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主体阐释及其路径

2024-06-24 02:24蒙云龙
经济研究导刊 2024年9期
关键词:赋能乡村振兴

蒙云龙

摘   要:乡贤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取决于乡贤文化主体禀赋。古代乡贤文化主体主要来源于去职还乡者、名落孙山者、本土豪族者,他们在创办乡村教育、启蒙开化、发展乡村经济、协调乡村纠纷、维护乡村秩序、促进乡村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现代乡村活跃着乡村的经济能人、退伍和退役军人、返乡高校毕业生等群体,他们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乡贤文化主体的“升级版”。知古鉴今,为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应该采用人才返乡、资本下乡、告老还乡等路径,充分利用不同人群的禀赋,使之赋能乡村振兴,既能促进乡村的发展,又能使之转型为现代乡贤,从而更好地造福桑梓。

关键词:乡贤文化主体;赋能;乡村振兴;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09-0018-04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广阔乡村,大有作为。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是农业兴、农民富、农村美的重要保证,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是一项大工程,是功在当代、泽被后世的千秋伟业,需要无数有志有能有力者共同参与和携手努力。乡贤是中国乡村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中国农村社会发展进程中曾经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和挖掘乡贤文化的价值意蕴,激发乡贤热情、利用乡贤智慧、发挥乡贤作用,必能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因此,溯源乡贤文化主体和分析他们在中国乡村社会发展中的价值意蕴,对历史上的乡贤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培育和壮大现代新乡贤队伍,彰显并发挥他们的价值和潜能,全方位拓展他们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使其能全过程参与和致力于乡村振兴的千秋伟业,必能为乡村振兴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一、乡贤文化的主体溯源及其乡村发展价值

“乡贤”一词载于文献典籍的时间虽晚,但在宋朝已有“乡绅”“绅士”之词出现。“乡绅”“绅士”至明清时期并不常用;至清朝,“绅士”一词常被用于官箴,其意与“绅衿”相似。古文献对“乡贤”的原初称谓大致有“乡先生”“乡达”“乡老”“乡绅”四类,各指在乡里品德佳且具声望者,乡里的贤达者,起初为官职之名、尔后演变为备受乡民敬重者,退职还乡者和颇具本土声望且受人敬重者。但要获得“乡贤”称谓,还须符合“立德”“立功”“立言”的标准。“乡贤”文化的主体始于原始社会时期氏族部落的尊者,其凭借在氏族部落的尊崇地位和威望,承担着教化人们和维护秩序的社会职责。乡贤是乡绅的发展和延伸,乡绅滥觞于宋朝,缘于宋朝皇权不下县,故县及县以下的区域就倚赖基于地缘和血缘所形成的伦理秩序。历史学家秦晖曾说:“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1]因此,溯源乡贤文化主体和阐释其乡村发展价值,必然有助于多维性地了解乡贤文化主体和汲取其历史价值,为构建现代乡贤文化主体提供镜鉴。归纳学界研究乡贤文化的成果,笔者认为,乡贤文化主体来源可概括有三,且对乡村发展各具价值。

(一)去职还乡者及其乡村发展价值

古代为官者多异地任职,因此,故土乡音多萦绕于耳。因此,一旦去职,官宦者皆返乡定居养老,从而形成乡贤。古代去职还乡者大致有三类:一是功成名就者怕功高盖主招祸而告老还乡者;二是官场失意而告老还乡者;三是因身体或年纪等因素而告老还乡者。古代去职还乡者演进而成的乡贤,他们或饱读诗书而入仕、或戎马倥偬和军功显赫而入仕、或身怀绝技而入仕,但多饱受中华民族“出则兼济天下,归则回报桑梓”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回乡后极大促进了乡村的发展。他们因其自身的素质和经历而在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在调节民间纠纷、维护社会秩序、保持乡村安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他们也发挥所长,凭借自身能识文断字、悬壶济世、人脉通达等优势,或在乡村中修筑书院学堂、传播文化、造福乡野。如浙江省义乌的鲍公琰曾以吏部尚书和太子太师致仕,告老还乡后在龙华堰创办了义乌第一所书院——龙华书院,大开理学之风。或在乡村中为乡亲们把脉问诊、消除病痛。如医圣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白河岸边,目睹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冻烂。他仿造在长沙的做法,吩咐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并于冬至日开张,将取名为“祛寒娇耳汤”之药施于穷人治伤,后演化为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二)名落孙山者及其乡村发展价值

