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视域下当代中国消费价值观探析

2024-06-24 01:15刘宁
经济研究导刊 2024年9期
关键词:美好生活现实意义

刘宁

摘   要:价值观支配社会行动。错误的消费价值观及其导致的负面后果,背离了美好生活的发展方向。以实现广大民众的美好生活诉求为研究视域,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元素,构建以理性、节约、适度、均衡、绿色为核心要求的当代中国消费价值观,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人自身的健全发展以及国家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美好生活;消费价值观;核心要求;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09-0006-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消费作为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过度消费、攀比性消费、奢靡浪费等现象的盛行以及低欲望生存、极简化“躺平”等现象的滋生蔓延,造成诸多的生态困境、社会关系困境以及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困境,极大地限制了广大人民的美好生活实现。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价值观也永远是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质追求和价值信仰之间需要微妙的平衡,二者失衡的后果必然是物质财富的真正意义被遮蔽,人困惑和迷失于物质。

一、当代中国消费价值观建设的必要性

从法国学者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开始,消费文化批判成为学术界广泛接受的研究范式。鲍德里亚认为,传统社会是以生产为中心的生产主导型社会,社会经济系统能够生产什么,人就消费什么。而当代社会则是围绕着消费展开的消费主导型社会,消费变得没有边界,商品供给也就没有边界,跟着消费走的商品供给系统把一切可能得到的资源都纳入消费领域。消费主导型社会中人们消费的不仅仅是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还有依附于商品之上的符号化了的社会价值。消费者通过消费某种商品来体现自己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获得一种社会文化上的认同和社会心理上的满足。很多时候,人不是处于纯粹的商品购买和使用关系中,消费成为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的有序编码,这种编码同时也体现着阶层划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消费过程就成为一个社会和个人之间的非理性的互动过程,炫耀性消费和攀比性消费也成为当代社会消费领域的常态。

在鲍德里亚之后,学术界对当代社会消费文化的研究与批判方兴未艾。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普遍关注到附加在商品之上的被符号化了的社会价值。譬如,汽车的使用价值是便捷舒适和经济实用,但是豪华品牌汽车的出现把汽车消费者分成了不同的社会等级,汽车已不仅仅是一般的交通工具,而是成为了消费者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类似的消费观念在社会心理层面上不断地被放大,商品的社会符号化倾向已经不仅仅体现在对豪华品牌的追求,而是蔓延为一种消费文化,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对很多人来讲,只要经济条件允许,换新车成为一种时尚追求,这就使得当今社会的二手车市场严重供大于求,大量的旧汽车闲置或者过早报废,使用价值得不到充分实现。再比如,在电子产品消费领域,电脑、手机等数码产品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更新换代,使得电子垃圾成为新的社会公害。所有这些都在证实,人们不再仅仅关注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在消费过程中寻求某种商品所带来的新奇、时尚和社会归属,或者纯粹满足于一种喜新厌旧的心理取向。

消费主导型社会必然导致社会生活的全面物化倾向,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必然面临诸多的社会关系困境和价值选择困境。但是,试图从消费文化批判的视角探析并消解当代社会基于消费而产生的困境,却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其一,消费文化是一个过于宏观和宽泛的概念,学术界在概念表述上也普遍呈现出模糊含混的话语特征。比如说,不少学者一方面强调当代消费文化需要否定和批判,另一方面又对所谓的绿色消费文化持肯定态度,从而陷入逻辑上的困境。其二,消费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基本的社会行动类型,是每天都发生着的、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的、生动具体的人类活动,而消费文化批判在叙事特征上较多地体现为对某个时期和地域内人们消费状况的总结与反思,难以对广大民众的日常消费提供有效的价值支撑。其三,现有的关于消费文化的研究与批判,较少关注到低欲望生存、极简化躺平等现象的滋生蔓延及其负面影响,对这些现象背后深层次的价值观因素重视不够,鲜有揭示。

消费价值观是个人和社会针对消费的目的、意义和社会效应所做出的价值评判、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人的活动,从根本上说,可以分为思想和行动两大类型。就二者的关系来说,我们不否认人会在行动的过程中修正思想,但是一般来讲,是思想支配行动,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价值观毫无疑问属于思想层面上的人类活动,我们甚至可以说,价值观是思想的最内核的组成部分。因此,思想支配行动的另一种表述就是价值观支配社会行动。学术界普遍关注的攀比性消费、炫耀性消费和铺张浪费也都属于消费价值观的研究范畴。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当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逻辑起点。美好生活必定是建立在美好社会的基础之上,美好社会离不开发达的物质文明,但是再发达的物质文明也承载不了欲壑难填的欲望社会。同时,轻视物质消费的第欧根尼式的低欲望生存也不是美好社会和美好生活的应有写照。错误的消费价值观及其导致的负面后果,扭曲了美好生活的丰富内涵,背离了美好生活的发展方向,破坏了美好生活的生成根基。因此,超越消费文化批判的研究视界,以实现广大民众的美好生活诉求为研究视域,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消费价值观,是合理而紧迫的抉择。

