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宇
摘 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具有本土性、先进性和典型性,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主力军。为着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南充市聚焦本土人才育“头雁”,回引优秀农民工迎“头雁”,“万企兴万村”引“头雁”,从内到外、多角度多层次大力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但是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的培育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应通过创新培育机制和模式、健全完善培育体系、优化完善扶持政策、增强乡村产业市场竞争力等对策,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充分发挥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乡村产业;带头人;培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09-0026-04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是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的主力军和内生发展力量。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对“实施乡村振兴人才计划”作出战略部署。由此可见,中央对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因此,深入调查研究如何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使他们能够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切实发挥作用,是极为重要的时代课题。
根据学界的研究,本文所研究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是指在乡村产业振兴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根据国家政策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分类,本文将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划分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家庭农场主、专业种养大户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五大类。
一、“三雁”齐飞:南充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的实践创新
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嘉陵江中游,辖三区六县,是全省第二人口大市、农业大市,是国家规划确定的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成渝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和川陕革命老区重要节点城市,四川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赋予了南充与达州组团培育省域经济副中心的战略使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南充全市常住人口为5 607 565人,城镇的人口为2 815 934人,占50.2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 791 631人,占49.78%。
(一)南充市乡村产业振兴人才现状
根据调研情况可知,目前南充全市共有乡村产业振兴人才37 205人,其中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256人、仅占0.7%,表明农业龙头企业人才很缺乏。占比最高的家庭农场主21 631人,占58.1%;占比第二的农民合作社理事长9 725人,占26.1%,两者占比高达84.2%。由此可见,乡村产业振兴的主力军是土生土长的家庭农场主和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分别从性别、年龄、学历、行业来看,以男士为主,有217人,占比高达84.8%;40—60岁有205人,占比80.1%,40岁及以下有35人,仅占13.7%,可见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后继乏人,前景堪忧。大专及以上学历178人,占比69.5%,可见,经过近年来的大力培养,乡村人才的整体学历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龙头企业种植业负责人有145人,占比56.6%,畜牧业86人,占比33.6%,两者占比达90.2%。也就是说,全市农业产业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
(二)南充市实施“三雁”齐飞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为激发乡村人才活力,南充采取赋能存量、挖掘潜量、外引增量的方式,聚焦本土人才育“头雁”,回引优秀农民工迎“归雁”,“万企兴万村”引“大雁”,从内到外,多角度多层次大力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
1.赋能存量:聚焦本土人才育“头雁”。一是认真实施好“头雁”项目。根据农业农村部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实施方案》和《四川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工作实施方案》精神,此次“头雁”项目与传统的农民教育培训不同,是面向有一定发展基础的乡村产业带头人,是在系统性培育基础上给予综合性扶持,助力他们成长成才,变“带头人”为“领头雁”。南充高度重视“头雁”培育工作,聚焦本土人才,瞄准干得好、有潜力、能带动的带头人,将其纳入农业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自2022年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以来,南充共输送学员73人,人数列全省第二。二是组建“1+17”人才发展联盟育“头雁”。南充整合各方人才资源,组建“1+17”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联盟,着力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1+17”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联盟:“1”即1个总联盟;“17”即17个分联盟,包括粮油、畜牧、柑桔、经作、水产、蚕桑、农产品加工、乡村建设、能工巧匠、驻村帮扶等17个人才分联盟。在农业、文旅、教育、卫生等17个部门(单位)设置分联盟秘书处,并制定“1+17”总联盟和分联盟运行章程。遴选320名非遗传承人、致富带头人等类型专家人才作为“发展导师”,每人“传帮带”2名以上徒弟,面对面、手把手传授技艺技能、解惑答疑、共同破题、分享创业实践经验。“1+17”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联盟自2023年5月成立以来,在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年9月,“1+17”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联盟荣获2023 年(第六届)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最佳案例。
