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紫嘉
流光一瞬,华表千年。我看见岁月之羽掠过时间的河,历史的车轮一路滚滚向前,那些历经时间的淘洗、被车轮碾过仍光彩熠熠的是什么?是思想,是文化!它被镌刻在竹简里,被描摹在丹青里,更是被口口相传,赓续至今。勿失乡音—那代代相传的口音不是腐旧的古物,而是中华的文脉之所在、根系之所在啊!
苏轼病重辗转反侧之际感慨“乡音无伴苦思归”,余光中幼时在父母乡音的吟哦里呼吸历史、涵泳文化,北岛流浪时说“祖国是一种乡音”。于个人而言,乡音的那一头儿牵起的是故土故人,是经历岁月噬咬内心最深刻的依恋;于家国而言,乡音代表的是一种共同的文化心理空间,是即使关山阻隔也斩不断的纽带。乡音是本、是源,而如今众多人却忘了本、失了源:诸多客乡人,早已淡去乡音;年节返乡之童,误将乡音作异音。这是一件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为个人计、为家国计,勿让时间冲淡乡音模样,勿让地域磨灭乡音印记。
勿失乡音,保住吾心安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古人纵使头发花白,也不曾改变乡音。同样是少小离家,今人却截然不同。某话剧导演为重现经济特区生活而采访早期创业者,却发现这座移民城市早已失了乡音的踪迹。诚然这背后有诸多因素:适应环境、便于沟通、信息化发展等,但我认为我们不能因此就忘却乡音。乡音不仅是身份的象征,也是家乡的一部分,代表着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恰如因北方政局动荡而南迁的客家人,他们“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宁卖祖宗坑,不忘祖宗声”,为的就是纵使身居异地,亦能从乡音中忆起家乡面貌。现代人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长久漂泊,更需要留住乡音、留住吾心安处的故乡。
勿失乡音,留住文化根脉。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丰富多彩的方言俚语是人们对于千姿百态的地理环境的独特诠释,是地域文化的突出象征。北京话干净利落,四川话幽默诙谐,粤语音调多变,吴侬软语古韵十足……历史学家陈寅恪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即每一个字都有自己的历史。我以为文字如此,口音亦如此,每一个口音背后或许都隐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当下之世界,强调文化多元、和而不同,若因乡音缺失,谈何文化多元,又谈何和而不同?在纷繁喧嚣的当下,有一些地方语言节目,收集乡音的歌曲出现,此微光虽渺茫,亦足以唤醒失去乡音的人们。
“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愿不久的将来,乡音之乐能高扬于中华大地,愈盛于世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