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思政”互融机制建设研究

2024-06-29 09:39宋静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6期
关键词:党建高校思政

宋静

摘 要: 高校“党建+思政”互融机制的有效实施,针对的是响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旨在深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这一机制的研究对于指导高等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履行其教育使命具有重要意义。而围绕制度设计、实践操作和效果评估三个关键环节进行深入探讨,探讨创新方法与手段,建立有效的反馈与调整机制,不仅可为高校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也可为思政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开拓新视角,有助于高校更有效地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高校;党建;思政;互融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1;D267.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9052(2024)06-0040-03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高校“党建+思政”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这一背景下,构建有效的“党建+思政”互融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而围绕这一主题,探索如何在高校中有效地实施“党建+思政”互融机制,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发现通过分析当前高等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需求,提出创新的策略和方法,可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1]。

一、高校“党建+思政”的战略地位

(一)高校党建工作的基本内涵

高校党建工作的基本内涵涵盖了一系列深刻而全面的内容,旨在通过党的领导和理念引领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核心在于构建和巩固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确保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高校的贯彻实施。这包括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完善党内制度,确保党的组织在高校中的全面覆盖和深入影响。此外,高校党建工作还注重加强师生党员的政治理论教育,提升其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确保其能够在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且高校党建工作还强调培养负责任的党员领导干部,党员领导干部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学术能力和专业素养,更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在高校发展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同时,高校党建工作还涉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强化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种教育不仅涉及政治理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目的是培育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坚定政治立场和社会责任感的青年一代,使学生成为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且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培养。通过对国家发展历程、文化传统以及革命先辈精神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同时,这种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性思考,鼓励学生在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还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参与社会服务、志愿活动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团结协作、奉献社会的精神。

(三)“党建+思政”互融的必要性

“党建+思政”互融的必要性在于其构成了高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基础。这种互融机制不仅加强了政治理论的教育,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将党的理论和方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高校能够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此外,互融机制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思想水平,使学生在理解国家发展大局的同时,也能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这种教育模式鼓励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使学生在面对社会问题时能够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正确判断。且“党建+思政”互融还能加强高校师生的思想统一和凝聚力。通过党建活动,教师和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党的政策和方针,从而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贯彻这些理念[4]。这种统一的思想基础为高校创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理论探索:“党建+思政”融合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指导在当代高校教育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其深远影响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批判性思维上。这一理论强调教育的解放性和启蒙性,鼓励学生通过批判和实践来理解和改造世界。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灌输过程,旨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此外,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强调教育的阶级性和政治性,指出教育应当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高校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就,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政治素养的提升,确保学生能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忠实拥护者和积极参与者。同时,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还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倡导通过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5]。这要求高校教育不仅要在课堂内传授知识,更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际经验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发展的人格,增强学生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换言之,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为高校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指导学生全面发展,既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强调道德品质和政治立场的塑造,为培养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重要指导。

(二)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与需求

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与需求正在快速变化中,这一变化受到全球化、科技革新和社会转型的深刻影响。首要体现在教育的国际化方面,高等教育机构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日益全球化的工作环境。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对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人才需求持续增长,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和研究方向上应更加重视这些领域的发展。另一个重要的趋势是数字化转型。高等教育正逐步采用更多的数字技术和在线学习资源,这不仅提高了教育的可及性和灵活性,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同时,教育内容和方法也在变革中,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正向更加注重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转变。此外,高等教育还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社会责任。在培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高校需要更加重视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心理健康,提供全面的学生支持服务,以促进其全人发展。也就是说,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正逐渐适应这一时代的需求和挑战。高校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培养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社会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三)“党建+思政”融合的理论模型

“党建+思政”融合的理论模型是高等教育中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旨在通过整合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更为全面和高效的教育体系。这一模型核心在于实现党的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通过这种融合,既强化了党的理论教育,又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这个理论模型中,党的建设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组织活动,而是深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与专业学习、科学研究紧密结合,使得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得到有效贯彻。同时,思政教育也不再是孤立的课程,而是与专业教育、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机制。这一理论模型的实施,要求高校在教育教学中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教育活动与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同时,要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将党的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此外,这一模型还强调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能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党建和思政教育的作用。

