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在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的运用探赜

2024-06-28 09:12龚艳
成才之路 2024年16期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名著导读初中语文

龚艳

摘要:思辨性阅读是一种深层次的阅读方式,它强调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名著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复杂的艺术手法,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才能理解其精髓。通过思辨性阅读,学生可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或教师的观点。文章提出语文课堂中名著导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语文课堂中名著导读问题的原因,探讨思辨性阅读在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旨在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名著导读;思辨性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6-008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贵州省六盘水市“书香凉都”群文阅读课程建设项目专项课题“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名著导读教学实施策略研究”(编号:2022LPSD006)研究成果

部编人教版教材通过精心设计教读课文、自读课文以及名著导读三大教学模块,构建了一套全面而系统的阅读教学体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发现部分学生更习惯于课内短篇阅读的模式,当面对长篇巨著时,他们往往容易受限于固有的阅读思维,缺乏质疑与创新精神。思辨性阅读,是一种注重批判性分析与深度思考的阅读方法,是打破学生阅读思维定式、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思辨性阅读的优势,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名著的内涵与外延,拓展他们的阅读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语文课堂中名著导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围绕应试组织教学,教学过程形式化

在当前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应对考试压力,往往围绕应试来组织名著导读教学,这种方式导致教学过程变得形式化,缺乏对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培养。部分教师过于强调知识点的灌输,而忽视对名著背后深层含义的探讨和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这种应试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失去对名著的热爱和兴趣,还限制他们思维的发展和文学素养的提升。

2.阅读方法僵化,学生缺乏自主阅读和提问能力

在名著导读教学中,学生常常被告知要采用某种固定的阅读方法,如圈点勾画、书写批注等,这些方法虽然有一定的帮助,但如果过于固化,就会限制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思维方式[1]。同时,由于部分学生是基于应试目的而阅读名著,他们往往缺乏自主阅读的意识和能力,无法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或进行深入的思考,这导致学生在名著阅读时只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知。

3.阅读无规划,学生内容理解不够深入

初中生在阅读名著时,往往缺乏系统的阅读计划,导致阅读过程碎片化,难以形成对名著的整体理解。尽管一些学生热爱阅读,会自发地安排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但仍有部分学生因缺乏明确的阅读目标和计划,而无法有效地完成名著阅读。这种情况在长篇名著的阅读中尤为明显,部分学生往往难以将各个章节有效地串联起来,从而影响对名著主题、人物和情感的整体把握。这种无规划的阅读方式,不仅限制学生对名著的深入理解,也制约其思辨能力的发展。

二、语文课堂中名著导读问题的原因

1.采用以考促学教学模式,命题规则成为教学依据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部分学校和教师倾向于采用以考促学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理念是,通过考试来推动学生的学习进度。因此,命题规则和考试内容自然成为日常教学的重要依据。在名著导读教学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往往会根据命题规则来筛选教学内容,而忽略对名著本身的深入解读和欣赏,这导致学生只是为了应对考试而学习,无法真正领略名著的魅力和价值。

2.教师阅读指导不足,方法意识强化引导不到位

在学生阅读名著过程中,教师未能提供充分指导,导致名著导读教学不能深入开展。首先,在阅读前,部分教师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导致阅读任务无法有效落实,同时对于学生提问和质疑的引导和鼓励不足,使得学生不能深入思考和分析阅读内容[2]。其次,在阅读中,部分教师缺乏对学生阅读方法、内容关联性、作者观点态度等方面的有效指导,同时也忽视对学生阅读过程的反思指导,对学生可能出现的越界解读也未能及时纠正。最后,在阅读后,部分教师缺乏对学生阅读名著过程的追踪,没有为学生提供有效的阅读成果展示平台,对学生自主观点的分析论证也有所不足。

