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屌丝文化审视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

2016-06-04 18:52潘培薛雯
戏剧之家 2016年9期
关键词:青年群体社会心理屌丝

潘培+薛雯

【摘 要】“屌丝文化”反映出青年群体在社会转型期的时代特征和精神气质,透视了社会心理结构的变迁,也是自嘲中的解构与身份认同中的建构。它意味着青年草根阶层或弱势群体更多地获得了诠释自己生活的角度与权利。从2012年至今,“屌丝”一词仍然火热于网络,其中最受欢迎的“屌丝男神”乃是网络自制剧《万万没想到》中的王大锤。本文以王大锤的形象为例来透视屌丝文化背后的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

【关键词】屌丝;屌丝文化;青年群体;社会心理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153-02

一、屌丝及屌丝文化的含义

(一)屌丝

“屌丝”是中国网络文化兴盛的背景下产生的讽刺用语,在网络中常指符合穷、丑、矮、呆、肥这些特征或高不成、低不就的一些人。2012年初,“屌丝”一词在中国大陆地区广泛流行起来,年轻人群体间的语言文化中更被广泛应用。“屌丝”已从最初的定义演变为如今一种社会性的自嘲现象。

(二)屌丝文化

屌丝文化缘于网络热词“屌丝”。屌丝文化是继无厘头文化、嬉皮士文化之后又一种迅速兴起的网络亚文化,它意味着中国人更多地获得了自己诠释生活的角度与权利。屌丝文化是一种解构文化,既有自暴自弃的颓废,也有蔑视主流的骨气,以自嘲来消解正统、以降格来反对崇高。

二、“王大锤”的屌丝角色解析

“王大锤”是《万万没想到》一剧中塑造的核心人物,人称“衰神”,是名副其实的“天生衰”“后天霉”。他在任何场景中都有一双死鱼眼、一副呆呆的表情、异于常人的思维、丰富的内心独白。他的内心独白比说出来的台词更多,而且是以疯狂的语速来表达,这更加凸显了王大锤外表天马行空、内心对现实不满的个性。这是一个典型的草根小人物形象,基本集合了宅男的各种特点:呆萌贱,爱做白日梦,却常被骨感的现实打倒。

三、屌丝文化映射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

屌丝文化的盛行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原因的必然现象。这个原因就是:“屌丝”一词恰好吻合了当下青年的某种社会心态,蕴含着某种让青年群体产生共鸣的因素,所以才迅速流行起来。下面将结合“王大锤”这一“网络红人”来探讨屌丝文化所映射出的青年的社会心理。

(一)于自嘲中明确身份认知

用“屌丝”一词来标榜自己的青年大多是与“高富帅”或“白富美”相距甚远的群体,最初是指从农村进入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买房买车对他们来讲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现在能把“屌丝”的含义阐释得淋漓尽致的似乎正是“王大锤”这一角色——呆萌贱,爱做白日梦,却常被骨感的现实打倒。王大锤的角色根植于当前的社会文化形态中,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可以说“王大锤”正是当下社会青年群体的缩影,大部分人都可以从“王大锤”身上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个性特点,比如:想时刻表现自己,也有自我实现的愿望,但却没有强大的执行力;习惯性懒惰,也常把自己的平庸挂在嘴边;常常不被他人认可,却又渴望得到别人的尊敬和羡慕的眼光,自尊的同时也自卑。

(二)于自嘲中寻求自尊

可以说“王大锤”正是当下社会青年群体的缩影,而这一“角色”之所以能被青年群体认可,也体现了这一群体所带有的善于自嘲的特色。

“屌丝”的自嘲是一次自发的、群体性自嘲的放大,从而成为屌丝心态的表达或屌丝文化,倒逼着人们审视自己的内心或目光所及之处。屌丝的谦卑是嘲讽与自我解嘲背后的自我尊严感实现,是在现实社会大环境的反差中主动看低自己。屌丝的审视心理扩大化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社会群体的时候,人人都在宣言自我屌丝化,这表征出社会的心理结构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某种症候。如此大规模的自嘲氛围是网络媒介平台的引发共鸣所赐,在成功学的倒逼氛围中抢先把自己嘲讽一番,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胜利策略,这正是维护自己尊严的绝佳选择。

(三)于自嘲中抵抗精英文化

屌丝文化也是一种解构文化,既有自暴自弃的颓废和坚韧的意志力,也有蔑视主流的风骨,以自嘲来消解正统,以降格来反对崇高。从屌丝群体与冯小刚的骂战就可以看出屌丝群体平实的自嘲,并不是真的自轻自贱,或许由于身份的低下、身份的卑贱,屌丝群体的内心确实是自卑的,自卑得可以进行自我嘲解,但是这种嘲解只可以是自我的,决不允许他人特别是属于对立阶层的精英人士嘲讽自己。屌丝群体的自嘲本身就带有对精英文化的蔑视,一旦遭遇精英人士的嘲讽,势必会与其拼个你死我活、誓不罢休,这就是屌丝群体的群体特征。

(四)于自嘲中寻求归属感

在阶层分化、贫富差距加剧的现实面前,草根阶层自卑感往往会骤升,感觉自己不被上层精英群体所认可,甚至遭到鄙视。相对上层群体的优越条件,屌丝群体更加有明显的被剥夺感,也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因而屌丝群体不得不启用自我防御机制来保持内在的心理平衡,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屌丝的复杂心情,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既有对“高富帅”与“白富美”的羡慕嫉妒,也有对之不屑一顾的蔑视与愤恨。

大部分人虽然心怀梦想,却不得不像王大锤一样面对骨感的现实。王大锤去企业应聘,拼命地想要证明自己来获得一份好工作,他的心声就是“只要我努力表现自己,用不了多久,我就会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这又何尝不是大多数屌丝们的梦想呢?但是故事的结局却是王大锤得到了一份并不体面反而很受嘲讽的工作,这从侧面启示人们,屌丝们怀揣的梦想是难以实现的。结局的莫测,同样让屌丝群体的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四、总结

“衰神”王大锤之所以能受多数人拥戴,归根结底是因为这一角色契合了草根阶层的“屌丝”特质——呆萌贱,爱做白日梦,却常被骨感的现实打倒。这也正是屌丝文化盛行的原因。“屌丝”这一自嘲性的词语,并不是纯粹的自我嘲解,而是带有深层心理诉求的自我嘲解,是于自嘲中明确身份认知,于自嘲中寻求自我的尊严,于自嘲中抵抗精英文化,于自嘲中寻求归属感和存在感。

参考文献:

[1]令小雄.“屌丝文化”的社会心理审视[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04).

[2]张猛.刍议网络热词“屌丝”的文化张力[J].文化学报,2012(05).

[3]令小雄.从“屌丝文化”透视当代青年的社会心理[J].青年探索,2014(01).

[4]王玉香.新媒体时代透视青少年“屌丝”文化现象[J].中国青年研究,2012(09).

[5]李斌,汤秋芬.走近“屌丝”——大学生底层化表达[J].中国青年研究,2013(01).

[6]杨柳.“吐槽当道,逆袭成功”——网络自制剧《万万没想到》评析[J].当代电视,2014(04).

[7]吴家家.《万万没想到》走红的原因[J].西部广播电视,2014(08).

作者简介:

潘 培(1990-),女,汉族,河北省人,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青年群体社会心理屌丝
自我矮化症
网络流行语“宝宝”的自称功能探析
当下青年群体思想动态的喜与忧
黄瓜网 搞笑屌丝吐槽网站
官场“屌丝”的梦想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