三、实践路径:“党建+思政”互融机制的构建

(一)制度设计:明确目标与职责

制度设计在“党建+思政”互融机制建设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其重点在于明确目标与职责,以确保该机制能够高效而有效地运作。制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确立清晰的目标,这些目标不仅应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目标应具体、可量化,并且与国家的长远发展战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相关。且制度设计还需明确各个参与方的职责,包括高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其他教育工作者。高校领导层需承担起制定和执行政策的重任,确保“党建+思政”机制在校园内得到全面贯彻。同时,教师在这一机制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价值观的引导者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者。教师应深入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将其融入教学内容和方法中,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在制度设计中,还需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参与和实践。这一点对于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此外,制度设计还应包括对其他教育工作者的职责界定,如辅导员、学生工作人员等,确保教师能够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制度设计还应涵盖评估和反馈机制,定期对“党建+思政”互融机制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收集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反馈,以便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这种动态的评估机制能够确保整个系统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总体来说,制度设计在“党建+思政”互融机制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仅是确保该机制顺利运行的基础,也是推动高等教育与时俱进,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通过明确目标与职责,并建立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可以确保这一教育模式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实践操作:创新方法与手段

在“党建+思政”互融机制中,实践操作的核心在于创新方法与手段,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在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是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探索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动、具体且易于学生接受。首先,创新方法体现在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教学工具如网络课程、互动平台和模拟实验等被广泛应用于思政课程中。这些工具使得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通过在线论坛和社交媒体,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更为直接和深入地互动,促进思想交流和知识共享。其次,创新的教学方法还应包括案例教学和问题导向学习。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社会问题和典型案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党的理论和政策,同时培养其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角色扮演、辩论赛和模拟活动等互动式教学方法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且实践操作还需重视校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通过参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社区实践等活动,学生可以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社会和国家发展,也是培养其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此外,创新方法还涉及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专业发展。教师作为思政教育的主导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和教学技巧。为此,高校应为教师提供持续的培训和学习机会,鼓励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总而言之,实践操作中的创新方法与手段是“党建+思政”互融机制成功实施的关键。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工具、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实践活动,可以极大地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确保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效果评估:建立反馈与调整机制

在“党建+思政”互融机制中,效果评估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其核心在于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反馈与调整机制,以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这一机制的建立需要基于多元化的评估标准和全面的数据收集,旨在客观反映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并为未来的改进提供依据。目前,评估标准的制定需综合考虑教育的多方面目标,包括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思想道德素质、社会实践能力等。这些标准应具体、明确,且易于量化,以便于进行有效地评估。评估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成果展示和案例分析等,以全面收集教育活动的效果数据。且反馈机制的建立对于评估结果的应用至关重要。这一机制应确保评估结果能够及时传达给相关的决策者、教师和学生,以便于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反馈应具体、建设性,旨在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提出改进建议。在这一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效果的评估尤为重要。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党建+思政”教育的效果,因此,需要定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估,鼓励和支持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同时,还应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这有助于了解教育内容和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此外,评估机制还应具备动态调整的能力,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教育实践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

结语

“党建+思政”互融机制的建设对于高校来说不仅是一项策略上的选择,更是对教育质量和社会责任的深刻承诺。展望未来,高校在“党建+思政”工作中应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通过这种持续的努力,高校将能够更好地培养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社会的持续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祥永,李晓庆.“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党建育人工作路径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5(04):403-407.

[2]王艳娟,王志娟.红色基层党建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6):22-24.

[3]符恒.“双创”背景下高校智慧党建与思政教育一体化创新路径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3,(11):13-15.

[4]王晓丽,朱文亮,王华兵.高校基层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思考与探索[J].吉林教育,2023,(32):22-24.

[5]孙晓玲.大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3,45(S2):127-129.

作者简介:宋 静(1982.02— ),女,汉族,江苏省海门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图书馆学。

基金项目:2023年度盐城市社科基金图书情报类专项课题“智慧图书馆环境下馆员核心能力研究”(项目编号:23tsqbsk11)。

猜你喜欢
党建高校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形势下切实解决国企党建工作弱化虚化问题的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