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生木
摘 要:在新高考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被摆在了更重要的位置,教师亟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创新课堂教学,以推动高效“生本课堂”的构建,使学生在真实生动的数学情境中完成数学知识的内化整合和迁移应用,充分发挥数学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文章将立足新高考背景,首先分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情境创设、任务驱动、模式创新、资源拓展和多元评价几个方面探究数学课堂创新的有效策略,以期为相关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提供一定借鉴参考。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国家对高考制度也做出了优化调整,这意味着传统“将知识与技能获取等同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与教育倾向,已经难以满足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教师亟须主动应对传统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浅层化、碎片化、模式化等问题,主动根据数学课程特点和学生阶段特征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推动数学课堂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转变。但是,部分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依旧存在对新高考认识不清的状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占用了大量时间,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过程感受被忽视,难以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中理解数学的本质,制约了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立足新高考背景探究高中数学课堂创新的策略很有必要。
一、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目标素养导向不足
新高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需要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获取终身成长与全面发展所需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1]。但是,部分教师在数学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核心素养导向不足的问题,其未能从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层面出发设计教学目标,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难以获取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影响了数学课程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固化
学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在“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理念指导下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逐步建构中得到认知、思维、实践能力等的发展。但是,部分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对学生的阶段特征与学习规律关注不足的问题,其过分依赖“灌输式”“演示式”“题海战术”等传统教学模式,学生难以在真实趣味的数学情境中进行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内化整合与迁移应用,制约了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三)数学学习资源较为局限
目前,部分教师在数学课程中存在教学资源局限在课程教材、习题手册、历年真题的问题,未能以学习内容为中心促进纸质资源、数字资源、生活资源、区域资源的综合应用,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知识本位”的倾向。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所能获取的数学学习资源相对有限,这不仅制约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也导致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数学学习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缺乏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支撑。
二、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策略
(一)创设趣味生活情境,激活学生探究动能
情境能够增强学生数学课程学习的沉浸感与参与感,使学生能够从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出发对数学现象、数学问题等进行思考分析,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应围绕课程主题,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兴趣爱好创设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促进生活情境、任务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跨学科情境等的综合应用,全面激活学生的知识、思维、情感与探究动能,有效活跃课堂氛围,为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奠定良好的氛围基础[2]。
以湘教版数学教材必修第二册第五章《随机事件》的教学为例,《随机事件》一课需要学生结合具体实例,通过观察、思考、总结等活动理解样本点和有限样本空间的含义,并掌握随机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与样本点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基于实际问题辨别确定性事件和随机事件。在初中阶段,学生就已经对随机事件有所了解,但是对各类事件的本质属性理解并不深入,未能将其抽象成数学概念。为了加深学生对各类事件含义的理解,教师应利用旧知导入新知,立足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简单的思考问题,缓解学生在随机事件学习中的消极情绪、畏难心理,顺利导入课程主题。基于此,教师应从学生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激励学生综合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思考“13个人中,至少有两个人的生肖相同”“某篮球运动员6次罚球投进的次数”“在标准大气压下,水在80℃时沸腾”等事件的类型,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动能,引导学生构建数学课程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最后,教师还可以设计交流探讨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已知和体验试着举例更多的随机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切实营造热烈的讨论氛围,为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奠定良好的氛围基础。
(二)发挥任务驱动作用,促进分级分类教学
任务型教学是一种生本教学模式,其能够使学生在任务引领、驱动下逐步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在新高考背景下逐渐受到教师的关注和重视[3]。教师要想提升教学质量水平,就应发挥任务驱动的作用,立足教学需要设计递进性、驱动性任务,使不同层级学生都能够获取与自身思维认知、知识储备、意志品质、兴趣爱好相契合的学习任务,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并突破自身的“最近发展区”。
以湘教版数学教材必修第一册《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学为例,本课需要学生借助描点法或者借助计算工具画出具体指数函数图像,并从函数解析式和函数图像两个角度认识指数函数的特点和性质,使学生能够运用指数函数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转化化归、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任务串联各学习环节,并对学生的思维、方法、策略等进行引导,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认识指数函数图像的性质和特点。教师应设计回顾性任务,帮助学生回忆指数函数的定义,使学生能够从解析式出发对指数函数图像进行思考、分析与探究。课程导入完成后,教师应设计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围绕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经过的定点展开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在问题激励、任务驱动下逐步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得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那么指数函数(>0且≠1)的定义域是什么?”“指数函数的性质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幂运算的性质,那么‘任意非零实数的0次幂说明指数函数经过的定点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思考与交流探究中逐步进行指数函数图像的绘制与探究,保障数学课堂教学成效。
