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的转型探索

2024-06-27 08:46:50李静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4年10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节目短视频融媒体

【摘要】在融媒体环境中,电视新闻节目不能因循守旧,而是要顺应时代趋势开拓创新,探索转型发展的路径,借助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实现内容、渠道等多个层面的创新,从而有效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基于此,本文首先简要叙述了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面临的主要困境,然后从制作流程、内容形式、传播路径和互动渠道等四个角度分析了电视新闻节目的转型策略,希望能够对促进电视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有所帮助和启发。

【关键词】融媒体;电视新闻节目;转型;短视频

中图分类号:TN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10.031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催生了新媒体这一全新的媒介形式,凭借其传播速度高、内容丰富、交互性强等优势,新媒体迅速获得了大众的青睐和支持,传统媒体的受众不断流失,电视新闻的影响力明显变弱。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实现竞争力的提升,广播电视媒体开始探索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大力推动电视新闻节目的转型升级,优化内容形式、拓展传播渠道、融入新兴技术,使其更加符合大众的信息需求和阅读习惯。本文从电视新闻节目面临的困境入手,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提质增效的优化策略,旨在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品质,促进广电新闻行业发展。

1.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面临的困境

1.1 电视新闻节目时效性不强

时效是新闻的生命,随着信息传播速率的大幅提升,大众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电视新闻节目而言,时效性是一大短板,这是由于传统的新闻生产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外出采访、素材加工、新闻制作、内容审核等,一条新闻内容从选题到播出,至少需要数小时。此外,电视新闻节目还受到播出时段的限制,每个节目播出时间较为固定,并不会为了抢抓某个新闻的时效性而随意提前[1]。尽管当前很多新闻媒体会采用直播、记者连线等方式为观众展现新闻现场的实时情况,但主要针对的是突发新闻、重点新闻,这类内容占比较少。因此,在融媒体时代,无论电视新闻的制作周期如何压缩,都很难比网络端信息的时效性更强。

1.2 电视新闻节目表现形式简单

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电视新闻节目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规范的节目形式,例如由播音主持人通过简短的语言导入新闻,然后播放节目组制作的新闻短片,对新闻事件进行一定的叙述和分析。这种新闻模式的优势在于形式固定,制作的效率相对较快,能够满足固定节目播出的需求,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即节目形式简单,缺乏创新。在传媒行业快速发展的当下,大众不再仅仅满足于丰富的新闻内容,也开始追求强烈的视听刺激,对于形式单一的电视新闻节目越来越忽视。对此,广播电视媒体应当学习新媒体内容产品,采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新闻创作和包装,提升新闻节目的视听效果,增强传播力。

1.3 电视新闻节目传播方式单一

在传统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主要通过电视端进行传播,路径较为单一,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新闻的传播效能。但在过去,由于家家户户对电视的依赖较强,这一短板并不突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要路径,电视端受众流失速度加快,传播方式单一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对此,广播电视媒体着力推动自身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越来越多媒体开始将电视新闻节目转移至网站、客户端、新媒体等平台,有效地拓展了传播路径。但简单将电视新闻“搬运”至新媒体端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发展,因为在这种模式下,仍然使用的是电视构图、电视语言,无法满足新媒体端受众对新闻节目的差异化要求[2]。要实现传播路径的拓展,就必须推动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1.4 电视新闻节目互动性不足

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属于单向传播,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性不强。在交互渠道不畅的环境下,观众只能通过电话、信件等方式与广播电视媒体取得联系,互动效率较低,难以满足观众的表达需求。而对于新媒体来说,互动性是最显著的优势之一,借助网络技术,受众可以在评论区任意发表观点,还能够通过转发、分享等方式与亲友进行交流。互动性的缺失会带来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使得受众的体验感有所下降,如果电视新闻节目无法弥补节目在互动性上的不足,必然导致受众的逐渐流失;二是无法及时获得受众的反馈信息,这不利于节目的调整和优化,对于节目的长远发展必然有所影响[3]。

2.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的转型策略

2.1 制作创新:推动新闻流程再造,提升新闻传播时效

广播电视媒体应当在保持自身内容优势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工作效率,加快新闻传播时效性,满足大众的新闻需求。对此,可从组织架构、技术手段、工作流程三方面入手。

