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学生党员培育路径研究

2024-06-29 09:39姚梦雪蔡钰萍宋美娜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6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姚梦雪 蔡钰萍 宋美娜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高校学生党员培育的丰富资源。在高校学生党员培育的文化场域、党性教育和实践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党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认知、深度认同与自觉践行,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高校学生党员培育的教育资源和拓展高校学生党员培育的实践范畴,帮助学生党员增强文化自觉、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党员培育;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D26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9052(2024)06-0043-03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着党员培育的丰厚思想资源与精神激励。高校应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深度融入学生党员培育全过程,帮助学生党员全面认知、深度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党性修养,不断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学生党员培育的哲学思辨

(一)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早期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采取辩证分析的立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时探寻如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争取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深刻总结:“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传统文化继承方针[2]。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转化《礼记·礼运》的描述,用“小康”一词作为中国现代化的目标。江泽民“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胡锦涛“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思想,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融合贯通[3]。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新的高度,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4]。”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个人修身最高境界与党性修养一脉相通

《礼记·大学》以“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强调修身立志的重要性,“修身”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人才培育第一要务。“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是“修身”的最高境界。习近平在《追求“慎独”的高境界》一文中指出:“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就将‘慎独作为党性修养的有效形式和最高境界加以提倡”[5],他还强调,“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科书”。习近平在多个场合的论述,都很自然地把传统文化中人身修养“慎独”的道理,和党性修养的重要内涵紧密结合了起来,同时还赋予了鲜明的时代意义。共产党员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防线”,做到对党忠诚、严格自律、表里如一。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有效形式和最高境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个人修身最高境界“慎独”的文化基因具有天然的内在契合。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党性教育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理论素养,“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宇宙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亲仁善邻,之宝也”“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天下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革,去故也。鼎,取新也”“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的社会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道德观,这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的实践中积累而来,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可以给予党员世界观教育重要指导。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还蕴含着具有辩证思维的个人修身方法,例如《论语》中关于学、思、行相结合的教育思想:“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精辟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则是强调言行一致、知行统一,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党性教育方法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学生党员培育的价值意蕴

(一)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学生党员是青年学生中的先进分子,他们在学生群体中起着先锋模范作用,是党与青年学生联系最紧密的纽带与桥梁。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党员的培育,通过深入学习和亲身体验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党员重新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思想资源与精神激励,拓展文化视野,进一步培养更为深刻的中华文化认知和对中国文化的自信。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坚实基础,这一过程将深化学生党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础的理解,从而更加坚定支持党的理念和方向,以文化自觉激发行动自觉。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的双重推动下,助力学生党员将成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自觉做到以实际行动将这些宝贵的价值观念和传统智慧传递给更多人。作为社会主义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在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将引领社会朝着更富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的方向发展,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注入青春力量。

(二)有助于党员教育资源的丰富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智慧。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凸显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可以帮助学生党员更深刻地理解党的理念和使命,加强他们对党的忠诚度和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方面,传统文化中仁爱、孝顺、诚实等价值观念,可以培养学生党员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更高的使命感;反腐倡廉教育方面,传统文化中廉洁诚信等品质是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廉洁从政意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将之融入学生党员培育,这不仅深化了党性教育的内容,使党性教育更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党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更容易提高党员教育的实效性,助力学生党员更好地应对当代社会复杂的挑战和任务。

(三)有助于党员党性修养的强化和提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崇德向善、忠诚诚信、自我修养,这些价值观念与党员的道德修养和党性教育密切相关,为党员提供了宝贵的道德基石和道义指南,对强化和提升党员自身党性修养具有深远教育意义。崇德向善可以培养学生党员更高尚的品德,加强对道德伦理的自觉遵守,使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具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良知;忠诚诚信有助于塑造学生党员诚实守信的品质,这不仅对于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还有助于推动诚信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自我修养、内外兼修的理念可以培养学生党员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提高自身素质,这对于学生党员的自我成长至关重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党员培育,在增强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过程中,助力学生党员获得更开阔的思维方式、更高层次的道德觉悟以及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为学生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履行职责、更有效地参与社会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学生党员培育的路径选择

