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绿萌
摘 要:为培养面向制造类企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采用岗课赛证融通对中职公差配合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依据数控专业岗位需求、结合1+X系列证书的考核要点和技能大赛考核的技能要点,对本课程进行模块化重构,以典型零件为载体,以任务为导向,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课程组织和评价,对相关中职院校课程改革与建设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岗课赛证;中职;公差配合;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G659-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1-0-03
数控加工专业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极强的专业。随着工业的发展,数控加工专业越来越智能化、柔性化和集成化。公差配合课程是中职数控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它不但与数控专业各个课程结合紧密,而且也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密切的课程。因此,研究如何基于本专业对口就业岗位的需求和数控加工行业的发展特点,结合1+X系列证书和技能大赛考核的技能要点,使用岗课赛证融通的方法进行教学改革,实现中职数控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具有现实意义。
一、中职学校公差配合教学现状分析
(一)中职学生学情分析
以厦门市同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本校)数控专业学生为例进行学情分析:首先,在知识经验方面,相比普通高中,中职学生入学成绩较低,离散度较高,部分学生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学习内容。其次,学习条件方面,学生大部分都拥有手机和电脑,并且由于疫情和学业水平测试的需要,二年级学生对学习通、微信、腾讯会议等手机软件能够熟练使用。最后,学习风格方面,中职学生更喜欢新鲜且贴近生活的事物,对理论学习的专注力较低。
(二)传统公差配合的授课模式分析
虽然随着信息化的推进,多媒体技术已经非常普及,但是公差配合课堂上仍然存在“满堂灌”的教学特点,只不过是从“粉笔+黑板”变为“计算机+投影”的教学模式而已[1]。师生、生生之间缺乏互动;学习难度一刀切,难度层次设置缺失;雖有形成性测试,但缺乏反馈机制和个别化辅导等原因,使得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由于传统课堂时间的限制,中职学校公差配合的教学中,“重讲授,轻实践”仍十分普遍,学生普遍存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较难进行知识的迁移应用,只能培养“绘图工具人”,理论与实际脱轨,不利于日后的实际工作。
二、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改革模式
岗课赛证融通就是数控专业教师在企业实践及就业岗位调研的基础上,结合1+X系列证书中机械工程制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要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和数控技能大赛考核的技能要点,根据人培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本课程进行课程模块化重构。在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中充分关注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安全文明生产等职业素质的形成,并将证书的内容和技能大赛考核的资源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课程资源建设
岗课赛证的公差配合课程资源建设,首先需要体现“真实”,即使用工作过程中的“真实零件”作为检测对象,运用岗位实际常用的“真实工具”作为检测用具,选用行业常用测量的“真实标准”作为检测任务。首先,这就需要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双向交流不定期开展教师下企业学习、行业专家到校交流的活动;建设符合工厂实际工作情景的实训室,将企业的工作流程和要求引入平时教学中来;以工厂真实生产的零件为检测任务的载体,开发符合项目式教学的教材。其次,需要归纳提炼1+X证书的考核要点,同时结合最新的行业动向,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良好学习习惯。再次,线上教师团队建立课程信息化资源平台,通过学习通、希沃学习平台等上传学习资料,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建立微信、QQ等交流群,引入行业专家和相关专业教师,随时解答学生的学习疑惑;线下邀请行业专家进课堂,让学生有机会聆听专家指导,使其能更好地完成知识的建构和内化,不但学习了行业知识,同时也树立了职业自信。最后,线上将课程内容结合技能大赛的考核要点,上传技能大赛的比赛规则、操作视频、学生经验分享等到学习平台上,为学生提供竞赛资源;线下邀请有大赛经验的学生上台进行经验分享,展示风采,树立良好榜样,赛课结合,激发学生竞争向上的学习心态。
数控专业毕业生所面向的工作岗位需求与课程内容的选取高度相关。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数控应用专业教学标准》中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制造类企业,培养从事数控设备的操作与编程,产品质量的检验,数控设备的管理、维护、营销及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公差配合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掌握有关机械测量技术的基础常识,掌握常用量具的使用方法,掌握长度尺寸检测、角度检测、几何公差检测、表面粗糙度检测及螺纹检测的方法和技能,会分析一般技术的测量误差,能正确选用与维护常用量具量仪,能根据工程要求胜任一般机械产品的检测工作[2]。基于以上岗位和教学标准的要求,选择和数控专业就业岗位相关的零件作为课程任务的载体,同时整合1+X证书的考核要点以及技能大赛的技能考核点,模块化设计教材内容,提炼出6个模块,17个具体任务,如图1所示。
