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参加双创大赛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究

2024-06-24 08:05曹杰田雪莹
经济研究导刊 2024年9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互联网对策

曹杰 田雪莹

摘   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持续高涨,“互联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发展契机,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代表的创新创业赛事已在全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切入点,分析大学生群体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内外部影响因素,从学生、高校、企业和政府四个主体出发,提出促进大学生参加双创大赛的针对性对策建议,以期为提升大学生双创能力和深化双创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09-0152-03

“互联网+”引发了众多行业的深刻变革,“任何行业都可‘互联网+”是新时代创造的伟大机遇。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高涨。唯有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才能从容应对产业的变革和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可见,培育具有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大学生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策引领下,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代表的双创赛事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大学生对此类赛事的接受度和参与度都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如何提高大学生参赛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如何体现高校主舞台的价值,如何促进企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助,以及如何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大学生参加双创大赛的影响因素

本文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作为切入点,分析高校大学生参加“互联网+”大赛影响因素有两点:一是由人格特质、价值需求和认知水平所决定的内在驱动因素,二是外部环境的推动因素。

(一)内在驱动因素

首先,人格特质是首要决定因素。大五人格模型提出的五项基本特质(开放性、外倾性、神经质、尽责性、宜人性)被广泛认可,并具有普适性。借用大五人格模型分析参赛大学生共性的内在特质,发现具有一定的契合度。按照大学生外在行为表现分为四种角色,将其定义为指挥者、公关人、技术家和协调员。指挥者表现在参赛的过程中热情度高,自信满满,喜欢领导别人;公关者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乐于沟通和表达自己的想法;技术家表现为精通专业技能,做事一丝不苟,井井有条;协调员具备战略眼光,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对赛事任务的安排详略得当。这四种外在表现归根结底由学生的性格特征所决定,恰恰是各自的优势所在,表明寻找不同特质的学生组成项目团队,能够最大程度发挥整体效益。其次,价值需求是关键驱动因素。一部分学生为了检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实践应用水平;一部分为了通过参加比赛来广交好友,丰富课余生活;一部分为了职业发展考虑,参加过“互联网+”大赛的学生在升学或面试时更具优势;还有一部分学生为弥补自己先天的性格劣势,希望通过大赛的形式锻炼与人沟通交往的技能,提升自信心。最后,认知水平的差异是辅助驱动因素。对于往届参加过“互联网+”大赛的学生而言,掌握的经验和技巧有助于他们在答辩路演时应对自如,并且激发其挖掘新的创新点,提升项目的竞争优势,增强再次参赛的信心;对赛事了解程度不够的学生,一般会遗漏重要的项目要点,在路演答辩时也会因经验不足而惊慌失措,表现不佳,产生挫败感,很大程度上影响下次参赛的热情。

(二)外在推动因素

除了大学生主观因素外,学校、政府和企业等外在主体对学生参赛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首先,高校是大学生展示创新创业能力的舞台。全国众多高校在“互联网+”大赛组织管理、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宣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高校在赛事程序规范性、导师队伍建设、课程培养体系建设等方面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尤其是指导团队人才队伍的结构不合理制约着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挥。指导教师可以按照职能分工划分为专业导师、创业导师和企业导师。专业导师提供学生有关项目理论知识的指导,一般由校内教师担任。创业导师提供创业经验和知识的指导。企业导师提供技术的指导,一般由企业的管理者担任。而现在大多数大学生“互联网+”项目团队很难集聚这三类导师共同为项目提供指导,进而阻碍了项目的发展。其次,政府是吹起双创大赛的“号角手”,政府联合各部门承办,统筹“互联网+”大赛。同时,政府部门也要肩负起积极履行经济和行政立法等责任,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中发挥出关键作用。最后,企业作为社会生产经营的主体,需要高校输送具备创新创业意识的人才,以更新换代企业组织的“血液”,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学生也需要企业提供社会实践的途径,通过必要的实践培训,了解企业的日常管理和运作,锻炼其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促进大学生参加双创大赛的对策建议

(一)学生方面

1.储备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专业知识储备是学生参赛的基础。除了深入学习专业的知识外,还要不断开阔视野,扩宽认知边界,将专业知识和其他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完备的知识储备体系。最重要的是大学生要将创新创业知识付诸于实践,从社会实践中弥补自己创新创业知识的短板,并且将获得的新知识再次应用到实践中去。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好学校举办的“互联网+”大赛平台,积极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团队项目运作中,丰富知识储备,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通过反复实践不断增强自身理论知识储备水平和应用能力,成为时代所需的专业型、应用型复合式人才。

2.明确参赛要求,发挥优势所长。一方面,学生要明确参赛目的,了解自己的价值需求。参赛前要充分了解大赛的性质和各种要求,提升对大赛的认知水平,以做好充分准备。比如,“互联网+”大赛由红旅赛道、主赛道、国际赛道和职教赛道四条不同的赛道组成,不同赛道对项目的评审要点各有侧重。这要求学生及时调整团队战略,慎重思考选择合适的参赛赛道,按照赛道的要求完善商业计划书,才更有利于发挥项目的优势。另一方面,要明确自己在团队中的定位。每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人格特质,所以在参赛组队前寻找不同人格特质的学生组成团队,也有利于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在各自优势的领域中精益求精,才更有可能取得“1+1>2”的效果。