2.挖掘潜量:回引优秀农民工迎“归雁”。优秀农民工有资金、懂管理、善经营,具有经济头脑和市场敏锐性,他们中有不少人已成长为企业管理人才和民营企业家。这些人从小在农村长大,熟悉农村、热爱农村,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巨大潜在力量,是需要深入挖掘的宝贵资源。南充是全省劳务输出大市,常年外出就业农民工保持在200万人左右。目前,全市外出就业农民工总数223.07万人。南充大力挖掘优秀农民工宝贵资源,实施“两大工程”回引优秀农民工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一是大力实施“归雁工程”。南充通过依托政府驻外办事机构、农民工工作站等平台走出去讲政策、请回来看现场,征集有返乡创业意愿的优秀人才信息,通过举办乡友会、恳谈会、推介会、春节茶话会等方式邀请优秀农民工回乡考察,积极动员返乡下乡创业。近年来,南充市通过制定一系列配套扶持政策和措施,采取改善创业环境、搭建创业平台、落实创业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创业服务等系列举措,大力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育了一大批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二是大力实施“党建回引”工程。南充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等方式,规范建立农民工党组织,完善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双向共管”工作机制,落实农民工党建联络员定向联系、跟踪指导、精准回引,党组织服务基本覆盖了市内外南充籍农民工党员。近年来,南充研究出台了加强农民工回引培养选用“16条办法”,结合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村(社区)“两委”换届,选拔优秀农民工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从符合条件的优秀农民工中定向考录乡镇公务员,推荐农民工担任“两代表一委员”。这些村“两委”干部中,很多人同时是农村致富带头人和乡村产业带头人。近年来,12名返乡创业企业家被评为“全省返乡下乡创业明星”、7个返乡创业项目被评为“全省返乡下乡创业明星企业”,涌现出以阆中市黄金、仪陇县陈华东等为代表的优秀农民企业家、创业能手、创业新星400余人,“头雁”效应日益彰显。
3.外引增量:“万企兴万村”引“大雁”。为振兴乡村经济,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南充以发展产业、吸纳就业、消费帮扶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实行产业联合、利益融合、品牌整合“三合”机制,大力引进民营企业主从事农业产业经营,培育了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头人。一是在推进产业联合上。依托尚好桑茶、张飞牛肉、川北凉粉等重点龙头企业,通过建立“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企业+集体资产+农户”等生产组织形式,大力发展业主大户、专合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专合社、家庭农场的发展,培育种养大户。全市共有614家企业和商协会结对561个行政村。二是在推进利益融合上。通过“收益保底+利润分红”“要素入股、锁定风险、优先分配”等利益分配方式,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强化入股保底、增产提成、二次返利、土地流转收益、务工收益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数375 655户,人均增收2 000元以上。三是在实施品牌整合上。以各类主体为主力,实施品牌创建,推进品牌营销,全市获得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产品394个;拥有注册商标数量1 523个。使用“好充食”区域公用品牌农业企业达300家,实现年销售额130亿元,有效提升了南充农产品知名度。同时,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探索发展新型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淘宝、抖音等电商和互联网平台,帮助农户将土特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有效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目前,全市783家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设立第一批“万企兴万村”行动市级示范点10个,成功申报尚好茶业10万亩有机桑茶产业园为首批“万企兴万村”省级示范点,有序推进嘉陵区凸酒10万亩高粱高标准种植产业园、营山县兴云村现代农业开发示范点等项目申报国、省示范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农村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南充市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的制约因素
南充市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受育主体来源不足、参加培训意愿不高、培育体系尚不完善、农业主体经营能力较弱、相关扶持政策力度还不够等诸多问题,制约了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队伍的发展壮大。
(一)受育主体来源不足
由于改革开放后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造成农村人口的严重流失。在人力资源结构上,农村缺乏青壮年劳动力,教育水平低。人力资源和人才的严重匮乏,是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最根本因素。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截至2020年11月,南充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 791 631人,占49.78%。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南充全市乡村人口减少1 232 317人,比重下降14.31%。而统计在内的乡村人口中,大多数人外出务工,留在乡村的仅仅1/4左右,且大多为老弱病残。乡村人口稀少和人才缺乏,导致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的培育主体来源不足。
(二)参加培训意愿不高
根据与南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个别访谈的情况来看,一些人培育意愿不高。一是不愿支付培训费用。比如,“头雁”项目的培育经费每人不超过2.5万元,中央财政补助金额不超过2万元,培育对象需个人支付5 000元。因此,如果培训有补贴,愿意参加培训的人就相对多一些,如果培训需要个人付费,愿意参加培训的人就很少。二是专业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大多是家中的主劳力,去参加培训会影响农业生产。三是一些人思想保守或学历层次不高,不愿或难以接受新事物。