3.缺乏有效阅读反馈,难以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阅读反馈是评估学生阅读效果、促进学生深度思考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名著导读教学中,往往缺乏有效的阅读反馈机制。一方面,部分教师未能及时给予学生的阅读成果以具体的评价和反馈,导致学生无法了解自己的阅读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和讨论的平台,无法相互启发和促进。这种缺乏有效反馈的阅读环境,使得学生难以对自己的阅读方法和理解程度进行及时的审视和反思,也无法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深度思考。因此,部分学生往往只能停留在名著的表面信息上,而无法深入理解其深层含义和作者的真正意图。这种浅层次的阅读方式,不仅影响学生的阅读效果,也限制他们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思辨性阅读在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加强思辨性教学导入,消除固化教学模式限制

(1)优选导入方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初中生正处于认知与想象力迅速发展的阶段,由于个人成长经历的不同,他们的感性认识和判断思维也存在差异。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将自己的生活经历融入其中,探寻自己所关注的问题。因此,在初中名著导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认知特点以及名著的内容,精心设计具有思辨性的导入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3]。例如,在教学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水浒传》时,教师可以在阅读前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名著的创作年代、作者、标题含义以及所属文体等,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通过运用跳过序言、精读目录等阅读技巧,学生可以从宏观角度理解名著的时代背景和文本结构,从而打破传统模式化的阅读方式。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找到名著阅读的切入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名家点评,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名家观点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并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以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帮助他们更准确地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提升其思辨能力。

(2)结合多元问题促进学生思辨思维发展。思辨思维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结合多元问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思辨思维发展。首先,以选择性问题作为基础,拓展学生思考空间。教师可以调整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局限于提出确定性问题,而是设计选择性问题。选择性问题能够为学生提供多种可能的答案,有助于学生突破惯性思维的限制,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例如,在教学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西游记》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选择性问题:如果你是一位创业者,你会选择哪位主人公作为你的创业伙伴?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促使他们深入文本,从不同角度理解人物特性和故事情节。其次,抛出判断性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判断性问题要求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事实进行思考,以形成正确的判断。例如,在教学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水浒传》时,教师可以提出判断性问题:宋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这样的问题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对宋江这一复杂人物的深入思考。学生需要回顾《水浒传》中关于宋江的描述,分析他的行为动机、性格特点以及对梁山好汉的影响,从而形成自己的判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还能够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最后,鼓励质疑,通过质疑性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质疑是思维发展的基础,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设置质疑性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追根溯源,合理质疑人物经历,分析人物命运形成原因,进而探究作者的创作意识,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突破文本限制,结合社会环境展开思辨[4]。

2.运用比较探究方法深化指导,优化思辨性教学组织过程

(1)结合多元对象引导学生比较探究。为了深化教师对学生阅读过程的指导,思辨性阅读教学可以通过比较探究方法来进行合理优化。首先,以教读选篇对比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可以将教读课文作为具体的阅读实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5]。例如,选择不同篇章中对相同事物的不同描写方法,让学生探究其中的差异和特色,这种对比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名著中的情感态度和情节发展,也能让他们明白不同作者在表达相同主题时可能采用的不同手法。通过教读课文与名著之间的对比,学生可以在阅读名著时得到指引,发现两者在知识内容、价值观念、情感表达和人文情怀上的内在联系。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促使他们更自主地阅读名著,并在阅读过程中巩固和深化对教读课文的理解。其次,重视名著导读及自主阅读推荐书目的对比。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自主阅读推荐名著与必读名著在文体上往往具有一致性。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进行相同文体名著的内容对比。通过对比不同名著的叙述内容、角度和语言风格,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文本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培养多维思考意识。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敏感度,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采用列表格等形式,系统地整理和对比不同名著的各方面差异,并探究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最后,指导学生与同伴对话,激发学生思辨探究意识。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能产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并鼓励他们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对话。通过读书会、小组讨论等形式,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听取他人的观点,并在相互质疑和探讨中深化对名著的理解。这种合作式的阅读环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思辨探究意识,提升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立足文本细节指导学生分析论证。在名著导读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文本细节,深入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论证,以提升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首先,思考情节描写细节,提高学生逻辑分析能力。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关注并思考这些细节,以提高他们的逻辑分析能力。在解读名著时,教师应从细节描写入手,结合作品的文化背景,引导学生在文本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思辨。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思辨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论证,帮助他们结合文化背景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更准确地诠释人物形象[6]。其次,动作细节的思辨能够加深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学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水浒传》时,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人物的动作细节,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如鲁智深的“坐主位”“自点酒菜”等动作细节体现其随性和自我的性格,而“大声训斥”则揭示他的鲁莽。通过这些动作细节的品读,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鲁智深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进而对“性格决定命运”这一观念进行反思。最后,思辨性阅读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对名著语言进行思辨。通过仔细品读语言细节,学生可以分析出故事情节发展的原因,更深入地了解人物性格和思想。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突破惯性思维的限制,得出更为准确和深入的论证分析结论。

