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思杏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已明确核心素养的要求,但没有阐述思想政治学科核心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具体内容。文章基于数字化转型探索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价值,提出“提升自我+学生为本+数字智能”系统化的培养理念、“演—赛—做—阅”一体化活动型课程、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构建数据驱动的考核评价机制的培育理路。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思想政治;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从“培养什么样的人”到“如何培养这样的人”的转变。虽然《课程标准》表明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含的具体要求,明确了本学科核心素养的不同层级水平所表现的具体划分标准,提出了教学与评价建议,但是没有阐述思想政治学科核心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具体内容。在数字化转型初期,数字智能、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冲击下,如何恰当地将大数据、数字技术运用到思想政治课程,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水平、优化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方式和促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此,本文在数字化转型视域下探讨高中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内涵、价值意蕴和培育理路。
一、数字化转型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内涵
近年,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高速更迭与应用,加快了教育数字化转型时代的到来。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整个教育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文化发生变化的过程,是数字技术融入教育领域,推动教育服务理念、教学范式、教学过程、评价方式等全方位变革,形成数字教育生态系统,促进数字生态价值教育的过程。基于数据驱动的教育服务理念已由大众服务走向个性化服务、结果导向服务走向创新教学服务、人工管理走向自动化管理。教学范式已从统一的标准化走向个性化,如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被动接收信息转向主动探究学习。学校管理模式由静态管理方式走向动态的过程性监管与治理。学生的学业评价由结果性评价转向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发展性评价。
要想将数据、数字技术深入教、学、考、管、测、评等教育服务全过程,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培育效果,教师需明确高中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内涵,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政治认同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体验活动,关联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取向。
第二,科学精神是在生活体验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具体到学习和生活中,体现为学生应运用严谨的科学思维来认识客观事物,做到求真务实、辩证剖析问题、合理抉择,形成批判性和理性的思维方式。
第三,法治意识是学生自觉尊法学法用法,在社会组织生活中文明礼貌、自尊自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言行、传播道德美德。在数字化转型时期,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明辨生活与网络现状,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和维护社会安全,共同营造法治社会生态环境。
二、数字化转型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价值意蕴
(一)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文化的价值意蕴是孕育和涵养生命个体的精神世界,也是实现主体人的生命自由和成长自由的核心源泉。在教育领域,学生的思想观念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源命脉和基土养分,学生的思想政治核心素养能丰富自身对世界的认知和感悟,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学生个体在丰富、多元的现实世界中汲取民族文化,逐渐树立个体独特的价值取向、生命取向和民族精神取向,学校应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包含爱国精神、大爱精神、大同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等,有利于激活学生民族文化基因和红色基因,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丰富学生的民族精神世界,强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认同感。
(二)有助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自我道德,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学校应围绕“五育并举”育人理念,构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高中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培育在根源上与人文素养培育有殊途同归之意。它们均以提高人类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关怀为宗旨,在关注政治、人文学识、价值观和法治意识的基础上,更侧重涵养人的思想道德观念、政治素养、文化修养、身心素质等精神层面的内在品质。在人文素养的目标范畴中,人文精神是学生内在驱动力、核心灵魂,道德品性是构建个体价值观的核心养分,核心价值观是生命价值的精神命脉,只有崇德向善和修行仁爱、道义、正义、大同等美好德行品质的道德素质,才能传播中国价值、弘扬中国精神,达到弘扬民族文化“价值与精神”的最高境界。
三、数字化转型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培育理路
(一)更新理念:“提升自我+学生为本+数字智能”系统化的培育理念
从哲学论视角出发,理念决定行为动力和想法。在数字化转型初期,教师需秉承“提升自我+学生为本+数字智能”系统化的培育理念。
第一,文化素养包括专业知识、技术运用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人格魅力等。教师需研究《课程标准》,尤其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深化政治认同感,提高自我政治站位,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同时面向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监测、诊断等环节,构建核心素养发展的闭环。教师设置的课程目标应从知识能力向能力素养转变,教学设计和学习评价应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第二,满足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教师要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考虑由外部发展需求转化为学生内部需求,结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和培养目标开展德育工作。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性成长、结果发展,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陶冶学生思想道德情操,尤其是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涵养内在美德。第三,教师要借助数字技术赋能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林崇德学者指出要通过课程改革、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落实核心素养,从升级智慧学习环境、重构课堂教学、优化学习历程和发展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剖析未来课堂。
(二)创新课程:“演—赛—做—阅”一体化活动型课程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课程改革是原动力。以思想政治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课程,强调以价值观为核心、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中心、任务为驱动、数字技术为辅助。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挖掘知识的内在逻辑,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生活化。为达到“核心素养目标与活动方式”的一致性,本研究提出“演—赛—做—阅”一体化活动课程。“演”是学生通过表演方式表达某一种思想或价值取向。教师精选具有代表性的内容或主题,突出知识递进性和系统性。“赛”是学生以比赛方式深化学习内容,其形式有成果展演、辩论赛、知识竞赛、演讲赛,培养学生求证意识、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团队协作、解决复杂性问题和创新性等高阶能力。“赛”选取的内容遵循“演”的原则。“做”和“阅”是指学生独立阅读学习内容、思考问题,再与同学讨论交流,确定解决方案。“做”和“阅”可单独成为活动,“阅”是学生从泛读中提取重要内容来精读。“做”是在阅读基础上进行思考,通过语言符合、肢体动作表达对内容的理解,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一体。
(三)改革活动方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
PBL(问题式学习)是基于真实情景中的核心问题为驱动,通过个体和小组协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核心、以小组协作为学习载体、以共同解决问题为目标,由问题的提出、假设与分析、资料收集、论证、总结与评价五个部分组成。
PBL的基本特征有四个一是问题驱动。教学以掌握学科核心知识为导向,基于问题而形成学习任务。二是学习主体。以学生为主体中心,教师作为引导者、辅助者和促进者。三是团队协作。学生作为学习共同体,共同设计方案、分析资料、论证和解决问题。在协作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能力。四是知识融合。问题的解决常需要跨学科综合运用单元知识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
(四)升级考核评价:数据驱动的考核评价机制
基于数据驱动的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核评价机制,教师需在了解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学生专业知识、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分析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采用阶段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综合评价,考评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阶段性评价是教师通过考试、考查方式衡量学生一段时间内的学业质量水平,督促学生学习,激活学生持续性学习的内驱力。过程性评价是教师利用数字技术全过程记录、监测学生的学习,借助过程性数据分析,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方式、表达能力、价值观、探究能力等方面。发展性评价是将学生视为发展的个体,从事物发展视角审视学生取得的成效,给予学生及时的肯定与鼓励,教师要借助技术,重点记录学生有价值的进步点。综合性评价是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进行的整体性考评,教师需重点考虑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中的《课程标准》、数字技术、学科知识与技能,全方位评价学生。
参考文献:
[1]朱立明.深度学习: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路径[J].教育科学研究,2020(12).
[2]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框架[J].中国教育学刊,2022(4).
[3]胡姣,彭红超,祝智庭.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5).
[4]曹梅.数据驱动的学生核心素养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23(9).
[5]林崇德.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J].人民教育,2016(19).
[6]刘军.智慧课堂:“互联网+”时代未来学校课堂发展新路向[J].中国电化教育,2017(7).
[7]顾明远.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原动力[J].人民教育,2015(13).
基金项目:2022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民族地区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KY094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基于‘互联网+双师教学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机制研究”,项目编号:BCA180087。
(作者单位: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