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婕
【摘要】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微项目活动指向幼儿本位,是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开展的微型系列探究活动。学习支架是幼儿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可能到达的认知水平之间建立联系的媒介。为幼儿构建适宜的学习支架,有利于推动微项目活动的深入实施,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本文以微项目活动《万能车匠》为例,主要从构建情境支架、构建资源支架、构建方法支架和构建评价支架等四方面论述学习支架在幼儿园微项目活动中的运用。
【关键词】学习支架 微项目活动 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5-0121-03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深入推进,幼儿园课程越来越关注幼儿为本,关注幼儿在游戏和生活中的有意义学习。微项目活动是幼儿围绕一日生活中某个感兴趣的小话题或小问题,在教师的陪伴、支持和引导下,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开展的微型系列探究活动。微项目活动往往伴随着挑战性的探究过程,具有真实性、情境性、实践性等特点。有效、适宜的学习支架是推动微项目活动深入开展的催化剂。“支架”一词原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伍德等将“支架”这一术语从建筑行业引入教育领域,称为学习支架。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强调教学要着眼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幼儿跳一跳够得着。可见,教师应当学会灵活运用适宜的学习支架,激发幼儿在微项目活动中的内在潜能。本文以微项目活动《万能车匠》为例,试论学习支架在幼儿微项目活动中的运用。
一、构建情境支架:捕捉兴趣,梳理活动任务
《幼儿园保育教育评估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A3教育过程B8师幼互动第29条明确指出:“善于发现各种偶发的教育契机,能抓住活动中幼儿感兴趣或有意义的问题和情境,能识别幼儿以新的方式主动学习,及时给予有效支持。”微项目活动源于幼儿在一日生活中感兴趣的小话题或遇到的小问题,看似不起眼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在教师提供的支架下就有可能拉扯出无限可能。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可以有效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为微项目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石。因此,在微项目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幼儿构建一个真实的、有意义的情境支架,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并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规划预设活动任务,在实施中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及时调整,支持幼儿进行持续的、深入的微项目学习。
案例一:最近,孩子们正在玩《万能工匠》的户外游戏。《万能工匠》是以简单的点、线、面、轴为基本元素组成的低结构游戏材料,孩子们在自由拼搭中可以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搭建作品。一天,户外游戏时妍妍突然叫了出来:“瞧!我们搭出了什么?”原来是妍妍、奕奕和淳淳三个人一起合作搭建了一辆赛车,他们热情地和大家介绍起来。淳淳:“这是我们的三人赛车!”看到同伴搭出来的车后,其他孩子都围了过来。硕硕:“这是一辆什么车?”涔涔:“我也想搭一辆车,谁愿意和我一起呢?”孩子们纷纷表示自己也要来搭建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老师听到后笑了:“看来你们都是能干的小车匠!看看哪一名小车匠能完成搭车的任务呢?来给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车子吧!”孩子们一听,马上热火朝天地开始搭建起来。
模仿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进行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看到幼儿对于搭车充满兴趣后,老师及时把握契机构建情境支架,利用“小车匠搭车”的任务情境赋予幼儿初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幼儿明确探究任务,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搭建汽车。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幼儿不断深入的游戏需要一步步分解活动任务,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探索汽车与万能车匠游戏材料的特点,助力幼儿的深度学习。
二、构建资源支架:聚焦资源,助力知识建构
知识产生于主体与外界事物之间的思维碰撞,但是受幼儿认知水平、年龄特点等方面的制约,微项目活动的深入推进需要教师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撑来满足幼儿日益增长的发展需要。构建资源支架,可以拓宽幼儿的经验视野,帮助幼儿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微项目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有效资源,构建有价值的资源支架,引发幼儿与资源之间的主动学习。
(一)活用幼儿资源,梳理已有经验
在开展微项目活动的过程中,幼儿的已有经验也是潜在的隐形资源。教师应帮助幼儿进行梳理总结,回顾已有经验,了解幼儿的现有知识水平。在微项目《万能车匠》中,教师通过下发“小问号卡”和“调查表”等形式,梳理总结幼儿的已有经验、感兴趣的游戏内容。问题梳理如下:
(二)活用社会资源,提炼关键经验
在开展微项目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打破资源利用形式的时空局限,鼓励幼儿学会“走出去”收集资源。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幼儿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发现资源、吸收资源,把习得的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在各种经验之间建立多元连接。在《万能车匠》开展的过程中,孩子们萌发出搭车的愿望。但是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他们发现自己不知道该怎么搭车?甚至不会用材料搭车?《指南》科学领域中的教育建议指出:“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在教师的助推下,孩子们学习“走出去”寻找答案,在社会中搜索资料、实地探究。孩子们和爸爸妈妈借助亲子调查表一起寻找身边的车,感知不同种类车的外形特征和基本结构,丰富关于车的认知经验,为后续搭建自己的车奠定经验基础。同时,教师积极鼓励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借助网络、图书、观看车展等多元手段去搜集信息,并把自己的发现带回来进行集体分享,将片面零散的信息进行总结提炼。
三、构建方法支架:实践探究,推动问题解决
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的世界是他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微项目活动的过程是幼儿主动的探索过程,是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去认识世界的一种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灵活构建适宜的方法支架,帮助幼儿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一)“实地验证”式支架——知行合一
案例二:
小恒:“老师,我们搭的车能不能像真的车子那样动起来?”小恒的疑问引起了孩子们的争论!最后我们在网上找到了答案:几个孩子推动小车前行的视频。
集体欣赏视频后,小菏:“他们的轮子可以动!但是我们搭出来的轮子不能动!”