3.改变思辨性教学反馈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思辨意识

(1)依托问卷调查,实施读前诊断性反馈。为了更精准地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和难点,教师可以在名著导读课前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读前诊断性反馈。通过设计涵盖学生阅读态度、习惯、能力以及对名著的初步认知等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以收集到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后续的教学做好准备。问卷调查的结果将帮助教师明确学生在阅读名著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从而在阅读教学中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这种诊断性反馈能让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加贴近学生的阅读需求和兴趣点。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障碍,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而学生也能在填写问卷的过程中对自己的阅读情况进行反思,进而调整阅读策略,为接下来的名著阅读做好准备。

(2)关联学习任务,进行读中生成性反馈。在名著导读教学中,关联学习任务进行读中生成性反馈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这种方法强调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通过设计与名著内容紧密相关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及时给予反馈,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思辨能力的发展。首先,在名著导读教学中,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发展和行为变化,并对各阶段的学习成效给予有效的反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展开及时的评估。通过这种互动,教师可以获得动态的反馈,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理解程度和遇到的困难。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指导来形成生成性反馈,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个性化的阅读建议,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名著。其次,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和情感体验,教师可以预设学生的预读障碍,并据此设置导向性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应该具有挑战性和探索性,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名著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通过完成这些学习任务,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名著的理解,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影响,从而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3)结合专题探讨,实现读后整合性反馈。在名著导读教学后,为了实现更深层次的反馈,教师可以结合专题探讨来整合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收获,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更能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名著的内容和主题,设计具有探讨价值的专题。这些专题可以围绕名著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方面展开,旨在引导学生对名著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分析[7]。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围绕专题展开探讨。在探讨过程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辩论。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探讨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形成书面报告或口头汇报。最后,教师应对学生的探讨结果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这种整合性反馈,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阅读效果和思考深度,为今后的阅读和学习提供借鉴。

四、结语

名著导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旨在引导学生接触、理解和欣赏经典文学作品。思辨性阅读在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维水平。因此,教师应加强思辨性教学导入,消除固化教学模式限制,运用比较探究方法深化指导,优化思辨性教学组织过程,改变思辨性教学反馈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思辨意识,以此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莉莉.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2(25): 113-115.

[2]郭晨丹.统编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研究[D].包头: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2021.

[3]王超琼.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创新[J].教育界,2020(28):95-96.

[4]黄倩.核心素养目标下的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21.

[5]郑芙花.初中语文教学中名著阅读的教学策略[J].教育艺术,2020(05):55.

[6]张娟.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研究[D].吉林:北华大学,2020:5.

[7]王惠.部编本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Explor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Speculative Reading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Classic Guide Reading

Gong Yan

( Guizhou Province Liupanshui City Liuzhi Special District No. 3 Middle School, Liupanshui 553400, China)

Abstract: Speculative reading is a deep level reading method that emphasizes critical thinking and analysis during the reading process. In the guidance teaching of Chinese classic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classics often contain profound ideological connotations and complex artistic techniques, requiring students to engage in in-depth thinking and analysi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ir essence. Through speculative reading, students can cultivate the ability to think independently, form their own viewpoints and insights, rather than passively accepting the author or teachers viewpoints.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classic literature guidance in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s,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se problems, and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strategies of speculative reading in the teaching of classic literature guidance. The aim i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s and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 words: junior middleschoolChineselanguage;classroomteaching;classicguidereading; speculativereading;strategy

猜你喜欢
思辨性阅读名著导读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浅析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
以思辨性阅读彰显语文课堂思维品质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探讨
浅析高中“名著导读”的教学策略
浅谈名著导读与写作指导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