(三)组建数学学习小组,创新数学教学模式
小组学习的应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思考与探究活动中。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建数学学习小组,基于小组形式促进情境式、任务式、案例式、互动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使学生在问题分析与解决中完成数学知识的内化整合与迁移应用,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湘教版数学教材必修第一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的课堂教学为例,本课需要学生根据现实数量关系建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数学模型,使学生能够借助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以促进学生数学建模、数学抽象、数学运算等素养的发展。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具体实例展开案例式、项目式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生动的应用情境综合应用一元二次不等式相关知识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首先,教师应设计复习回顾活动,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回顾总结“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在自我反思与交流借鉴中查漏补缺,为一元二次不等式学习的开展打好基础;其次,教师应立足学生现实生活设计趣味探究项目,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一元二次不等式相关知识分析“亏本问题”“速度问题”等相关案例,鼓励学生在具体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找寻解题突破口、梳理解题思维,并在有效互动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突出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最后,教师还应设计项目展示与交流活动,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探究成果、心得与问题进行交流探讨,保障项目学习成效[4]。
(四)运用信息技术赋能,拓展延伸学习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数学教学资源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拓展,在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积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等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5]。在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微课、慕课等数字资源的应用,使学生以教材为依托、以任务为导向,根据自身学习需要,从信息化教育教学服务平台上进行数字资源的搜集与整理,并通过生活资源、区域资源的整合应用逐步构建系统化、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以湘教版数学教材必修第二册《空间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教学为例,本课包括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垂直两部分,需要学生借助具体事物抽象出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以及相关判定定理,并在“提出问题—推导过程—得出结论—例题讲解—联系巩固”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逻辑性与严密性,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需要教师通过多种形态资源的综合应用辅助学生理解,使学生能够按照自身节奏与方式逐步掌握课程内容。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从信息化教育教学服务平台中获取丰富多样的视频、动画、实景图等,使学生在观察、思考与分析中直观感受直线与平面的位置观念,发展学生的直观想象与数学抽象能力。同时,教师还应使学生根据自身学习需要进行微课、慕课等资源的自主检索,促使学生运用数字资源逐步构建系统化、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并在实际案例分析中深化对数学应用价值的认识与理解,有效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数学学习需要,切实推动生本课堂的构建,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五)构建多元评价模式,促进教学评相衔接
评价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需要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根据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体系,依托“教、学、评”将评价渗透到学生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与各方面,通过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估推动知识技能掌握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机结合,推动目标多元、内容丰富、方式多样、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的建设,支持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6]。
以湘教版数学教材必修第一册《从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教学为例,本课需要学生结合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判断一元二次方程实数根的存在性及实数根的个数,帮助学生了解函数零点与方程的关系,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引导、激励、调控、反馈与总结作用,以支持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第一,评价标准设计是数学评价实施的首要环节,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教师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设计多维评价体系,聚焦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各项评价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参照;第二,教师应创新评价模式,促进课堂观察、交流互动、随堂测验等方法的综合应用,使学生在自评、互评、师评等评价活动中评价他人、认识自我,使学生对自身在《从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课程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形成更加清晰客观的认识;第三,教师还应强化激励式、引导式评价的应用,引导学生不断优化学习理念、创新学习方法,保障数学课堂教学成效。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基于新高考背景创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教师要想充分发挥数学课程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就要坚持“以考促教”“教考和谐”,立足新高考背景创新数学课堂教学,以改变传统教育功利化倾向,推动“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特点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统筹设计,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任务情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进行数学知识的内化整合与迁移创新,支持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切实推动数学课程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转变,不断增强数学课程教学的综合性、应用性与创新性。
参考文献
[1]尹樱桦,杨立英.新高考背景下基于问题链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3(26):17-19,98.
[2]叶春林.面向高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高考新评价体系的视角之下[J].数学教学通讯,2020(21):33-34.
[3]冯和平.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科普童话·新课堂(中),2022(2):62-63.
[4]刘西平.新高考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23,9(5):59-63.
[5]董元君.新高考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探索与解析:以人教版“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教学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21(15):38-39.
[6]张林.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1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