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组织犯罪的发展路径与治理启示

2024-06-23 10:22卓兴创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1期
关键词:禁酒令酒水

卓兴创

摘要:禁酒令是政府治理因酒水而引起犯罪的一种尝试,但在对美国与苏联的有组织犯罪发展史进行梳理时发现,禁酒令在短暂见效后反而加剧了社会混乱,滋生了有组织犯罪的蔓延。通过对比禁酒令颁布前后美苏两国的有组织犯罪状况及禁酒令颁布原因,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由政治腐败、利益诱惑、文化冲突、社会变革导致,启示我国可以从清除黑恶势力保护伞、防范地下经济蔓延、优化社会综合治理、抵御犯罪亚文化侵蚀4个方面入手,对有组织犯罪进行治理。

关键词:酒水;禁酒令;有组织犯罪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1.064

禁酒令的颁布是美苏两国有组织犯罪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美国的有组织犯罪在禁酒令颁布后日益猖獗,因此有学者将美国禁酒令的颁布看作是美国有组织犯罪形成的标志。苏联在禁酒令颁布3年后,迫于国内犯罪数量增加,首次在法律中公开承认国内存在有组织犯罪。禁酒令的颁布成为了美苏两国有组织犯罪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跳板,犯罪组织在禁酒令时期所形成的组织结构、犯罪经验等帮助其逐步朝着组织化和企业化方向发展,为现代有组织犯罪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1美国与苏联有组织犯罪状况对比

美国与苏联的禁酒令颁布于20世纪的不同时期,其有组织犯罪的发展历程虽然在时代背景、社会状况等方面上存在差异,但仍能从中发现某些共性特点。

1.1禁酒令颁布前美国与苏联有组织犯罪状况

许多学者将禁酒令的颁布看作是美国有组织犯罪形成的分界线,认为在禁酒令颁布之前美国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有组织犯罪。美国民族构成复杂,种族歧视严重,这为违法犯罪的滋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在禁酒令颁布前,美国的犯罪组织主要由本土组织和外来移民组织构成。

美国本土黑帮,即诞生于美国本土的犯罪组织,主要分布于美国中东部的大城市中,他们与移民迥异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格格不入,经常打着维护本土主义的旗号欺压外来移民。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饥荒使得大批爱尔兰人逃荒至美国。起初爱尔兰移民为了使自己免遭反爱尔兰暴力的伤害,抱团形成了爱尔兰帮,但很快爱尔兰帮就开始黑化,转向抢劫、勒索、卖淫等非法行业,其分支组织蔓延至美国各大城市,控制了美国19世纪下半叶的犯罪活动。其他移民帮派的形成原因也与之相似,包括意大利帮、犹太帮、华人帮派等,都是由起初移民间的抱团取暖免遭欺凌逐渐发展为以民族构成为主的犯罪组织,其中意大利移民还将意大利黑手党成熟的组织结构、忠诚体系带到美国,凭借其统一而稳固的组织结构得以迅速发展。

苏联的犯罪组织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获得快速发展,到1989年已具备有组织犯罪的全部特征,并且获得了国家在法律层面上的承认.在此之前,其最早的组织成员主要来源于从古拉格监狱中释放的罪犯。1918年,列宁下令建立古拉格监狱(劳动改造营管理总局),用于关押罪犯,整顿社会治安。在斯大林时期,古拉格的规模达到巅峰,根据俄罗斯国立古拉格历史博物馆数据显示,古拉格总共关押过2000万人,其中200万人死在狱中。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苏联推动去斯大林化和“解冻”进程,释放大批政治犯。1960年,古拉格制度被赫鲁晓夫彻底废除,古拉格中的囚犯重返社会,与他们一同进入社会的还有狱中的斗殴技巧、行为准则、组织结构、黑话体系等。出狱后,缺少生活来源的囚犯们重操旧业,继续进行违法犯罪活动,逐渐形成了苏联现代意义上的有组织犯罪集团。

