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自然环境题材的地方课程假期实践活动研究

2024-06-24 12:00胡施泓
课程教育研究 2024年5期
关键词:活动课程教学

胡施泓

【摘要】地方课程的特征和教学目标决定了活动化教学是地方课程最常见的教学策略,但是在目前的地方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活动化教学有效性缺失的情况,影响到地方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文章从“浙江自然环境题材的运用与思考”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活动化教学有效性缺失的表现和原因,提出要提高活动化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做到:活动选材,精准定位;活动流程,精心准备;活动反馈,精细评价。

【关键词】假期实践活动  地方课程  浙江环境  自然环境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5-0163-03

众所周知,现行的小学地方课程中,出现了较多环境题材的内容,笔者梳理了《人·自然·社会》教材中“浙江环境”这一主题的教学内容,与浙江自然环境题材课有关的课时主要如下所示。(见表1)

《省地方课程的教学建议》强调了:“教师应采用活动课程教学,如调查采访、游戏活动体验、小组讨论、资料收集、参观考察、动手操作、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 这种活动式教学的精华需要被充分展现,这就从课程设计的视角进一步印证了对于地方课程教学,“活动”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因此,借助假期实践活动可能会成为浙江自然环境题材课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研究缘起

(一)“地域自然环境题材课”的实践活动运用的现状扫描

1.师资力量薄弱,不够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中的融入。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学校很多教师还是不够重视实践活动在小学地方课程中的应用。一方面,地方课程的教师自身进行实践活动的组织能力不足,缺乏全册教材整体意识,传统课堂日常教学形式较为固定老套,日复一日的常规化教学不仅不利于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另一方面学校附近专门的实践场地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

2.学生兴趣不大,实际接触假期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本人发现,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以自身的主观经验为主,其他聆听的学生对分享者的话题无法感同身受,不感兴趣。单一的上课形式及其评价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缺乏实践活动自选设计。再者,受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集中上课讲授的教学传统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渐弱化,拓展创新能力缺乏。

3.课标要求提升,现阶段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且内容枯燥。现阶段,很多地方的课堂教学都只是浅尝辄止地传达环境主题,教学手法过于单调,并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多元且灵活的设计,从而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其思考性和人文性的潜能并未被充分激发。在传统的教室内,部分需要实地演示或进行实验的教学内容大多无法立即执行,这不仅阻碍了教师的教学效能的提升,也无法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原因分析

1.学校缺少系统的地方学习实践教育机制。学校更为重视文化和考试成绩,对于地方课程有着明显的疏忽和不重视,有效、科学的地方课程管理评价机制也并未有效形成。因而,多数学校都缺少系统性的、长久性的地方课程实践活动机制体制设计,且上课教师在对待“浙江自然环境”这一主题上存在着目标不明、内容单薄、形式单一、途径散乱等问题。2.家庭缺少有效的学后假期社会实践指导。相较于由专业教师负责,在固定场所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严格组织、完善系统、强计划性的学校教育,家教——主要是由父母对孩子进行教导,通常会显得缺乏系统化与有序性。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影响和自身教育观念的偏颇,大部分家长也更倾向于将学生送往补习班补习文化课,对于学生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并不重视。3.参与假期实践活动有利于丰富教育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教育大会上重申,要致力于培养出在德、智、体、美、劳五育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后继者和建设者。通过适当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既可以帮助学生放松心情,又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对于“浙江自然环境”知识内容的实践考察理解、其他学科知识和综合实践技能,同时有利于培养并丰富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知行合一、勇于创新、勤劳诚实的精神品质和教育内涵。

二、“地域自然环境题材课”的实践活动运用的研究框架

如何充分运用假期实践活动,关注知识特点与儿童认知特点的协调,让地域自然环境与学生的现实有效连接,最大限度地发挥假期实践活动的辅助功能,从而提高地方课堂教学实效。在自然环境题材的地方课教学中,只有正确运用好假期实践活动,掌握好“精准定位、精心实践和精细评价”三大策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辅助作用,加强此类地方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地域自然环境题材课”假期实践活动的运用

对于学生来说,假期主要分为短时间的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和长时间的寒假、暑假等,假期间,学生们能够利用各种手段和资源,深度参与信息技术的学习,比如通过“国家网络云课堂”和像钉钉这样的主流在线教育平台。在假期中,他们能够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就地取材,通过在线课程、线下实践、家庭教育等多种方法,开展富有成效的假期实践活动。并通过多模式评价分享,巩固提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浙江环境”这一教育内容,感受假期实践带来的快乐,提升对地方课程的学习兴趣。

(一)基于假期实践活动的选材:精准定位

找到所需的适合我们假期实践的课时非常重要。如果全部都让孩子去进行实地考察,其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我觉得只有通过适当的选择、取舍,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实践活动提供支持。

1.紧扣目标,在儿童能理解的程度上精选慎纳。“地方实践活动必须从教学目标出发”。实践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所以我力求假期实践活动的任务布置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努力提高其运用效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发挥活动的作用,有助于教学目标达成。

学生在暑假参观西溪湿地时,带着书本上的两个问题出发,任务布置与书本上的教学目标知识点一致,并凭借着景区指导员讲解而非老师讲解知道了“十景”的含义,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是学习。同时也有了真实的驱动型任务,设计研学旅行计划书时运用地图更方便灵活。