(二)教学组织实施与评价的改革
为遵循学生的认知和技能习得心理,本课程以任务驱动法和混合式教学法相结合展开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知识传授是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前完成,学习时间和内容可以灵活选择;而在宝贵的课堂中,时间被主要用于协作学习、成果汇报以及评价总结,通过针对性教学,进一步将知识内化,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勤于反思的学习习惯。任务驱动法的使用,要求教师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提炼出每次课的任务清单,根据人培方案和课程标准提出教学目标,再根据培养目标和学情分析提出每次课的重难点,使学生在贴近企业的具体职业情境中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并树立职业自信。结合岗位及考证技能要点,教师组织小组PK、专家进课堂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多维评价,多渠道获得教学反馈,改进教学策略[3]。
以项目一中任务二用千分尺测量台阶轴这个课为例,在教学策略上,教师以任务驱动法的基本要素作为教学环节,结合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采用,带来教学评价的直观化、科学化,教师根据所获得的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课前任务。在学情分析中可以知道,学生的成绩离散率很高,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技术支持下,课前根据自己的节奏可反复学习传统课堂中的知识。而知识的内化和拓展则在课堂中进行,实现预习时间“最大化”和课堂时间“高效化”。一是引导学生设计质检部门安全规程:引导学生通过连线专家和网上查找资料,自主设计质检部门安全规程,间接培养了学生的安全意识,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将劳动教育践行于教学活动中。二是微课预习:通过合理设计教学视频的视觉效果、互动性、时间长度,使得学生积极参与视频学习。三是问卷调查:在学习平台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统计数据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组织学生课前讨论。通过数据分析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的疑难之处,课前讨论有助于学生进行协作探究。四是设计任务书:根据学生问卷调查与线上讨论的焦点,分析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疑问点,岗课结合选取适合的数控专业相关零件作为课程任务。设计小组任务书(附图纸、测量项目和评价表),并上传学习平台,供学生随时查看学习。通过微信群的互动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最大化利用课前预习时间,为课堂任务的顺利进行打下知识和情感基础。
第二,课中。本课采用任务驱动法,包括情境创设、任务分析、独立探索、合作探究、评价总结等,同时贯穿以课程思政元素,带领学生从理论的入门引导到技能的融会贯通,思想提升,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具体的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如表1所示。
第三,课后。学生借助教学平台、班级群、希沃回看等平台和渠道对教学过程进行回看、总结,并将心得、疑惑展开多方交流。通过拓展性作业“制作千分尺的使用说明书”,有针对性地复习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千分尺的测量要点”,对知识进一步巩固和内化;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通过在线请教行业专家,将知识和岗位进一步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自信和爱岗敬业精神,将技能“无感”顺利转为“有感”,激发学生使命感与责任感;通过班级群分享作业的完成情况,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力争上游的精神。
三、结语
在实践过程中,岗课赛证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接下来,我们首先要推进教材改革,开发更具实践性的活页式教材,优化教材内容,解决传统教材与模块化教学法适配度不高的问题,整合教材,融合课证岗赛内涵,课岗完美对接;其次要完善校企双向交流机制,扩大具备理实一体化素养的教师队伍,改善实质双师型与证书双师型之间的矛盾;再次要全方位落实思政育人,教师要以时政引导、工作口号、现实案例等形式将思政融入课堂,润物无声地践行三全育人,激发学生使命感与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程、岗位、证书、技能大赛的完美对接,树立学生的职业自信,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
参考文献:
[1]宋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整合课程改革——《机械制图与零件测绘》课程改革[J].职业,2010(3):59-6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加工制造类051400-数控技术应用[EB/OL].[2017-08-26].http://www.moe.gov.cn/s78/A07/zcs_ztzl/2017_zt06/17zt06_bznr/bznr_zzjxbz/zzjxbz_jgzz/.
[3]杨浩军.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教学改革[J].物流科技,2021,44(11):183-185.
(責任编辑:张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