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过程“三部曲”看教育素材选择

2024-06-23 06:55:23梁树志
新班主任 2024年6期
关键词:三部曲南京大屠杀纪录片

梁树志

情景再现

在对学生进行“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主题教育时,班主任刘老师给学生播放了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让学生很震撼。

第二天,有家长打电话反映,孩子晚上做噩梦被吓哭了,仔细询问,才知道前一天看了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里面有日本人砍中国人头颅的画面。家长觉得,老师对孩子进行“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教育很好,但是素材过于残忍,孩子没法接受,建议班主任以后在选择教育素材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要过于残忍。

作为班主任,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心理学是对人的潜能、社会行为、认知行为等进行科学分析,而教育学则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如何通过教育手段、技术来完成对人的塑造和影响。教育中的心理因素有很多,比如个体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等。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感受的活生生的个体,不仅表达他们自身、他们自己的知识、情感和愿望,而且也在不断地进行自主选择与导向、自我理解与建构。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对技能的熟悉、对情感的体验,都是围绕教育素材展开的。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教育素材作为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资源与学生理解感知现实生活的桥梁纽带,不仅制约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潜能的发挥以及对知识迁移过程的扩展,还直接影响学生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因此,班主任在实际教育活动中能否以科学有效的方式、路径来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并根据教育内容、学生特质和自己的风格灵活有效地选择教育素材,对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

教育素材是指教师根据教育内容、环境和学情组织起来的有助于达到教育目的的资料,往往包括视频、音乐、图片和软件等。此情景案例中,班主任刘老师给学生播放的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属于视频类教育素材。该类素材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具象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当然,视频有积极向上的,也有消极有害的。有些视频虽然看起来有正面教育意义,但是由于里面包含的画面不适宜学生观看(如南京大屠杀纪录片中有日本人砍中国人头颅的画面),有些情节太过细致(如打击刑事犯罪案例中凶杀案犯罪情节太过详细),反而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背离了教育初衷。因此,作为班主任,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充分聚焦教育主题,关注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与情绪,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不断寻找与选用更贴切的教育素材,并合理运用好教育素材中的心理元素,通过筛选、提取、整合、相融,优化教育素材、丰富学习活动,有效提升教育实效。

于此情景而言,要解决“学生家长建议班主任刘老师以后在选择教育素材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要过于残忍”的情况,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与个人思考,个人认为可从“摄取——叠印——筛选”心理过程“三步曲”来窥析教育素材选择的“主题的有效关联、需求的有效契合、意义的有效体现”,这才是提升教育实效与促进学生发展的“双赢”之道。

第一部曲:“摄取”——主题的有效关联

事物的外部属性具有可见、可闻、可感的特征,学生在观察时,通过眼、耳、口、鼻、手等各种感官可以直接而迅速地摄取这些外部信息,这些信息会刺激人的感官,转化成生物电脉冲,通过神经传导输入中枢,最后投射在大脑皮层上。之于情景案例,在对学生进行“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教育时(爱国主义主题),班主任刘老师给学生播放的南京大屠杀纪录片(视频类素材),让学生感到非常震撼。但纪录片里日本人砍中国人头颅的画面(感官摄取),又导致学生晚上做噩梦(刺激反应)。此案例反映出该班主任在选择教育素材时,没有全然把握与主题相关联的学生“感—受”型的心理活动。学生的心理感受虽然是主体内在的感觉与体验,但本质上属于外部事物摄入心灵的一种意向性活动,它可能通过意向性活动将心象又投射到外在的现实世界中,并将其纳入主体情感体验,导致学生难以接受,教育效果不佳。基于此,班主任在开展教育活动时,不能一味地突出视觉感官上的强刺激,而忽视知识性、思想性、教育性等因素,要最大限度地摒弃视频中残忍、表面、复杂、夸张的成分。即应首先了解学生所获事物的外部特征,因为这些特征会被零散地记忆。再明确教育的主题及目的是什么,需要解决什么方面的问题,并能够根据不同教育主题类型对素材进行分类整理并关联其有效性。比如,可以分为爱国教育类、心理健康类、生命激励类、职业规划类、健康成长类等。如果对象包括教师和家长,那么还可以根据受众对象划分整理。尤其是对学生进行“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时,除应播放一些让学生了解史实、深刻理解民族伤痛、屈辱和苦难的内容外,还应该侧重播放一些英雄故事和革命先烈英勇事迹的素材。譬如,有人为了国家大业,忠心耿耿,忠于职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人忧心国事,有着远见卓识,亲临战场,指挥若定,运筹帷幄,以弱胜强,救国家于水火之中,等等。这些历史英雄人物都是爱国志士,我们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并体会其博大的爱国情怀。总之,教育素材必须在考虑受教育对象心理感受的基础上服务于教育活动,并与教育主题相吻合(建立有效联系),以利于主题的表现、突出和深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当然,选用的视频内容也要遵循德育目标,紧扣教育主题,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此外,教育素材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升级,能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学生由被动接收变为自觉自主的道德行为,方可增强教育实效和德育效果。