2.善用教材,在儿童能推理的基点上有效生发。教材内容蕴含着对学生行为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因此,我在选择实践地点时考虑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从一点生发,在儿童能推理的基点上有效融合,寻找课本教材所承担的教育教学功能。从学生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学生通过实地推理,有效融合了教材以及学生的想象,比文字等材料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既解决了活动板块的问题,对课本中“钱塘江流域广、水系发达”这一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基于假期实践活动的流程:精心准备

对同一种事物,儿童总会用自己的多种感官去认识和体验。如果把假期实践活动作为教育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嵌入教育流程运用,往往能产生润物无声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假期实践活动的出现时机。

1.简明扼要,布置语言精炼。因为进行社会实践的时间有限,所以要干净利落、紧扣主题,既具匠心又吸人眼球,语言力求精炼、准确到位,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除了对学生进行快速有效的作业布置外,还联动家长群,在群内通知家长,对孩子实践作业进行辅导。家长们对此次活动的配合度很高,上交的实践活动作业质量高,同时也增强了家校之间的联系,让家长们对素质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锻炼学生除文化课外的实践操作能力。

2.基于学情,整合活动资源。地域性课程教育应增强对地方性的认识,因此,教员应深度发掘当地的课程素材,激发学生现有的社会与生活体验,协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意义构建。

(1)融入故土,突出乡情之韵。教师有必要根据当地的文化和环境情况,对各类型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进行重新打磨并整合,从而让原来的地方课程更深入地反映地方文化。

【案例1】我们学校门口有一条上塘河,在学生进校的五年内正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以学校门口上塘河的湖水pH值与杭州的“五水共治”理念结合起来,让学生更明确环境变化就在我们身边。

从内生出发,展现学校本身的独特性。把学校和学生的资源融入到本地的课程教育中,也将学生的发展现状视为课程考量的一部分,如此一来,可以实现资源配置和学生发展之间的最优结合,学生自然能够得到不同寻常的体验。

3.巧设体验,提高认知能力。该区域的教育课程强调实践性的学习。因此,教师需要实施一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我主动性的教学方法,让他们通过实践去理解和掌握。把学生置于生动、真实的情境下,他们才会积极去寻找生活的根本源泉,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1)通过模拟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全面的体验感。教育大师蒙台梭利曾提倡“实践是最佳的教学法”的教育理念。老师可以策划出一种模拟处理公园湖水被污染的教学流程,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体验。

【案例2】前期已经带领小队学生去附近的“东湖公园”进行实地调查,小队成员已经搜集了部分湖水治理的方法,教师通过PPT呈现出小队成员的活动,激发全班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公园湖水环境污染问题”。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地参与、理解改善城市环境的方式,从而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当然,在借助信息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体验时,同时也需防止活动体验的“碎片化”,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2)深入挖掘,一步步扩大体验的深度。实际体验是推动学生内心激动的催化剂。在囊括一切活动的基础上,教师需要以发生的事情为主线,推动学生的体验逐级深入,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整个教学环节围绕微队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进行,让学生在观看微队课的过程中了解到将“环境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城市日新月异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基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反馈:精细评价

1.多学科整合作业评价。我们能利用这个方法来丰富任务的展示风格,依照“红领巾走杭州”的主旨,搭配“西溪湿地”和“浙江的江河”开始举办“美丽临平环境联展”活动。这种类型的任务展览与评价主张尊重和激活每个孩子的个性潜质,结合美术、信息技术、书法等各个学科的资源,邀请相关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协助。通过各个学科的老师对学生“地域自然环境题材课”作业的指导和评价,让更多教学地方课程的老师重视起了实践活动在教学中的融入。同时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和校园新闻的宣传和报道,让学生完成实践作业的兴趣更浓厚了。

2.学校活动融合式评价。我们会把“地域自然环境题材课”的作业展示与特殊活动等融合,与社区进行校社联动,使学生有荣誉感地成为“杭州自然环境的代言人”,从而自发地培养出让家乡变得更美好的愿景。

四、实施成效

(一)学生对地方课程的学习兴趣变浓

在推进学生关于“浙江环境”假期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打破固有传统,丰富相关实践内容,选取多个地点,以生为本,将学习实践的舞台和主动权交给学生,不断激发学生对于地方课程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系列学习实践课程中,学生跟着老师和同学们的微课视频,观看多种多样的山水风光,感受“五水共治”在浙江省的实施成效,这样富有趣味性的地方实践活动课程,极大程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对于课本内容的掌握程度提升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假期实践活动,不仅仅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改变了学生对于地方课程的学习观念,更直观有效地增加了学生们对于“浙江环境”这一板块的知识储备。

(三)学生对于地方课程的学习意识增强

经过观察,假期实践活动完成后,学生们对社会责任的认识有了显著提升。保护环境的主动性、责任心和使命感也得到了有效提高,进一步提升了他们身为浙江人的自豪感,并激发了他们为家乡发展贡献的热忱。例如在“走访习爷爷的脚步:寻访西溪湿地”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为浙江环境做出的重要领导决策。学生们在纷纷表示要立志学好文化课,同时也要向各行各业的优秀劳动者学习,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为浙江的环境发展做贡献。

总结:小学地方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运用探讨是多方面的,可以开发以及运用的资源还有很多,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只有重视小学地方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运用,保持小学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的意识,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科学合理的探索以及实践,才能不断地充实、丰富小学地方课程,起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通用内容)标准[S].浙江省教育厅制订,2003.6.

[2]辜伟节. 略论地方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2(11):50-53.

[3]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活动课程教学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