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苗
【摘要】主题研究式课堂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学科主题开展的课堂教学.课堂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责任担当意识的形成.本文阐述主题的来源、渗透于教学的教学目标的确定、过程性评价的内容,对面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主题研究式课堂进行系统的阐述.课堂作为教育的主阵地,主题研究式课堂将学回归于学生,将教立足于以学生为主体,以评促学,培养更加全面的、具有发展性的、完整的人.
【关键词】核心素养;主题研究;课堂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对人的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基础教育为了适应人才的培养也在从“知识本位”时代逐渐过渡到“核心素养”时代.核心素养的提出使社会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综合能力的发展,它适应于时代发展的需要,服务于社会全面的发展,使教育回归到最本然的面貌.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要回归到学校,回归到课堂,依托于学校课程设计,因此课程设计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设计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一些富有创造性的课堂应运而生.
主题研究式课堂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一主题展开自主性探索.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张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自我的认知与知识框架,这样的学习才更具有效力、张力、想象力.主题贴近生活,紧紧围绕课堂,扎根教材,有与旧知识的碰撞,也会引发学生新的思考.学生需要通过调查、思考、讨论、观察、证明等方式获取知识,习得方法.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是一名组织者,组织一个个活动环节,让课堂有序地、有层次地开展.
1 主题研究式课堂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1.1 有助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关于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数学学习目标的确定指明了方向,使数学课堂活动的开展更有针对性,课堂变得更加行而有效,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更加全面.数学主题式课堂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前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摒弃灌输式的教学,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习真正发生.
例如
以九年级画二次函数图象为例,确定主题,学生通过查阅书本、互联网等渠道,结合对函数的认识和以往对图象画法的了解,初步建立画二次函数的方法体系,培养学生数据获取、分析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质疑、学生的提问,相互间的讨论,形成命题的推理、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不断地进行问题碰撞,弥补学习漏洞,构建学生自我的知识体系;以形想数,通过观察函数图形,学生说一说图形特征,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总结,建构性质体系,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利用性质解决二次函数的一系列问题,如函数最值问题、函数变量范围问题、函数值大小问题等,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主题式课堂寓教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寓教于学生自我认知的建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1.2 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学会自主学习.学生个体能够主动并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具备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整的能力.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更是自我发展的个体.主题研究式课堂在明确主题的前提下,课前学生进行有效的主题分析,制定学习计划,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通过复习研究与主题相关的旧知识,预习书本的新知识,收集信息并整理,初步建立自我的知识体系,记录总结自我存疑的问题.主题研究式课堂对学生前期工作提出了高要求,促使学生自主分析问题,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规划自我的学习道路,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不是一味被牵着鼻子走,失去学习的动力与主动性.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活动,以小组的形式整理每个学生的学习疑惑并提出自己的问题,通过激烈的讨论,回答提出的问题.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天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给予适时的指导与评价,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探究者.同时,教师协助学生记录形成知识框架,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让学习内容变得集中,让思维结构变得完整.围绕主题,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课堂反馈,让知识回归应用,用学生的自我认知解决实际问题.课后组织学生开展师生评价,评价的主体不拘泥于教师,教师评价,生生评价;评价的内容不局限于课堂的反馈,多角度、多形式的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情感.课堂育人,育会学习的人,育有自我的人,育全面的人,育有创造力的人,而不是育千篇一律的人,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3 形成责任担当意识,培养人格健全的人
教育首先应该培养完整的人,尊重人的基本生存发展特性,尊重人的个性,培养私德与公德,教授立身所需的技能,强健体格,丰富情感,培养人格健全的人.主题式课堂要求学生全员参与,通过分组的形式划分每个人的学习范畴,分工合作,全员分组讨论,质疑、答辩、反馈、评价,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框架,每个环节都有学生的参与,活动开展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为主,摒弃模式化的教学.教师引导,打造更加开放和谐的课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到学习的乐趣,增强自我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增强承担责任的担当意识.
2 主题研究式课堂的实施策略
2.1 主题的提出
主题研究式课堂聚焦于主题,主题的来源应该是多元的、多样的,富有创造性与层次性,而不是单板的课题.首先,主题不能够脱离学生的学习实际,应当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符合新课程标准,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建构.其次,主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激发学生情感的共情,进而乐学、善学、深学.