第一,完善融媒体中心,优化组织架构。当前广播电视媒体普遍加大投入,积极打造融媒体中心,并采用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开展各项工作,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和工作流程,确保各环节的高效流通,提升新闻工作效能。广播电视媒体可以采用项目制工作模式,即以新闻选题为项目,结合选题特点、人员需求组建新闻团队,不限部门,只看能力,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发挥个人优势,保障新闻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提升新闻工作效率,压缩新闻制作时间。为了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新闻媒体要大力引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减少对人力的依赖。例如在新闻选题时,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社会热点,把握舆论方向;在新闻制作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撰写新闻稿件、制作新闻视频等等。新闻媒体要加快构建人机协同的工作机制,提升新闻工作者的技术素养,实现人力和技术的优势互补,加快新闻生产流程[4]。

第三,转变新闻采编播方式,提升新闻时效性。电视新闻节目应当转变传统的采编播模式,更多地采用新闻直播的工作形式,提升新闻时效性。例如广播电视媒体可以与新媒体平台进行合作,打通网络直播渠道,拓宽新闻覆盖面。此外,新闻节目还可以改变调整首发权,将移动端作为新闻首发平台,大幅度提前新闻内容的发布和传播时间,抢夺新闻时效性。在这种模式下,移动端和电视端的内容应当有一定的差异,即在移动端首发播出精华版内容,以摘要、预告等形式为电视新闻预热,在电视端播出深度版内容,完整讲述新闻事件。

2.2 形式创新:灵活运用媒介元素,开展多种形式创新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大媒体纷纷推出形式新颖独特的内容产品,在给受众强烈视听刺激的同时,也不断提升他们的审美阈值。常规化的新闻内容越来越难以为大众所重视,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对此,电视新闻媒体必须深入分析当前大众的信息接收特征和阅读习惯,灵活运用媒介元素,推出符合其要求的新闻产品。

第一,新闻内容可以采用故事化形式。将新闻事件以故事化的形式进行呈现,构建出情景逼真、沉浸式的故事环境,让观众代入新闻人物的视角,随着情节的推动投入到故事之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故事化新闻适用于事件新闻或人物新闻,情节性必须要强,要做好悬念设置和视角切入工作。在制作形式上,可进行一定的创新,例如人物新闻可以采用伪纪录片的形式,增强代入感。

第二,新闻内容可以采用轻量化形式。轻量化是当前新闻传播的重要特征,由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众获取新闻的时间被大幅压缩,轻量化、碎片化的内容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有效满足大众的信息需求,因此电视新闻内容应当朝着轻量化的方向发展,缩减新闻篇幅,突出新闻重点[5]。例如在进行重大事件报道时,可以以较高的频率持续更新短篇幅新闻内容,一次仅讲述一个重点信息,让观众快速了解。

第三,新闻内容可以采用技术化形式。当前可用于新闻制作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多,给大众带来了独特的视听享受。结合新闻主题和特征,内容团队可以采用不同技术开展新闻制作。例如经济类新闻通常涉及较多的数据,不仅视觉呈现困难,观众理解难度也比较高,对此,可以采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将新闻中的各类数据用动态、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观众理解。

2.3 路径创新:拓宽新闻传播路径,推出定制新闻节目

必须承认的是,当前电视端的观众越来越少,大众普遍更加青睐于通过新媒体的方式获取各类新闻信息,这也使得广播电视媒体的工作重心逐渐从电视端转向网络端,着重探索着二者的融合发展路径。对于电视新闻节目而言,要推动转型,就必须从拓宽传播路径和提升传播效能两方面入手。

第一,构建融媒传播链条,实现多路径传播。电视新闻节目不仅要继续稳固自身在电视端的影响力,更要拓展传播渠道,借助官网、客户端、新媒体、社交媒体等互联网路径拓宽新闻节目的覆盖面。当前各大新闻媒体纷纷入驻新媒体平台,将自身的内容优势与新媒体的传播优势进行结合,实现互补和共赢。在运营不同媒体平台时,新闻媒体要注意根据平台的媒介特征和传播特点对内容产品进行调整和优化,使其更加符合该平台受众的需求。例如在运营短视频平台时,要注意对新闻内容进行二次处理,提取其中的精华片段,省略非必要的细节,尽量压缩时长,形成焦点前置、碎片化的短视频内容[6]。

第二,推动大小屏联动,实现不同平台受众导流。大屏和小屏的联动能够实现两端优势的共享,达到1+1>2的效果。当前常见的联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线索资源联动,两端选题共享。当新媒体端遇到优秀的选题后,可以派出专业的摄制团队和记者团队进行深入走访和跟拍,形成深度报道,然后通过电视端播出;而电视端节目中的精华和亮点,也可以成为小屏节目的素材来源或选题意向。二是播出形式联动,受众双向导流。通过技术手段将大小屏进行连通,例如在电视端提供二维码,观众手机扫描后可以进入网络直播间,观看新闻事件的实时动向,从而实现不同端口受众的导流[7]。

