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成亮
[摘 要]追求理解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从单元组文出发提炼学习任务,确定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强化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创设有层级性的表现性任务,以真实任务情境驱动,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引导学生品读游记散文中的相似思维,由意读言,由言得意,言意兼得,在理解建构、迁移运用中提高学生的言语思维能力。
[关键词]追求理解; 任务;游记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言语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13-0001-03
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安排了四篇游记散文,分别是《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登勃朗峰》和《一滴水经过丽江》,相应的单元写作主题是“学写游记”。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游记散文的文体特征,梳理游踪,聚焦风貌,由景及人,由物及理,关联融合,领悟、内化文中的言语思维规律。
依据新课标,创设有层级性的表现性任务,采用单元整体教学方式进行整体建构,探究追求理解的游记单元整体教学实践。
一、分析教学内容和要求,明确教学目标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指出,可以具体的结果为目标,然后根据这些结果相应地进行逆向设计。教师应根据新课标和单元整体教学需求,解读单元内组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分析范文系统、助读系统、知识系统、练习系统等的关系,发掘教学价值,确定教学重点。可按照人文主题、学科能力等确定相应的组元标准,明确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笔者以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这一游记单元的整体教学实践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研读新课标,为确定单元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奠定基础。新课标提到“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1]。因而,学生应通过游记散文的学习,感受祖国的山水风光,提高审美能力。
阅读分析单元导语,提炼其中涉及的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本单元导语中与“人文主题”相应的部分强调引导学生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与“语文要素”相应的部分强调,通过学习,理解游记散文的基本要素和特点,掌握写景的角度,学习写景的方法。
分析单元内容的结构,解读相应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特点,明确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之间的关系。基于课型的特点,以教读带动自读。《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这两篇教读课文的写法比较典型,文体特征比较明显。因而,笔者抓住这两篇教读课文,引导学生比较归纳、总结思考“这一类”文章的知识并迁移运用,以提高学生的言语思维能力。
勾连单元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与要求,以恰切的目标统摄教学。以单元教读课文为抓手,创设契合文体特点的任务作为单元整体教学重点,以教读带动自读,为指导单元写作、口语交际活动做准备。
分析练习系统的目标指向,完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笔者通过分析两篇教读课文的练习系统,发现相关的学科知识镶嵌在习题中。练习系统中的习题是由浅入深排列的。本单元阅读教学的重点应为“领会作者的思考感悟,理解游记散文中‘所至‘所见‘所感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游记散文物我相契、主客交融的表达之道”。
综上,笔者确定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课时安排(见表1)。
由于版面有限,笔者重点论述教读课文的教学实践。
二、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创设有层级性的表现性任务
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内部具有一定的层级梯度、逻辑关联,主要由理解建构走向迁移运用,这决定了以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为创设依据的任务也会体现出一定的层级性及逻辑关联。《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指出,当学生将核心概念、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各种情境下的挑战任务时,就显示了他们的理解。在前3课时的教学中,笔者创设了如下情境任务:
情境导入:学校每年暑期都会举办研学旅行活动。学校公布了今年暑期研学地规范标准(见图1),现请全体初二年级学生向组织方推荐符合标准的研学地。
[2024年初二年级暑期研学地规范标准
1.为自然观赏型,景象具有鲜明的自然特征。
2.具有思想教育意义,有利于深化认识。
3.引发对自然、人文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任务一:阅读《壶口瀑布》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两篇课文,从“具有鲜明的自然特征”角度来看,这两个地方能否作为研学地推荐给组织方?
具体要求:表达阅读初感,概括景物特征,不要求细致分析。
思考总结:
《壶口瀑布》:(第2段,雨季)河水凶险无比—(第3、4段,枯水季节)河水气象万千,撞击石壁后形态各异—(第5段,脚下的石)河水柔中有刚—(第6段)黄河伟大的性格。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第1段)各拉丹冬变化多端、雄奇高峻—(第5段)冰雪景象辽阔、浩茫、奇美—(第6段)冰山图案多样—(第10、11段)冰窟中的冰体晶莹闪耀,形态多样—(第12~15段))冰面疏松,流水漫溢。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一篇文章所展现的同一景物的特征为什么会不一样?
明确:游览观察的地点、时间以及视角发生变化,景物特征也随之发生变化,且观察者的内心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游记散文是由游踪、风貌、观感这三个要素组成的,品评游记散文的内容和形式时应该从这“三要素”入手”[2]。分析游记散文的基本要素,理解游记散文的基本特点是本单元整体教学的一个基本目标,是本单元整体教学的起始阶段必须考虑的。
任务二:同学们,如果今年我们选择这两个地方作为研学地,到了壶口瀑布和各拉丹东,你会在何处拍照?为什么会这样选择?说说你的理由。
任务二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内容,具体分析作者笔下景象的特点,探究写景的方法,品析语言特色。笔者结合以下教学片段细致说明:
生1:我会选择在枯水季节,依在一块大石头上,拍摄河水撞击石壁后形态各异的景象。
师:你是从文中哪里读出这样的景象特点的?请有感情地朗读相应内容。
指导朗读,思考总结,感受作者笔下景象的特点,归纳写景的方法。朗读的时候,应读出惊心动魄的感觉;使描写拟人化的动词应重读;“排排”点明浊浪湍急汹涌,也说明石壁之坚硬,“霎时”说明水速之快、力量之强,均应读得急促有力。
任务三:《华夏地理》杂志社每年都会举行摄影比赛,启发人们基于影像思考自然、人文,感受深层内涵。如果要选择在这两个地方拍摄的照片参加比赛,并附上理由,你会如何选择?