1.2禁酒令颁布的原因

1919年美国先后通过宪法第十八修正案和沃尔斯特德法案,规定禁止在1920年1月后制造、运输、销售酒类。禁酒令虽然在1920年才生效,但其在美国已经孕育了百年有余。首先男人们酗酒后的糟糕言行令妇女对禁酒的热情高涨,其次清教徒借机想要通过禁酒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再次资本家们认为酒精会削弱工人的工作效率,最后政客们为了争取即将获得选举权的女性的选票纷纷选择支持禁酒,于是酒水消费成为众矢之的,禁酒令便在这众多原因的交织下诞生了。

与美国相比,苏联选择禁酒的原因则更为直接。19世纪80年代初,苏联酗酒问题已经十分严重,国内酗酒人数多达4000万人,占总人口数量的六分之一。酗酒导致的家庭暴力、生产事故、交通事故、暴力犯罪比比皆是,每年光是因为酗酒导致的经济损失就高达2250亿卢布。为此,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任后,颁布《关于消除酗酒的措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酗酒运动。

1.3禁酒令颁布后美国与苏联有组织犯罪状况

“禁酒只会把醉酒带到门后和黑暗的地方,并不能消除它。”马克·吐温在观察美国禁酒运动时说道。禁酒令最初实行时曾取得良好成效,酒精致死人数和公共场合酗酒被捕人数减少。但好景不长,私酒的出现为犯罪组织提供了新的商机,各地的犯罪组织纷纷入局私酒产业,通过效仿现代商业活动,朝着集中化、组织化的方向发展,令私酒泛滥成灾,社会治安形势愈加恶化。美国的有组织犯罪在禁酒令颁布前还停留在组织规模较小、经济目的明显而政治目的不突出的初级阶段,但在禁酒令颁布后的短短几年内快速崛起,由具有黑社会雏形的犯罪组织迅速成长为成熟的黑社会组织。

苏联反酗酒运动在初期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国内人均酒精消费量减少约50%,酒后犯罪数量减少25%,但其接下来的发展也与美国禁酒令中后期的情况如出一辙。1987年,苏联私酒产量已超过官方酒水产量的40%以上,苏联的犯罪组织自然也不会放过私酒的高额利润,甚至出现了专门的酒业黑手党通过投机倒把、倒买倒卖酒精饮品赚取丰厚利润,由此走上“有组织犯罪—地下经济—腐败”三位一体的企业化路径。总体来看,禁酒令颁布后的美苏两国有组织犯罪呈现以下共性特点。

(1)政治化趋势明显。酒水交易转移到地下,犯罪组织从中获利颇丰,得以有金钱用来贿买当局,在政府内部安插眼线,将自己的势力扩展至政治圈,呈现体系化和规模化的腐败现象。

(2)犯罪活动愈加频繁。由于难以通过合法途径化解矛盾,犯罪组织更信奉使用暴力解决问题。1920年,美国每10万人中只有不到12人死于暴力袭击和谋杀,到1933年禁酒令废止时,每10万人中已有16人死于暴力袭击和谋杀。1989年8月4日,苏联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强打击有组织犯罪的决议》中指出,“国内犯罪现象急剧增加,其中包括有组织犯罪活动”。

(3)组织结构日趋完善。为了满足犯罪活动需要,有组织犯罪开始扩大组织规模。他们在城市和地区之间建立网络,形成等级分明、组织严密的金字塔型结构,其分为三个层次:领导层(塔顶层)、安全保护和供应层(塔中层)和犯罪活动层(塔底层)。其模仿国家政权职能建立起了自己内部的职能体系,形成了集中化、多分支、多层次的稳定犯罪关系体系。

