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师“四有”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2024-06-29 14:04陈少娟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6期
关键词:教育强国思政课教师四有

摘 要: 高校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推进,迫切需要思政课教师具备核心素养。笔者认为,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站位有高度、道德修养有深度、知识储备有厚度、潜心教学有温度。文章重点阐释了“四有”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以期为新时代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核心力提供可借鉴、可参考的方法。

关键词: 教育强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四有”;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9052(2024)06-0019-03

引言

奋进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思政课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政课教师是否具备核心素养,关乎着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高低。作为立德树人关键核心课程的思政课,必然要求是高质量的、有效度的。而精彩的、高质量的、有效度的思政课,关键核心在于思政课教师具备核心素养,并且将这种素养转化为教学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学习中的获得感。

一、思政课教师具备核心素养的迫切性

(一)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迫切需要

ChatGPT的问世,标志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教师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能实现全面搜集学生的信息和教学数据,从而更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为教师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为学生提供精准化的教学指导奠定基础。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深度开发和运用到教育场域,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性下降,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教师被AI所替代。但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未来已来,教师只能顺应时代的潮流。要能够顺应潮流,必须对自身进行“革命”。在教育场域,教师未来要能够实现与人工智能AI并存发展,教师自身则需要拥有AI无法替代的核心素养能力。因此,为有效应对人工智能对于教师的冲击,教师迫切需要具备核心素养即拥有AI不可替代的“金刚钻”。

(二)奋进教育强国征途的亟需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上,教育强国是基础性工程。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因此培育一批批高素质专业化教育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如何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六要”标准等应运而生。这些标准既是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需要达成的目标,也是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根本遵循。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推进,迫切需要思政课教师具备核心素养,才能为强国建设培养一批又一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思政课教师“四有”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政治站位有高度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2023年5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总书记将“教育的根本问题”作为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方向和根本使命。因此,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首要的是能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历史自觉。要帮助学生达成道路的认同、行动的自觉,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首要的是具备高度的政治站位素养。

(二)道德修养有深度

“重莫如国,栋莫如德。”人才的培养重在德行。个人品德是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形成的。道德的教育,重点在学校。而培育道德高尚之人,重点任务落在思政课教师的肩上,因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要帮助学生达到“启德润心”的效果,首先得育好自己,令自己有一个深厚的道德修养,才可能感染影响学生。教师与学生的道德修养的提升都需要反复锤炼、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因此,为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的第二个核心素养是道德修养有深度。

(三)知识储备有厚度

拥有丰富的知识学识即“有扎实学识”,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扎实学识,包括了专业技能等教师从教需要的知识、能力与教育智慧。[1]”在信息化的时代,教师在教学中只拥有一碗水、半桶水是无法胜任教学的,因此教师“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2]。教师具备广阔的视野是丰富学识的表征之一,换言之,丰富的知识学识必然要求教师的视野要宽广。若教师的视野狭窄,就会导致思维不开阔,从而在教学中难以讲新讲活讲透内容,更不能讲清道理。因此,知识储备有厚度是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第三个必备素质。

(四)潜心教学有温度

教学是一种双向情感的交替过程,不是冷冰冰、机械化的灌输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必然是有温度的教学。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铸魂育人的思政课教师应努力把思政课堂打造成阳光课堂,通过朴实温暖的语言、平等交流的方式,实现师生之间心与心的沟通,达成学生情感的共鸣、思想的认同,从而实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说:“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3]”换言之,做老师就要心无旁骛潜心教学,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具备核心素养的第四个素养是潜心教学有温度。

三、思政课教师“四有”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

(一)政治站位有高度的培育路径

1.坚定政治信仰。

信仰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由信念发展而来,是信念的最高层次。谈及信念时,往往与理想合在一起谈。“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4]”人一旦没有理想信念,信仰就会不坚定,就容易被诱惑迷失双眼,甚至走上歪路、邪路。老师要成为学生心中的榜样,首当其冲要成为有理想信念之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亲其道才能传道布道。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即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懂真信真用,用它来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坚定政治定力。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坚决拥护“两个确立”的忠诚者,是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践行者。在大是大非面前,在重大关头的考验面前,思政课教师一定要举旗坚定,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思政课教师务必当好学生的表率,在政治上站稳立场、不被各种乱象迷惑;务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3.笃行政治担当。

在马言马、在党言党、在党护党,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政治担当,也是其履行的职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5],“高校教师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与此同时,教育部配套印发了一系列有关思政课教师政治担当的实施细则,为思政课教师笃行政治担当提供了具体的指引。

(二)道德修养有深度的培育路径

1.弘扬爱国主义。

每个公民对自己的国家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认同,爱国、爱国主义不单是一种情感认同,更是公民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原则。每个公民爱自己的国家、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祖国的故土、爱故土上成长的同胞,并且秉持“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休戚与共的集体主义原则去处理问题,妥善处理家与国的关系,这些都是弘扬爱国主义的表现。

