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治理视角下青年群体电信网络诈骗防范研究

2024-06-29 02:02钟建东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6期
关键词:青年群体协同治理防范策略

摘 要: 本研究从协同治理的视角入手,针对青年群体在电信网络诈骗防范中的问题展开研究。通过详细分析青年群体在电信网络诈骗中的受骗原因和特点,揭示了协同治理对于青年群体的防范意义。本文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结合实地调研和大数据分析,深入探讨了青年群体在电信网络诈骗中的行为规律和心理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青年群体在电信网络诈骗中易受骗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信息获取渠道不当、对骗局缺乏辨识能力以及对危害后果的认识不足等方面。基于研究发现,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针对青年群体的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措施和策略,旨在提升青年群体的防范意识和能力。通过协同治理的方式,将社会各方合力整合起来,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从而有效减少青年群体的电信网络诈骗风险。本研究为青年群体的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同时也对于电信网络诈骗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电信网络诈骗;青年群体;协同治理;防范策略

中图分类号: D63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9052(2024)06-0131-03

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益推进,互联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互联网的普及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其中包括电信网络诈骗问题。电信网络诈骗已经成为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领域的一大挑战,给社会治理和个人的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尤其是青年群体作为互联网使用的主力军,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电信网络诈骗风险。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事件在青年群体中的发生率不断上升,给他们的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这些诈骗方式多样,且不断推陈出新,使得许多青年人难以防范。同时,由于青年人的信息识别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欺骗。

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需要从协同治理的视角出发,整合政府、企业、学校和家庭等多方资源,共同参与到青年群体电信网络诈骗的防范工作中。通过对相关方的协同合作、技术应用和政策支持等手段的综合运用,提升青年群体的电信网络安全意识,提高他们对诈骗的识别和防范能力。因此,对青年群体电信网络诈骗防范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保护青年人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一、电信网络诈骗现状与问题

(一)电信网络诈骗形势分析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不断更新,犯罪分子通过使用最新的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实施更为复杂的欺诈行为。比如使用虚拟电话、短信、社交媒体等渠道,以各种借口诱骗受害者转账、汇款。同时,诈骗手段的层出不穷,犯罪分子可以伪造官方文件、设置虚假网站等方式获取受害者个人信息,以此使受害者难以辨别真伪,达到诈骗的目的。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往往藏身境外,利用虚拟身份和信息网络进行远程操控,给案件侦破带来很大难度。同时,诈骗集团有着很高的等级,在产业化方面已经有了发展的趋势。他们运用各种手段逃避监管、严厉打击,甚至结成跨国犯罪网络,严重危害人民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1]。因为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不断更新,社会公众对新型诈骗手段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警惕,容易轻信陌生信息和电话。同时,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诈骗信息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公众难以辨别真伪。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防骗意识淡薄,往往成为诈骗分子首先下手的对象。

(二)针对青少年群体特点的电信网络诈骗

电信网络诈骗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因为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的普及。青年群体作为网络的常住居民,是社会中最为活跃、对科学技术最为敏感的一部分人群,往往成为诈骗分子的主要目标。青年时期,既是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和探求欲望的阶段,也是个人价值观和消费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年时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和探求欲望的阶段,诈骗分子会根据青年群体的这些心理特点,通过各种手段诱导他们进入他们设好的网络陷阱。例如,一些诈骗网站会以高额回报为诱饵,吸引青年投资,而实际上这些网站都是通过诈骗分子内部操作的骗局。

(三)对青年群体电信网络诈骗防范问题的研究空白

青年群体在电信网络诈骗防范中存在着一定的研究空白。在知网检索中,此类研究共有十余篇文献,相对数量较少。由于青年群体对网络技术的熟练掌握和活跃的社交媒体使用,针对他们的电信网络诈骗更具欺骗性和隐蔽性,而现有研究尚未充分重视此问题。此外,缺乏针对青年群体的具体数据和理论框架也限制了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同时,现有的防范策略在应对青年群体时显得不足,需要制定专门针对青年群体的防范策略。因此,需要更多严谨、稳重、理性和官方的探索,以保护青年群体的权益和安全。当前,电信网络诈骗已经成为青年群体面临的严重威胁之一。然而,对于青年群体电信网络诈骗防范问题的研究仍然相对不足。因此,本研究旨在从协同治理的视角出发,对青年群体在电信网络诈骗防范中的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本研究从协同治理的视角入手,通过详细分析青年群体在电信网络诈骗中的受骗原因和特点,深入探讨了青年群体在电信网络诈骗中的行为规律和心理特征。基于研究发现,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针对青年群体的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措施和策略,旨在提升青年群体的防范意识和能力。通过协同治理的方式,将社会各方合力整合起来,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从而有效减少青年群体的电信网络诈骗风险。

