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的角度探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024-06-28 09:58:54金飞汪建红
中学历史教学 2024年6期

金飞 汪建红

摘 要:历史讲的是人的故事,以人物为线索的教学设计不失为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抓手。在高二文科班教学实践中,试图从几类相关“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出发,探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作为法律制定者的“人”, 作为法律执行者的“人”,作为法律适用对象的“人”,作为变法批评者的“人”。同时,以王安石变法为例,探讨初高中历史必修课程及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整合建构,并引导学生对历史上变法成败的经验教训有清晰的认知框架。

关键词:初高中教学衔接 王安石变法 变法改革 认知逻辑

“教育首先是人学!”[1]作为人文学科的基础课程,历史课程应该致力于发展人,成就人,倡导从“人”的视角分析历史上的人和事。如何认识教材中的“人”?又需要遵循哪些认知逻辑?王安石是历史教学中关注的一个人物,本文试图从“人”的角度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探讨初高中历史必修课程及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整合建构。

一、问题呈现:衔接引发的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论述的思考

关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统编七年级下册教材这样论述:“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2]初中教材的描述是与初中历史学科的定位相一致的,即“给学生打开观察和了解历史的视窗”。[3]

对于教材论述,学生难免会产生疑问:1.变法很有必要,为何司马光等人还固执的反对变法?教材第12课还提到司马光是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为何他如此顽固不化?2.在语文课上学到过,宋代大文豪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多次被贬,那么苏轼也是极端保守落后的官员吗?3.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唯一原因吗?这些疑问及思考都会为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探究中埋下伏笔。

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和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以下简称“选必”)第4课、第16课、第17课等课中均提到了王安石变法。《纲要》呈现了变法反对派司马光、刘挚等人的两则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教材还希望学生理性看待变法反对派的言论:“或有夸大之处,但是否也反映了变法的某些缺陷?” [4]《选必》则认为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王安石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5]可见,相比初中教材,《纲要》重在培养高中生论从史出的核心素养。《选必》则注重从国家与社会治理的高度进行历史解释。那么,同一知识点对于不同学段学生,如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学?如何实现知识的螺旋式上升?

尽管初中和高中进行了循环式教学编排,“但需要明确的是两次循环并非简单的重复和单纯的知识量增加,高中历史课程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循环,因而更具深度和广度。”[6]相比初中课程,高中课程更侧重于对历史“组织和建构”。而建构和整合的重要方法是“选择有代表性的重点内容进行重点分析,引导学生得出一些具有规律性或共通性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对整体内容的有效理解与准确把握。”[7]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就是“有代表性的重点内容”。而成功的改革又离不开决策层、执行者、接受者等各种“人”之间的良性互动:“国家决策层治理好国家的政治善意与目标;改革目标与社会发展、人民需求的深度吻合;社会发展程度与改革步骤的适应;具有政治智慧、耐心和洞察力的改革政策、策略、步骤与准备;稳妥而正确的实施路径;贯彻执行改革的人力资源,等等。”[8]具体到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在高二文科班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妨也从“人”的视角予以探析:作为法律制定者的“人”——王安石;作为法律执行者的“人”——各级官员;作为法律适用对象的“人”——普通百姓;作为变法批评者的“人”——司马光、苏轼等人。

历史讲的是人的故事,以人物为线索的教学设计不失为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抓手。准此,我们试图从上述几类相关“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出发,探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二、问题探究:从“人”的角度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

成功的变法离不开人民的拥护,因此,变法者应该关心人民的需求。那么,王安石是这样做的吗?

环节一:法理还是人情?作为法律制定者的“人”——王安石的目标是否与人民需求相吻合?

