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
摘 要: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历史教学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教材,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关注教材表述是合理使用教材最根本的原则。教师应基于历史教学的高度、新度、温度和活度,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把握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之间的递进与拓展;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彰显时代性和人文性的价值导向;根据学生发展需要,适度开发课程资源。
关键词:新教材 教材表述 历史教学
一、教有所疑
在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一课中,教材将宋代的户籍制度设置为如下表述:
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北宋初,客户占总人口的40%,到1072年,客户所占比例下降到30%,为国家承担赋役的主户人口所占比例也就相应上升了。
——教育部编写《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许多师生在梳理中国历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历程时,都会提出这一问题:在“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1]的社会背景下,缘何会出现为国家承担赋役的主户人口所占比例相应上升的现象?该问题直接指向历史学科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即“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2]
巧合的是,笔者所在学校的一节高三历史公开课在复习《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时,运用了下列高考试题:
(2016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Ⅱ第26题)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该试题材料与新教材观点相悖,所考查内容属于基础知识,由此便知授课老师的理念仍局限于旧高考的范畴,这与陕西2024届文科生未使用新教材的客观现实有关。但是,陕西已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使用新教材。因此,以宋代户籍制度中主户与客户这一问题为契机开展基于史料的教学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师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也益于高中历史教师探索新教材使用和新旧高考衔接与过渡的路径与方法。
二、疑有所释
值得肯定的是,在《中学历史教学》2022年第9期和2023年第8期中,倪妍老师和滕飞飞老师基于不同的视角分别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解释(见表1)。
两位老师解释的前提是:均认为主户必须同时具备拥有土地和缴纳赋税两个条件。但是,笔者仍有如下困惑:户籍制度属于上层建筑,宋代户籍制度的变革应是当时经济基础变化的反映,“宋代农业发展成就突出”“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8]“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9],这些经济变化应在户籍制度中有所体现,怎能单以农业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的有无作为划分主户和客户的依据?
为了解开这一疑问,笔者反复阅读教材,发现答案就在教材表述“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之中,关键之处在于历史老师对“、”这一标点符号的理解与运用。大多数老师将教材表述理解为“宋代主、客户的划分标准就是两个:一有无土地,二是否缴纳赋税”,实是将“缴纳赋税”作为“拥有土地”的从属,并据此判定没有土地的客户不用缴纳赋税。《现代汉语词典》对顿号的解释是“标点符号(、),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主要用在并列的词或并列的较短的词组中间。”[10]并列意为“并排平列,不分主次。”[11]可见,宋代主户只需满足“拥有土地”或“缴纳赋税”其中的一个条件即可。主户条件的放宽,加之政府政策的推动,宋代主户群体的扩大便成为必然。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见表2),证实了这一认识。
三、释疑有获
在对宋代主户与客户问题的追问与解惑过程中,笔者深感新教材的使用应该有“度”。
1.把握高度。主客户分类登记是宋代“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14]对户籍制度的创新,该制度服务于宋代的赋役制度,并与社会治理(保甲法)配套,是宋代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体现。历史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递进与拓展,有关选择性必修1的学习,“教师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上的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措施”[15]“认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16]
2.彰显新度。新教材之“新”不仅是教学内容和编写体例的变化,还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新成就。宋代主客户较大的流动性,折射的是社会之“自由”;以资产作为划分户等的标准,追求的是社会之“平等”;主客户承担赋役有所区分,趋向的是社会之“公正”,构建新的话语体系是新教材题中之义。
3.渗透温度。历史的创造者是人,历史研究服务于人,学习和研究历史应该“眼中有人”。许多学者认为,宋代主户的增加严重脱离历史实际,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正是根源于人性。表3中的“析户”“伪造姓氏”“科举冒贯”等做法,乃是时人趋利避害的表现。
4.巧用活度。教材关于主客户问题的表述,除了主客户标准的划定之外,还有“教材为何未涉及南宋的户籍数据”“关于宋代户籍有何实物文书佐证”“新教材为何未提及土地兼并这一说法”“宋代人口的增长是否会影响主户的数量上升”“1072年有何特殊的意义”“经济重心南移与地理因素在户籍制度中如何体现”“少数民族与宋代户籍制度变革有无关联”“如何基于宋代主客户问题开展史料研习”等问题可以发掘,师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究,这符合历史教科书内容的编排应“为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和学生主动性的学习创造条件,为学校和老师拓展、开发课程资源提供可能性”[21]这一课标要求。
笔者不揣谫陋,就宋代主客户问题进行了浅探,并对新教材的使用提出了拙见,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注释】
[1] 教育部:《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第68页。
[2]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页。
[3][4][5][6] 倪妍:《做好教材整合,为理解而设计——从户籍制度的变化看宋代社会》,《中学历史教学》2022年第9期,第13、14页。
[7] 滕飞飞:《关于宋代主户与客户问题的讨论》,《中学历史教学》2023年第8期,第17页。
[8] 教育部:《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4页。
[9] 教育部:《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5页。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334页。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95页。
[12] 刘建中:《我国古代户籍档案的演变》,《档案学研究》2001年第4期,第46页。
[13] 刘松柏、何成刚、梁晓东:《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245页。
[14] 教育部:《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8页。
[15]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第24页。
[16]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第23页。
[17] [18]赵瑶丹:《宋代户籍制度和人口数问题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1期,第16页。
[19] [20] 程民生:《论宋代科举户籍制》,《文史哲》2002年第6期,第108、111页。
[21]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第66页。
* 本文系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立项课题“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实践研究”(课题编号SGH23Y112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