2.恪守师德师风。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新时代教师队伍评价的首要标准。思政课是一门“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课程,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传道,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传道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等。因此,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品行修养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从而为学生成长指引方向,才能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感染学生从而为学生成长提供范本,最后达成亲其师信其道的良性互动效果。一名合格教师必备的素质是恪守师德师风,不断模范遵守师德师风是合格教师走向优秀教师的必然路径,也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拥有良好道德品行的老师,懂得恰当处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3.锤炼个人品德。

“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方面说明教师工作的崇高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教师工作的艰巨性。要塑造好学生,先要改造自己。思政课教师要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开展教学工作,首要的是要锤炼个人品德。老师的高尚品德,表现在对教师岗位的坚守、兢兢业业的从教态度上;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不辜负教育事业;表现在对学生的谆谆教育,给学生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良好道德情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性地学习培养的过程。首先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涵养个人的价值观。其次,要掌握锤炼崇高的人格修为的方法,如省察克治。最后,向身边的楷模学习,争取以后也能成为模范。

(三)知识储备有厚度的培育路径

1.夯实理论功底。

教师是知识、思想、真理的播种机,具备丰厚的理论功底是职业所需。思政课教师是党的理论宣传者、传播者,要做好理论的宣传与传播,首要的是原汁原味地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著作,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学习达到与党中央保持思想的统一性,正确领会并传达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学生能知晓政策、理解政策从而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2.提高教育智慧。

青年是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新时代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尤为明显,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矛盾的双重叠加下,在学生的思想层面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困惑。面对学生林林总总的思想困惑,教师要解惑必然要求教师要有教育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需要教师注重方式方法,方式方法即教育的智慧。智慧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长期的积累过程,且需要不断向身边的榜样、同行学习,不断反思才可能内化于心才可能习得。老师在拥有丰富学识的前提下,再恰当地运用教育的智慧注重方式方法的运用,学生不仅能认同教师传授的“道”,而且能解开学生心中的“惑”。

3.提升科研能力。

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科研是教学的有力延展,没有科研支撑的教学是没有深度与厚度的;教学是科研的源头活水,没有教学支撑的科研是无源之水。一个好老师既要擅于教学,同样也要在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通过科研研究找出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打通教学的痛点与堵点,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实现教与学相得益彰的效果。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探求科研与教学的融合点,通过教学与科研的研究,既能关注学生在教学的体验感、获得感,又能关照教师在科研的收获感、成就感。

(1)践行仁爱思想。

儒家仁爱思想是中国人从古至今一直尊崇的道德规范。仁者爱人,爱可以传递,相互传染。教育的过程就是传递真善美的,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应该兼具仁爱之心。教师的仁爱之心,体现在面向学生授课、沟通时,脸上洋溢着的笑容、眼中带着希望的光芒、心中展现的博大胸襟,因而可以向学生传递出满满的幸福感与正能量感。只有具备侠骨仁心的好老师,才能培养、孕育出有侠骨仁心的好学生。拥有一颗仁爱之心的老师,会甘于奉献、孜孜以求在教学领域中成长,会用阳光雨露为学生播撒希望的种子。其伟大的人格魅力会深深浸染学生,引领学生成为有温度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2)关照学生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性。在教育中,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前提下,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教师的每堂课要关注班级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要运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探索每位学生在每节课中的增值评价。教师要用博大的胸怀去包容每一位学生的缺点,像孩子的父母那样把自身全部的爱心倾注在学生身上,通过无差别的爱来鼓励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培养学生成长为一个有情怀有深度有厚度的“大写”的人。

(3)妙用暖心语言。

脸上有笑、眼中有光,是仁师的表现。在教学中,妙用暖心语言,也是仁师的表现。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因此铸魂育人的思政课教师要善用妙用暖心的语言。暖心的语言不是对学生百般迁就,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与学生坦诚交流、真诚关心学生、用心指导学生、用情引导学生。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思政课的主阵地思政课堂妙用暖心语言,也可以利用实践课的第二课堂和网络平台的第三课堂辅助使用。

结语

强国必先强师。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要开好,关键在于有一批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四有”核心素养,即教师拥有政治站位有高度、道德修养有深度、知识储备有厚度、潜心教学有温度的核心素养。新时代新征程,思政课教师的核心能力、核心素养需要与时俱进,才能够适应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才能够培养出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够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36

[2]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30

[3]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讲话[N].学习强国学习平台,2021-03-07.

[4]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34

[5]习近平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 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学习强国学习平台,2022-04-26.

作者简介:陈少娟(1982.05— ),女,汉族,江西省抚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1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立德树人思想的基本内涵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GXJK041)。

猜你喜欢
教育强国思政课教师四有
教育发展给力供给侧改革
试论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习近平的教育思想
新加坡基础教育特色和启示
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研究
小学英语“四有”课堂构建策略探究
进社区 争“四有”
自我管理出“四有”孩子
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必备素质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古诗教学,须从“四有”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