第三,结合平台特性,推出定制新闻节目。电视新闻节目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平台特征打造定制化节目,如《新闻联播》在短视频平台推出衍生节目《主播说联播》,这一类定制化节目进一步扩大了新闻覆盖面,并凭借年轻态的表达方式、具有亲和力的节目特征获得了大众的喜爱。

2.4 互动创新:转变新闻节目语态,打通双向交流渠道

融媒体时代,网络赋予了每个人平等的权利,大众从单一的信息接收者逐渐转变为集内容生产、传播、接收为一体的复合型角色。广播电视媒体在推动电视新闻节目转型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受众的重视,通过双向互动的方式将其纳入到新闻传播链条之中,借助其传播势能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一方面,要转变新闻节目的语态特征,增强内容上的互动性。传统新闻语言比较规范、正式,表达偏书面化,缺乏趣味性和感染力,很难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当前,相较于正式的“新闻播报”,“说新闻”“聊新闻”这种语态和形式有效提升了互动性,更加受到大众的欢迎。其互动性的语态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导语的悬念设置。传统新闻导语通常采用“六要素”的形式,将新闻的内容进行简单概括。而在“说新闻”模式下,导语更加关注悬念的设置,将大家对新闻的关注点提取出来,一下子调动起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第二,语言的口语化。在“说新闻”时,主播转变了一板一眼的“读稿”模式,而是用极具亲和力、趣味性的口语讲解新闻内容,给观众一种谈天、交流之感,激发观众的互动热情。第三,适当加入评论性语言。在新闻中加入主观评论不仅是一种舆论导向的表现,也是一种情感、思想的流露,借助新闻评论,能够直观展现媒体的态度,帮助观众进行理解和剖析,激发大众的情感共鸣,优化观看体验[8]。

另一方面,要打通双向交流渠道,给大众参与互动的平台。在通过内容和语态引导大众参与互动的同时,新闻媒体要为大众提供真正参与互动的渠道。当前,在新媒体平台和各类技术手段的支持下,新闻节目与受众互动的渠道得到了有效拓展,受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融入新闻节目之中。第一,受众可以直接进行新闻投稿。在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模式已经从传统的PGC(专业生产内容)模式转变为了UGC(用户生产内容)与PGC融合的模式,大众通过手机拍摄新闻素材、制作新闻内容,既可以上传至网络上,也可以给新闻媒体投稿,实现良性互动。第二,受众可以实时互动。评论是互动的最基础形式,在新媒体端受众可以通过评论功能直接发表观点,而电视端则开通了社交平台话题讨论等形式,便于观众一边收看节目一边进行点评和互动。除此之外,新闻媒体还可以设计不同的互动活动,如投票、连线等,引导观众参与。

3. 结束语

当前,广播电视媒体正在着力推动自身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以期实现双方优势和资源的互补互利。在融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必须实现转型优化,满足时代和行业发展需求,为大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新闻信息。对此,应当深入分析当前面临的种种困境,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优化和调整,从生产机制、内容形式、传播路径等多个角度提升新闻品质和传播效能。

参考文献:

[1]骆翠云.融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困境与对策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02):141-144.

[2]毛立园.基于新媒体环境探讨电视新闻多元化发展路径[J].新闻传播,2023(21):12-14.

[3]冯赫明.基于内容为王探讨电视新闻融媒体转型[J].中国报业,2022(16):90-91.

[4]郭燕.电视新闻节目转型创新与融合发展探讨[J].中国报业,2023(05):129-131.

[5]陈留荃.融媒体时代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创新研究[J].新楚文化,2022(09):69-72.

[6]解建文.浅析电视民生新闻转型发展中的短视频化传播[J].新闻传播,2023(07):71-73.

[7]关莉莉.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转型策略初探[J].中国市场,2022(26):194-196.

[8]李纯.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分析[J].声屏世界,2020(11):11-12.

作者简介:李静(1981—),女,河南商丘人,编辑,研究方向:节目制作。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节目短视频融媒体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青年文学家(2017年8期)2017-03-31 09:38:22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出版广角(2016年24期)2017-03-02 18:29:21
基于媒体融合环境下的电视新闻节目创新
青春岁月(2016年20期)2016-12-21 12:40:05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编辑技巧初探
浅析香港与内地电视新闻节目的差异化
商(2016年32期)2016-11-24 17:51:00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今传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2:21:21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试论全媒体时代儿童灾难新闻的审美
新闻爱好者(2016年9期)2016-11-15 19:34:00
视觉文化时代下的电视新闻节目编排创新模式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