老师:“为什么我们的轮子动不了呢?”
阗阗:“我们搭的车轮上面插了管子,它就动不了了!”
老师:“那我们怎么才能搭出会动的轮子呢?”
阗阗:“要用蓝色的轮子才可以动,黄色的轮子插了管子就不能动了!因为它里面是被卡住了。”
老师:“是的!因为只有蓝色滚轮的孔是漏空的,我们把棍子插在中间的洞里就不会影响轮子滚动。能动的车轮子一定不能被固定住!”
《指南》科学领域的目标指出:“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5~6岁幼儿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当孩子们发现可以搭出会动的车后,老师再次邀请他们来到操场进行探究。观察模仿是幼儿学习发展的重要途径,孩子们模仿拼搭视频中会动的车,最终成功搭出会动的车。通过成功组与失败组的实物对比孩子们终于发现车会动的秘密:滚动的车轮不能被固定住。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以问题为导向,理论联系实践,在思考、观察、探究、验证中得到正确的答案。
(二)“模仿借鉴”式支架——取长补短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教师发现孩子们搭建的汽车作品和手法都大同小异,风格类似。于是,教师在网上搜集了一些万能工匠搭建的汽车作品图片和视频,并播放给幼儿观看欣赏、模仿学习。这些风格迥异的汽车作品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纷纷表示要选择其中自己最喜欢的一辆汽车进行搭建。教师肯定孩子们的新想法,并将这些作品打印出来,成为幼儿搭建过程中可以自由选用的设计图纸。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自由组队,共同商量自己小组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幼儿的思维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了他们需要教师提供直观形象的载体来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清晰明确的实物案例无疑为幼儿搭建汽车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孩子们反复观察、模仿搭建,在一次次的尝试中逐步掌握搭建不同类型汽车的方法,解决自己“不会搭车”“不知道怎么搭车”的问题,空间建构能力不断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取长补短、继承创新,融合自己的经验和图片案例搭建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汽车。
(三)“吐槽大会”式支架——集思广益
案例三:孩子们在搭建中总是遇到各种问题,每天都会互相抱怨自己遇到的难事。于是老师提议孩子们可以举办一场吐槽大会,请同伴为自己遇到的困难出谋划策。
涔涔:“硕硕好几次都在我们搭车的时候捣乱!把我们的车都撞坏了!”
小清:“我觉得你们可以拉钩保证,下一次就不能捣蛋了!”
珺珺:“我们搭虫虫巴士才搭了一半就没有棍子了,因为我们搭得实在太大了!唉,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吗?”
小逸:“我上次是和别人借的材料!你也可以去借一点他们多余的棍子!”
小羽:“我们好不容易搭好了车,但是一开它就老是断掉了怎么办?”
小荷:“你可以搭一个锤子,把车子敲紧!我们搭车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而且开车之前还要检查一下!”
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发现幼儿在搭建中遇到的问题后,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幼儿答案,而是提议组织一场吐槽大会,鼓励孩子们借助同伴的力量解决问题。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围坐在一起,在体验一种新形式的群体互动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集体分享的基础上,老师进一步鼓励幼儿通过绘画表征的方法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和找到的方法记录下来,巩固幼儿的经验。
四、构建评价支架:多元表征,驱动深度学习
微项目活动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注重过程性评价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微项目活动又关注结果性评价,关注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的成果。基于此,教师要积极帮助幼儿构建评价支架,利用多元表征的形式实施评价,让幼儿在积极主动的评价过程中建立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驱动幼儿的深度学习。微项目活动《万能车匠》中,教师积极鼓励孩子们在活动中听、说、画、记、做,并通过拍摄照片视频、一对一倾听、撰写成长故事等方式对幼儿的行为给予及时正面的反馈和评价,引导幼儿在探究中不断深入学习。在活动结束后,教师邀请孩子们通过分享会的形式进行集体回顾,借助语言、图画、作品等多种形式进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帮助幼儿重温快乐、成功、失败、沮丧等体验感受。同时,教师邀请幼儿共同制作师幼成长故事书,以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记录活动的探究计划、探究过程、探究感受等。结合师幼成长故事书的分享让幼儿再回顾、再评价、再成长!学习与评价相伴而生,评价不仅是审视微项目活动本身的手段,更是促进幼儿学习的工具。在微项目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支架,引导幼儿运用语言阐述、绘画表征、数字记录、作品建构等方式进行多元表征,通过教师评、同伴评、幼儿自评等相结合的评价形式帮助幼儿建立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达成预设的活动目标,引发幼儿的深度学习。
总而言之,学习支架的建构有助于推动微项目活动的深入实施,更有利于帮助幼儿更好地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作为教师,我们应当以学习支架为抓手开展微项目活动,灵活搭建多重支架帮助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让孩子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中收获新的成长和经验,创造更多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15-116.
[2]匡艳,周文.支架构建:促进学生数学挑战性学习[J].教育观察,2020,9(27):62-63.
[3]肖菊红.幼儿园微项目课程的实践与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20(32):73-75.
[4]李方顺.学习支架:撬动项目学习的支点[J].语文建设,2023(11):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