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教学实践分析

2024-06-24 08:43俞河山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年6期
关键词:问题驱动必要性小学数学

俞河山

【摘要】推动数学教学从“知识至上”到“素养为重”的转变,是教师当下的首要任务.将问题驱动引入数学教学,不但能够引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究,也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地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文章主要探讨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教学的必要性,从课程目标的实现需求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论述问题驱动教学的实践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驱动;必要性;策略

引 言

所谓问题驱动,主要是指根据课程内容巧妙地设计问题,以问题为教学的起点和主线,引导学生基于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知识经验和学习技能的新型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教学正处在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加强实施问题驱动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必由之路.教师必须立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需求,秉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结合问题驱动的特点和优势,做好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发挥问题的“激趣、引思、导学”功能,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交流探讨的机会,从而助推小学数学教学取得新的突破.

一、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教学的必要性

(一)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教学理念体现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具备良好的自主性和发展性,然而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部分教师侧重于知识精讲,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亦步亦趋,无法拥有学习的自主权.开展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教学实践,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一方面,在问题驱动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凸显,问题可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另一方面,问题驱动符合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能够使他们自发地参与课堂,促进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协调统一,加快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

(二)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客观事物具有相应的本质属性,数学与现实世界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逻辑联系,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揭示现实情境中所蕴含的数学规律.实施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教学,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问题是思考的起点,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能够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深入,使其经历思考、分析、推理、归纳等过程,合乎逻辑地解释或论证数学的基本方法与结论,形成条理清晰的逻辑性思维,质疑问难的批判性思维,从而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思维训练,切实推动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发展.

(三)打造互动课堂的需要

数学课堂是否具备互动性,是衡量教学水准的重要指标之一,抓好互动课堂的构建,不但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能让数学教学环境从闭塞转为开放,然而从以往的教学来看,由于教学方式单一,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都无法得到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个性的解放,阻碍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做好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教学,是打造互动课堂的需要.问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民主沟通,教师通过设问和启发,能够使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身心解放起来,点燃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与此同时,问题驱动涉及释疑的过程,能为学生搭建交往协作的“舞台”,破除生生之间的交流屏障,从而助力数学互动课堂的建设,彰显问题驱动教学的必要性.

二、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教学的策略

(一)把握课程目标,挖掘核心问题

问题驱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为课程目标的实现而服务的,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效度,倘若问题的内容和形式,没有聚焦数学课程的重难点,那么教学活动就会偏离主线,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方向感.因此,在开展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握课程目标,挖掘核心问题,比如教师可以深度、全面地研读教材内容,理解编者的意图,了解课程的重难点,并以关键性因素为基准,综合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确定核心问题,后续教学活动都围绕着核心问题而展开,从而确保问题设计与课程目标的一致性,奠定问题驱动教学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中“认识厘米”一课时,从教材的编写意图来看,课程目标是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那么教师就可以将“长度单位是怎样产生的?1厘米有多长?”作为本课的核心问题.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的第一部分,并提问: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描述物体的长度呢?学生结合教材回答:古时候人们用身体部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有拃、步、庹.教师引出核心问题:那么长度单位是怎样产生的?学生:测量物体离不开长度单位,但是每个人一拃、一步和一庹的长度,都有所不同,为了便于交流,需要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拿出尺子,向他们介绍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同时引出第二个核心问题:“同学们,大家能否用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学生把拇指对准尺子的0刻度线,食指对准1刻度线,演示两指之间的空隙,并表述:1厘米有这么长.这样通过挖掘核心问题,学生就了解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巧设教学情境,有效提出问题

实施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教学,问题的提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对于学生而言,问题本身就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学生需要经过信息加工和处理的过程,才能理解问题的含义和指向,而提问是一门艺术,如果教师平铺直叙地提问,很容易给学生带来抽象理解的压力,那么问题对学生兴趣、思维、情感的驱动作用,势必会大打折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应强化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由此可见,情境与问题是相辅相成的,情境能够化抽象为具象,辅助学生理解和发现问题.鉴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驱动时,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根据预设的核心问题,开发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比如引入贴近学生认知的生活素材,抑或是展示影音并茂的信息材料,在真实而生动的情境之下,有趣、有效地提出问题,从而简化学生的问题理解,更好地引发认知冲突.

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的教学中,教师所确定的核心问题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可以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的模型,同时对学生说:同学们,请大家上台来看一看、摸一摸这些模型,在它们身上找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学生观察和触摸后反馈: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教师提出核心问题:同学们的观察能力真好!那么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各自有哪些基本特征呢?学生探讨后汇报:长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两条对边相等,其中两条对边较长,另外两条对边较短;正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四条边都相等;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圆的特征是没有棱角,是由封闭曲线所围成的.接下来,教师鼓励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含有四种平面图形的实际物品,这样通过巧设情境,学生就能明确问题所指,实现对平面图形特征的顺利认知.

