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趋深入的媒介融合趋势下,短视频平台为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全新的挑战。主题报道如何适应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方式?主流媒体怎样在融媒体趋势中适配转型?本文将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推出的融媒体特别策划《江山壮丽 我说长江》为例,研究其在报道中对“短视频”和“融媒体直播”的创新性应用和实践,以期为日后主流媒体重大主题报道提供借鉴和参照。
【关键词】短视频;融媒体直播;轻量化;“沉浸式”体验
中图分类号:TN9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10.0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1],这为主流媒体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指明了创新方向。随着媒体融合日趋深入,传统媒体生产的内容面对的不再是传统的受众,而是具有多元需求、独特视角的互联网用户。他们追求伴随性、移动化、社交感的全新内容,更对媒体内容的表达方式和传播体验提出了要求。适应这些需求,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平台呈现方式(如直播、短视频等),被创新性地应用到主流媒体的重大主题报道中,并收获极佳的传播效果。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工程[2]。在诸多关于“国家文化公园”的主题报道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以“短视频+直播”的呈现方式,推出了国家文化公园融媒体特别策划《江山壮丽》。其中,报道的收官篇《江山壮丽 我说长江》,更是以系列短视频和一场极具创新性的融媒体直播,获得了突破性的传播效果,成为业内值得研究的融合传播案例,为主流媒体创新重大主题报道提供范例。本文以融媒体特别策划《江山壮丽 我说长江》对“短视频”和“融媒体直播”的创新性应用和实践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了其策划理念、创作模式和生产机制进行,以期为同类型重大主题报道提供借鉴。
1. 以短视频为“抓手”
平衡“权威性”与“网感”,内容始终为“王”。
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增长和数字技术的进步,短视频日益成为部分人群特别是年轻受众获取、分享讯息的重要渠道。短视频,以其高效的传播方式、直观的表达和更为直接的表达方式获得受众的青睐。为提升自身的传播力与影响力,近年来,央视新闻、中国之声等频道、频率陆续入驻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进行内容创作和传播。短视频,为新闻内容的生产与传播注入了新活力,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产方式和传播路径的革新。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报道,以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主体内容,旨在传播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如此宏大的主题,如何实现更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如何让主题报道入耳、入眼、入心?短视频成为适配媒体融合传播的有力“抓手”。
经团队策划,《江山壮丽 我说长江》的日常报道以短视频形式进行内容生产创作(详见表1)。团队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所涉及的领域细分为人文、生态、经济等角度,并选择了一批有知名度、有一定粉丝基础的视频创作者。他们以“第一人称”视角拍摄长江主题短视频,讲述自己的“长江故事”。这些视频作者,有视频“UP主”、地方旅游局局长、文化名人、非遗传承人等,他们都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有着密切的关联,他们所讲述的“长江故事”亲切、生动、接地气。而小视频的呈现形式,实现了这一策划以“小切口”表现“大主题”、以“小视角”折射“大时代”的目的。
媒体融合趋势下,新媒体平台生产的内容所面对的对象转化为拥有更加多元需求的“用户”,他们对个性、互动、伴随、社交化的内容有独特的追求。《江山壮丽 我说长江》的近40期短视频产品,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矩阵平台传播,其竖屏的呈现形式,拉近了受众与视频作者的距离,也将每一位受众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这一主题建立了关联。同时,短视频“轻量化”、极具“烟火气”的呈现和表达方式,正适应了时下受众对传播内容有“网感”的需求。
与此同时,作为主流媒体,总台坚持优质的内容是媒体融合不变的追求。特别策划《江山壮丽 我说长江》始终坚持“内容为王”,近40期短视频产品紧扣主题、以内容为王,彰显了主流媒体权威性和专业性的巨大优势。策划《江山壮丽 我说长江》,以重大主题为抓手和线索,兼顾权威性和新媒体平台“网感”的调性,以短视频形态提升传播效果,这是媒体融合趋势下,主流媒体重大主题报道走出的一条创新之路。当然,重大主题的短视频生产模式绝非全盘舍弃以往的传统方式,而是扬弃地依托互联网思维,再度盘活资源,使优质内容更有效率地传播。
2. “身临其境”的融媒体直播带来“沉浸式”体验
2.1 打造立体化传播格局 创新传播中华文明
除了短视频产品外,为更好传播“长江文化公园”的建设意义,团队以“短视频+直播”的架构,策划推出融媒体特别直播《江山壮丽 我说长江》。
2023年10月14日上午,融媒体特别直播《江山壮丽 我说长江》在重庆奉节白帝城开启。半小时的预热慢直播和一小时的现场直播,带领广大听众、网友梦回夔州,朝发白帝,身临其境地体验了一场“水陆空”全息的长江探索之旅。从长江源到入海口、从高空到水底,全方位、立体式触摸长江文明,聚焦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融媒体直播《江山壮丽 我说长江》,以更受年轻人青睐的“沉浸式”模式,全新书写长江故事。截至10月14日24时,融媒体直播同步在总台融媒体矩阵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频、中国之声抖音快手号等平台推出,直播收听收看人次近400万,全平台累计触达人次超过1.2亿。以三峡瞿塘峡为背景搭建的现场直播间,跨越时空的传播方式以及兼顾各类新媒体平台的立体传播渠道,实现了主题内容直播的创新性呈现。
融媒体直播,顺应了互联网受众对内容传播社交化、可视化的需求[3],同时,依托总台庞大的矩阵平台和技术赋能,团队打造了一场极具“沉浸式”体验感的直播,报道,以此“破壁出圈”。
融媒体直播《江山壮丽 我说长江》将直播席设置在重庆奉节的白帝城,这里是尽揽长江三峡雄壮之美的起点,更是历史上的金戈铁马之地,更有着“中华诗城”的美誉,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历史意义。