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明确了思考的方向。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品味语言,把写景的语句读出情味、读出哲思。
生2:我会选择依在一块大石头上拍摄的河水撞击石壁后形态各异的照片。因为这样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勇往直前、敢于抵抗的精神。
师:请基于之前的朗读指导,抓住重点字词,再来读一读相关内容,其余同学闭眼倾听之后说说感受。
生3:写水又像写人,河水汹涌澎湃,蕴含巨大力量,如同人在面对困难时积极面对、不畏艰险。
生4:“撞向石壁”如同人在困难面前敢于抵抗、英勇斗争。
生5:“排排黄浪”湍急奔涌,河水撞击石壁后四散成“堆堆白雪”,这能使人感受到无所畏惧、敢于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点指向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教学内容兼顾“这一篇”与“这一类”;教学过程注意“形”与“神”的结合;教学方法兼顾讲解、朗读、涵泳[3]。笔者以朗读为抓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引领学生总结这两篇文章具体的写景方法,以完成本单元整体教学的第二个目标。
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两篇文章都描写了景物,但描写景物的方法又不尽相同,请做细致分析。
总结明确:《壶口瀑布》中多为眼前实景的生动描绘,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人的情感哲思,并由景物的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中作者并不详细描写眼前实景,而由眼前的实景想象它们形成与变化的过程,进行虚写。
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概括,从理解建构走向迁移运用
相似思维强调在两个或几个具有差异性的事物中发现它们性质上的相似性[4]。相似思维是散文的内在特性。情感结构与景物结构的相似关联,促使作者到广阔的对象世界中去获取知觉材料,表达生活感悟。
学生要理解作者的这种感悟,就要探析相似思维,还原言语思维的过程和内容,深究作者如何根据立意具体描绘事物,如何抓住物与人的相似性来突出物象特征,又如何由物及人、联想想象、凸显感悟。
笔者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由物及人,抓住自然与人之间的关联领悟人生哲理。有学生在阅读《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后,选择推荐置身于冰窟拍摄的冰体晶莹闪耀、形态多样的照片,推荐理由是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雄奇美丽。笔者由此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作者仅是写冰体的晶莹洁白、形态多样吗?还有怎样的深层内涵?学生通过文字品读,感受到作者对壮美的各拉丹冬的赞美和热爱,以及对大自然的永恒与伟力的慨叹。笔者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情感哲思融入景物描写中?基于前面的任务探究,学生总结得出作者不拘泥于具体景物的描写,而是由具体景物展开联想与想象,以触发读者的深度思考,引发读者的共情。
笔者引导学生比较异同、总结概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概括(理解建构)。
结合《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这两篇文章的内容思考,相应的作者为什么能够从汹涌澎湃的壶口瀑布、辽阔雄壮的各拉丹东这些自然景象中悟出“情”“理”呢?
思考总结:身体状况、观察视角等的变化引发作者心境的变化;景物特点与人的精神具有内在相似性,相应的景物特点能引发作者对自然、人文的思考;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文化条件引发作者精神层面的思考;各拉丹东——长江的源头,引发作者对于自然永恒与运动变化的思考。
抒情文的行文思维,主要是对某种独特的感情、艺术感觉、艺术意境的重复与渲染。其主要思维路径:1.由具有相似性质的事物或景物(意象)展开;2.抓住某种独特的感觉、气息、韵律展开;3.抓住某种具有张力的情绪展开等[5]。
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后,带领他们梳理表达情感哲思的两种类型:由景入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景物描写带有很强的主体抒情性;由物及理,观景生发理性思考,通过议论抒情直接表达。
作业布置(迁移运用):运用习得的方法自主学习自读课文《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理解作者的情感哲思。
理解强调将获得的学科素养迁移到其他任务、领域中,与其他学习内容进行认知关联。整理单元课文的过程是引导学生从组文中获得核心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过程。教师应关注方法、策略,引导学生建构个性化的学习经验。教读课学“法”,自读课用“法”,促使学生在迁移运用中深化理解并转化为自主阅读能力。
在追求理解的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布置有层级性的表现性任务,以真实任务情境驱动,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概括,从理解建构走向迁移运用,提高言语思维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顾黄初.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 张心科.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精要的内容与适宜的形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4] 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 徐德湖.习得思维路径,发展言语思维[J].语文教学通讯,2020(35):18-20.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