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提升学生教育戏剧能力有效路径研究

2024-06-27 04:09王浅
美与时代·上 2024年5期
关键词:教育戏剧教学能力学前教育

摘 要:教育戏剧作为一种促进儿童多元智能发展的应用戏剧形式,以其独特的游戏性、艺术性和综合性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学前教育领域。作为学前师资供给侧的高职院校,必须与蓬勃发展的戏剧教育同步,对学前教育师范生进行系统化、专业化训练,以满足职业岗位对幼教人才的需要。从组织能力与表演能力两个方面探索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戏剧教学能力的方法,以期能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戏剧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学前教育;教育戏剧;教学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2021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融合与开创:儿童戏剧‘教演一体化新范型课程建设研究”(2021-JSJYYB-135)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教育戏剧的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随着众多学者基于英美经验将戏剧教育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并不断探索、推进,戏剧教育在幼儿园教学现场的呈现方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儿童作为观众或演员参与的“儿童剧”表演,而是转向更加注重过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的教育戏剧综合活动。教育戏剧作为儿童戏剧教育的分支,有别于传统结果性的儿童剧表演,注重通过情景营造来引导儿童。儿童在教育戏剧的表演中能够基于自身社会生活经验,运用与生俱来的“假装”本能去构建一个想象世界,并经由肢体、声音对其进行充分的表达。现代教育戏剧发源于英国,英国小学教师哈丽特·芬蕾·琼森(Harriet Finlay-Johnson)最早对其展开探索。琼森于1912年出版的《教学的戏剧方法》被公认为是第一本介绍如何应用戏剧方法开展教学工作的著作。1954年著名戏剧教育家彼得·斯莱德(Peter Slade)在其出版了《儿童戏剧》的著作中首次提出将戏剧运用到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其后20年,教育戏剧在桃乐丝·希思考特(Dorothy Heathcote)、戴维斯(Davis)和班姆(Behm)等学者的共同努力之下走上了融合发展的道路。随后,教育戏剧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温妮佛·沃德(Winifred Ward)将其重新命名为“创造性戏剧”,强调要区别于注重结果的“正式的戏剧”,让儿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感,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教育戏剧传入我国港台地区,林玫君的《创造性儿童戏剧入门》可谓是华人地区戏剧教育的先锋之作,而其真正在大陆生根发芽则得益于李婴宁的推广。李婴宁在吸收英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教育戏剧展开探索,认为“教育戏剧是运用戏剧手段于教育和课堂教学的方法。即在普通教育过程中,把戏剧元素和方法作为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用在教学科目和教育目标中,让学生在情景设置、角色扮演、即兴表演、主题深化、意义探讨等环节中,通过共同创造的戏剧活动和戏剧实做达到学习目标和教育目的”[1]。2005年,张金梅把戏剧教育概念引入学前教育领域,提倡改变以“儿童剧”为主要呈现方式的简单戏剧教育现状,重视儿童在戏剧教育过程中“创造性”的生发,对戏剧教育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将其总结为“在激发儿童创作戏剧的过程中,教师培养儿童乐于并善于用戏剧语言(符号)表达自我、思考和认识周围世界,由师幼共同建构的指向人文精神的一种审美教育”[2]。如今,随着先教育戏剧理念与中国实践的不断融合,教育戏剧以多元自由的形式应用于教学活动之中,成为儿童戏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戏剧的教育理念是“通过戏剧活动尊重儿童自由表现,重视儿童在教学(学习)活动中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激发,有效地促进儿童认识自我、同伴交往、社会认知等能力的发展,进而使得教和学的过程实现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寓教于美”[3]。这与教育部强调的“科学保教”理念不谋而合,202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坚持以幼儿为本,遵循幼儿学习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因材施教,促进每名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4]教育戏剧就是在顺应儿童的“游戏性”天性的基础上,根据儿童成长规律,将戏剧视为习得经验的载体,在情境体验、模仿游戏、即兴表演的过程中发展儿童的认知、情感与思维。教育戏剧以其在促进儿童多元智能发展方面显著的育人价值而成为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众多幼儿园纷纷将教育戏剧引入日常教学。这就要求幼教师资的供给侧高职院校必须跟上戏剧教育发展的步伐,培养大量具备戏剧素养的幼教师资,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学前教育的需求。