直播团队在内容设计上,紧密围绕长江的人文、生态、经济等维度展开。以空间、时间多条线索,从三星堆遗址,说到大家的“共同记忆”纪录片《话说长江》,从神秘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说到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一个个典型“长江文化地标”依次铺陈开来,多元呈现、传播了中华文明,系统阐发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精神内涵。
适应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形态和受众需求,特别直播《江山壮丽 我说长江》开启“水陆空”全息模式,除了设立在白帝城夔门观景台的主直播席,还在另两处重要长江地标设立了“水下看长江”视角和“空中看长江”视角。
2.1.1 “水下”白鹤梁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是世界首座非潜水可到达的水下遗址类博物馆[4]。“白鹤梁”是长江中一道长1600米的天然石梁,历史上,无数文人墨客在石梁上留下3万多字的题刻。因此,白鹤梁也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和“水下碑林”,极具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直播中,总台记者带领受众,以第一视角,感受一步步“走进”滔滔的长江水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触摸长江文明。
2.1.2 “空中”三峡之巅
三峡之巅,位于1388米的赤甲山山顶,这里也是长江三峡物理形态的最高处。在这个制高点,三峡瞿塘峡尽收眼底。总台记者带来的这个空中视角,让直播有了前所未有的“垂直”体验。
“水陆空”的全新视角,极大地拓展了直播的时空维度,拓展了节目的观察视野,给受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体验和感受。
重大主题报道如何抓住年轻人的需求、抢占年轻人的舆论场?
特别直播《江山壮丽 我说长江》是设立在源远流长的长江边一次“年轻态”的直播。策划,希望打造一个年轻化的谈话场,并让年轻人成为长江故事的“讲述者”和“传播者”。直播席上,两位主持人和特邀嘉宾皆为“90后”,他们以青春视角全新演绎着不同的长江,举重若轻地呈现他们眼中的长江。这场融媒体直播直播席全员“90后”的设定,让年轻人真正成为了“讲述者”“传播者”。
为吸引年轻受众的关注和参与,在正式直播前,直播团队策划了慢直播“带你体验李白同款‘轻舟已过万重山”,并在微博平台推出多个“轻量话题”,引发关注。其中#轻舟已过万重山说的是哪里#这一话题,引发热烈讨论,直播过程中即冲上热搜。
融媒体特别直播《江山壮丽 我说长江》带给了受众一场“沉浸式”的“长江体验”,观看直播的受众仿佛“身临其境”置身江边。这场融媒体直播,打破了传播圈层,激发了网友尤其是年轻受众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关注,并将长江文化与“青春传播力”的有效融合,激发了青年一代积极关注、参与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建设的热情。
3. 融合创新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
媒介融合日趋进入深水区,内容生产方式、传播路径、表达形式都在发生着颠覆式的巨变。而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日益成为提高主流媒体主题报道传播力的创新之举,但此过程依旧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媒体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对价值导向和对优质内容的追求是不变的坚守。如何将这种价值考量与新媒体平台的属性更加有机融合,实现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重大主题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使重大主题内容产品兼具专业性、权威性和“可读性”,依旧是主流媒体在内容生产创新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要警惕创新中存在着话语权缺失、新媒体产品品质不高、流于形式的问题以及内容生产者在平衡权威性、专业性的过程中,同样要避免内容层次不高,或过于娱乐化的倾向。
其次,新媒体平台将受众变为了用户,将优质内容“产品化”,这一过程中,内容创作者的身份在发生着改变。因此,适配新媒体平台内容,新闻的采编方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这就使得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等工种迫切需要转型为适配新媒体平台的、具备互联网思维和产品意识的新媒体从业人员,这对人员和平台工作方式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主流媒体的人员构成和分工或面临革新[5]。
4. 结束语
融媒体特别策划《江山壮丽 我说长江》是一次主流媒体运用“直播+短视频”形式创新重大主题报道形式的成功探索。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形式在主题报道中的应用,颠覆了传统主题报道的样态,让主题报道更“接地气”,更易被受众接受,同时极大地拓展了传播范围和受众人群。随着媒体融合日益进入深水区,主流媒体在坚守新闻价值的同时,灵活使用新媒体平台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丰富报道样态,将成为主题报道的新常态。基于此,主流媒体发力同新媒体平台的深度合作,同时全面布局短视频领域或将成为媒体升级转型发展的一大抓手。快速占领新媒体传播阵地,灵活应用各类新媒体表现样态,主流媒体的重大主题报道创新之路巨大的潜力空间和形式值得探索。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2022-10-25/2023-11-12
[2][国家文化公园40讲]第九讲:大运河文化是各美其美、相互融通的多元文化[EB/OL].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yNDg2NzYzMg==&mid=2247572135&idx=7&sn=1c886e1db8529a065575f767046ec4af&chksm=fa255bf8cd52d2ee2f021ecb4a9b977cb62aa72d4d2769c3df28a90afd0e8bd918d37bb7ca99&scene=27,2022-10-21/2023-11-12
[3]斯蒂芬.奎恩.融合新闻报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4]重庆举行白鹤梁国际学术研讨会聚焦中埃联合申遗[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3319136060696402&wfr=spider&for=pc,2023-11-23/2023-12-11
[5]姚娟.论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改革的逻辑与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1):79-81.
作者简介:杨宁(1984—),女,山东济南人,硕士,主任编辑,研究方向:媒介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