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衔接背景下高考思辨类作文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2024-06-23 22:17:58吴婧
高考·中 2024年6期
关键词:写作教学

吴婧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语文作文的命题趋势逐渐向思辨类倾斜,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对思辨类作文写作教学的系统研究和有效策略,难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立足教考衔接,探究高考思辨类作文写作教学策略尤为必要。本文着重阐述思辨类作文概念,分析现状,从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分析论证入手,探究写作教学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教考衔接;高考思辨类作文;写作教学

教考衔接背景下,高考思辨类作文写作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思辨类作文写作教学在高考语文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思辨类作文写作教学,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水平是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探讨教考衔接背景下高考思辨类作文写作教学现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重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水平,使学生精准把握高考靶向,提升写作能力。

一、思辨类作文概述

(一)思辨类作文概念

思辨类作文是一种特殊的写作类型,强调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运用辩证思维,对某一主题或观点进行深入分析和推理,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保持逻辑清晰、条理分明。且思辨类作文写作强调逻辑性和条理性,学生需要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论点和论据,确保每个观点都有充分的证据支持。此外,学生还需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和层次,合理安排段落,引入合适的过渡语,使整篇文章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二)思辨类作文写作要求

1.立意明确

思辨类作文写作过程中,首先,学生要明确自己的立意和观点。立意要鲜明、准确,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同时,立意也要有针对性和深刻性,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和核心。

2.分析深入

思辨类作文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了解问题的内在矛盾和联系,探究问题的根源和本质。分析要有逻辑性和条理性,能够清晰展现问题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

3.论据充分

思辨类作文中,论据是支撑观点的基础。学生需要搜集和整理相关的事实、数据和例子,用充分的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且论据要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经得起推敲和验证。同时,论据的运用要恰当,能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二、教考衔接背景下高考思辨类作文写作教学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是当代社会所需的能力之一,涉及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等多个方面。通过思辨类作文写作训练,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全面地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批判思维[1]。

(二)能够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写作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通过文字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表达出来,传递给他人。思辨类作文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清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用事实、论据和逻辑推理来支撑自己的论点,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而且也能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辨类作文不仅关注语言和文字的运用,还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形成独特的见解,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思维的发展,便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四)适应高考改革的现实需要

新高考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辨类作文作为一种能够全面考查学生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题型,在高考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加强思辨类作文的写作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高考的挑战,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

三、教考衔接背景下高考思辨类作文写作教学现状

(一)审题立意方面

由于对题目关键词的理解不准确,或者不了解题目背景,部分学生难以准确把握题目的核心要求,未能理解其深层含义,导致立意偏离主题或缺乏深度。特别是面对一些具有哲学性、社会性的题目时,部分学生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上,无法深入探讨问题的本质,写作过程中出现偏题、论据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写作成效。

(二)谋篇布局方面

一些学生在谋篇布局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写作思路不清晰,文章结构混乱,层次不清。一些学生在安排文章开头、主体和结尾时,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不利于让读者理解自身的观点和论证过程。此外,部分学生在使用论据和论证方法时比较单一和机械化,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难以提升写作实效。

(三)分析论证方面

一方面,部分学生在分析问题时缺乏深度和广度,只是简单地罗列事实或观点,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和推理,难以触及问题的本质和核心。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在论证过程中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论据使用不当或论证方法单一,导致论证力度不足,难以说服读者。

四、教考衔接背景下高考思辨类作文写作教学策略

(一)审题立意,精准把握题旨

审题立意是思辨类作文写作的基础。只有准确理解题意,明确写作方向,才能确保文章不偏题,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因此,思辨类作文写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审题,解读作文题目中的关键词,把握写作要点。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题目。挖掘题目的深刻含义与潜在主题,在此基础上进行讲解,引入相关案例,让学生了解思辨类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3]。

