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人的困惑与探索

2024-06-26 23:43张婵婵
青年文学家 2024年15期
关键词:屠格涅夫吉米知识分子

张婵婵

知识分子是社会最早的觉醒者,他们最先发现社会变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他们探索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出路,却因社会和现实的限制,才华得不到施展,极强的思辨能力和较弱的勇气胆量形成巨大的反差,使他们在思与行的矛盾挣扎中陷入更深地对人生价值的重新思考中。社会处在新旧文化的冲突中,知识分子如果不能及时地与新的文化融合,就会陷入迷惘与困惑之中,他们在新旧文化之间不断地挣扎,探索着社会、民族以及自我的出路。屠格涅夫和吉米平阶的作品中都涉及多余人形象,二者存在相似性。

一、环境变化下对社会的质疑

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因其思想的先进性和独特的洞察能力,开始对社会产生质疑。

屠格涅夫《罗亭》中的贵族知识分子罗亭,受过良好的教育,思想丰富。他词采华丽、见解独到,到处宣传真理,赞美高尚的灵魂;他思维活跃,能言善辩,讨论管理庄园、教育子女、处理家务的问题并提出各种改进措施和方案。新思想的接受使他深刻地体会到俄国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他质疑沙皇专制统治,质疑自己生活的阶层。《贵族之家》中的拉弗列茨基,他思想深刻,尊重各种信念,喜欢谈论宗教的意义。他整日思考人生的价值,对俄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俄国,已经落后在欧洲的后面,需要驱赶她上前”(屠格涅夫著,徐振亚、沈念驹译《罗亭  贵族之家》)。他坚持维护俄国的青春和独立,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干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回国后他才发现俄国并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样,腐朽的沙皇专制制度、贵族阶级糜烂的生活,这一切都使他怀疑自己。《阿霞》中的恩·恩也是优秀的贵族知识分子,他了解俄国人的缺点—自满、瞧不起人,越是了解他就越是怀疑自己生活的环境,甚至质疑贵族阶级存在的合理性。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处在社会转型时期,革命者的反抗以及他们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使他们的精神觉醒,他们怀疑自己赖以生活的贵族上层生活,他们了解俄国的腐朽与黑暗,却只是站在理想的制高点审视。

吉米平阶笔下的城市藏族知识分子同样也表现出多余人在环境变化下对自我生存状态的质疑。其小说集《北京藏人》中有一篇《昨天的太阳》,其中的尼玛说:“我曾经对我们民族的文化充满骄傲,也尽自己的力量去学习它,弘扬它,我的研究成果印成了铅字,但只印了800册。”生存的社会环境限制了尼玛实现民族发展的愿望,他不断地质疑自己生活的环境,他以为靠自己的力量就能更好地传播发扬本民族的文化,但是他所看到的一切让他产生了质疑,他否定了自己的付出,认识到民族文化传播的前途中存在不合理的现状,“在我所看到的藏族年轻人中,有三分之一在喝酒,三分之一在玩乐,还有三分之一在不停地追逐异性,而真正为这个民族命运担忧的人又有几个呢?他们不被人理解,总是陷入一种孤独。我知道,勤于思考的人总是孤独的。但我不仅仅感到孤独,而且感到一种绝望,一种对民族前途的绝望”(吉米平阶《北京藏人》)。《橡皮墙》中的桑也是一样,他毕业于国内著名的学府—中国人民大学,主攻古典文学。为了证实神秘的家史,他努力学习日语,翻阅大量的资料,他把毕生的才华都放在家谱的研究上,辛苦研究的结果却是家族图腾其实是无线电收音机,在这种近乎羞辱的打击下,他开始检讨自己,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生命是在别处》中的巴加,延续着多余人的特征,“那时候巴加刚从一所培养各种奇妙文字的著名学府毕业,志得意满来这个专门研究所上班,第一天,头人就郑重告诉他们这儿集中了本民族的精英,告诫他们务必珍惜不可懈怠云云,使巴加们更加增添了些趾高气扬,举止风度也显得自信潇洒,仿佛个个都是济世救国之才,得了振兴民族的秘诀要在都市风云一番”(吉米平阶《北京藏人》),他觉得这是自己为民族文化传播的机会。两年后,巴加的理想和事业没有丝毫的进展,这打击了他的信心,也打破了他想要传播民族文化的美梦,他在偌大的城市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处,他感到藏族知识分子无法在城市生存,尤其是区域环境带来的差异,使他们一度陷入了恐慌,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存在价值。