(三)培育体系尚不完善
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多个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而且需要有完善的社会培育系统。然而,目前南充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培育工作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培育资金主要靠政府拨款,但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不完善。同时,政府、产业带头人、社会组织和市场等主体之间的培育连接机制还有待建立完善。
(四)经营能力较弱
南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虽然是乡村中的佼佼者,在产业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经营管理能力、市场分析能力和创新观念等方面仍显不足。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由于自身知识学历不高,经营管理知识较薄弱、企业管理能力不强,在经营观念、产品研发、技术问题,以及制定完善企业管理方案和生产销售流程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差、成功率较低,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发展。
(五)相关扶持政策的力度还不够
一些政策虽然制定了,但执行力度不够,制度落实落地不到位。比如,国家对创业者出台了创业担保贷款实惠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政策门槛高、手续烦琐、放款慢等问题,特别是银行在放款过程中需要中间人或公职人员做出担保,而返乡创业者除了自己亲属外,很难再找到中间人或公职人员担保,致使一些返乡农民工,不得不靠私人借款创业。同时,一些担保机构和金融机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存在互相推诿,贷款放不出、放得慢。虽然大多数乡村产业带头人经过多年打拼有一定的积蓄,但较之于产业发展需要,仍然是杯水车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材料、人工、办公耗材、社保费用等价格成本逐年上升,加之电商行业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利润逐渐减少,往往面临资金后继乏力的问题。
三、加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培育机制和模式
对产业带头人的培育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应根据其产业类型、发展需求、环境条件等,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分层次分类别制定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培育计划和方案。一是以需求为导向制订培育计划。在培育前要做好广泛深入的摸底调查,充分掌握产业带头人的具体实际情况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现实困难。在此基础之上,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育计划,着力培养和提高产业带头人发展产业所需的能力和素养,积极回应乡村振兴对产业带头人的素质要求及产业发展需要。二是打造“实践场”提升技能。依托农业产业园区、企业经营主体、重点中小学校等,打造开放性、沉浸式、专业化的实训基地,提升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的实操技能。三是加强培训后续跟踪服务。培训对产业带头人的生产经营是否有帮助和促进作用?培训需要哪些方面的进一步改进?及时了解参训人员在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和难题,并为他们纾困解难,从而使培育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健全完善培育体系
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部门间的协同合作,而且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从而形成健全完善的产业带头人培育体系。一是政府部门尤其是农业农村部门应发挥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的主导作用,借助农广校、农机推广机构等力量承担主要的培训工作。二是充分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如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涉农科研院校、各类科技人才以及有关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整合各方人才资源,组建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联盟,着力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形成培育产业带头人的强大合力。
(三)优化完善扶持政策
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政策扶持是根本保障。在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农业补贴、税费减免、农业保险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是产业带头人发展壮大产业的重要支撑。一是要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相关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应着重向产业带头人倾斜。二是要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条件,根据产业带头人的产业发展和现实困难,统筹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扶持政策,提高产业带头人的创业成功率及其对农户的带动作用。
(四)增强乡村产业市场竞争力
现有乡村产业较多集中于生产与初加工环节,附加值更高的精深加工较少,综合竞争能力较弱。产业带头人是在产业发展壮大中成长起来的,由于产业发展的薄弱导致产业带头人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还不够强大。因此,促进产业的发展是产业带头人培育的重要基础。政府部门要做好本地的市场与公共服务,通过引进上下游产业、出台扶持政策、协助打造地方品牌、营造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等措施,着力增强乡村产业的竞争实力。同时,积极推进村干部农业教育,提高村干部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认知度和重视度,涵养村干部的现代农业情怀,为产业带头人提供及时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责任编辑 白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