同时,主题的形式应该是多元的,可以是情境与问题的结合.以苏科版九年级课本为例,学习“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一)”时,对于求概率公式的呈现应当是自然而然的过渡,而不是生硬地告诉学生,课堂的开展应当是层次性的递进.因此,主题的呈现可以是情境化的、问题式的.如情境1:一个袋子里装有6个球,4个红球,2个绿球,这些球除颜色外其他都一样;情境2:一个袋子里装有12个球,8个红球,4个绿球,这些球除颜色外其他都一样.做摸球试验,两个袋子中摸到红球的概率相等吗?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形成对概率的初步认识,等可能条件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可以从等可能结果的个数来比较事件发生的概率大小,并未涉及比值问题.因此,对于本节课的开展可以是情境式的,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索,从新的角度认识概率.
主题可以是对整个章节学习的展望.例如,对二次函数的学习,之前学生对函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习了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因此二次函数的第一节课主题可以是对整章学习的展望.学生通过对之前所学的函数进行复习,明确学习的方向,并对新知识进行预习、知识查阅,感悟二次函数的特性.通过主题的引领,学生摸清整个章节的学习重点与脉络,从函数的定义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学习,再到与方程、不等式的联系,最后到函数的应用,主题更像是指明灯,指明了学习方向和目标,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
主题可以是一个问题,如学习“解分式方程”时,教师抛出主题“如何解分式方程”,课前学生通过回忆“解一元一次方程”,对书本内容提前进行预习,并动手尝试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那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已经基本达成,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适时的引导、反馈、评价,鼓励学生做总结,让课堂变成学生的主阵地.有效的主题直接明了,能够促进学生去学习、去探究,培养学习的热情,建立自我学习的自信.
2.2 让教学目标渗透于教学活动的设计
核心素养下主题式研究课堂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认知方面、行动方面、情感方面.
2.2.1 认知方面
认知目标是课堂对学生的培养的最基本目标.在明确主题之后,能够构建主题解决思路、方法,在认知上形成一定的思维;头脑搜索已有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找到其中的共性与特性;通过自主学习,梳理出知识点,对专题能够初步总结解决方法和思路,并形成框架式的学习板书;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师生间的讨论,形成完整的、有层次的知识体系,填补自我认知的漏洞,完善原有的知识建构;深度理解所学知识,拓展知识分支,为后面的学习建构打下基础.
2.2.2 行动方面
整体把握主题解决思路,让主题变“活”.从专业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方法和途径,形成小组学习,分工合作,明确分工,人人有“活”,事事有人为;课堂展示人人参与,展示自我认知成果,可以通过收集的旧知识、新案例、新框架、生活情景等,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观点,发散思维,让课堂真正地“活”起来;课堂开展讨论活动,认可知识的共性,形成大框架,质疑知识的难点,对每个人知识理解的特殊点提出疑问,保留个体认知的不同,但通过讨论形成最后的共性,课堂充满研讨的氛围,大框架生成小框架,小框架生成知识点,让课堂自然而然地生成;运用知识体系解决现实问题,从主题中来,再回归于主题,回馈于主题,或应用知识解决专业问题,促进思维进阶,不拘泥于框架里,不固定在结构中,让主题“活”用于各个学科与情境.
2.2.3 情感方面
在认知与行动的铺垫下,真正发生改变的是学生的内心.情感的升华回归育人的根本.主题式研究的课堂让学生建立主人公意识,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参与感,独立的个体融入集体之中,学生建立价值感,于内心深处认同自我和他人;建立学习自信和学习热情,学习不再变得被动,形成学习的自主性与责任意识,从内心深处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学习有时候会因为不会而不为,从而失去学习的热情,让每个人会学习也是建立学习热情的一种手段;教育的本质是个体的自我的形成,自我认知结构的形成,自我认知动力的形成,而不是一味地灌输,因此培养学生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是根本,清晰地认知自我,有目标地规划自我,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是教育的终身目标.
2.3 主题研究式课堂过程性评价的量化与细化
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发展性、动态性、多元性的评价,以评促学,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的学前期、学中期、学后期;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生生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评价的内容是多元的,关注学生认知、行动、情感等多方面的评价,结合课前报告、课堂展示、课堂练习反馈,对学生进行量化和细化评价.
3 结语
主题研究式课堂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教学意义,能够真正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拓展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对知识的吸收、应用以及对问题的解决,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而不仅仅是一种必要.因此,笔者将不断致力于在课堂教学中推行主题研究,让主题研究成为一种常态,逐步去改进、完善、优化,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真正的舞台.
参考文献:
[1]王曼萍.创设热点情境,发展核心素养[J].文理导航,2023(29):88-90.
[2]丁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变革[J].学术探索,2023(32):15-17.
[3]黄丹.关注过程,落实素养[J].数学教学通讯,2023(07):32-3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5]薛法根.从课程中来 到课程中去——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统整性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2023(15):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