二、质疑后的矛盾挣扎

社会环境与思想的差距使他们对自己生活的环境产生怀疑,到底是保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并进行行动,还是屈服于社会环境,放弃自己的理想呢?他们在困惑与矛盾中不断挣扎。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说:“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正是矛盾。人根本没有‘本性—没有单一的或同质的存在。人是存在的奇怪混合物,他的位置是在这对立的两极之间。”人无时无处不是处在矛盾之中,而矛盾性是多余人最主要的性格特点。

屠格涅夫通过《罗亭》《贵族之家》《雅科夫·巴生科夫》充分地表达了多余人在质疑社会后的矛盾挣扎。《罗亭》中,罗亭作为俄国19世纪40年代多余人的典型代表,他富有理想,追求真理,为理想而活,他四处宣扬着自己所信奉的真理,可他的想法在实践中只是别人的欣赏,他的理想并不付诸实践,只能在自身的矛盾中痛苦地思考。“跟达丽娅·米哈依洛芙娜讨论管理田庄、教育子女、处理家务等等事务性问题……他还提出各种改进的措施和新的方案。达丽娅·米哈依洛芙娜口头上对他的意见大加赞赏—不过也只是说说而已。在经营方面,她听从管家的意见。”(屠格涅夫著,徐振亚、沈念驹译《罗亭 贵族之家》)他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终了只能绝望地感叹,他没有为自己的思想而奋斗,只能在改革社会蓝图的构建和社会环境的腐败这两种极端处境中挣扎。在《贵族之家》中,拉弗列茨基想回到俄国干一番事业,在脑海里挣扎了很多次,有过无数的计划。可当他回到俄国时,他依旧是无所作为,甚至都不去努力。就像米哈列维奇所说:“你们,所有你们这些人,都是饱读诗书的懒汉。你们知道德国人哪一方面显得蹩脚,知道英国人和法国人的毛病是什么—而你们那些可怜的知识对你们起到一种辅助作用,为你们的惰性,可耻的惰性,还有你们令人憎恶的无所事事作辩护。”(屠格涅夫著,徐振亚、沈念驹译《罗亭 贵族之家》)《雅科夫·巴生科夫》中的巴生科夫也是一样,他的思想影响着周围的人,他了解自己的苦恼,更了解自己的性格。他的思想是丰富的,却怯于行动,在梦想与行动的矛盾挣扎中,巴生科夫浪费了他一生的才华。

而吉米平阶在《橡皮墙》《昨天的太阳》《白马和加利》这几部作品中也表现出了相似的矛盾挣扎。他笔下的藏族知识分子,他们从藏区来到北京,藏族的民族文化也与北京当地文化产生了冲突,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既想继续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又必须在北京生活下去。《橡皮墙》中的桑,发现家族的辉煌历史,想要借着研究家族历史一展宏图,可在现实中却得不到认可;他想在美国肥皂剧中寻求安慰,可在现实生活中更加孤独。桑在幻想与现实中不断地较量着,忙碌的时候他是严谨的学者,闲暇时他又是孤独的流浪者。《昨天的太阳》中的尼玛,他怀揣着理想来到北京,想要弘扬和传播藏族文化,但他的研究成果却得不到重视。尼玛传播民族文化的理想和民族文化没有创造力之间的矛盾心理显露无遗,进一步在现实中表现为唯唯诺诺、小心翼翼,而在日记中把自己刻画得伟大而有能力,因此只能在现实与自我分裂中不断地挣扎。在《白马和加利》中,白马和加利既是精英知识分子,也是业余歌手,工作的失意使他们把所有的梦想和热情都放在了歌唱中。经过不断地努力,眼看就要成功的时候,一张法院传票把二人带回了现实。他们既想在北京继续当歌手,又脱离不了自我的生活环境,在北京不断地挣扎着,却没有办法调和梦想与现实的矛盾。在环境变化下,吉米平阶笔下的多余人在理想与现实、自我与社会的矛盾中不断地挣扎。

