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环敏 李雪
摘要:为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1]等文件提出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要求,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方面的现状与不足,并基于现有研究基础提出了适应大数据技术专业群特色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路径,并进行了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专业群;岗课赛证;综合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4)13-0072-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
1 研究背景与现状
1.1 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1]等文件提出了“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概念,为创新育人新模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项目积极开展新工科背景下“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现状
高职院校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开发研究主要包括机械创新设计、导游实务、学前心理学等课程。在优化课程知识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专业改革在软件技术专业、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航空物流专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研究在新媒体专业群、畜牧兽医等专业群中有可借鉴的经验,但在着眼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针对大数据专业群方面,可借鉴的经验较为有限。人才培养过程中,岗位通用技能培养、竞赛训练及证书培训与课程教学的关联性不强,实践教学成效低,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难以满足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2]。针对这些问题,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对提升大数据专业群建设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成功后,对省内相关专业群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2 研究基础
2.1 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的大数据技术专业群下设有数字广播电视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移动互联应用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方向,目前学院学生规模超过1 200人。学校坐落于成都市腹地,位于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内,周边集聚了高新电子信息产业园、人工智能产业园、北斗+产业园等,为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多年来,该专业群与企业开展了近10余个产教融合项目,其中包括现代学徒制、订单班、专项班、技能竞赛等人才培养项目20余项,共培养学生3 000余人。此外,还开展了职工培训、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项目近10余项,与四川省广电大数据运营中心、成都市规划馆、成都市投资促进局、四川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企事业单位保持着紧密联系,共同紧扣大数据与互联网产业发展动态,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共同推进X证书试点,完善技能竞赛机制,提升师生专业实践能力,强化教学科研,促进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得到了社会认同。
2.2 对接行业需求,实践条件优越
对接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建设以“数、智、网”为核心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新建数字媒体与移动互联应用设计实训室、AI机器人基础应用实训室、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实训基地;开拓多个校外实践基地,引入行业应用级产品,设计沉浸式立体化专业实训支撑体系,依托产业资源优势,共建高质量就业及双创通道。
3“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路径探索
3.1 构建面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
通过对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确定专业核心能力,并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统筹实施以“专业基础互通、教学资源共享、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衔接”及“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开发对接岗位需求、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教学内容对接典型工作任务”为特征的专业群协同培养体系。对接文化信息产业岗位人才新标准,按专业群逻辑和“岗课赛证”融通理念重构课程体系,将岗位要求和赛证内容融入课程,结合赛项证书要求,充分考虑课程顺序和时间安排,增强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实现高质量就业。
3.2 建设“ 产教赛培”四位一体的共享型教学资源
实现从实训资源功能单一、利用率低到功能多元、产出高效的实践教学转变[3];实现学生从盲目被动低效学习向主动高效学习,乐于参与技能竞赛,考取职业技能证书的转变。
培育一批一流课程。将大赛评价要求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基本要求融入课程,将职场礼仪、5S管理、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根据行业标准、职业标准、竞赛规程,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标准引入教学,将岗位职业要求、技能竞赛规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等融入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广泛应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角色扮演等方式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持续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及时更新教学资源,方便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健全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注重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
校企合作,培育一批金教材。与大数据专业群相关龙头企业联合开发教材,鼓励专业教材以企业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等为载体,将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新标准引入教材。根据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及时更新和丰富教材内容,提高教材的时效性和应用性。开展“岗课赛证”融通教材建设,结合订单培养、学徒制、“1+X”证书制度等,将岗位技能要求、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有关内容有机融入教材。优先推进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形态教材,重点推进“岗课赛证”融通教材建设,推动教材配套资源和数字教材建设,探索纸质教材的数字化改造,形成更多可听、可视、可练、可互动的数字化教材。
3.3 外引内培,培育一批金牌教师
