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君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4.11.050
[摘 要]事业单位作为国家机关和社会公共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关乎国家公共资金的安全与效益。事业单位强化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有利于规范财务风险、提升治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推动单位稳定健康地发展。文章从阐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着重分析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现状和问题,如领导干部重视度不够、内部控制活动质量不佳、信息化建设滞后等,提出行之有效的策略,包含加强领导干部重视度、加强内部控制活动质量、加快信息化建设速度等。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问题;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志码:A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政策法规,要求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规范业务流程,确保公共资金的安全和高效使用。事业单位在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涉及多个部门和人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不足,使得内部控制开展效果不显著、不理想,阻碍了事业单位治理能力的提升。因此,事业单位应注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多维度制定解决策略,保证内部控制实施到位,帮助单位健康稳定地发展。
1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概述
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为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安全完整,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遵循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经营效率而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程序、方法和措施。其目的在于通过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有效防范和控制各类风险,确保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健康、有序且高效地进行。
2 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意义
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内部控制不仅关乎事业单位的自身管理和发展,更对于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保障资产安全完整等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保证资产完整安全。事业单位作为国有资产的重要管理者和使用者,确保资产的完整、安全,是支持各项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内部控制通过构建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对资产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能够防止资产流失和浪费,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1]。其次,强化风险防范与应对。事业单位面临着诸多风险,如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等,不同风险的影响程度、发生概率不同。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可以帮助事业单位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制定规范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和水平,保证事业单位的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最后,确保财务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内部控制能够及时发现财务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财务管理机制,提高各部门间的协调能力,形成有效的内部监督,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
3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现状和问题
3.1 领导干部重视不足
一方面,内部控制意识淡薄。一些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将内部控制简单地理解为财务管理或规章制度的执行,未能将其提高到单位整体管理水平和风险管理的高度。这种自身理念上的偏差导致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忽视了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完善,影响其工作开展的成效。另一方面,内部控制责任划分不到位。在事业单位内部,一些领导干部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度不够,不能明确自身在这项工作中的职责和定位,无法为广大员工做好示范和榜样,这可能导致内部控制建设缺少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无法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3.2 内部控制活动质量需要强化
内控活动的执行效果是衡量内部控制质量的关键指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活动包含内容较多,只有加强这些活动的实施质量,才能发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但事实上,部分事业单位在实施内部控制活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政府采购不规范。政府采购作为事业单位运营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提升公共资金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政府采购过程中,还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采购程序合规性问题。在采购过程中,部分事业单位存在程序执行不规范、违反采购程序规定的情况,如变更采购方式、未能按照公示采购信息等,影响采购活动的公正性。另一方面,合同管理不规范风险。一些单位在合同签订、履行和验收等方面存在不规范现象,如合同条款不明确、履约监管不到位等,显著增加了合同履行风险[2]。
其次,资产管理不科学。当前部分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资产信息不透明。资产信息的不透明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普遍问题。由于缺少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和公开透明的管理平台,导致资产信息不能准确掌握和利用,影响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二是资产利用效率较低。事业单位在资产配置方面往往存在不合理情况,导致资产利用效率较低。部分事业单位的资产长期闲置或重复购置,不仅浪费了公共资源,还增加了管理成本。三是资产盘点不足。有些事业单位忽视了资产盘点,缺少完善的资产盘点制度,盘点流程不规范等,都会造成账账不符。
最后,预算管理问题。一方面,预算编制不规范。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中,往往缺少科学的预测和规划,导致预算编制与实际脱节。同时,预算编制流程不规范,使得预算编制准确性难以保证。另一方面,预算执行力度不足。有些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中还可能忽视了预算执行监督、预算考核不力、预算调整不规范等,都将影响预算执行的刚性。
3.3 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滞后
首先,资金投入不足。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需要充足的资金提供支持,包含软硬件设备、人员培训等方面的费用。然而,一些单位由于资金紧张,不能承担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的费用,导致信息化建设进度缓慢、质量不佳。其次,“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间信息共享程度较低,仍存在“信息孤岛”或信息不对称现象。这使得内部控制信息无法有效传递和整合,影响内部控制效率和准确性。第三,信息系统集成度较低。事业单位内部包含多个信息系统,但由于数据接口不统一、供应商不同等,导致系统间无法集成或集成度较低,难以实现信息互联共享,各类信息不能快速在不同系统内传递,导致各项活动开展效果不显著、不理想[3]。最后,信息安全防护力度不够。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安全防护力度可能不够,主要表现在信息安全防护意识淡薄、信息安全防护技术不足等,导致信息不完整、安全,难以发挥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优势。