“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是古代读书人的追求和梦想。但科场如战场,总有人“年年文战垂翅归,岁岁科场遭铩羽”。这些心灰意冷的名落孙山者或归隐山林、或遁入空门、或身入幕僚。但也有些名落孙山者秉持“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立足乡村,发挥自己的文化资源优势,利用自己在求学以及参加考试中结交的人际关系,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和管理,从而成为备受尊崇的乡贤。名落孙山者演进而成的乡贤,他们利用自身所学收徒传道授业,或兴办私塾和书院,《宋元学案》卷一记载:“田述古字明之,本安邱人,徙居河南,游事安定先生,称高弟。四荐于乡不中,遂隐居二十余年,穷经讲学。”再如富川县落第士人毛奎“建书院以教授生徒,自号澹然居士”[2]。荀子曾言:“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名落孙山者演进而成的乡贤,他们以礼教民、以文化民、移风易俗、德化百姓,承担了本应由朝廷或基层政府承担的责任。在天灾人祸降临之际,他们还安抚流民、救济百姓、保卫乡村,成为分担政府职能的重要力量。如浙江余姚的胡宗伋“元符间,试礼部不第,归而教授乡里,学者多从之游。性至孝,跬步未尝忘亲。建炎之乱,士人避地明越者,多以先生为归依。”[3]乡贤的这些作为,既赢得了名望,也获得了政府认可和支持,促进了乡村的稳定和发展。

(三)本土豪族者及其乡村发展价值

乡贤的形成和发展既依赖个体的素质和努力,也跟本土豪门望族密切相关。乡贤的形成和发展除前述的告老还乡者和名落孙山者外,还有就是本土豪族者演进为乡贤。豪族的形成大致有两个源头:一是凭借中央势力而突然得势和得意的豪族,如宗室、宦官、外戚等;二是凭借自己努力而形成的豪族,如一般官员的家族和地方豪族。本土豪族的形成和发展,必然会存在欺压相邻、鱼肉百姓、偷税漏税、干扰吏治、直接或间接左右基层政权、违抗朝廷、甚至出现以武力相对抗等消极影响。但是,本土豪族或基于流芳百世、或笼络人心等目的而重视培育声望,由此就演进成乡贤。他们在战乱之时往往利用强大的宗族力量保护乡里免受战祸,如《后汉书·周泽传》曾记载:“王莽末,兵革并起,宗族老弱在营保间,堪常力战陷敌,无所回避,数被创刃,宗族赖之,郡中咸服其义勇。”此外,豪族通过对乡里民众的财务资助、调解纠纷、扶持生产、制定乡规民约、把持乡里的祭祀活动等,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众望所归的权威,成为维护乡村稳定和谐和促进乡村发展的乡绅。

二、乡贤文化的现代主体来源及其个体价值

乡贤文化起源和发展于乡野,具有浓厚的区域特征和地域气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农耕文明孕育而成的崇德向善、泽被后世、造福桑梓的精神文明财富。乡贤文化的区域性特征和地域性气息决定于人们在血缘和地缘关系的维系下,同受相似的历史和文化的熏陶,从而形成相近或相似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因而形成相近或相似的文化图式和文化共识。我国虽然在2020年完成了消灭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脱贫攻坚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但是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阻断返贫根源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宏伟蓝图,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4]读史明鉴,知古鉴今。古代乡贤在乡村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和彰显的价值昭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提升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培育现代乡贤。而时移世易,现代乡贤主体的构成主要有三类人群。

(一)乡村经济能人

乡村经济能人是指利用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乡村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养殖业等有所成就和带动乡村发展,并为乡村所仰慕和愿意追随的群体。乡村经济能人在乡村产业调整、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乡村文旅发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整合、资金募集、技术培训、乡村劳务输出等方面颇具优势,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力军,也为脱贫攻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积累了乡村发展的宝贵经验。因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提升乡村振兴,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挖掘乡村经济能人的正向价值,以优秀的乡贤文化滋润乡村经济能人的精神世界,谨防他们异化为村霸村痞,引导他们仿效和践行本土历史上乡贤的崇德向善、诚信友善、亲邻睦邻、互帮互助的优良品德,激发他们争做本乡本土有经济实力、有道德修养、有知识才华、有社会声望的现代乡贤;鼓励他们以自身的经济实力、文化道德修养等帮助和教化乡民、重塑乡风,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为家乡建设和振兴捐款出力、出谋划策、献计献策,切实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现代乡贤。