优化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以补充数量、提高质量为建设思路,以数量够用、结构合理为目标,招引一批专业急需的专业教师,引进一批支撑专业发展的高层次教师。以技能竞赛为核心,组建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着力培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建立教师梯队培养机制,推进青年教师培养,校企合作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加强现代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提升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现代数字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力。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打通行业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来校任教渠道。
3.4 完善制度,形成“岗课赛证融通”管理机制
把赛证作为评价指标和牵引动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完善学院的绩效考核,鼓励“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工作突出的师生,形成示范效应。鼓励拓展高质量的赛证项目,加强与课程学分互换措施。建设激励机制[4],深化“三教改革”,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将教师参加技竞赛和教学建设纳入考评内容,科学合理评价教师教育教学工作。
建立对标国家级、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师生比赛机制,充分发挥“赛”的高端示范和标杆效应,以相互切磋技艺的平台展示高端技能引领教学改革,加强赛课融通,充分发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作用。
4 研究实施成果与成效
4.1 形成面向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解决单一培养方式与教学内容难以满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求的问题
通过调研,摸清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文化信息产业对毕业生素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确定专业群核心能力,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将“岗”“赛”“证”的要求有机纳入“课”的建设,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引领教学改革,将岗位标准、教学标准、大赛标准以及职业证书标准相融合,构建面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4];基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选择教学内容,“课”随“岗”动。将生产过程、教学过程、赛训过程、证训过程整合形成“岗课赛证”融通的教学过程。
4.2 建成“产教赛培”四位一体的共享型教学资源,解决实践教学成效低的问题
构建集岗位技能训练、理实一体课程教学、学生技能大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与培训、技术服务与社会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产教赛培”共享型教学资源,提高实践教学资源利用率。以实际工程为载体,形成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的融合延伸。以“岗课赛证”融通体系化的实训项目为载体,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技术服务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提升实践教学成效。
4.3 完善制度,形成机制,解决竞赛训练、证书培训与课程教学冲突的问题
在学校教学质量奖励工程奖励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完善学院的绩效考核,鼓励“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工作突出的师生,形成示范效应。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赛、培训和课程学习。设立竞赛奖学金、荣誉证书等奖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将竞赛成绩、培训经历等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就业推荐中,提高学生对竞赛和培训的重视程度。
拓展高质量的赛证项目,加强与课程学分互换措施[5]。将大赛评价要求融入教学过程和评价标准,增加职场礼仪、5S管理、工匠精神等方面的指标,内化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将毕业证书、技能大赛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评价方式整合融通构建新的教学评价方式。建设激励机制,将岗位技能要求、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有关内容有机融入教材,推动开展“岗课赛证”融通教材建设。
4.4 成效显著,成果突出,技能竞赛捷报频传
技能竞赛捷报频传,持续推进“岗课赛证”融通教学改革。从学生自身知识结构、职业定位和专业特点出发,系统规划搭建三级技能竞赛平台。通过师生技能竞赛月活动,遴选团队参加省赛国赛,成果显著增长。2023年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1项;组织31支队伍参加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一等奖4 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1项;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四川省选拔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 项;获四川技能大赛二等奖1项。
5 创新与特点
5.1 需求导向、动态调整,“岗课赛证” 融通运行机制创新
遵循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标准对接“职业标准—大赛标准—职业技能证书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构建“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建立以岗位标准、技能大赛标准、职业技能标准为调整依据的课程体系动态调整机制。将引“岗、赛、证”入课与引课入“岗、赛、证”相结合,形成“岗”“课”“赛”“证”联动的课程运行机制和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文化信息产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5.2 标准引领、赛证支撑,“岗课赛证融通”一体化资源创新
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将赛项任务转化为实践教学任务,融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设计实践教学项目,建成可同时满足岗位技能训练、技能竞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与培训等要求的一体化教学资源。
6 结束语
“以群建院”,基于大数据专业群成立的文化信息学院在综合育人模式中强化“岗课赛证”融通理念,探索课程建设与岗位标准、技能大赛要求、证书标准紧密结合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对增强职业教育与数字文化行业要求、岗位要求的适配性,有重要作用和应用价值。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师生在竞赛中启智增慧,涵养浩然之气,塑造自强品格,丰富了三教改革内容,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新华社 2022-12-21.
[2] 曾天山.“岗课赛证融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9):5-10.
[3] 廖耀青.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轻工人才,2023(219):219-221.
[4] 谢娟.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2023(19):40-42.
[5] 唐华瑞. 铁道工电供专业群“ 岗课赛证” 融合育人模式研究[J].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5(2):80-83. .
【通联编辑:梁书】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2022—2024 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以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大数据技术专业群为例(GZJG2022-574)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基于大数据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生态构建及AI 平台研究(20B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