二、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的有效路径

学前领域内对教育戏剧的教学能力的理解,通常单一指向戏剧活动的组织能力。基于多年课堂实践经验和对国内外教育戏剧理论认知,文章认为表演能力也应视为教育戏剧教学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的目的并不在于让其培养儿童进行表演,而是在组织教育戏剧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必须能够熟练使用表演能力进行教学,在营造情境或选择教学策略时,能够通过肢体、语言、示范等的表现力引导儿童发挥想象力进入故事世界,便于教学活动的展开。

(一)组织能力

教育戏剧的组织能力是指在开展教育戏剧活动的过程中,将投入的各种要素转化为作品或活动的能力,使其具有更高的教育效率或更高的活动质量。教育戏剧的组织包括戏剧活动准备阶段与实施阶段两个部分。

1.准备阶段

在进行教育戏剧综合活动之前,就应完成教学内容规划、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工具准备三个步骤。

教学内容规划要从教案与内容两个方面对课程进行统筹规划。教育戏剧教案的作用类似于儿童剧的剧本,都对参与人员的行动进行指导。但是不同的是,教育戏剧注重过程而非结果的特性,决定了此类戏剧活动的推进无法依靠固定的剧本,而是需要幼儿教师“量体裁衣”。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来制定相适应的活动脚本,并且最大限度地考虑儿童的参与性与互动性,以便在“关爱每位儿童”的原则下带领儿童在特定场景下运用“扮演”“假装”的游戏本能去体验、感知和解决问题,从而增加儿童的自我认知能力。

教育戏剧的教学内容应当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递进式的难度层次。初级阶段是教育戏剧的入门阶段,重在对儿童的戏剧潜能进行开发,重点是培养儿童参与戏剧活动的兴趣,引导儿童进行声音与肢体的表达,具体应包括三方面训练内容:声音的表达、感官与想象、肢体的表达。经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儿童对戏剧活动产生初步认知,可以进阶为中级阶段,即进行由儿歌、儿童诗等内容简单、主题鲜明的儿童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戏剧活动,这一阶段儿童与儿童之间、儿童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性增强。高级阶段则重在引导儿童运用之前习得的成果去探索活动中的戏剧元素。儿童通过语言、肢体、表情来塑造角色,表演故事,并在这个过程中有所创造,锻炼了创造性思维与表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有选择地对图画书和故事进行改编与再创造。

教育戏剧的教学目标不是培养儿童的戏剧表演能力,而是注重在戏剧教育过程中幼儿的学习与体验,鼓励幼儿运用自己的整个身体去表达、想象及扮演,从而达到所既定的教学目标[5]。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首先要从结果性思维转化为过程性思维,关注儿童体验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其次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进行设定,以幼儿现有发展水平与参与戏剧活动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为依据;再次结合具体的戏剧活动内容、儿童所处角色从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三个维度进行制定。最后还应根据活动参与者的年龄特点依次以“聆听”“重现”“探索”“创作”为关键词由易至难进行设定。

教育戏剧的教学工具准备包括故事文本、道具、音乐、PPT课件等所有戏剧活动所需的物品。故事文本是教师开展教育戏剧的重要工具,绘本、儿童诗歌、童话故事、神话传说都是可以选择利用的对象。在上课之前,教师须对故事文本进行再加工,使其贴合教学需要,适于儿童认知水平。教育戏剧道具是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准备的,最常用的当属铃鼓,既可以以铃声、鼓声制造声音效果,也可以充当剧情道具。

2.实施阶段

实施教学活动时,教师需选择教学组织方式,应根据教学对象年龄与人数选择集体教学式、分组合作式或区域式,然后确定学生分布队形,如圆形、双圆形与“U”字形,之后便可开启教育戏剧活动流程。

第一步教学导入。首先建立契约,教师通过“控制器”教学策略与儿童设定契约,从而建立师生默契,掌控课堂节奏。然后通过“百宝箱”教学策略引发儿童兴趣,进行故事导入,例如以“老师的百宝箱里装了好多小动物,大家听一听都有谁?”来开启声音故事。最后进行故事讲述,让儿童熟悉故事。

