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纵观近几十年来的大事件中,互联网的出现对人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极大影响。网络不但对中国人的表层生活造成了较大改变,更是给青年群体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一方面,青年群体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获得更广的人脉;另一方面,充斥着虚拟性的网络存在着形形色色的道德失范行为,使青年群体陷入现实与虚拟的价值冲突中。因此,网络对于人类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表层,其对人类道德观念的影响才是最值得关注的,它已经实实在在地为青年群体,为社会带来了困扰。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的提出,互联网对青年群体的影响可谓是愈来愈严重。对此,笔者基于“互联网+”对青年群体群体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进行了调查。
关键词:互联网+ 青年群体 网络道德失范
随着“互联网+”的提出,网络再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互联网与传统企业的结合对人们产生了更为深刻的影响。在此背景下,青年群体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便是针对该现象进行研究。
一.“互联网+”背景下青年群体网络道德现状
网络社会主要由现实中的行为个体而构成,由于这部分个体在现实中具有不同背景,其在网络中的道德品格也有所不同。网络的特性使接触它的青年群体沉迷其中,认为自己能够在属于自己的天地中任意施展“抱负”,于是将一切怪异、荒诞的行为视作“个性”,青年群体的网络道德失范也正是由此而来[1]。以下几点为目前“互联网+”背景下青年群体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1.传播不良信息
传播不良信息,即指在互联网上发布、传播诸如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2]。互联网是一个方便、快捷的信息平台,人们利用互联网能够实现更高效的工作与生活,但其同样存在弊端,首当其冲的便是任何个人与组织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其中的不良信息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年群体而言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甚至会吸引青年群体变为不良信息传播的主体。
例如一些攻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论或者是对于重大事件的错误评论,青年群体往往会对这些信息较为感兴趣。并且他们不喜欢“随波逐流”,他们渴望体现出自己的“个性”,于是看到一些看似“有理有据”实则却毫无根据的错误言论便当做至理名言并进行传播。一旦他门无法辨别事实的真相,对其深信不疑进而大肆传播,若只是些无关大雅的“段子”倒还无妨,若是对国家实施的相关政策嗤之以鼻甚至破口大骂,则成为了反动言论散发的助推者。
另外,青年群体是荷尔蒙分泌最为旺盛的群体,对于一些暴力、色情为主的黄色信息具有极高的敏感度[3]。他们追求感观刺激的心理需求,将制造、散发、传播暴力与色情信息作为“人生一大乐事”。当这部分人群将这些思想带回现实甚至开始“实践”时,其造成的后果就不仅仅是在网络中传播不良信息这么简单了。例如大家熟识的李天一强奸事件,虽然舆论认为错在其父母没有对其进行严加管教,但无法否认,从网络中获取不良信息才是造成该事件的主要原因。
2.获取非正当信息
非正当信息与不良信息有着本质区别,不良信息指暴力、色情等信息,而非正当信息则主要指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获得他人的知识产权,例如需要钱买的游戏,通过非正当信息获得免费的破解版,这也是当前青年群体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4]。
在一种模糊的认识之下,一些被误认为理所当然的“共享”行为被吹捧,复制、粘贴、转载成为“共享”最便捷的途径,甚至一些稍微懂的点儿技术的人通过破解密码手段获取一些不容易得到的资料信息,这些已经成为网络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而正是这种“文化现象”,使得青年群体在互联网中肆意获取他人的劳动成果,甚至将“剽窃”、“抄袭”等观念带回现实中,例如抄袭他人的家庭作业便是其中一个明显的细节。
3.“游戏化”的人生态度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任何人都可以任意扮演所有角色,男人可以扮演女人,年轻人可以扮演老年人,反之老年人同样也可以扮演年轻人。被学习与生活压抑了许久的青年群体自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他们任意而为,在网络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将“游戏人生”视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在他游戏人生的过程中,抛弃了现实中的道德观,抛弃了父母、老师的谆谆教诲,在虚拟世界中肆意妄为。尤其是近年来兴起的“网恋”、“网婚”、“网络同居”对这部分青年群体造成了极大影响,当此类失范行为被带回现实中时,其造成的负面影响自然不言而喻[5]。
二.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
1.完善互联网法律
相比网络社会中频发的“犯罪事件”,现实中似是和谐了不少。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现实中有严格的法律法规,限制了绝大部分对个人、社会有害的事件,但网络社会却并没有。网络社会中法律法规的缺失,加之青年群体的意志力与信念相对较为薄弱,较易收到不良信息与不法分子的挑拨,在不知不觉中坠入犯罪深渊。因此,完善互联网法律,以此净化互联网环境就显得尤为必要。就目前而言,我国互联网法律正处于起步状态,但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在此方面却已累积了较多经验,我国不妨对此进行借鉴,在整理分析国外网络法律的基础上,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律法规。
2.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所谓网络文化,即指网络社会中的风气走向。一直以来,我们都坚信,环境能够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极大影响,网络环境亦然。试想,若网络社会中处处洋溢着学习、思考的气息,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自然无所遁形,青年群体能够在一个充满学习氛围的环境中成长,对其个人、社会甚至是国家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对此,胡锦涛书记曾于2007年1月指出,网络文化的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我们也只需要沿着这个思路一直走,最终必将成功。
3.加强网络管理
“追本溯源”,“源”存在于任何事物中,是事物发展的基础所在。现实中,为了预防犯罪,各地都有派出所、公安局,一旦有危害社会安定的不稳定因素出现,便会追本溯源,将源头进行消灭。虽然网络中同样存在网络警察,但由于网络的特性,网络警察难以在第一时间发现不良信息,并根据不良信息追踪到信息发布的源头。因此,网络警察应构筑“信息海关”,所有信息在进入互联网前都应接受检查,将一些反动、色情、暴力等信息拒之门外。不仅如此,还应根据这些不良信息查找到信息的发布者,追求其刑事责任。
三.结语
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匿名性和多元性等特征,使得青年群体在自认为属于自己的天地里自由施展“抱负”甚至有些行为已经触犯到了法律却全然不知。生活在网络时代的青年群体频频出现的这种不道德的甚至是非法的行为使人堪忧,网络环境下对青年群体的道德教育也就显得十分急迫。
参考文献
[1]赵晓英,王艳菊,丁云鹏,侯小宝,李汝德.关于医学院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调查分析与对策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03:439-442.
[2]胡霞,邱莉.从品德心理角度剖析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及其对策[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4:60-62.
[3]邓验,曾长秋.论如何应对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J].伦理学研究,2011,01:122-125.
[4]廖传景.青少年网络德育新视角:网络道德心理教育[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04:126-129.
[5]周文学,刘占英,范景武,王有亮. 加强青年群体网络道德建设的思考——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对策探析[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4-7+13.
(作者介绍:陈晶晶,长沙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教师,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