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哲
摘 要: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本就承担着人才身体素质培养的重要职责,随着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受到的关注度的提升,传统体育教学流于表面,学生身体素质无法有效提升。而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则能够有效改进传统体育教学弊端,所以本文就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建议展开了探索[1]。
关键词:功能性体能训练;高校;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1-0-03
功能性体能训练这一理念十分契合新时代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是有效优化体育教学、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及体能的有效方法。在运动训练领域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广大专家、学者对功能性体能训练关注度也在提升,与此同时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课堂上的作用也在不断提升。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能够进一步改进体育教学,让高校学生真正在体育课堂上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及能力。
一、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内容体系
(一)功能动作测试与评估
FMS测试是功能动作测试的简称,这项测试内容适宜功能性动作作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的一种衍生测试。功能动作测试通过了美国运动领域和康复领域的测试,目前已经有了非常广阔的应用范围。功能动作测试涵盖七个基本动作,分别是旋转测试、脊柱稳定测试、下肢韧性测试、肩部灵活度测试、栏架跨、持杆分蹲以及举杆深蹲等。利用这七种功能动作测试动作,可以测试出被测试者身体的平衡性、灵活性以及稳定性等,并通过测试人体运动代偿、人体运动缺陷以及人体肌肉运动对称情况等,制定出更适宜测试者的训练办法,实现扶弱增强。
(二)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动作模式
人体内的多个关节共同协调动作组成了功能性动作训练,这种训练方式能够将人体的肌肉、神经系统以及各个关节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其协调作用,例如旋转、弓步以及深蹲等动作,从而为运动者提升同一项运动功能提供帮助,并最终形成一套针对性较强且质量较高的动作训练模式。与此同时,功能性体能训练本身的系统性较好,还具有长期性,人体在进行功能性体能训练之后,本身的稳定性可以得到有效增强。功能性体能训练模式的关键在于,人体要真正完成功能性训练中的动作,这样才可以真正发挥出该训练模式的作用。另外,运动者在训练过程中也应当将自身的协调能力、速度和力量维持在同一水平,结合自身所进行的运动项目的特点,实现动作竞技性和準确性的增强,最终建立起完善的功能性体能训练运动模式。
(三)功能性体能训练的主要方法与手段
将功能性体能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学手段和训练方法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局面,功能性体能训练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并且在实际应用到教学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功能性训练体系涉及多种训练方法,具体来说,主要有振动训练、本体感觉训练以及核心力量训练等。不仅如此,该体系中还包含四种类型的训练手法:一是简单的徒手训练,顾名思义,这种训练手法不需要借助体育设施,主要有仰卧起坐、俯卧撑以及侧姿臂撑提腿等。二是单一器械运动训练。这种方法对学生克服自重来说是十分有利的,能够有效增强训练的稳定性。较为常见的运动器械一般有平衡球、平衡板以及弹力绳等,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比较方便快捷,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肌肉的灵活性与爆发性。三是综合新型训练,提升学生运动过程中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四是借助特定器械完成功能性体能训练,例如普拉提、核心板以及平衡软踏等,提升学生的运动控制能力。
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功能性体能训练需要遵守的原则
(一)必须保证高度可行性
尽管功能性体能训练本身有着多方面的作用,但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真正有效地开展训练,倘若训练没有实现切实开展,那么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也就难以发挥。所以,高校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纳入功能性体能训练时,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当以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依据,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高校所拥有的体育设施的质量,保证训练活动具备高度的可行性,从而实现有效开展功能性体能训练活动的目的。
(二)必须保证高度合理性
高校学生大多处于刚成年的年龄,并未步入社会,因此,其身心素质发展还未完全。基于此,科学合理的功能性体能训练能够将高校学生的发展潜力有效挖掘出来。在设置体育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应当保持高度的合理性,一方面,要将人体基本结构和运动功能作为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另一方面,设置的课程内容还要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身体状况相符合,防止训练强度过大导致学生受伤。同时,还要使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通过分层教学的模式来完成教学内容的传授,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从而实现身体素质的有效提升。