二、当代中国消费价值观的核心要求

从微观层面上看,消费似乎只是个人行为,一个人的消费选择似乎只与其个人的经济能力有关。但是从宏观层面上看,人的生存是社会化生存,个人的消费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部性影响,亦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外部性影响。因此,我们要构建的当代中国消费价值观,既是微观的个人生活层面上的,亦是宏观的社会生活层面上的,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互相交融,相辅相成,其核心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性

理性消费是当代中国消费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上的核心要求。消费作为一种社会行动类型,归根结底需要在个人层面上得到落实。对不少人来讲,在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领域,别人消费什么,自己也要消费什么,否则的话,自己就是一个与社会脱节的人,一个跟不上时代和潮流的人,这种消费价值观是消费过程中盲目性和盲从性的集中表现。为了减少消费过程中的盲目性,消除消费过程中的随波逐流和跟风盲从,必须弘扬理性精神。理性精神体现着消费主体对自身消费活动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抉择能力,关系着消费者社会生活主体地位的确立和确证,决定着消费者是否是一个自主和自知的社会生活主体。

(二)节约

厉行节约与追求高品质的美好生活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铺张浪费和奢靡之风盛行一定不是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们要建设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但并不崇尚欲壑难填的欲望社会。厉行节约不是要求广大民众过节衣缩食的简陋生活,而是要做到物尽其用。厉行节约既是消费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上的要求,又是其在社会层面上的要求。在个人层面上,无论是经济条件一般的人还是富裕多金的人,这个要求是一视同仁的。也就是说,经济状况和富裕程度不是厉行节约与否的前提条件,即使是经济条件很好的人也要厉行节约,也没有资格过一种铺张浪费的奢靡生活。一个人拥有众多豪车豪宅,在法律层面上可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价值观层面上是有瑕疵的,因为人、财、物作为资源都是有限的,一个人占有了太多的资源,如果不能做到物尽其用,必然造成资源的浪费,这对他人和社会利益是有减损的。从社会层面上说,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全民的参与。必须从全社会层面上倡导和确立厉行节约的消费价值观,旗帜鲜明地批判并拒斥铺张浪费和奢靡之风。只有真正建立起节约型社会,才能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才能真正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

(三)适度

我们要构建的消费价值观,固然是崇尚节约反对浪费的,但并不认同第欧根尼式的拒斥物质享受的犬儒化生活模式,也绝不认同追求极简化生存、崇尚“躺平”的低欲望社会。极简主义是指追求极致简约,并且拒绝接受违反这一形态的任何事物。在工艺美学领域,极简主义作为艺术旨趣或工艺风格,体现为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审美诉求,有其合理之处。但是在生活消费领域,低欲望生存和极简化“躺平”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内涵。低欲望生存往往意味着降低欲求,减少消费,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其价值取向与建设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社会发展方向是背道而驰的。低欲望生存模式盛行的后果必然是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发展失去动力和方向。而“躺平”从一个网络用语逐渐演变为流行话语,越来越体现为一种无欲无求、活着就好的价值取向和生存状态。如果说低欲望生存将极大降低社会的有效需求,那么极简化“躺平”的价值取向和生活状态对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将会起到釜底抽薪的消解作用。无论是在价值观层面亦或是社会行动层面,低欲望生存和极简化“躺平”都不符合美好生活的发展要求,也不可能成为消解基于消费而产生的生态困境和社会关系困境的有效途径。

当代中国消费价值观所强调的适度消费的价值诉求,是要在过度消费和极简“躺平”等具有极端倾向的消费价值观之间寻求一条不偏不倚的道路。这种不偏不倚,与中国儒家传统所倡导的中庸精神高度契合。“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精神所强调的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的价值诉求,是消解过度消费和极简“躺平”等极端消费取向及其不良社会影响的有效路径。

(四)均衡

微观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认为,在既定的价格体系下,每个消费者都能够在各自的预算范围内购买产品和服务来达到自己的消费效用最大化。一般均衡理论所揭示的不是一个静态的理论模型,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所追求的消费效用最大化更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比如说,一百年前的中国社会,人的消费效用最大化和当今时代相比,在内涵上肯定有着天壤之别。对前者来讲,生产力发展的局限性和历史时代的局限性决定了其消费效用最大化基本体现在物质需求层面上。社会越是发展进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越是呈现出均衡发展的一般态势。当今中国已经是世界经济大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人民精神生活发展的不充分以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不平衡,是这一矛盾的现实体现。美好生活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但肯定不能局限于多多益善的物质消费,广大人民精神生活的富足一定是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日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一定会越来越关注精神需求和精神消费,追求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均衡,在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互融互通的均衡态势下真正实现消费效用最大化。

