校级精品课程,2019年4月通过专家组验收,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19年立项为内蒙古自治区在线精品课程,并在2020年11月上报自治区教育厅精品在线课程认定。因此,充分利用资源库,由传统的板书讲授转变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采用“课前导学一课中督学一课后促学”的教学模式,开发了适合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特点和专业特色的《学前卫生学》教材,教学当中充分利用本教材,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高了教学水平,突出了教学效果。

(四)注重多维度、全过程的立体式课程评价方式

传统的学前卫生学课程考核形式单一,一般从一个维度去考查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那就是传统的期末考试,这种传统考核形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很难提高学生平时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本课程充分利用精品在线课程和现代网络教学手段,将整个教学全过程信息采集汇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进行考核评价,形成了过程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多元化评价模式有机结合,学生成绩和学习效果可评可测,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是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大部分组成的,其中过程性考核占30%,终结性考核占70%。考试总成绩:优100~90;良89~75;合格74~60;不合格60以下。

1.过程性考核成绩

过程性考核成绩(100%)=出勤(10%)+作业(40%)+小组合作(10%)+实训操作(40%)。

第一,课堂出勤:采取教师不定期点名或课代表不定期清查人数的办法,每次上课都要记录出勤情况;无故旷课(0.5/次)、事假(0.3/次)、病假(0.2/次)、迟到(0.1/次),超过10分钟以上按旷课扣分;累计旷课3次以上,取消该课程考核资格。

第二,平时作业:根据课程性质布置6~8次作业或单元小测试;在学习通的线上平台上限时完成,分数按百分制自动产生。

第三,小组合作:主要在线下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2~4个。根据任务完成的情况和课堂交流的效果,十分制分四段记成绩:优秀A(10~9分),良好B(8.9~7.5分),合格C(7.4~60分),不合格D(<6.0分)。累计作业取平均分,具体评分依据如下:

A.小组成员能够及时搜集资料,思路清晰,有共同合作;课堂交流时大方、自然,语言表达流畅,作品制作具有创新性;交流后能对需要改进之处进行修改;

B.能够围绕任务搜集资料,层次较为清晰;作品制作有一定的技术性;交流时语言表达较清晰;

C.能够围绕任务进行设计,但是层次不够清晰,缺乏创新;交流时自信心不足;

D.完成任务的态度不认真,没有搜集资料,设计思路不清晰。

2.终结性考核成绩

期末考核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包含所有章节重点内容的考核,期末考试客观题占60分,主观题占40分。题型分别为单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

这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的参与度很高,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比单一性以期末笔试成绩为主的考核形式更有公平性和科学性。

结语

总之,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视域下,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改革应从合理设计课程目标、有针对性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不断丰富课程实施手段、确定适当的课程评价方式等多方面着手,推动学前卫生学课程改革,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突出结果导向,注重学生专业学习的需求,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不断推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Z].教师〔2017〕13号.

[2]王运红.师范类专业认证视域下学前心理学教学改革探析[J].科教导刊,2022(35):81-84.

[3]周斯瑶.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学前教育原理》教学改革研究——以长沙师范学院公费定向师范生为例[J].2019,6(15):60-62.

[4]路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小学全科教师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实践——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21(2):69-74.

[5]杨燕华.师范认证视角下的师范院校英语教师教育课程改革[J].大学,2021(31):5-7.

作者简介:王胡伊乐(1984.02— ),女,汉族,内蒙古自治区通辽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民族教育。

基金项目: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学前卫生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NJSY22479)。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