(三)必须保证高度适度性
想要实现强身健体的目标,锻炼活动就需要有一定的强度,功能性体能训练也不例外,但锻炼强度应当合理把控,要始终遵循适度性原则,防止过度训练而使身体受到损害。除此之外,学生在完成功能性体能训练之后,要及时为身体补充营养物质,以免由于营养不足产生问题。同时,及时的拉伸运动和肌肉放松运动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有效避免肌肉拉伤。
三、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用技术及相关应用
(一)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用技术
第一,在体育教学准备活动期间(热身环节)应用“神经激活”技术。神经系统激活可谓是身体运动功能损伤预防训练区别于传统运动损伤预防训练的重要标志。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神经激活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强化学生集体的动态稳定性,同时还能有效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自身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以及神经肌肉之间的传导速度。传统模式下的高校体育热身环境,大多十分注重肌肉激活以及练习,却很少会涉及神经系统的激活。事实上,要想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真正能预防学生运动发生损伤,需要在热身环节对学生展开一些多层次、全面且全方位的机体动员。经常使用的神经系统激活方式有原地双脚快速踏跳、双脚踏步左右踏跳、双脚快速前后踏跳、原地快速转髋、原地单脚交替踏步等,体育教师可以在热身准备环节使用这些技术来起到良好的热身效果。
第二,将“快速伸缩力量”训练融入体育教学内容中。“快速伸缩力量”最开始出现于欧洲,刚开始只是被当作一种跳跃训练,在不断发展之后应用范围也越发广泛。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想得以有效应用,教师还可以将“快速伸缩力量”训练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之中,在教学课堂上借助绳梯、障碍架抑或徒手练习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其中绳梯练习主要是以两腿开合跳、侧向并脚前后跳、转髋跳、两腿交叉往后跳、跳跃换脚双脚或单脚支撑、侧向前后并步分腿跳、弓形90度旋转跳跃、正面左右跳、单脚跳进跳出等多项内容为主。而借助小栏架的跳跃练习方式则涉及侧面双脚跳多个小栏架、正(侧)面双脚跳单个小栏架、双脚正面跳转90度、侧面外侧单脚跳多个小栏架等内容。
第三,强化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在将功能性体能训练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时,还可以在训练期间强化对学生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躯干支柱力量训练与核心力量训练有所不同。核心力量训练主要是对学生髋关节以及腹部力量进行训练;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则主要是将肩、躯干、髋部整合在一起来发力,可谓是所有动作产生力量以及重新分配力量的核心。如果学生自身躯干支柱力量不足的话,其整个身体就会产生不平衡的姿态,在做动作的时候自然而然也会因此出现身体扭曲,之所以会如此也是因为躯干支柱力量充足,才能确保学生在运动以及动作的时候发力的对称性,能够有效起到维持人体线性姿态,同时实现精准定位的效果。为此,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学期间强化学生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进步及发展。
(二)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具体应用
第一,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对从业者的身体要求较高,工作负荷较重。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在开展的时候,对一些身体负荷较重的专业,教师一定要先明确体育教学要求,即强化对这一专业学生平衡力、耐力的训练,而且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注意力,协调的四肢以及较准的目测能力。为此,在对这一类型专业学生进行功能性体能训练活动的时候,可以将田径运动、左右脚交换跳、实心球、体操、重物投掷等运动项目作为主要训练内容。
第二,药学专业。药学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转换注意能力,还有良好的身体协调性、反应力以及耐力。教师针对此专业学生,可以要求其左右手同时进行篮球运球训练,抑或要求学生参与双手变速运球、听信号起跑、听信号加速以及急停等训练中,这样就能有效实现功能性体能训练的目的。
第三,医学检验专业。医学检验专业要求学生要手眼协调、灵敏且准确,同时还需要保持较快的速度。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想有效应用功能性体能训练[2],可以将重物投掷目标、篮球、30米加速跑、投篮、传球等作为功能性体能训练内容,从而有效提升训练效果。
第四,护理专业。护理专业要求学生手指灵巧、四肢准确,同时还要求其具备一定的反应速度、注意力以及敏感的触觉能力。针对这一专业的学生,可以将投篮练习、乒乓球、俯卧体后屈、跳绳、排球、哑铃等内容作为功能性体能锻炼的内容。
第五,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要求学生可以在高空和有限地点运动保持平衡的能力,还有上下肢力量、静力性耐力、前庭稳定等。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平衡木训练、爬绳训练,抑或要求学生从不同方向进行梯上攀爬训练、对抗负重训练等。