(二)退伍和退役军人

退伍和退役军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经过部队大熔炉的历练,政治立场坚定、政治素质高、具有坚强的品格和刚毅的性格,具有敢为人先和冲锋陷阵的情怀,他们虽然退伍退役,但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必然会把部队的好作风、好习惯以及在部队掌握的各种实用技术带回乡村,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带头羊、主力军。此外,因为他们的服役经历,在乡里乡亲中也具有崇高的威望。因此,需要对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和指导,运用本乡本土的热衷于投身地方事业、兴修水利、调节民间纠纷、架桥铺路、赈灾济困、救济鳏寡孤老等公益慈善事业的乡贤故事,潜移默化地激发他们为乡村振兴建功立业的情怀,促使他们学习和掌握乡村振兴所需的各项法律法规和各种技能,使之成为既承袭本乡本土乡贤文化、夯实文化自信的底蕴,又具有促进乡村振兴的理念和本领、能团结和号召乡里乡亲凝心聚力地投入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进而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现代乡贤。既彰显了乡贤文化的现代性转型和创新性发展,又凸显了退伍退役军人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意蕴。

(三)返乡高校毕业生

农村籍返乡高校毕业生是最具现代乡贤潜质的群体,他们懂乡音、知乡情、跟广大乡村具有天然的联系,了解乡村发展的困境和人才缺口,具有知农爱农的情怀。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就业和择业观念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已经发生转变,已由原初的“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间房”转变为“广阔乡村,大有作为”,因此很多农村籍大学生学业有成之后返回乡村。他们基于对成长经历的印记、乡村环境的熟知、长辈的嘱托、个人发展意愿等因素的考量,农村籍返乡大学生对乡村振兴更有热忱。他们在乡村出生、在乡村成长、了解乡村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对乡村振兴的渴望更强烈,会采取知恩反哺方式,不计得失地返乡奉献。因此,他们是培育现代乡贤的重要群体,应该要充分发挥返乡高校毕业生在乡村振兴中的人脉资源、民风民俗、语言沟通、文化素养等优势,积极为他们的创新创业服务,引导他们参与制定乡规村约、调节民间纠纷、培育现代婚恋风尚、创建美丽乡村等,进而使之成为现代乡贤。

三、乡贤文化主体赋能乡村振兴的主要路径

文化是人的个体性和人的群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产物,无人无文化。乡贤文化是优秀传统乡贤文化和现当代新乡贤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复合体,既包括祖祠家庙、故居旧居、门廊牌坊等遗址的器物载体,也包括名人逸事、事迹传说、民谣歌谣等文献的精神载体,还包括维护乡村公序良俗、彰显祖恩宗德和家训家风、维持乡村安稳的乡规村约等制度载体。乡贤文化作为一个地方历时性和共时性的文化地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定的区域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是维系乡村民众的纽带,是民间纠纷和社会震荡的消解剂,是促进乡风向好和民生向善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机遇期,要充分认识到乡贤文化敦风化俗、崇德向善、凝心聚力的重要价值,培育和繁荣现代乡贤文化,拓展和夯实文化自信的根基,提升文化凝聚力,增强文化认同感,吸引更多的现代乡贤投身于家乡建设,促进新时代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因此,要积极探索乡贤文化主体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具体到政策和实施路径,乡贤文化主体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主要有人才返乡、资本回乡、告老还乡。