(二)高校方面

1.组建复合型师资队伍。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基本要求是组建包含“专业导师、创业导师和企业导师”复合型结构的指导团队。一方面,专业教师提供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的理论指导,提升其理论认知水平,为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高校应该聘请企业高级管理者作为兼职教师,负责大学生项目管理和融资谈判经验的指导。另外,邀请创业导师对师资团队进行培训,以经验交流的形式提高教师的创业知识素养和实践应用指导能力。指导团队各司其职,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指导,以此提升学生双创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助力大学生“互联网+”大赛项目的成果转化。

2.完善双创教育的组织机制。一方面,高校应该以创新创业教育学院领头,统筹规划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并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的组织机构和制度,提高落实政府关于赛事政策的执行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可以向参加“互联网+”大赛的学生提供一些扶持,例如,通过开通学生企业注册通道、优化校企对接项目服务、邀请创业导师对种子项目全程指导等方式,提高学生项目的成功率。另一方面,高校提供给导师必要的激励措施,提高导师指导的积极性。比如,对指导学生获得“互联网+”大赛省市级及以上级别奖项的团队导师给予一定的奖金和荣誉奖励。

3.推动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高校开展双创教育要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要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为载体,以行业、产业发展为引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课程和教育教学全程。第一,高校要按照政府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要求,结合学校的专业优势和学科特色,因地制宜,制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第二,高校可以与校外企业合作开发创业实践类课程,增设在本专科生、研究生培养体系中,以此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4.打造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教育平台。打造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双创教育平台是发挥高校教育本质功能的重要环节。其一,校园社团组织可以不定期举办一些创新创业经验交流分享会、创业校友返校讲座等活动,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兴趣,增强“互联网+”大赛的知名度。可以根据学校重点学科、专业特色组织进行校内的创新创业竞赛,提前为“互联网+”大赛的优秀项目做好遴选工作,并及时组织导师团队对校内优秀项目进行指导,提高项目的竞争优势。其二,积极运用线上平台加强宣传和教育,利用线上学习通、钉钉、腾讯会议等第三方平台进行大赛宣导和项目培训,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大赛的认知度。同时,高校可以开发线上教育平台,推出慕课、视频公开课等线上课程,专门针对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缺乏的学生进行系统培训。

(三)政府方面

1.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政府要构建包含行政法规、经济政策、市场监管、信息公开透明、推动双创教育深化改革等在内的体制机制,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制度保障。第一,政府要制定创新创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为高校和企业对大学生双创的扶持提供有力支持。第二,政府应出台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惠税收政策,降低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费用成本。例如,将具有发展潜力的“互联网+”大赛项目设置为种子项目,并且设立政府专项资金扶持大学生,为种子项目解决启动资金的难题。第三,政府应加强市场监管,营造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市场环境,降低初创公司的市场准入门槛。积极引导上下游产业企业对尚未站稳脚跟的孵化企业提供资金、人才、研发、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其中资金链的延续对孵化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可以利用政策引导鼓励银行贷款、风险投资、公益众筹、影响力投资等方式对孵化企业提供资金供应。第四,政府的政务信息坚持公开透明,通过政府官网、新闻媒介,让大学生及时了解政府对于创新创业出台的优惠政策,激发大学生借助政策红利去创新创业的热情。第五,政府要给予高校更多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与高校开展合作,促进社会资源向高校集聚,持续推动高校的双创教育改革。

2.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线下,政府可以联合高校、企业举办创新创业主题研讨会、青年创新创业领袖峰会、大学生创业论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总结大会等系列活动,邀请政府官员、高校导师、企业管理者、优秀创业青年、在校大学生等分享政策红利,交流创新创业知识和经验,以此拓展在校大学生的视野,为大学生与企业的对接项目创造良机。在线上,政府可以利用电视、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多种媒体平台宣传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涌现出的优秀团队,通过媒体平台的宣传提升“互联网+”大赛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进而增强社会大众对创新创业的信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激发大学生参加“互联网+”大赛的热情。

(四)企业方面

1.搭建校友企业与母校的合作平台。搭建校友企业与学校的联系平台,促进校友企业与母校合作,帮扶大学生创新创业。校友企业应加强与母校的互动,汇聚资源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及灌输变革思维的理念。一方面,企业可以面向高校与学生团队共同孵化项目,安排专业的企业导师给予学生团队指导及资金支持,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推动项目孵化落地。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向母校提供市场信息,引导学校跟进产业前沿,把握市场需求的前沿动态,加快创新产品的诞生,提高学生科研成果的转化率,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

2.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强大的研发能力能为学生团队的“互联网+”大赛项目孵化保驾护航。具备强大研发能力的企业意味着创新能力较强,竞争优势就略胜一筹,对于高校学生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更有利于企业与高校学生开展合作。企业的研发团队是研发能力的决定性因素,这要求企业在挖掘高校人力资源的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估体系,着重挑选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人才。此外,在知识网络时代的背景下,企业需要转变发展思维,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分析企业人才结构,为与高校的人才对接提供数据支持。

三、结束语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立足于大学生群体的参赛需求,研究大学生参赛的个体主观因素,对有效发挥“互联网+”大赛等双创赛事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学生参与双创赛事的热情及双创能力的提升都离不开高校、企业、政府的协同合作与推进,积极联动高校、企业和政府部门等主体参与,为促进大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同类赛事提供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   张程,司玉娟,张卓,等.“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基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7(18):32-34,37.

[2]   韩燕霞.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研究:以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载体[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9(7):87-90.

[3]   王玲桂,马迪克,陈华.人格特质对行人行为影响的理论解释综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4):41-51.

[4]   杨雪.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体系构建与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22(10):139-141.

[5]   卿春,邹贵波,夏换.“三螺旋理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构建[J].贵州社会科学,2018(6):163-168.

[责任编辑   文   欣]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互联网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