二、青年群体电信诈骗泛滥的原因分析

电信诈骗之所以在青少年群体中泛滥,原因很多,既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有青少年自身特质的内因。本文将从信息素养、法律意识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提供有益的思路。

(一)信息素养不足

信息素养是现代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必备的素质之一。但信息素养不高,缺乏辨识能力,对信息判断能力不足等问题在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2]。这导致他们在面对海量信息时,难以辨别真伪,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诱导和欺骗。例如,一些诈骗网站制作精良,难以与正规网站区分,青年如果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很容易被误导。

(二)法律意识淡薄

青年人往往缺乏对法律的了解和敬畏,容易受到诱惑而参与诈骗。此外,社交媒体的普及和网络监管的不足也加剧了诈骗的传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强法律教育和宣传,提高青年人的法律意识和认知水平。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网络监管和执法力度,打击电信诈骗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三)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堂课,是人生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一环。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对孩子的家庭辅导却有所忽视。一些家长存在溺爱子女的现象,导致青年缺乏独立判断和自我保护的能力[3]。在面对电信诈骗时,他们往往感觉手足无措,对网络诈骗缺乏一定的认知能力,因而无法正确应对和防范。同时,一些家长自身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和安全意识,无法给予子女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综上所述,如果想要解决青年群体电信诈骗泛滥的问题,就需要从提高青年的信息素养、增强法律意识以及加强家庭教育等方面入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保护青年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三、协同治理理论在电信网络诈骗防范中的应用

(一)协同治理理论常见应用领域回顾

协同治理理论作为一种组织和管理社会问题的方法,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章将回顾协同治理理论在一些常见应用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协同治理在青年群体电信网络诈骗防范中的应用。

1.教育领域。

在教育领域,协同治理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学校管理和教育改革中。通过协同治理的方式,学校可以整合各方资源,建立一个共同参与、共同决策的管理机制。这种协同治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和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社区治理领域。

在社区治理领域,协同治理理论被广泛用于解决社区内部的问题和促进社区发展。通过协同治理的方式,社区居民可以参与到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中,共同解决问题,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4]。这种协同治理模式可以促进社区内部的互动和合作,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

3.环境保护领域。

在环境保护领域,协同治理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解决环境问题和推动可持续发展。通过协同治理的方式,政府、企业和公众可以共同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共同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5]。这种协同治理模式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4.公共安全领域。

在公共安全领域,协同治理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应对突发事件和维护社会安全稳定。通过协同治理的方式,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可以共同参与到公共安全工作中,共同发现、预警和应对各种安全风险。这种协同治理模式可以提高社会的应急能力和安全防范能力,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协同治理理论在电信网络诈骗防范中的可行性分析

协同治理可以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获取渠道。青年群体通常对新技术和新应用具有较高的接受度,协同治理可以借助社交媒体、手机应用等渠道,及时传递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相关信息,提高青年群体的防范意识[6]。协同治理还可以加强对青年群体的教育和培训。通过组织专家讲座、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向青年群体传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对骗局的辨识能力,从而降低受骗风险。协同治理还可以加强青年群体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在电信网络诈骗防范中,青年群体可以通过建立互助小组、设立防骗宣传团队等方式,共同分享经验、交流信息,提高防范能力。协同治理还可以借助法律手段提供保护。青年群体在遭受电信网络诈骗时,可以通过协同治理机制向有关部门报案,追究犯罪分子的责任,维护青年群体的合法权益。