第六,急救专业。急救专业将四肢灵敏、耐力、下肢与背肌力量、柔韧等作为对学生的主要要求。针对这一专业学生身体素质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想有效应用功能性体能训练,可以在训练过程中强化对学生的跳远、攀爬、体操、器械训练,有效起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第七,口腔医学专业。对口腔医学专业,教师需要准确认识其对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要求,主要包括躯干肌肉静力性、动作速度、反应速度、耐力、协调性等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可以借助助木训练、灵敏训练游戏、拍、乒乓球、篮球、手球等内容对学生进行功能性体能训练,这样学生自然能够得以有效发展和提升。
功能性体能训练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3],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综合素质,所以在对高校学生进行专业教学的同时,还需要提高其对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1],在体育教学课堂上强化学生身体素质,以及各方面反应能力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及时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真正让高职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拥有强健的体魄。
四、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一)基础功能性训练建议
在功能性体能训练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提高对其整体性的训练以及全面训练的重视程度,不能只是针对某一个具体机能来对学生进行训练。部分高校学生身体技能现如今还尚未能达到平衡发展。由此,学生灵敏素质、柔韧素质都有一定的可塑性,高校体育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这方面的优势,强化此方面的训练[2]。在功能性体能锻炼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身体素质的实际情况进行训练,组织学生进行抱膝弓步走、盘腿走、后屈膝腿、弓步沉肩下肘、盘腿下坐、弓步专题走、手脚走、侧跨步等相关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实践[2],这样学生就能在实践训练中提高自身能力与综合素质。除此之外,教师在训练期间还可以借助悬垂训练等方式来有效锻炼学生小肌肉群的穩定性,从而有效提升功能性体能训练效果[3]。
(二)注重训练内容的合理安排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功能性体能训练能否得以有效应用,关键在于训练内容有没有合理安排。具体而言,在功能性体能训练应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确保功能性体能训练内容的合理性。体育教师在教学课堂上一方面需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实际运动水平、运动能力来为学生设计合理且具有个性化的训练内容;另一方面还可以在训练过程中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对学生进行训练,从单一动作到复合动作、从稳定支撑到非稳定支撑逐渐推进,切忌急功近利。这样才能真正有效提升训练效果,同时有效减少训练意外的发生。
(三)注重训练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在将功能性体能训练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时候,教师还需要注重训练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功能性体能训练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整体化的过程,不管是主内活动或者是整理放松,每个环节都有其存在的目的和意义,忽视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会直接影响功能性体能训练效果。因此,在高校体育功能性体能训练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准确了解及把握各个训练环节的内容、目的、作用,同时为学生展开针对性讲解,这样才能真正有效提升训练效果。此外[4],功能性体能训练系统性在是指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功能性体能训练贯穿于整个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之中,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学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功能性体能训练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课堂,能够有效优化体育教学、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高校体育教师一定要准确认识功能性体能训练的价值,在体育课堂实践期间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科学且恰当的训练方式,让体育课堂传统训练方式与功能性体能训练有效结合[2]。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在体育课堂上有所发展和提升,从而最大程度发挥出体育课程开设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孟涛.体育教学中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路径研究[J].才智,2019(33):185.
[2]苏竞成.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拳击与格斗,2021(4):125.
[3]庄中洋.茶文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混合学习模式探索[J].福建茶叶,2021,43(5):182-183.
[4]董艳芬.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实现路径[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1(11):109-110.
(责任编辑:张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