(一)融入学生党员培育的文化场域,促进学生党员的文化自觉

高校学生党员正处于身心逐渐趋于成熟的时期,所处文化场域对其文化意识和精神品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化可重构高校学生党员培育的文化场域,提升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同。一是打造物理文化空间。硬件文化建设可以为党员培育提供外在环境和工作场域,其环境艺术设计更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党员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的改变。可以利用中国传统的建筑设计,如中式的屏风、书架、隔断等,打造丰富多变的室内空间。室内设计和陈设方面则利用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书法、绘画、刺绣、雕刻、陶瓷等,或者利用传统文化的符号,如梅、兰、竹、菊等雅物,对空间进行点缀和美化,打造具有传统文化韵味与美学的物理空间。二是建设精神文化家园。以节日和习俗为重要载体,结合党性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党员亲身体验和参与,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如在端午节组织举办包粽子慰问活动,在共庆端午佳节的同时,培养学生党员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优良品质。还可以建立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促进学生党员对传统文化深入的学术研究,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深度认知和情感认同的同时,提升文化素养和党性素养。如组织学生党员深入研究《论语》,体悟其中以“仁”为核心的仁学思想对当今社会的重大启示意义,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理想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世之道和“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的修身之道。

(二)融入学生党员培育的党性教育,增强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

“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6],可以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育人资源,以及具有民族特点、适应民族心理的话语表达方式[7],有效避免党性教育内容的单一化、话语的公式化,在科学理论与民族情感的共鸣中增强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一是变“讲理论”为“讲故事”。选择既可以突出学生党员精神层面补给,又生动有趣的传统文化故事和典故,以故事化叙事的方式,在党性教育主客体统一化中实现情感共鸣。例如,选取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英雄故事重点培养学生党员大无畏精神和斗争精神;选取为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的大禹、遍尝百草著《本草纲目》的李时珍等奋斗故事重点加强学生党员心系人民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选取千古名相诸葛亮、中国古代科学家典范张衡等敬业故事重点加强学生党员攻坚克难和开拓创新精神。二是变“传统课堂”为“生动现场”。可以组织学生党员前往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开展以实景、实例、实事为载体的沉浸式党课教育,以丰富的观感体验和真实的情感体验,增强党性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例如组织学生党员前往殷墟遗址观摩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用灿烂而辉煌的中华文明激发学生党员自觉探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何以中国”的时代命题;前往三苏祠现场聆听三苏父子“一门三进士”的中国历史文化传奇,引导学生党员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前往莫高窟亲身探寻古丝绸之路的奥秘,领略中华文化与外来文明深度融合的独特文化艺术形态,引导学生党员深刻理解全球文明倡议的中国智慧。

(三)融入学生党员培育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

理想信念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是实践的、具体的。可以利用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将创作与教育相结合,拓展传统文化艺术领域新的党员实践内容,引导学生党员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讲”好中国故事,增强综合素质。一是创新学生党员实践形式。可以鼓励学生党员作为主创者和扮演者,用歌舞、说唱、戏剧等传统艺术表演形式,重新创作和演绎革命事迹、英雄人物、时代楷模等经典红色故事。譬如选取花鼓舞、踩高跷、龙舞等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进行教学和表演,教授学生党员这些民间舞蹈的基本动作和技巧,引导他们围绕经典红色故事进行舞蹈创作,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党员舞蹈技巧和表演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党员在切身感受传统艺术表演的底蕴和魅力中,提升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创作和排练的过程是一堂特殊的党课,舞台上的演出更是将红色文化传播给了每一位观众。二是丰富学生党员实践载体。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传承,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纺织品到剪纸、木雕、刺绣,中国传统手工艺品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可以利用传统手工技艺的创作体验,打造学生党员培育实践环节的新载体、新平台。例如开展“同心向党,共绣党旗”“红色竹刻,不忘初心”“巧手迎七一,剪纸颂党恩”等活动,鼓励学生党员以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体验为实践载体,围绕党的百年辉煌历程等红色主题开展艺术创作实践,在亲自参与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汲取红色力量,重温初心使命,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结语

高校学生党员作为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命运前途。重新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高校学生党员培育,是新时代保障和提升高校学生党员培育质量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王易,秦玉娟.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及其创新贡献[J].教学与研究,2023,(02):5-16.

[3]刘辉武,吴晓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价值与实现路径[J].贵州社会科学,2023(04):13-20.

[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EB/OL].人民网,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1015/c22219-25842812.html,2014-10-15.

[5]习近平《之江新语》文章选登(十三)[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114/c168825-24108856-2.html,2014-01-14.

[6]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EB/OL]. 人民网,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3/0717/c1003-40036818.html,2023-07-17.

[7]聂家华,王立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路径研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视角[J].学习与探索,2022(05):13-19.

作者简介:姚梦雪(1991.03— ),女,汉族,江苏省句容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高校基层党建;

蔡钰萍(1989.05— ),女,汉族,江苏省南通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宋美娜(1984.04— ),女,汉族,江苏省常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高校基层党建。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党建有效融合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SJSZ0014)。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