四、协同治理视角下青年群体电信网络诈骗防范体系构建

(一) 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防诈骗协同治理模式

多元主体参与防诈骗的协同治理,就是要以高校为主体,加之公安机关的协同支持,通信运营商、金融机构的技术支持,以及政府其他部门的协助和家校联动,协同教育,形成以高校为主导,各个主体之间的协调和互动的治理模式[7]。在青年群体电信网络诈骗防范中,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防诈骗协同治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多元主体参与防诈骗的协同治理模式旨在形成以高校主导,各主体协调互动的治理方式,共同应对电信网络诈骗。具体而言,高校应加强师生防诈骗意识培养和应急处置机制建设;公安机关负责大数据分析和信息共享;通信运营商和金融机构利用技术手段监测和预警异常行为;政府部门推动政策落实和协作打击诈骗犯罪;家校联动、协同教育则关注学生成长和安全,共同防范诈骗风险。通过发挥各主体优势和形成合力,可提高防诈骗效果,为构建安全的社会环境共同努力。

另外,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防诈骗协同治理模式还需要加强技术手段的应用。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系统和数据分析平台,能够及时发现和分析电信网络诈骗的特征和趋势,提供科学有效的防范措施。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防诈骗协同治理模式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由于电信网络诈骗往往跨国作案,各国应加强信息共享和合作,共同打击跨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防诈骗协同治理模式是解决青年群体电信网络诈骗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增强青年群体对电信网络诈骗的认知和防范能力

青年群体是电信网络诈骗的重要受害者之一,其在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方面的认知和能力水平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安全。要增强青年群体对电信网络诈骗的认知和防范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 增强青年群体对电信网络诈骗的认知。

青年群体常常因为信息获取渠道不当而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目标。他们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从而陷入骗局。因此,青年群体应加强对信息的筛选和辨识能力,提高对虚假信息的警惕性。青年群体对电信网络诈骗的危害后果认识不足,缺乏对被骗后的应对措施的了解。因此,通过提供相关的教育和宣传,加强青年群体对电信网络诈骗的认知,可以提高他们抵御诈骗的能力。

2.增强青年群体对电信网络诈骗的防范能力。

增强青年群体对电信网络诈骗的防范能力需要综合考虑行为规律和心理特征。青年群体在电信网络诈骗中的行为规律主要表现为对高收益、低风险的诱惑易受诱导,同时存在对信息真实性的判断不准确的问题。为了增强青年群体的防范能力,可以通过加强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案例分析和模拟演练,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和警惕性。青年群体的心理特征也需要考虑。他们在面对电信网络诈骗时常常存在自信心过强、易冲动等问题。因此,通过心理辅导和培训,加强青年群体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理性思考能力,可以提升他们的防范能力。

结语

在大数据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诈骗已经成为社会中最显著的问题,尤其对青年群体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从协同治理的角度深入研究青少年群体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问题,从而增强青少年群体的安全防范意识,减少电信网络诈骗事件的发生,对于青少年群体营造网络安全防范氛围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 成丽娟,王巍.基于网络素养教育的高校学生电信网络诈骗防范研究[J].科教文汇,2023(03):34-37.

[2]向运琼,康芮果.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现状分析及防范策略研究[J].法制博览,2022(08):148-150.

[3]冯晓琳. 多元治理理论视角下高校校园诈骗问题及防范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1.

[4]于龙,秦昊然.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侦防对策[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22,21(01):58-64.

[5]王晓雪.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防治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23.

[6]李思杭.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与青年价值引领互动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03):245-246.

[7]王斌.数字化代际冲突:概念、特征及成因[J].当代青年研究,2019(01):116-122.

作者简介:钟建东(1986.03— ),男,汉族,辽宁省丹东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创业等。

基金项目:2023年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科研发展基金项目(人文社科):协同治理视角下青年群体电信网络诈骗防范研究(项目编号:XKJ202316)。

猜你喜欢
青年群体协同治理防范策略
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下的京津冀环境污染协同治理研究
协同治理: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参照
电力施工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策略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青年群体网络道德失范现象调查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
当下青年群体思想动态的喜与忧
企业应收账款风险及其防范
风险社会理论范式下中国“环境冲突”问题及其协同治理论
新形势下化工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策略
基于屌丝文化审视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