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控研究

2024-06-28 21:10吴佳隆
南北桥 2024年11期
关键词:信贷风险风险防控商业银行

吴佳隆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4.11.057

[摘 要]商业银行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信贷风险作为商业银行风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日益凸显,控制信贷风险成为银行需要思考的重点问题。文章通过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控机制进行研究,分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要求,重点探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要点,对于规范银行的信贷流程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防控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志码:A

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有助于推动其他业务的发展,并促使银行实现盈利目标。信贷业务一旦管理不当,很可能导致银行预期的收入目标无法实现。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各类管理要素,充分重视信贷业务可能发生的风险。信贷业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银行能否获得盈利以及立于不败之地。在当前时代下,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信贷业务管理要求。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是不可避免的,通过有效的措施能够降低管理风险,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将风险降至最低,促使商业银行实现预期的盈利目标。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控机制进行分析,对商业银行建立更加现代化的信贷风险控制措施具有一定促进性作用。

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控的不足

1.1 风险防范不当

一方面,在风险评估环节,许多银行未结合风险的各类要素进行全面评估,例如借款人利息多次逾期,但是仍然将其划分为正常类。同时,部分银行的审查人员在对借款人进行审查时,审查程序没有形成合理的控制措施,对借款人的评价流程不规范。另一方面,信息系统的管理工作不够完善。在对借款人进行管理的环节中,部分银行未形成完善的信息系统对各类信息进行规范处理和控制,风险无法得到及时处理。

1.2 贷前调查不细致

一方面,在贷前调查阶段,部分银行客户经理对借款人的借款申请没有作出科学判断,对借款人的评价存在错误,没有详细调查借款人的经营状态,包括是否存在拖欠员工薪酬、未及时为员工缴纳社保等方面的因素,不利于形成对借款的科学判断。另一方面,在对借款人提交的各类申请材料进行检查环节,部分客户经理无法识别出材料中的虚假信息,在实际管理环节,审查人员也只是对相关材料进行简单检查,没有进行深入分析,不利于防控风险。

1.3 风险转移不到位

在开展贷款环节中,银行应该充分与第三方担保机构进行合作,以此有效传递风险。但是,部分银行与第三方担保机构合作不够到位,没有在合作条款、合作方案、合作细则等方面形成科学的管理机制,不利于确保各类风险能够得到有效分散。

1.4 贷后管理流于形式

在贷后监控阶段,部分银行在监控环节中仅是简单向企业主要负责人和财务人员进行交谈,没有通过现场实地检查的方式对借款人经营状况形成进一步了解,不能有效揭示借款人在经营过程中的潜在风险。部分财务指标存在明显的异常,也无法及时针对相关异常情况形成科学的管理措施。同时,部分客户经理没有及时搜集借款人的财务信息,没有对相关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不利于及时发现借款人风险。

1.5 风险预警不到位

部分银行在发放贷款之后,客户经理没有针对借款人的情况生成相应预警措施。例如,当借款人的经营状态、外部宏观环境等发生改变之后,没有结合相关改变及时调整自身的工作流程,无法及时发现借款人所存在的风险。

1.6 未落实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对人员进行激励的方法,银行要高度重视绩效管理工作要求,确保在信贷资金回收的过程中,能够提高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是,部分银行的人员绩效管理不够科学,无法对员工形成合理的奖惩机制。

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控的建议

2.1 防范信贷风险

第一,对贷款风险明确分类标准。商业银行在对信贷资产的风险进行分类时,要合理把握认定标准,从贷款风险视角出发,通过定期分类与随时调整相结合的方式对风险明确分类标准,按照全面性及动态性的原则,形成规范的管理措施。通过明确贷款风险的管理标准,形成对风险的细致分类,合理判断借款人是否能够及时履约。银行要充分考虑借款人的信用等级、担保方式、抵押等方面要素,形成对借款人的分级管理。银行要尽可能对风险分析机制进行细化,明确贷款违约天数、逾期次数等方面要素,形成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按照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评价措施。例如,定量评价指标包括分析信用、保证、抵押、质押等方面的要素,定性评价指标则包括分析借款人还款能力、还款意愿、担保有效性、违约可能性、突发事件发生可能性等方面的要素[1]。另一方面,形成完善的风险评级标准。为确保对信贷风险进行科学管理,要形成完善的评级标准。定量评价基于偿债能力、流动性、盈利性等方面指标形成科学的评价措施,而定性指标主要是分析借款人的管理水平、经营状况、信用状况等方面要素。在对借款人的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其违约的可能性,并对各类指标生成相应权重,对借款人进行打分。在完成评分之后,结合不同借款人分数标准明确是否放贷以及具体的信贷期限、信贷金额。