第二部曲:“叠印”——需求的有效契合

事物的种种信息通过人的各种感官进入大脑后,努力激起人们曾经类似的体验或信息,并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结合,将产生的直接映像与以往经验中的表象叠印在一起,形成一个全新的、更完整的映像。案例中,在对学生进行“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教育时,班主任刘老师给学生播放的南京大屠杀纪录片的种种信息通过视觉感官进入学生的大脑后,就被大脑整理、结合、叠印成完整的映像。纪录片中有哪些画面呢?传递给我们什么讯息呢?留下了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呢?又会勾连起我们哪些想象呢?于是,大脑就把这一知觉映像同曾经感知过的类似的体验相对照,从而识别出来了:纪录片里面有日本人砍中国人头颅的画面,血腥残忍的场面不时闪现在头脑中,让人越想越害怕,导致晚上做噩梦被吓哭……基于此,班主任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很有必要和孩子多交谈,一起聊聊观察对象,帮助他们“叠印”,使事物的形象饱满、立体。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也许我们认为适合孩子认知的,不一定是他们自己想要和需要的。只要他们认为不够好、不属己、不适切甚至仅仅是不想要,就可以不要。进言之,视频素材的选择不能仅用力于外部的规训,而应着力于内在的需求。教师应从学生的真实需求、认知起点和情感能力水平出发,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的教育素材。比如,中学生正值青春期,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然而又充满困惑,学习压力大,这就需要教师选择能够帮助学生排解烦恼、减轻各种压力、塑造阳光心态的教育素材。当然,也可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等因素选择,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色彩鲜艳、活泼生动的教育视频;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选择一些更加严谨、深入的教育视频。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对视频内容进行优化,通过裁剪、删改、对比等手段整合多种教育素材。此外,教师应努力营造独立思考、平等对话的浓厚氛围,积极又和谐,热烈又有序,在这样一种真实、自然、和谐的“叠印”状态里,学生才有可能遇见“最真实的自己”。

第三部曲:“筛选”——意义的有效体现

心理实验证明,在感官脱离具体事物的一瞬间,这一事物在人脑中的印象便立即开始淡化,部分失去了原有的丰富性和鲜明性。在事物的某些方面被削弱、冲淡的过程中,另一些方面则可能被加强、浓缩、凸出了。这些被加强、浓缩、凸出的部分经过筛选后,将会长期存贮在记忆系统中,成为大脑库存的信息材料。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筛选原则,他们会根据个人喜好、性格、选取能力等各种因素,保留并加强、浓缩、凸出信息材料(教育素材)的某些方面,代入情境交互产生相关认知、属己建构。情景案例中,家长反映孩子之所以晚上做噩梦被吓哭,究其原因便是前一天观看了南京大屠杀纪录片里“日本人砍中国人头颅的画面”。诚然,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发活动。有意义的教育素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育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基于此,班主任在开展教育活动时,使用的素材必须经过认真严格的筛选,对其质量和内容有深入全面的把握,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态度与情感方式。进言之,视频素材的选择从内容到形式都力求做到正向、积极、健康、有意义,应该充分挖掘那些向上向好的教育素材,引导学生学会稳定情绪、调整心态、完善人格,形成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树立学习、生活的自信心,促进健康人格形成。比如,可以事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和家长认为影片的哪些片段有教育意义?哪些画面不适宜播放?哪些内容应当删减?等等,对教育素材进行全方位的筛查与审核,最大限度避免产生负效应。换言之,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顺应学生心理,通过筛选与展示具有鲜明积极意义的教育素材,创设有价值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安全地接受教育。

概而论之,教育素材的选择折射的是一个心理变化的过程,“摄取——叠印——筛选”心理过程“三部曲”反映出教育素材选择“主题的有效关联、需求的有效契合、意义的有效体现”。各过程与内容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作为班主任,我们要接受这些不同阶段的变化过程,然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选择既符合教育活动主题、富含真情实感、价值取向正确,又能契合学生需求、引发学生关注思考、产生有效意义的教育素材,并给予他们恰当的支持、理解与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让同学们在这个变幻无常的世界中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和关爱,找到归属感与认同感,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三部曲南京大屠杀纪录片
见证南京大屠杀暴行的欧美友人
华人时刊(2022年23期)2022-05-10 08:20:12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9年3期)2019-03-16 05:14:34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40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8年11期)2018-11-13 08:48:26
南京大屠杀80周年谁的记忆与谁的哀恸
青年与社会(2018年2期)2018-01-25 15:41:59
低年级写话“三部曲”
考试周刊(2016年92期)2016-12-08 00:07:00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三部曲
设计·教学·反思——唱好主问题教学“三部曲”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侨界寄哀思
华人时刊(2016年1期)2016-04-05 05:56:22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中国火炬(2015年1期)2015-07-25 10: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