(4)跨国流动性加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有组织犯罪呈现国际化趋势。一方面,禁酒政策使国内非法酒水市场繁荣,非法酒水通过地下流通网络与国际市场相连。另一方面,随着犯罪势力的猖獗,与犯罪组织之间联系愈发紧密,各犯罪组织在经济领域的活动开始扩张,实力强大的犯罪组织开始将自己的力量扩展到国外,实现犯罪活动的国际分工与合作。

2禁酒令导致有组织犯罪发展的原因分析

美苏两国的禁酒政策在刚施行时颇有成效,但很快酒水市场就开始黑市化与非法化,犯罪率节节攀升,有组织犯罪的组织化、规模化进一步扩大、蔓延。分析来看,主要由以下4个因素导致。

2.1政治腐败

有组织犯罪活动之所以能够肆无忌惮,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它善于借助腐败分子的庇护逃避社会监管。无论是大批量的走私偷运,还是非法建立酒厂,没有警方和政界的合作几乎不可能完成。禁酒令时期,公职机构中贪污腐败盛行,犯罪集团每年会拿出巨额资金贿赂警察与执法人员,酒馆老板定期会向执法人员缴纳保护费,这些被腐蚀的公职人员帮助罪犯绕开了监管者的监督,成为了罪犯分子的保护伞。同时从犯罪中攫取的资本又可以反哺有组织犯罪的行贿活动,形成犯罪与腐败的恶性循环。

2.2利益诱惑

地下经济集犯罪组织与政治腐败,构成了有组织犯罪的基础,也是有组织犯罪活动的动力和目标。在苏联,当时的地下经济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近三分之一居民的生活离不开地下经济,禁酒令的颁布客观上为地下经济起着推波助澜作用。私酒消费的上下游产业有着高额的利润,黑帮的暴力和不择手段可以让他们通过犯罪“捷径”迅速垄断市场,控制私酒生产贩卖的上下游产业链,期间积累的地下资本也帮助了他们进一步扩大规模和积累经验。即使禁酒令结束,他们也可以从贩卖私酒中获得的组织管理经验带到其他非法行业,实现非法控制。

2.3文化冲突

社会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碰撞催生了犯罪亚文化,成为有组织犯罪的精神支撑。首先,禁酒与时代背景带来的变革使得社会贫富差距加大,与主流文化相悖的亚文化趁虚而入,社会公众的思想观念出现异化,为追求财富不择手段,走上犯罪道路。其次,对政府禁令的反感和不满促使人们认同犯罪亚文化,将消费、贩卖酒水视为对政府限制的一种反抗行为,相似的非法行为和价值观念令他们走到一起结成犯罪亚群体。最后,犯罪组织中特有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具有强烈的吸收和同化功能,他们视拥有财富和权力者为偶像,减少犯罪行为带来的负罪感,从而吸引更多人加入组织。

2.4社会变革

一方面,禁酒令的执行侵犯公民的自由与权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在禁酒令实施过程中,侵犯个人权利方面已经超出了他们容忍范围。另一方面,贪赃枉法、营私舞弊的官商不在少数,市面上的私酒泛滥,使禁酒令成为一纸空文。滥抓滥捕与不作为、难作为造成的冲突,令法律虚无主义开始蔓延,越来越多的国民漠视法律。储槐植先生明确指出,犯罪原因是一个动态复杂系统,同社会结构的每一层次的现状与变动有着内在联系。美国在禁酒令期间遭遇大萧条,苏联在禁酒令时期推行混乱的经济体制改革,这对二者的社会带来极大冲击,导致社会关系调适与利益平衡机制更替不及时,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愈演愈烈,形成犯罪的规模效应,犯罪组织趁虚而入,成为调整社会关系的主要代理人。