第二,形成信息化的风险控制措施。首先,对信贷业务各类信息进行集中化管理。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企业要搜集借款人信息,包括申请材料等信息,将信息录入信息系统进行集中化管理,建立规范、科学的信贷业务控制体系。在信息系统中通过信息的录入,确保信息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并提高信贷业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减少在信贷业务管理环节中由人为因素干扰导致的各类问题,确保信贷业务的信息搜集、处理流程更加高效,并且在信贷业务信息经过审批之后由专门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任何人员不得对信息系统进行修改,以避免信息系统出现的风险,杜绝人为造假的可能性。其次,针对信息系统开展信贷业务的规范化管理。在信息系统管理的过程中,为明确管理工作流程的具体岗位要求,要做到岗位之间的相互制约,形成严格的监督机制,确保业务中各环节工作流程更加严谨。在信贷业务的信息系统管理环节,通过形成明确的控制措施,建立规范的管理规则,确保信息控制流程更加严肃。同时为确保录入的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录入的数据应该经过核对且无误之后,生成相关日志,避免财务信息存在错误的问题。最后,对信贷业务系统形成完善的监督流程。企业对系统要重视安全设置、软件补丁管理、加密程序认证管理等,形成规范的管理机制,以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作。

2.2 细致开展贷前调查

第一,确保调查人员具备专业的工作能力。在信贷业务中,信贷人员开展调查时,要掌握专业调查知识,通过对信贷人员进行培训的方式,确保其在工作中能够按照预期工作流程开展操作。商业银行通过加强调查人员培训的方式,让人员掌握工作要求,并通过让优秀员工分享经验的方式,对人员进行教育,以提高其判断是否受理贷款申请的能力,并能够有效鉴别是否接受贷款业务的申请。通过培养调查业务人员的专业素养,有助于在调查阶段形成完善的措施,分析是否有必要接受相关信贷业务,并通过让业务人员及时学习相关业务知识,确保在执行调查过程中形成科学的调查措施。在培训环节,要重点讲解如何开展现场和非现场贷款调查,以合理分析并核实借款人的情况,包括借助开展情景模拟等方式,让人员掌握丰富的调查知识,能够结合借款人信息对借款人的科学评估。

第二,执行双人调查并优化人员管理机制。在贷前调查阶段实施调查的过程中,银行至少要由两名贷款调查人员亲自到借款人的生产经营场所,调查其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及是否能够正常还款,包括了解其生产设备状况、财务状况、借款人情况、供应链情况、固定资产情况等方面信息。同时,为确保调查人员在调查过程中保持严谨态度,要执行完善的管理措施,提高信贷业务人员参与调查的积极性,避免人员出现违规操作的问题。

第三,细化贷款审查管理。首先,银行的审查岗位在受理贷款项目之后,要负责对贷款项目的审查以及跟踪工作进行管理。相关送审的事项若不符合要求,要通知其补充材料。其次,贷款审查员要明确具体的审查意见,明确同意或否决,对于同一贷款业务要明确贷款种类、用途、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否决的业务要明确否决理由[2]。最后,在审查的过程中,审查人员若和贷款调查人员意见有较大出入要进行沟通,在沟通过程中要积极听取业务人员的解释,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形成审查方案。

2.3 加强与第三方担保机构合作,转移风险

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为确保各项信贷业务管理更加科学,控制业务风险,应该积极与第三方担保机构进行合作,以维护银行自身的发展。在银行发展过程中,要针对与担保公司合作的模式形成专门的管理制度,明确合作标准、合作框架、合作内容等方面的条款。在选择第三方担保机构合作的环节,银行要综合考量担保公司的治理结构、资金实力、风险控制情况、合规管理状况、信用记录等方面要素,确保与担保公司合作过程中的管理流程符合标准。同时,银行在与担保公司合作的过程中要按照规范性的原则进行管理,对于失信企业等相关公司要避免合作。银行与担保公司的合作主要包括以下业务。一是贷款担保、票据承兑担保、信用证担保等方面的融资担保业务;二是投标担保、工程履约担保等方面的非融资担保业务。在信贷业务管理的环节中,针对融资担保业务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以优势互补为基础,充分关注借款人的风险,由第三方担保公司帮助银行分担风险。若借款人债务违约,那么银行可以给予担保公司一定的代偿宽限期,宽限期内银行和担保公司都应该督促债务人履约。若借款人债务违约,且在期限内款项没有收回,银行的收款风险应该转移至第三方担保机构,由第三方担保机构执行担保代偿,担保公司代偿后取得对借款人的求偿权。

