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时代“圈层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2024-06-23 10:22金烨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1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金烨

摘要:网络圈层化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圈层化存在的“区隔化”“私密性”“排他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说不上话”“传不到位”“管不到点”的破圈困境。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融入圈层、再造圈层、扩大圈层的有效路径,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圈层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1.07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是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高校作为大学生意识形态话语构建的前沿阵地,应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然而,算法时代下,大学生的社交活动和信息获取呈现“圈层化”现象,这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圈层化”现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本质上是价值裹挟的技术平台内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消弭与争夺。基于此,如何打破圈层间信息交叉屏障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成为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1大学生网络“圈层化”现象

1.1“圈层化”概念提出

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最早提出“圈层结构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城市为中心,以“圈层状”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目前,该理论被广泛用于人文社科范畴,多用于经济学、生态学和文学领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阶层,圈层形成的依据更多地偏向于心理上的“群体认同”,而非主体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身份地位。

“圈层化”概指人们基于同质趣缘而黏合,出于异质兴趣而分众,建构而成的一个个有层级的相互嵌套式的圈子。网络的“去中心化”“扁平化”特征推动网络文化自由交互发展,不同主体的思想观点、兴趣偏好、价值取向被广泛传播,网络亚文化逐渐被大众“看见”,潜在圈化分化网民群体,滋生网络“圈层化”现象。所谓“人以群分”,具有相同特性、价值认知、思想情感、爱好需求的大学生在网络上基于同质趣缘而构建起内部稳定、紧密黏合的网络聚合体,并根据黏合度强弱之分,呈现出网络层级架构,这就是大学生呈现的“圈层化”现象。当下网络存在着诸多网络文化圈层,例如饭圈、电竞圈、“二次元圈”“古风圈”等,这些蕴含着自由思想的圈层迎合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异质化特点,促使大学生们自主加入某些趣缘圈层,并不断增强内部群体价值认同,陷入片面的“信息茧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准确认识“圈层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的冲击,积极探索“破圈”对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守住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

1.2“圈层化”的传播图景

1.2.1圈内同质黏合

网络中海量信息和大数据推送为群体个性化需求提供服务,在网络中基于相似的价值取向、思想情感、文化理念等,根据“趣缘吸引”原则形成具有“群体认同”的内群体结构。这种基于同质趣缘要素构成的圈层结构属于圈层的“内生态”,具有较强的黏合性和高信任度。圈层内群体或许存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等客观条件,但在思想与价值认知上存在相似取向,这也是圈层内生态的特点。值得关注的是,圈层内部同质黏合下,会基于社交裂变而分化为多个子圈层,形成圈层“外生态”,进而不断提升圈层的广度和深度。

1.2.2圈际异质区隔

圈层化带来了信息交互走向精细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区隔化”和“排他性”,基于“同质黏合,异质分众”特征及个性化视角、镜框式认知等因素,圈际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交互隔阂。强烈的内部认同感推动着圈层内部的凝聚,内部群体为了保持圈层内的纯粹性选择不断强化圈层外部壁垒,在“非友即敌”的思维下内部群体有意自动屏蔽不同话语意见的群体。在此背景下,网络信息交互结构逐渐被肢解,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声音难以“被听到”,极大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2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圈层化”困境

2.1“圈层化”的“区隔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说不上话”

2.1.1圈层区隔化,割裂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

不同群体之间排斥对话和交流的情况经常出现,对他者的定义和想象往往陷入“非友即敌”的思维。圈际异质性的“非友即敌”思维将持有不同话语意见的圈层置于对立面,不断强化圈层外壁垒,并受舆论情绪裹挟而不断解构圈层文化认同,割裂圈层交往结构。当下大学生通过“转”“赞”“评”的方式在圈层中抒发情感、展现自我,在网络上留下数据信息和行动轨迹,这些信息“镜像复制”出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思想动态。这些正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急需关注的内容,但这些信息通常仅发布在同质性强的趣缘圈层内,圈外人难以获取,存在着“进不了圈,说不上话”的局面。圈层化现象的“区隔化”割裂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间的主客体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声音难以渗透圈层内部,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入“说不上话”的困境。