第二步讨论创作。教师根据故事特性,选取相应戏剧策略来引导儿童依次进行发挥想象、参与讨论以及肢体表达。可基于故事内容利用提问技巧引导儿童思考,例如在《鼠小弟的小背心》中,可以这样提问:“假如你是大象哥哥,也想穿鼠小弟的小背心,你会怎么说呢?”或使用“即兴哑剧”策略,鼓励儿童进行肢体的创作,例如在《猴子与草帽》中,教师口述“不料猴子也模仿他的动作指向天空”,引导儿童发挥想象通过肢体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第三步即兴演绎。到此环节儿童已经充分熟悉故事,可将故事全部或其中有趣的部分进行演绎。教师应根据故事内容进行角色分配,若教学对象年龄小,教学内容选择简单故事并多使用单角呈现模式:教师使用“教师入戏”策略来扮演故事中的主使人物,通过口述故事引导扮演同一人物的全体儿童来演绎故事,例如在《大卫,不可以》中,教师扮演母亲,全体儿童都可以扮演大卫。若教学对象年龄较大,教学内容选择复杂故事并多使用多角互动模式:教师或扮演或旁述,儿童则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根据故事发展进行互动,例如在《谁的羽毛》中,教师扮演小乌龟依次询问儿童分组扮演的猴子、犀牛、猫头鹰等角色。

第四步总结延伸。根据儿童的表现进行表扬或鼓励,在总结演绎的基础上设计延伸活动,可以是对角色进行进一步讨论和扮演、改编故事内容、引申讨论等各种形式。

(二)表演能力

表演能力是组织戏剧活动的基础,“表演”在教育戏剧的组织过程中必不可少,比如在运用“教师入戏”“魔术棒”等多种教学策略时需要教师利用拟声、模仿等多种表演能力营造情境,激发儿童的想象力,训练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为拟声训练,自如运用各种共鸣腔体,构建立体声音通道,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使自己的台词更有表现力。如鼻腔共鸣使声音明快柔和,可以模仿小狐狸或者女性角色;喉腔共鸣使声音嘶哑沉闷,可以用来塑造年纪较大的角色。角色性格鲜明的《给狗熊奶奶读信》《没有牙齿的大老虎》等经典短篇故事是进行拟声综合练习的好素材。

其次为表现训练,表现训练包括肢体训练、创意树和模拟训练三个模块。

肢体表达是表现训练的基础。通过口令发布指令,学生利用自身生活经验,将口令要求转化为肢体和表情的表现。教学口令可设置为“我在林中散步;我闻到花香;我看到多年不见的朋友”等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历过的简单场景,学生有所凭借,能够较容易获得自我效能感与成就感。

创意树是表现训练的核心。创意树既是定位练习也是创造力练习,重在培养学生角色创造的能力。首先要进行定位练习,完成“自我定位”和“情境定位”,即在创造角色的时候要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是谁”“我在哪”“结局如何”,而不是像机器人执行命令一般,只根据剧本做简单的动作。例如肢体表达模块的训练口令“我在屋中找东西”,就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考:“我是谁”——我是找自己的东西还是翻他人的东西?如果翻他人的东西我是不是可能是小偷?那么我应该如何表现?“我在哪”——我所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是家庭?学校?是贫穷?是富有?“结局如何”——我找到了想寻找的东西了吗?如果没找到我下一步将如何行动?每一个问号就是一个分岔路,学生可以依据简单的动作口令延伸为无数种表演方式,从而学会体会角色、创造角色。

模拟训练表现训练的提升。教师提供优秀儿童戏剧剧目,各小组进行模仿。模仿是表现力提升最快的方法之一,因为每一个优秀剧目都是千锤百炼的结晶,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既能提升戏剧审美,又可以参考前人对剧本的处理方式,增强自我表现力。

三、结论

在教育戏剧活动中,教师不再是既定教学内容的实施者,而是转为集表演性、创造性、文学性于一身的引导者。这就决定了提升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育戏剧技能的途径必须是通过体验——实践——总结这一过程生成具有个人性的实践经验。高职院校在建设专门化课程时,应基于先进的戏剧教育理论,适应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着眼于学前教育领域发展趋势和幼儿园教学现场,选择和组织对师范生来说最有价值、最实用的部分构成课程内容,搭建多样式实践平台,力求满足群众对高质量幼儿教师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婴宁.“教育性戏剧”在中国[J].艺术评论,2013(9):49-52.

[2]张金梅.论儿童戏剧教育的组织形式[J].幼儿教育,2011(Z1):30-32.

[3]王毅.学校教育戏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1.

[4]“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EB/OL].[2021-12-14].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7053/202112/t20211216_587718.html.

[5]赵小凤,李如密.教育戏剧的内涵、特征与价值[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3):21-26.

作者简介:王浅,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国语言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儿童文学、教师教育。

猜你喜欢
教育戏剧教学能力学前教育
MOOC环境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中职学校学前体育课调查研究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教育戏剧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与途径
教育戏剧团体辅导对小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一九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