材料1 初,保甲法行,乡民惊扰,至有截指断腕以避丁者。知开封府韩维言之,帝以问王安石,安石曰:“就令有之,亦不足怪。为天下主者,如止任民情,则何必立君而为之建官置吏也!……惟陛下果断,不恤人言以行之。”安石由此益恶维。

——毕沅《续资治通鉴》

材料2 韩宗师劾程昉导滹沱河水淤田,而堤坏水溢,广害民稼……宗师言:“昉奏称百姓乞淤田,臣勘会百姓元不曾乞淤田。昉分析,据差去检踏官取到逐县乞淤田状,但不曾户户取状。”上曰:“亦无人户状?”王安石曰:“淤田得差去官及逐县官吏状足矣,何用户户取状?程昉奏乞淤田既无状,即难明虚实,然为朝廷宣力淤田至四千余顷,假令奏状称人户乞淤田一句不实,亦无可罪之理。”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四十九

设计意图:呈现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到,制定法律的人应该慎重考虑民情民意。材料1,老百姓以自残的方式抵制保甲法,表明变法措施存在不足之处,但王安石对老百姓的痛苦遭遇不仅不同情,反而认为“不足怪”。材料2,程昉在没有征得百姓广泛同意的情况下,决河淤田,毁坏百姓庄稼,还虚假上报,王安石没有怜惜百姓,还极力为程昉辩解。因此,改革想要成功,必须尊重民情民意。

法律是由人来执行的,即便法律本身完美无缺,得不到认真的贯彻执行,也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环节二:贯彻还是歪曲?作为法律执行者的“人”——各级官员能否不折不扣的执行变法措施?

支持王安石变法的部分人:

材料3 吕惠卿:始,惠卿逢合安石,骤致执政,安石去位,遂极力排之,至发其私书于上……弟升卿无学术,引为侍讲。又用弟和卿计,制五等丁产簿,使民自供手实,尺椽寸土,检括无遗,至鸡豚亦遍抄之。隐匿者许告……民不胜其困……上下骚动。

——脱脱《宋史》

材料4 曾布和章惇:初,章惇为相,布草制极其称美……布赞惇“绍述”甚力,请甄赏元祐臣庶论更役法不便者,以劝敢言。惇遂兴大狱,陷正人,流贬镌废,略无虚日,布多阴挤之。掖庭诏狱成,付执政蔽罪,法官谓厌魅事未成,不当处极典。布曰:“驴媚蛇雾,是未成否?”众皆瞿然,于是死者三人。

——脱脱《宋史》

设计意图:呈现材料,引导学生总结变法派的特征:吕惠卿背信弃义、任人唯亲。曾布乱施淫威、阿谀逢迎。章惇陷害忠良、草菅人命。这些人打着支持变法的旗号谋取个人私利,所以,用人不当导致“新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走了样”[9]。因此,改革需要依靠德才兼备的执法者,如果执法者道德品质不佳,改革必将走向失败。

王安石主持变法,他不仅制定了很多法律措施,还到各地考察民情,那么,老百姓如何看待这些变法措施呢?

环节三:拥护还是反对?作为法律适用者的“人”——普通老百姓如何看待变法措施?

材料5 (2013年山东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第35题):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材料6 东明等县百姓千余人,诣开封府诉超升等第出助役钱事,本府不受,遂突入王安石私第……退而访问,乃司农寺不依诸县元定户等,却以见管户口量第定出役钱数付诸县,各令管认,别造簿籍……凡等第升降,盖视人家产高下,乃得其实。今乃自司农寺先画数,令本县依数定簿,岂得民无争诉哉!

——毕沅《续资治通鉴》

设计意图:展示材料5,通过“钱既出而差役如故”、“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等语句,引导学生分析变法措施带给普通百姓的血泪和心酸。展示材料6,由于地方官员随意认定户等,任意摊派,将变法变成了追求政绩、鱼肉百姓的一种方式。而以牺牲人民利益为代价的改革之路终将走向失败。正如钱穆先生所言,王安石变法没有“宽养民力”,没有“厚培国本”,以至于“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10]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因此变法者应该有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那么王安石是这样做的吗?