3对我国有组织犯罪治理的启示

3.1清除黑恶势力保护伞

有组织犯罪利用腐化政法机关来达到经济目的,公权力异化是有组织犯罪恶性扩张的重要原因,因此将打击有组织犯罪和“拍蝇打虎”结合起来,是遏制有组织犯罪的最直接路径。首先要明确各部门责任,打击与包庇、纵容黑恶势力犯罪相关的职务犯罪,严查扫黑除恶过程中不作为、乱作为现象。二是建立健全举报机制,鼓励人民群众举报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保护举报人的权益,督促警务督察部门强化举报平台的线索受理、梳理和研判,及时移交涉黑涉恶问题线索。三是强化政法机关思想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树立正确价值观,抵御黑恶势力金钱美色诱惑,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

3.2防范地下经济蔓延

地下经济的大量存在和迅速蔓延,使一些人用心贿赂而不是正当的生产性活动,随之而来的是有组织犯罪开始带有“法人”的经济色彩,利用行业垄断和限制竞争展现出惊人的破坏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完成原始积累的犯罪组织开始向合法经济领域渗透。政府应持续开展专项整治,全面加强行业领域监管,重点对金融放贷、工程建设、交通运输、市场流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行业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乱象进行标本兼治。

3.3抵御犯罪亚文化侵蚀

有组织犯罪昭示了主流文化与犯罪亚文化之间的失范与紧张关系。防范犯罪亚文化侵蚀是一个涉及多个层面的综合性任务。因此首先应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弘扬主流文化,降低犯罪亚文化的消极作用。其次增加对边缘群体的文化投入,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避免其与主流文化脱节,消减犯罪亚文化的授受主体。最后,要加大网络文化监管力度,整治短视频等自媒体平台,防止亚文化异变为犯罪亚文化。

3.4优化社会综合治理

禁酒令将理想主义的要求用法律手段固定下来,当法令与生活习惯混淆,就会产生更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削弱政府的公信力和法律的权威。人是社会关系的集合,制定社会政策时应尤其注意回应人民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平衡个人自由与公共利益、法律与道德、立法与执法之间的关系,避免社会不良情绪滋生导致黑灰产业出现。还要为公民生活提供足够保障,优化分配措施,缩小贫富差距。面对有组织犯罪,政府应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势,持续防范和整治“村霸”等黑恶势力蔓延、家族宗族势力影响严重等问题,从源头上预防和打击有组织犯罪。

参考文献

[1]崔熳.俄罗斯有组织犯罪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

[2]大卫·索斯韦尔.有组织犯罪的历史:黑帮的真实故事[M].文汇出版社,2012:2839.

[3]MichaelEllman.SovietRepressionStatistics:SomeComments[J].EuropeAsiaStudies,2002,54(07):1151–1172.

[4]黎方.苏联的酗酒与反酗酒运动[J].世界知识,1989,(11):29.

[5]丹·皮尔.萤火虫全球史系列:禁酒令[M].中国画报出版社,2021:67.

[6]庞冬梅.俄罗斯有组织犯罪的企业化路径及对策研究[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18,33(05):2437.

[7]郭九林.美国市民与禁酒[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187188.

[8]于文沛.俄罗斯有组织犯罪及其合法化路径论析[J].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3,(04):1016.

[9]龙长海.俄罗斯有组织犯罪的族裔化发展态势及原因[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4,(01):133143.

[10]朱素梅.当代有组织犯罪的发展趋势及成因[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05):3339.

[11]常庆.苏联的“有组织犯罪”[J].苏联东欧问题,1991,(02):5659+70.

[12]何秉松.中国有组织犯罪研究——中国黑社会(性质)犯罪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430437.

[13]黄明儒,成波.我国现代化社会转型影响有组织犯罪的机理与驱动因素[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9(02):8395.

[14]姜敏.黑恶势力犯罪形成及防控的文化解析[J].社会科学研究,2013,(05):117121.

猜你喜欢
禁酒令酒水
古人的“黑科技”
“沉醉的梦”
“禁酒令”正当其时
越来越严的“禁酒令”
多功能“酒水车”
7大举措应对自带酒水
“不上酒水”,好!
酸酒水
浅析限制“三公经费”对高端白酒行业的影响
“不上酒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