以2021年全国高考卷I卷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思辨类作文进行审题,解析《体育之研究》发表的时间、作者以及刊物信息,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让学生认识到体育不仅仅局限于强身健体,而且对于国家发展也有重要意义。紧接着,引导学生了解体育之效,如个人事业、企业发展、民族繁衍、国家进步均可以由弱变强,也可能由强变弱,让学生分析强弱的关系以及决定因素。最后,升华文章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体育强弱之变,由此引发新的思考。

深入分析写作内容的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选好角度,特别是了解作文的立意角度,找准核心角度。从核心角度出发,由“体育之效”的强弱之变入手,让学生分析强弱的关系,认识到两者在不同环境下能够相互转化,弱者如勤加锻炼,假以时日能够成为强者,而强者如果懈怠,也可能成为弱者。把握核心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章的核心观点,不仅要贴合题意,而且要紧扣时代脉搏,具有深刻性和思辨性。学生也要选择好文体,如议论文,把握议论文的写作要点,同时还要选择合适的材料论证自己的论点。

结合上述内容,更进一步确定立意,如“强弱并非命定,人生由我决定”“不以强喜,不以弱悲”“强弱有变,皆在人为”等。

通过审题立意,学生也能把握思辨性作文的写作要领。

(二)谋篇布局,构建逻辑框架

注重谋篇布局,能够提升学生思辨类作文的写作水平。客观来讲,通过谋篇布局,学生能够理清自身的写作思路,增强思辨类文章的逻辑性。一般情况下,思辨类论文有三种结构,分别为并列式、层进式和综合式。

以并列式思辨类作文为例,首先,要确定作文论点,如我们要强自身体魄,育文明精神,促进国家发展。其次,将论点的核心内容罗列出来,如体育可强自身体魄,体育可培育文明精神,体育可促国家发展。

以层进式思辨类作文为例,可以引入例句让学生分析,如“不因强喜,不以弱悲”,结合这一内容拓展材料,按照层进式结构构思。首先,指导学生对论点进行分析,阐述“不因强喜”的原因,即强大并非永恒,需要时刻保持谦逊和清醒,不断努力才能保持领先。同时,分析“不以弱悲”的原因,即弱小并非不可改变,只要勇敢面对、积极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强。然后,结合历史与现实进行论证。回望百年,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正是凭借着“不因强喜,不以弱悲”的精神,砥砺前行,从弱小走向强大。且看当下,强大的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正引领着时代的潮流,但并未因此而沾沾自喜,而是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进而论证“不因强喜,不以弱悲”。

以综合式思辨类作文为例,以“强弱并非命定,人生由我决定”这一论点为例,分析强弱的相对性和可变性,认识到强和弱是相对概念,不同情境下,强弱关系可能发生变化,不能凭借一时的强弱来判断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的命运。同时还要强调强与弱并非固定不变,可以通过个人努力以及社会发展而变化,即使是弱者,通过后期不懈的努力也能逐渐变得强大,强者也可能因为骄傲自满逐渐走向衰落。紧接着上升到国家层面,了解不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下由弱变强或由强变弱的过程,认识到国家要时刻保持清醒和谦逊,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和人民的需求才能长治久安。最后回归当下,联系当代青年实际情况提出希望和要求,鼓励学生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积极投身到国家和社会发展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分析论证,深化思维层次

思辨性分析论证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挖掘出问题的本质和内在逻辑。这种分析论证方式能够使作文内容更加丰富、有深度,同时也能够提升作文的逻辑性和条理性。通过思辨性分析论证,学生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考成果。且思辨性分析论证也是高考的重要评分点,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对于思辨类作文,往往更加注重文章的观点是否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论证是否严密、有深度。基于此,高考思辨类作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识别论题的主要矛盾,然后针对这些矛盾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通过揭示矛盾的内在本质和相互关系,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论题,提出更加有说服力的观点。其次,进行思辨性分析论证时,学生要围绕这些关键点进行深入剖析,准确把握论题的本质和核心,提出更加有见地的观点。