3.4 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
首先,风险评估机制缺失。一些事业单位尚未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导致无法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准确识别和评估。这种机制的缺失造成事业单位面对突发事件或风险事件时缺少有效的应对策略。其次,风险识别能力不足。由于事业单位在风险识别方面普遍存在能力不足的现象,缺少专业的风险评估知识和经验,难以准确识别出潜在的风险点,更难以对风险的性质、影响和发生概率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判断。最后,风险应对措施不完善。即便识别出了风险,部分事业单位也往往缺少完善的风险应对措施。由于缺少明确的风险应对策略和应急预案,单位在面对风险时易出现无从应对的情况,甚至可能采取错误的应对措施,使得风险进一步扩大。
3.5 内部控制监督不到位
一方面,监督机制不健全。部分事业单位尚未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不能确定人员权限和职责,实施内部控制活动缺少监督制度支持,影响监督工作开展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监督手段单一。一些事业单位长期使用传统的监督手段,如内部审计、自我检查等,没有使用信息技术开展监督,无法确定内部控制监督中的问题和不足,难以及时纠偏和调整,影响了内部控制建设的完善。
4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策略
4.1 加强领导干部重视度
一方面,深入解读内部控制政策。事业单位干部领导必须深入理解内部控制政策的核心精神和具体要求。内部控制不仅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更是确保单位稳健运行、防范风险的基础保障。领导干部应主动学习国家以及地方关于内部控制的法规政策,将其精神融入单位管理实践,确保内部控制工作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加强内部控制宣传教育。事业单位可以通过举办内部控制培训班、讲座等形式,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内部控制知识普及及宣传教育。促使领导干部人员深入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其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
4.2 强化内部控制活动质量
首先,强化政府采购管理。为了提升单位政府采购管理水平,建议事业单位做好以下工作。一方面,制定详细的采购流程规范,包含需求确定、市场调研、预算编制、审批流程、采购实施等环节,保证每个环节和步骤都拥有明确的操作指南。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应根据采购项目的特点和需求,合理选择采购方式,如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等,保证采购管理合法合规。
其次,加强资产管理措施。资产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具体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提高资产信息透明度。建立资产信息共享机制和公开透明的管理平台,实现资产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共享。加强资产信息的公开和宣传,提高公众对资产管理的关注度和参与度[4]。二是优化资产配置和利用。根据实际需求和服务发展的要求,制定科学的资产配置标准和机制,加强资产的统筹规划和合理应用,避免资产的闲置和浪费。三是做好资产盘点。事业单位还要注重资产盘点,制定完善的资产盘点制度、规范资产流程,保证资产盘点合法合规,使得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最后,强化预算管理措施。为了提升预算管理水平,事业单位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方面,规范预算编制流程。事业单位应建立科学的预算编制流程和内部审核机制,确保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同时,确保各岗位提供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为预算编制提供数据支持,以便于提高预算编制效率及质量。另一方面,加强预算执行。为了保证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到位,最为关键的是重视预算执行监督、预算绩效考核、预算调整合规。
4.3 加快信息化建设速度
首先,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事业单位应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合理安排资金预算,为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提升内部控制效率及质量。其次,加强信息共享和整合。建立统一、完善的内部控制信息平台,实现各部门间信息共享和整合。通过建立信息平台,可以实时获取和分析内部控制数据,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准确性。第三,实现系统高度集成。事业单位拥有多个信息系统,需要确保各系统间数据接口统一,以便于实现信息系统集成和对接,使各类信息互联和共享,可以将这些信息传递到各岗位,以便于科学制定科学决策,提升内部控制效率及质量。最后,加大信息安全防护力度。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建设中,最关键的是做好信息安全防护力度,主要是信息安全防护意识较强,主动引进最新的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如人脸识别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保证信息系统安全可靠。
4.4 建立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体系
首先,风险识别与分类。在构建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体系的过程中,风险识别与分类是首要任务。事业单位应通过梳理业务流程、分析历史数据等方式,全面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同时,根据风险的性质和影响程度,主动做好风险分类,如战略风险、财务风险,为后续风险评估提供支持。其次,风险评估方法选择。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事业单位应根据风险的特点和评估目标,选取合适的评估方法,如定性评估、定量评估等,在选择评估方法时,需要考虑方法的可操作性和成本效益,为制定风险应对措施做好保障。最后,建立风险应对措施。在完成风险定性和定量分析后,事业单位应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风险应对策略。策略制定应遵循风险可控、成本效益和可操作性原则,包含风险规避、风险降低等措施。
4.5 强化内部控制监督
一方面,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事业单位应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明确监督职责和范围,使内部控制执行都处于监督状态,确定实践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方法,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创新内部控制监督手段。事业单位需要创新内部控制监督手段,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快内部控制监督信息化建设,以提升监督的准确性和效率。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规范业务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但由于一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中还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影响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因此,事业单位应注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从多维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方法,使内部控制实施到位,从而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曹作伦. 对进一步有效推进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思考[J]. 交通财会,2024(1):72-75,79.
[2]朱超群.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J]. 中国农业会计,2024,34(3):87-89.
[3]赵沅幸子. 基于审计视角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3(7):55-57.
[4]张明哲. 基于内部控制报告指标设定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 交通财会,2022(11):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