2.4 重视贷后管理

第一,优化贷后监控机制。在贷后监控环节要根据监控的事项,形成完善的监控方案,包括首次监控、定期监控、不定期监控。首次监控制是在放款后一个月内进行首次跟踪检查,重点对资金流量进行检查,分析借款人是否根据合同相关规定使用贷款资金、资金是否存在被挪用等一系列风险以及是否违背限制性条款的要求。通过对借款人的贷款金额进行跟进和分析,判断贷款的风险情况并对借款人的生产经营流程进行检查,分析借款人的经营状况,识别管理流程中的风险。不定期监控是根据市场信号、行业发展等,结合定期监控基础上,不定期关注与贷款风险相关的各类信息,并及时发现风险,执行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3]。

第二,建立贷后监控方法。企业要通过科学的方式建立贷后监控方法,通过全方位搜集借款人提供的经营材料、财务状况资料等方面信息,搜集和整理影响贷款收回的各类信息,例如通过走访的方式对借款人经营状况、办公情况等进行分析,并与主要负责人、财务总监等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检查借款人的会计账目、财务管理情况、经营状况等方面信息。通过全方位了解其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与汇总,判断可能影响贷款业务安全的各类信息,形成对借款人风险的分析,以此制定合理的措施来防控可能发生的风险。

2.5 实施风险预警

第一,结合外部经济环境设定科学的风险预警信号。外部经济环境可能产生新的风险,在对风险信号进行分析时,要充分关注法律法规、行业竞争状况、经济政策、地区经济等方面要素,并分析外部因素可能对借款人带来的不利影响。其中,宏观经济的信号包括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环保政策等相关政策改变给借款人经营过程带来的影响。法律法规预警信号指的是因出台新的法律对借款人所在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对借款人的相关信息进行预警。借款人相关信息主要包括借款人的内部运营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财务因素的内部管理包括借款人在内部是否频繁更换会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是否存在业务偏离主营业务方向,是否存在关联公司发生破产重组、是否产生被外部监管机构处罚等,主要是分析借款人是否存在出具虚假财务报告或其他干扰贷款的信息,是否在短期内更换多家审计公司且没有充足理由,是否存在会计师事务所拒绝发表意见,是否存在财务杠杆过高等。

2.6 落实绩效管理要求

第一,设定科学的绩效管理目标。银行在构建现代风险管理体系的环节,要形成完善的绩效管理机制,结合银行实际特点构建科学的绩效控制体系,包括设置员工绩效计划、绩效考核机制等,结合银行整体发展战略,在充分考虑整体经营流程的基础上,充分关注信贷考核指标要求,形成可量化的考核指标体系,确保信贷业务的考核指标能够和银行长期发展目标之间保持一致。

第二,结合员工实际特点设置科学的绩效指标。银行在对员工设置绩效考核指标时,要充分关注指标的设计、选择方面的要求。在设置指标的环节,要分析银行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有效完成工作任务。在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环节,要形成可衡量的管理标准,为员工绩效考核工作提供依据和支持,包括时间花费、成本支出、项目完成数等方面的要素,合理衡量员工行为,形成可量化的考核指标体系,充分提高考核流程的规范性。

3 结语

随着企业的发展,金融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在当前时代下金融机构的竞争日趋激烈。商业银行作为以负债运营的高风险金融机构,如果风险管理不当,将给银行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破坏性影响。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环节,要分析各类可能发生的风险,结合风险特点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本文对信贷风险防控工作进行分析,探讨了具体的改善建议,认为未来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还要进一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形成完善的风险控制措施,确保银行能够实现有序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建国.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及对策[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1(4):23-24.

[2]赵俐佳.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机制研究分析[J]. 现代商业,2021(6):79-81.

[3]刘章发.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分析与防范策略[J]. 现代商业,2021(27):116-118.

猜你喜欢
信贷风险风险防控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
反贪查案工作的风险防控机制探讨
网络版权运营中的风险防控
浅析“六统一”法在经济合同法律风险防控中的作用
四川农户小额信贷风险防范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