(三)基于小组合作,共同研究问题

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教学实践,所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该模式致力于打造公平发展的平台,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每名学生都能获得发散思维、参与课堂的机会.而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也是倡导学生对数学课堂活动的主体参与,问题能够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构建,合作可以调节学生的个体差异,使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变得事半功倍.因此,在实施数学问题驱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加强问题与合作之间的相互支持,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引领学生共同研究问题,开发每名学生的优势、特长和潜能,拓宽他们的释疑思路,从而营建互动、互助、互补的课堂环境,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综合能力,为数学问题的探究提质增效.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教师用课件出示问题:小明的妈妈要给他买一些童话故事书,1本书24元,买12本需要花多少钱?这道题该如何列式?学生思考后回答:24×12,求12本故事书的价格,表示12个24相加,用乘法运算.教师:列式非常正确,此前大家已经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那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该怎样计算呢?下面请大家5~6人为一组,合作研究这个算式的计算方法.学生立即围绕着问题,展开小组式的探讨交流,教师鼓励运算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发挥领导和榜样作用,帮助组员分析和整理算法,各小组研究后汇报:计算24×12的积,可以把12拆成2和10,先求出2本书的价格,再求出10本书的价格,最后把这两部分钱加在一起,就是购买12本书的总价,24×2=48(元),24×10=240(元),48+240=288(元),买12本童话故事书需要花288元.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就能探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养成协作解析问题的好习惯.

(四)做好过程辅导,助力攻克问题

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正处在起步时期,在应用问题驱动教学时,虽然主张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有限,仍然会在问题探究中遭遇困难,有些困难是学生集合团队的力量也无法克服的,倘若教师完全放手,就会导致学生陷入缺乏援助的境地,他们可能难以妥善地解决问题,或者是得出错误的结论,进而削弱问题驱动的效用.为了避免上述不良局面的发生,教师必须承担起教学引导者、协助者的职责,坚持“扶放有度”的基本原则,做好问题驱动的过程辅导,比如先让学生合作开展“尝试性”的问题探究,在学生反馈疑难和障碍之后,教师再及时地介入,跟进启发式的辅导,渗透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灵活地变换学习策略,助力学生高效地攻克问题,从而在教与学之间找到平衡点,驱动学生的自我发展.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一课中,教师分别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出示了2023年上海市每月的温度数据,同时提问:同学们,请大家合作观察这两个统计图,比较一下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异同之处,讨论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学生初步探究后反馈:两种统计图的相同点是都有横轴和纵轴,横轴表示月份、纵轴表示温度,不同点是条形统计图用直条来表示数量,折线统计图用点来表示数量,但我们还没有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教师马上辅导:请大家结合这两种统计图中的数据,想一想它们分别反映出什么信息?学生:条形统计图反映的是每个月的平均气温值,而折线统计图反映的是每个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比如2~4月折线的变化幅度最高,表示温度上升的幅度最大,所以它的特点是靠折线的升降,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趋势.这样通过过程辅导,学生就自主突破了疑难问题.

(五)落实探究总结,反思梳理问题

开展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教学,归纳总结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在通常情况下,数学问题的探究和解决,需要经过比较复杂的过程,在此期间,学生所得出的,不仅仅是问题本身的结论或答案,还包括多样化的学习经验,只有完善归纳总结,才能固化学生的认知经验,延展问题驱动的深度和广度.鉴于此,在实践数学问题驱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落实探究总结,引导学生通过表达、讨论和汇报等形式,对数学问题展开全方位的反思和梳理,归纳主要的知识点、技能点,让学生相互分享有价值的问题探究技巧,教师也可以趁此机会,了解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查缺补漏,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的学习习惯,增强问题驱动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一课中,教师借助除法算式12÷3=4设置问题:“在这个除法算式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学生探究后作答:“12是3和4的倍数,3和4是12的因数.”教师:“同学们的结论很正确,下面请大家回顾思考问题的过程,说一说你采用了哪种思考方法,并合作总结因数和倍数的定义.”有的学生反馈:“我用了合情推理的思考方法,由12÷3=4,推出3×4=12.”还有的学生归纳:“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且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这样通过引导问题探究的总结,学生就能深化对因数和倍数概念的认识.

结 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重点开展问题驱动教学实践,不仅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思维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打造互动型数学课堂的可靠途径.教师应该把握数学课程目标,做好核心问题的挖掘和设计,巧设教学情境,优化提问的艺术,辅助学生理解和发现问题,基于小组合作学习,引领学生集体参与问题研究,扮演教学引导者的角色,做好过程辅导,助力学生高效攻克问题,同时落实问题探究的归纳总结,锻炼学生梳理认知经验的能力,从而发挥问题驱动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效用.

【参考文献】

[1]张良才.小学数学课堂核心问题驱动探究性学习的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3(10):110-113.

[2]赵文婷.以问题为驱动以说理为指导: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小学生(中旬刊),2023(3):55-57.

[3]侯桂娜.基于驱动性问题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以“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2(11):45-48.

[4]王琪芳.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路径研究[J].教师,2022(20):48-50.

[5]张红利.问题驱动下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实践与思考[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2(6):56-58.

猜你喜欢
问题驱动必要性小学数学
以问题驱动改进随机变量分布的教学
以计算思维为中心的数据结构教学方法探讨
“问题驱动式”生物高效课堂打造的做法
“问题驱动+能力提升”卓越课程建设与实践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