(五)绿色

绿色消费是建立在适度消费基础上的、以减少和避免对环境的破坏、崇尚生态保护为特征的新型消费价值观。绿色消费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最终价值目标。坚持绿色消费的价值取向,不仅是当代中国消费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上的要求,更是其在社会层面上的要求。为了应对地球气候的变化,更好地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我国已经制定了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和路线图,“双碳”战略体现了国家层面上贯彻执行绿色发展的决心和行动。绿色消费是实现绿色发展的社会群众基础,没有大众化的绿色消费价值观的普及,绿色发展就会举步维艰。反过来说,如果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绿色消费价值观,就会形成一种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正向反馈效应,更多的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会应运而生。

三、当代中国消费价值观建设的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建设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消费价值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没有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引导,消费者会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在消费过程中不择手段地盘剥自然以满足感性欲望。对高端木材的消费导致一些珍贵树种濒临绝迹(比如金丝楠木),一些开发商为了满足部分人的山居欲望,而在风景区和保护区内大建住宅(比如秦岭违建别墅事件),都是这一状况的典型写照。没有需求,就没有供给。凡此种种破坏自然生态,损毁美好生活生成根基的社会问题,必须从消费价值观的层面上才能得到釜底抽薪式的解决。

(二)有助于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人的生存是社会化生存,对个人的消费行为绝对不能孤立地看待。错误的消费价值观既可能造成炫耀性消费和奢靡之风盛行,社会关系全面物化,人的价值通过对物的占有来体现,亦可能产生极简化生存、低欲望“躺平”、活着就好的消费观念和生存状态,致使社会发展失去动力和方向。这些都是与美好生活的发展要求背道而驰的。无论是要消解社会关系物化所造成的社会矛盾,还是要有效抵制低欲望社会的来临,都必须从消费价值观的层面上来分析和考量。

(三)有助于个人自身的健全发展

美好生活的主体永远都是健全的个人,消费由于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基础性地位而深深地影响着一个人的生命历程。错误的消费价值观会使人或者深陷商品拜物教而不能自拔,异化为物的奴仆,或者在生活消费领域随波逐流,跟风盲从,丧失人的主体地位和尊严,消费价值观建设有助于确立自知、自主、自尊、自爱的社会生活主体。

(四)有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绿色环保既是美好生活的保障,亦是美好生活的本质要求。我国推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发展战略,正是为了贯彻绿色环保的理念。“碳达峰”和“碳中和”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国家层面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必要的,而个人和社会层面上的消费价值观的提升改造,有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为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土壤,有助于促进需求侧改革,从而形成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倒逼机制。

四、结论与评价

人是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的存在物,人的社会行动受价值观的支配,消费也必然受消费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以实现广大民众的美好生活诉求为研究视域,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元素,建设以理性、节约、适度、均衡、绿色为核心要求的消费价值观,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成果永远都是美好生活的根基所在。我们所要强调的消费价值观,不是要否定对物质财富的占有和使用,而是要确立理性消费和适度消费的价值诉求,消解奢靡浪费和极简“躺平”等极端消费价值观的不良社会影响,在追求高品质美好生活的前提下,尽可能实现物尽其用,让厉行节约的消费价值观深入人心,实现全面现代化和“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让绿色消费价值观落地生根,以期促进新时代的中国社会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法律并不禁止攀比性消费、炫耀性消费和铺张浪费,也不限制消费领域中的低欲望生存和极简化“躺平”状态,这是法律作为社会硬秩序的属性和功能所决定的。在法律视野之外,消费价值观的研究要另辟蹊径,发挥其特有的前瞻性、导向性和思想引领作用,这就决定了当代中国消费价值观建设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社会性的系统工程。这个过程,应当始终伴随广大民众和智识阶层之间理性化的交流互动,以及国家和社会层面上的为减少、消除不当消费现象所做出的行为引导和舆论监督。

参考文献:

[1]   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   郭景萍.消费文化与当代中国人生活方式流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4]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   汪淑娟.消费主义的伦理困境及其超越[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

[6]   何建华.节俭消费伦理的时代意蕴[J].伦理学研究,2021(5).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onsumer Val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Better Life

LIU Ning

(School of Marxism,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03, China)

Abstract: Values dominate social actions. Wrong consumer values and their negative consequences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ing a better life. Taking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eoples demand for a better life as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drawing on the excellent value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onstruct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consumption values with rationality, conservation, moderation, balance, and green as the core requirements, has signific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natur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society,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themselve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nati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trategic goals.

Key words: Better life; Consumption values; Core requiremen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责任编辑   文   欣]

猜你喜欢
美好生活现实意义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三重逻辑与现实意义
“美好生活”的路上,车是什么样子的?
卖套房子半生无忧?谁摧毁了北京精明夫妻的“美好生活”
精明夫妻卖北京房子欲半生无忧,不料“美好生活”以血腥收场
为了美好生活: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差异与共生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毛泽东的党内批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
浅谈对台文化统战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