1.运用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从个别事物入手引出观点进一步过渡到范围较大的观点,由特殊具体的事例推导出一般原理。思辨类作文写作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推理,论证自己的观点。

推理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名人名言为依据,如,毛泽东指出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没有永恒的强者,也没有永恒的弱者。[4]”许多运动员凭借刻苦训练成为明星,然而,有些人取得成功后,开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忽视训练,沉迷于社交活动,无法再次达到巅峰水平。小到个人,再到企业,胶片之王柯达公司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成为行业之首,沾沾自喜,不思进取,错失了发展的机会,最终以破产告终。再到国家,石油大国叙利亚,坐享资源优势,不注重环境保护,最终导致资源枯竭。可见,强者如不注重奋斗,则会变强为弱,在此基础上得出最终的结论:强者沾沾自喜,滥用其强,最终变强为弱。

2.运用因果推理

因果推理方法是一种通过分析、推断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来预测和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方法,基于因果规律,即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客观联系,指导学生运用因果推理,能够让学生把握事物发展变化过程,探究事物发展的规律,且对事理进行周密分析,了解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能够证明观点的正确性。

例如,为让学生理解“生而强者未必是永恒王者”这一结论性论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因果推理,生而强者,享受着优渥的物质条件,长期在这种安逸的环境下,容易获得自我满足,这也使他们被光芒遮住了双眼,难以发现自身缺点,沉溺于自我欣赏中,终究会被社会淘汰。身为强者,一些人注重一己私利,损伤他人利益,遭人唾弃。身为强者,利用自己的优势对弱者进行打压,为所欲为,最终导致众叛亲离。这也说明,身为强者,如果不能正确审视自己,纠正自身的错误理念,那么未必是永恒的王者。

上述过程中采用了因果推理方法,有很强的逻辑性,分析“生而强者未必是永恒王者”这一论点的依据,如,强者条件优越,容易沾沾自喜,不思进取;强者自私自利,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容易遭人唾弃;强者容易仗势欺人,最终导致众叛亲离,充分证明了问题的正确性。

3.运用类比推理

思辨性作文写作过程中,类比推理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化对主题的理解,进一步拓展自身思维的深度,提升写作水平。类比推理通过比较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推断它们在其他方面存在的相似性,便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已知事物入手探索未知事物,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挖掘更深层次的内涵。

例如,毛泽东论及“体育之效”指出:“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5]”即使是身体特别强壮的人,如果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下,透支体能,再强的身体也会走向衰落。如同古代的仲永,极具文采,有很强的作诗天赋,他的父亲利用他的这一才能带着他到家家户户题诗,把他视为赚钱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仲永也与常人无异。身体如同人的智慧一般,即使身体再好,如一味伤害身体,则会导致问题频出。通过类比推理,学生也能认识到珍惜先天条件的重要性,不能滥用其强,避免转为弱者。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考衔接背景下,高考思辨类作文写作教学可以通过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和分析论证三个关键环节的系统训练,让学生精准把握题旨,构建逻辑严谨的文章框架,并深化思维层次,提升写作水平。今后教学中,我们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调整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高效的作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高为.高中思辨性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研究[D].黄冈:黄冈师范学院,2023.

[2]明超男.高中思辨性作文写作教学策略研究[J].作文,2023(4):43-44.

[3]于静.高中思辨性作文写作教学指导基本策略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2022(41):59-61.

[4]谢超.守正思辨灵动高远: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体育之效与强弱之辩”评析[J].中学语文,2021(26):77-79.

[5]王淦生.体育之效·强弱之辩·发展之诀: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审题浅说[J].好作文,2021(14):21-24.

猜你喜欢
写作教学
浅谈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自主合作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
刍议农村中学写作教学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38:13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趣味性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35:49
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05:14
职高语文写作教学研究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7:20:09
试议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6:41:00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研究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6:18:31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5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