2.1.2圈圈区隔化,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失焦

“圈内同质,圈际异质”的圈层现象导致“圈圈区隔”成为必然。当下各种不同趣缘圈层兴起,如存在“职粉”“打投”“应援”为内容的“饭圈文化”,以“网抑云”“摆烂”“躺平”为代表的“丧文化”,以“小贝”“张喜喜”为代表的“吃播文化”等,大学生从中选择满足自身需求的圈层进入,并在其中长期接收同质化信息,不断增强圈层内部“群体认同”,实现圈层内同质性增强,圈层间交互鸿沟增大。各种“圈地自萌”的现象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难以靶向聚焦,圈际间的区隔化稀释了信息的传递,大大降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2“圈层化”的“私密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传不到位”

2.2.1信息编码,削弱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当下,无论是以微信、微博、qq平台为主导的社交圈层,还是bilibili、知乎、lofter等的信息圈层,均存在圈层特有的信息编码方式和文本互动规则。例如:”cp”指人物配对关系;“rps”指将真实存在的人配对;“摆烂”指对于事务持无所谓的态度等。此类的圈层信息编码具有独特的私密性,仅为圈层内部群体所了解,形成专属于圈层内群体的交流方式。对圈层外,由于其存在的异质性导致圈层信息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主流文化的文本规则相脱离。由于网络时代信息更替迅速,思想政治教育者常常难以跟上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无法破解具有私密性的信息编码,极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2.2.2信息茧房,冲击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性

圈层内的“羊群效应”和“过滤气泡”造成同质化信息大量聚集,精准推送到圈层内群体,形成“信息茧房”,导致圈层内群体陷入“信息孤岛”,进而产生片面信息过载和认知不全问题。然而,身处于信息茧房的大学生很难意识到这一问题。他们倾向于从“圈层”内选择同质化信息,在自己的信息频道上自主选择,沉浸于圈层为他们营造的“乌托邦”,缺乏向圈层外了解信息的自觉性、主动性,难以接受“不同声音”,在潜意识中对圈外主流声音进行“屏蔽”“过滤”,有意稀释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共识。在此背景下,圈层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造成了威胁。

2.3“圈层化”的“排他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管不到点”

在网络圈层中,大学生可以采用定向传播和扩散传播两种方式。前者指大学生将特定的信息发给特定的人;后者是指信息在公开平台上发布,并通过转发分享而实现在圈际间的广泛传播扩散。对于处于圈层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这两种方式前者无法知晓,后者无法溯源,均难以在第一时间进行介入、纠偏,容易产生舆情监控的信息盲区。在网络中信息质量参差不齐,或虚假捏造或恶意编造,加上圈层中某些“意见领袖”的恶意引导,利用“群体认同”的效力,将错误的西方思想文化渗透到圈层内部。同时,大学生基于对圈层信息的高度信任的社交心理,往往在“浅层化”阅读信息后盲目转发,造成负面信息,从点对圈、圈对圈网状矩阵型流动、裂变式传播。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长期接受同质化信息导致缺少辨别信息、判断真伪的能力,一旦缺乏正确主流价值观的指引,“网络异见”无法有效过滤,将导致“非马”“反马”的错误思想在网络中病毒式传播,进而引发舆情突发事件。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往往通过在网络圈层中的“发声”体现出来,但是由于圈层的内部独有的文本规则和信息解码方式,以及圈层内部群体对于圈层外部思想政治教育天然的区隔,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者无法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加之圈层化带来的信息“隐蔽化”和“去中心化”,前者导致公共舆论从公开平台传播发酵转为在圈层下暗流涌动,后者导致人人均可成为舆论制造者、信息传播者,扩大信息传播范围,实现话语分散传播。这给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掌控增大了难度,“舆情监控信息盲区”的存在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不到点”。

3“圈层化”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

3.1打破信息屏障,积极融入圈层

3.1.1建立信任获得认同

圈层以“群体认同”为形成基础,如何在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者间建立信任是打破信息屏障的首要问题。首先,转变交流态度。教育者想要与大学生建立信任,应当改变居高临下的姿态,避免命令性语气,应当尊重和关爱大学生。其次,加强网上交流。教育者应当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强网络新媒体意识,掌握网络新热点和网络新词,避免在网络上长期“潜水”。相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互动沟通,与学生共同构建网络生活场景。接着,主动为学生排忧解难。关注学校“表白墙”“小口袋”等,主动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急难愁盼”,面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做好摸排工作,厘清症结,对症下药。从线上线下增强与学生的联系,建立信任,增强认同,避免成为“圈外人”。