三、对生命价值的探索

多余人的矛盾挣扎,是处在理想与现实矛盾下的无法抉择,他们暂时地选择自我妥协,只是不愿与社会同流合污。他们的这种矛盾挣扎,也是对生命价值的探索,这种探索对后人也有着深刻的启迪。

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中,丘尔卡图林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经过了矛盾挣扎后,依然无法抉择,只能感叹生命的存在。人只有为这个社会付出了,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了,才会被他人所认可,而生命的价值在于实践,丘尔卡图林在临死前才明白这一道理。在《雅科夫·巴生科夫》中,巴生科夫在经历了僵化的政府机关工作与自由的理想生活的矛盾冲突后,并没有放弃自己对真理和理想的找寻,他对“善良”“真理”“生命”等问题具有真知灼见,虽然没能指导自己的人生,却给予了后人进入理想的捷径。在《罗亭》中,罗亭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挣扎后,尽管混迹于上流社会,我们仍然能感受到他对生命价值的深刻见解,“我们的生命固然短暂而渺小,但是一切伟大的事业都是由人来实现的。人应该意识到自己是完成这些伟业的工具,以此取代人生的其他乐趣”(屠格涅夫著,徐振亚、沈念驹译《罗亭 贵族之家》)。生命虽然短暂,我们却可以在这短暂的生命中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罗亭强调自尊,反对自私。他觉得自尊心是追求完美的动力,人必须克服自私,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对罗亭的积极作用,高尔基也作了说明,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人民处于压迫中,社会上整体缺少对于理想的实践,而罗亭就是处于这一时期的人,所以说作为理想家的罗亭更能给人精神的依托。罗亭的思想也曾影响了一大批的知识分子,也就是说多余人并不多余,他们在思想上是有进步性的。尽管俄国多余人的探索没有让他们行动起来,但是我们不能否定它本身的进步意义。

吉米平阶笔下的藏族知识分子在经过了矛盾挣扎后,也在不断地探索着生命价值的存在。在《“119”次人》中,“次人想活着就不免要做书上说过的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建功立名之类的事情……活得太长显得意义不大”(吉米平阶《北京藏人》)。他苦苦挣扎在城市中,却没有因此萎靡不振。他反思人活着的价值,不应是在传宗接代、满足物质生活上耗费自己一生的时间,他把生命价值的追求放在了民族文化的传播,以及藏族知识分子在文化冲突中如何生存的问题上。《绿波带》系列小说中,流行歌曲(人名)对生命的价值有着自己的见解,“年轻人进入生活的代价足以使他们丧失日后值得骄傲的一切—善良和正直”(吉米平阶《北京藏人》)。年轻人在追求自我价值的时候,往往会丢失最重要的品质,而通过次人、桑、尼玛等藏族知识分子在矛盾与挣扎的过程中,他们明白人的价值就是在宗教中寻求安慰,我们不应该没有信仰而陷入利益的旋涡,人不应该丢失信仰,有信仰的人生才是充实的。黑格尔曾说,“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骛于外界”(《小逻辑》),而藏族知识分子又何尝不是呢?《白马和加利》中的白马、加利,他们活跃于都市,努力地适应着城市的利欲生活,为了获得成功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的信仰。当发现一切只是一场乌龙的时候,他们才幡然醒悟,对金钱的过分关注,使他们失去了对真诚、善良和纯洁的追求,他们开始要找回自己的原初信仰。总之,多余人对生命价值的探索是在精神层面的探索,他们这些探索并未落实到行动上。但多余人的探索为后人指明了道路,多余人形象是有着普遍意义的,从这一方面讲,多余人并不多余。

总之,屠格涅夫与吉米平阶笔下多余人的类型特点是一致的,都表现出知识分子处在理想与现实的挣扎中,对现实产生怀疑,最终只能在理想的固守与行动的缺失中保持理想的再思考。

猜你喜欢
屠格涅夫吉米知识分子
一部出人意料的书
屠格涅夫与托尔斯泰恩仇录
屠格涅夫的绝笔写给了托尔斯泰
吉米问答秀
吉米问答秀
说空话
新年快乐,吉米!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