环节四:私利还是公议?作为变法批评者的“人”——司马光、苏轼等人的论述是否一派胡言?

材料7 司马光:“下等户及单丁户,从来无役;今尽使之出钱,是鳏寡孤独之人俱不免役……谷帛者,民可耕桑而得;至于钱者,县官之所铸,民之所不得私为也。今有司立法,惟钱是求,岁丰则民贱粜其谷,岁凶则伐桑枣、杀牛、卖田得钱以输,民何以为生乎!此法卒行……贫者困穷日甚矣。”

——毕沅《续资治通鉴 》

材料8 苏轼:“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茅苫一月垄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 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 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

——苏轼《苏轼集》

设计意图:呈现材料,展现变法反对者的不同声音。司马光认为免疫法给鳏寡孤独者带来很多困难,苏轼在地方任职时亲眼目睹民生艰难。这些观点展现了宋朝士大夫心忧天下的使命感。“如果因为司马光揭露了客观事实,而说他不过是代表了大地主利益……不仅缺乏根据,而且是很不公平的。”[11]因此,改革想要成功,必须博采众长,形成改革合力。

三、问题澄清后的思考

1.历史教师要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实践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论倡导教师引导学生依托既有知识储备“建构新知识”、“支持新的学习”。因此,鉴于初中生已经了解很多历史信息,高中教师需要提供学习支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超越事实”、“形成自己对事件的解释,得出结论。”[12] 从而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呈现螺旋式上升。比如,有必要以王安石变法为例,使学生对历史上变法成败的经验教训有清晰的认知框架,有明确的认知逻辑。

2.历史教师要帮助学生打破历史思维定势

面对社会危机,苏轼、欧阳修、程颢等社会名流之所以质疑变法措施,“肯定不是出于个人私利的考虑,也不单单是代表地主阶层的利益,他们同样忧国忧民,同样真诚地关注民间疾苦、倾听民间苦难的呻吟。”[13]因此,我们不能以落后、反动、顽固等词语对司马光、苏轼等人随意贴标签。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有助于引导学生打破对于改革与守旧问题的思维定势,“我们不能因为王安石主变法是一改革即加以肯定,也不因司马光主张守旧就加以否定”、“凡变能利民惠民的,就应当变,而不应当守,凡不变能惠民利民的,就应当守,不应当变。”[14]

3.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注民生

历史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怀普通人的命运。通过本课学习,学生意识到,原本生活拮据、鳏寡孤独的弱势群体及其他底层民众,在新法推行后,生活更艰难了。因此,变法者“如果不在变法中解决一个‘以民为本的终极问题”[15],那么结果只会是悲剧。因此,应该积极营造崇尚公益、拒绝冷漠、彰显温情、关注人性的社会氛围。

笔者并不打算全盘否定王安石变法,只是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探究与学习,帮助学生理性看待王安石变法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引导学生从“人”的角度分析历史进程中的人和事,进而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离合悲欢。

【注释】

[1] [苏]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桂林:漓江出版社,2022年,第6页。

[2] 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32页。

[3] [7] 徐蓝、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77、190页。

[4] 教育组组织编写:《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 纲要(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52页。

[5] 教育组组织编写:《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23页。

[6] 鲁雅雯、李月琴:《初中历史新课标学业质量的认识与解读》,《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年第6期,第17页。

[8] 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北京:北京出版社,2013年,第71页。

[9] 张祥浩:《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第21页。

[10] 钱穆:《国史大纲(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578页。

[11] 姚治勋:《排斥异己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第126页。

[12] [美]布兰思福特等编著:《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35、139页。

[13] 赵明:《文人政治的一曲悲歌:王安石变法启示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83页。

[14] 张祥浩:《“富民”是名,“富国”是实——王安石新法的是与非》,《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37页。

[15] 吴明明:《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书屋》2003年第2期,第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