3.1.2塑造圈内KOL

由于圈层内的高度黏合和高度信任,大学生容易受圈内“意见领袖”的影响,对“意见领袖”的“发声”深信不疑,盲从于圈内的文化价值取向,这就为西方错误思潮的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塑造具有正能量的圈内kol就成为圈层化视域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模式。简单来说,可以在bilibili、小红书、抖音、微博等平台,针对不同的平台特点有针对性地塑造圈内意见领袖,科学研判风险,做好舆论引导。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发言中,引导大学生的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做到“两个维护”。

3.1.3抓好关键少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着上百上千的大学生,很难做到时时把控、事事深入、人人联系,因此应当首先抓好关键少数,重点掌握学生干部、学生党员、问题学生等少数群体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引领作用,组建网络队伍,以同辈间的“强关系”为依托,发挥同辈话语效力,发挥“首因效应”,对圈层内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问题进行监督、纠偏、反馈,防止负面影响扩大化。

3.2完善内容供给,主动再造圈层

(1)再造圈层,丰富内容,赢得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大学生因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社会经历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兴趣偏好和价值取向,根据趣缘吸引规则,进入不同的趣缘圈层。在圈层化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尊重个体差异性,利用大数据收集、分析,充分挖掘大学生的兴趣点,全面把握不同圈层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价值选择,建设大学生综合信息平台,提供满足不同圈层的大学生的分层化、差异性内容,譬如及时提供对应的教育信息和就业信息,满足当下大学生的信息和社交需求,吸引大学生进入新的网络文化圈层,通过添加外部链接方式,引导学生在平台外获取优质文化产品,扩大平台内存和吸引力。

(2)对症下药,发挥优势,打造“三大话语”内容矩阵。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三种基本形态是: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生活话语。圈层化的“私密性”“编码化”严重挤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存发展空间,因此需积极探索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三大话语”矩阵,以内容优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性、针对性和亲和力的新路径。

其一,构建旗帜鲜明的政治话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树立正确历史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既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正风亮剑、坚定立场,又要学会将政治话语与时事热点相融合,将建党精神、红旗渠精神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增强吸引力。

其二,形成有理有据的学术话语。结合圈层内部文本规则和语言逻辑,将问题以严谨、专业的语言表达清楚、透彻,真正实现以文化人。

其三,挖掘朴实无华的生活话语。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结合不同圈层大学生的情感偏好和价值选择,用朴实无华的生活话语将宏大政治与基本生活相结合,让大学生从身边、从小事真切“看到”“听到”“感受到”,进而“了解”“学习”思想政治,实现圈层间差异化的情感互动。

3.3创新传播方式,努力扩大圈层

(1)努力“圈粉”,增大“流量”。想要以高校信息平台为中心形成新的网络文化圈层离不开粉丝,因此可以采取适当的激励方法,比如“转发并@好友可以获得礼物”“第45个点赞的可以获得活动门票”等,这类激励方式将迅速增加平台的粉丝数,加之“粉丝”的“二次转发”将潜在增大平台流量。同时,“粉丝”在平台上留下的历史记录将作为教育者掌握学生需求和价值选择的一大依据。譬如,对某一事件的分析,对某一话题的不同评论可以看清当下大学生的价值分歧。

(2)设置议题,把握舆论。网络议题的内容反映了当下网络群体的关注点。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具备敏锐的信息获取、甄别能力、研判能力和节点意识,及时掌握校内外热点问题,回应学生关切,设置精准可控的爆款话题,吸引学生关注与讨论,有效掌控舆论方向,一方面,对于敏感问题,重点在“先”,强调把握先机,将谈论内容限在可控范围内;另一方面,对于正能量话题,重点在“大”,强调扩大影响,将话题的教育效果最大化。教育者应当善于在议题设置、舆论引导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符合大学生群体价值诉求的内容进行渗透,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性,润物无声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助力推进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网络文化向上向善。

参考文献

[1]曹银忠,李栓栓.破圈:网络圈层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4(1):7987.

[2]周琳.“圈层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破圈困境与出圈对策[J].学术探索,2021,(12):147152.

[3]蒋宏大.“后浪”叠起,媒体如何引导圈层文化[J].人民论坛,2020,(22):136137.

[4]郑寿.网络“圈层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12(3):5155.

[5]仝泽民.“圈层化”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策[J].高校辅导员,2018,(3):6165.

[6]吴晓利.“圈层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与对策分析[J].高校辅导员,2017,(6):5658.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