(一)人才返乡路径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首要资源,回顾中国的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实质上就是各种资源尤其是人才资源向城市和城镇集中的进程。进城务工的农民、毕业留城的大学生、留城安置的退伍退役军人等构成了城市人口的新生代,由此导致形成了人口聚集、交通拥挤、城中村乱象等城市病。随着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提高,尤其是手机普及和互联网延伸至广阔乡村,一些农民工、农村籍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开始返乡创业,成为乡村振兴的火车头,形成了巨大的示范效应,既是现代乡贤文化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因此,必须要重视人才返乡在乡村振兴中的“头雁效应”和“羊群效应”,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农村籍科技人员和中产人员等返乡创业置业,基层政府在土地、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信息等方面为他们提供帮助;编撰人才返乡名录,并广泛宣传他们在各自领域上的成就和对乡村振兴所作的贡献,对有突出贡献者要树碑立传、为后继者提供榜样的力量,让返乡人才觉得广阔乡村大有可为和大有作为,提高他们返乡参与乡村振兴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使之成为既有志又有力投身乡村振兴和带领乡亲富裕的现代乡绅。

(二)资本下乡路径

资本尤其是产业资本,在推进生产发展、完善生产要素、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和发展新产业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鼓励和吸引资本下乡对实施乡村振兴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少从乡村走出来的企业家大多具有浓厚的家乡情怀,“儿时的记忆”和“妈妈的味道”始终萦绕其心间,他们也秉持“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寻找机会回报乡村。从农村走出来的企业家在乡村一般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威望,而且他们管理和运营下的资本下乡不仅仅只考虑经济利益,还包含着浓厚的乡土情感,鼓励和吸引这些资本下乡,可以解决乡村振兴的资金短缺,形成乡村振兴资金投入主体的多元化,促进资本和乡村资源的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从农村出来的企业家回乡,因其具有天然的地域优势、人脉优势、熟知风土人情优势等,在资本下乡的运作进程中,他们会游刃有余地跟乡村各级基础组织打交道,从而避免资本下乡异化为“资本吓乡”“跑马圈地”“挂羊头卖狗肉”等现象,有利于形成优良的营商环境,有助于农村出来的企业家成为现代乡绅。

(三)告老还乡路径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是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的文武官员致仕返乡后,大多会投资置业、行医办学、普及教育、兴修水利,给乡村带回了资金、文化、技术、信息、智力,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乡贤文化主体的重要部分。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人和地在乡土社会中有着感情的联系,一种桑梓情谊,落叶归根的有机循环中所培养出来的精神。”[5]我国各大中小城市每年都有数百万的离退休人员,他们长年累月奋战在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社会服务等领域,储备了宝贵的知识、积累了丰富的技能,且拥有丰富的自由时间。因此,基层政府应该将目光瞄向这些离退休的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社会服务等领域的退休人员,唤醒他们儿时的记忆,激发他们“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热情,发挥他们的专长,让他们始终保持退休不退志和退休不褪色的高尚情怀,吸引他们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使之回报家乡、反哺桑梓的情怀在轰轰烈烈的乡村振兴实践中变为可见可触可感的现实。如此既能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又能提高他们在乡村的社会影响,从而于潜移默化中使之从现代离退休人员转型为现代乡贤。

参考文献:

[1]   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

[2]   甘汝棠.富州县志[M].民国二十一年油印本,1940:88.

[3]   黄宗羲.宋元学案[M].上海:商务出版社,1934:389.

[4]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

[5]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401.

The Main Body Explanation and Path of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the Culture of Villagers

MENG Yunlong1,2

(1. Guangxi Polytechnic of Construction, Nanning 530007, China;

2. Guangxi Federation of Social Sciences Marxist Theory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Base, Nanning 530007, China)

Abstract: The value and role of local culture depend on the main endowment of local culture. The main cultural subjects of ancient rural elites mainly came from those who returned to their hometowns after leaving their jobs, those who lost their descendants, and local aristocrats. The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establishing rural education, enlightening and developing rural economy, coordinating rural disputes, maintaining rural order, and promoting rural stability. In modern rural China, there are active groups of rural economic elites, veterans, and college graduates who have returned to their hometowns. They have played a huge role i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re an upgraded version of the cultural subject of rural elites.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we should adopt paths such as talent returning to the countryside, capital going to the countryside, and returning to the countryside after retirement. We should fully utilize the endowments of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to empower rural revitalization, which can not only promote rural development but also transform them into modern rural elites, thus better benefiting the countryside.

Key words: Cultural subject of local elites; Empowerm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Path

[责任编辑   文   欣]

猜你喜欢
赋能乡村振兴
推荐算法赋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创新的辩证省思
赋能健康教育在骨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大蓝鲸”系统:打造增强型的新广播
争鸣|少儿音乐教育需重新为音乐“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