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媒体内矩阵混合式教学的学生评价机制初探

2024-06-21 08:34莫怀训洪璇
师道·教研 2024年5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矩阵微信

莫怀训 洪璇

一、引言

混合式教学一般是指综合运用多种学习和教育理论、技术工具及不同的实施方法来开展教学的一种模式,其本质并不是线上和线下的区别,而是打破传统课堂的限制让知识、技能获取的形式和途径多元化。当前混合式教学多指将数字化线上教学和课堂线下教学进行互补结合,构建出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期望能高效帮助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完善知识体系、提升综合能力。对于混合式教学,其线上数字工具主要包括第三方专业平台类——如职教云、力拓科技、速课、超星等;学校自有平台类——细分有自建型和校企共建型,如轻工教育在线、BB平台等,但是对于使用者区别不大;新媒体方式型——如抖音直播、微信群群聊、腾讯会议、钉钉等,主要特点是依托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来进行在线教学。在这些新媒体平台上开展线上教学,首先师生不需额外下载安装非常用的其他应用,其次就是师生平时业余时间多数都投入在这些应用之中,不需要进行使用上的切换,总体来说应用方便。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前两类平台往往是试图模仿线下教学方式,而忽略了人们在移动端上的使用习惯与线下教学方式有着较大差异,当我们还抱着传统的思想去要求师生在线上如同线下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容易导致“水土不服”。当我们在流行的新媒体平台上开展教学活动时,会不自觉采用新媒体的使用习惯来进行交流,从而更加容易获得使用者的认同感。

二、基于新媒体内矩阵的教学模式简介

1.新媒体内矩阵简介。新媒体矩阵是指媒体形式多元化,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有不同的分类。矩阵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大部分。传统媒体包括广播、报纸、杂志、电影、电视台等,而新媒体则主要是互联网新兴平台,如博客、微博、微信、论坛、YouTube等。新媒体矩阵还分为内矩阵和外矩阵。在多个平台运营同主体的账号,就构成外矩阵,多个媒体平台账号导流,最终将粉丝沉淀集合进行深层运营服务。而内矩阵是同一主体在同一新媒体平台下的不同媒体工具形成的矩阵,例如在微信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微信群、朋友圈等方式组成的媒体应用矩阵。

2.基于新媒体内矩阵的教学模式。我们在采用新媒体形式的混合式教学活动时,如果将视阈集中在某一个教师的某一门课程时,由于同一平台内部各种媒体工具互通障碍较小甚至会主动导流,因此我们一般是习惯采用新媒体平台内的一种或几种方式来进行混合式教学,如采用腾讯会议、微信群聊上课,数字素养较高的教师还会采用公众号、小程序甚至小游戏等来辅助教学。对于这样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我们可定义为——基于新媒体内矩阵的混合式教学活动。当采用新媒体内矩阵形式时,教学活动时空将从课内延伸至课外,教学活动过程将从连续变为连续化混合碎片化。教学活动将不仅局限于线下课堂,还包含线上教学、公众号资料碎片化学习、小程序智能化辅导或练习、群聊或私聊的交流等。

三、基于新媒体内矩阵教学模式的学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构建学生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适配新媒体内矩阵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学生评价其基本原则必须是针对学生学习活动质量全方位的过程式评价。在新媒体内矩阵形式下的混合式教学系统化应用,必然包括构建适配该类混合式教学的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利用新媒体内矩阵开展混合式教学时,学生的学习活动将趋于离散及全时空碎片化,因此综合评价难于全面实施。

2.构建学生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式框架。(1)课前为学情分析和导学阶段。本阶段主要通过前期测评和统计分析,帮助教师设计更好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学情分析主要是在课程开课前完成即可,而导学则在每节课之前都应该实施。教师在班级课程学习群内发布小程序采集学生学习原始数据——学习动机水平、知识技能基础、学习模式偏好等;同时,结合导学资料测评数据以及学生对公众号或视频号内的导学内容学习情况,综合分析预测其学习状态。状态预测数据可以辅助教师更精准识别学生认知水平、学习动机水平,预测教学活动正式实施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帮助教师提前设计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促进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有效性;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客观审视自己现有学习基础和状态,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有效性。(2)课中为探究学习和迭代监测阶段。本阶段主要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反馈,促进教师更加精准地开展个性化的教学。通过腾讯会议、小程序等工具及时采集学生在新媒体数字化环境中学习时的行为、轨迹、情感、交互等数据,再结合线下课堂对应数据、随堂测评等进行挖掘分析,辅助教师更精准诊断学生的学习进度、短板缺陷及进一步的教辅需求;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本数据反馈了解当前教学模式、方法策略是否适合,进而改进提高教学整体有效性;最后教师还可以根据反馈数据向学生推送更适合的个性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通过更有效的路径来学习。(3)课后为拓展学习和反馈提升阶段。本阶段通过小程序等工具布置课后练习及拓展项目对已学内容进行巩固、拓展及迁移应用。通过目标完成度、提升预期和学习满意度等对进行发展性评估,主要从学习产出、增值两个方面对学习质量进行评价,发出学习质量预警,并可以进行归因分析,从而帮助师生教与学的改进、提高学习效能。

3.学生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1)观测数据多元化。传统学生学习考核评价以期中考核、期末考试及平日作业评价为主,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容易保护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评价活动关注的观测数据首先应该多元化,例如任务完成情况、学习活动参与度、能力表现等。(2)观测覆盖全过程。我们可以针对前文所述的课堂三个环节合理设置观测点,课前环节中可观测参与度、课前任务完成情况、课前基础测试水平等数据;课堂当中,教师可对实时活动(讨论、提问、抢答、回答、随堂测试等)的参与度、完成情况等进行观测;课后通过新媒体工具发布章节练习、拓展任务、反馈测试等,师生可对课后发布作业的参与度、完成情况等进行观测评价。(3)分析侧重增值性。过程性评价通常都是侧重于考察学生的增值,注意学生的差异化。在每次学习活动结束之后,都可以针对本次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能力提升程度以及满意度等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可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在整个课程结束之时,也应该根据整体能力提升、素养提升、知识储备增加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要注意不同学生的差异,着重纵向评价个体的增值,横向比较的权值适当降低。

责任编辑 徐国坚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矩阵微信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微信
初等行变换与初等列变换并用求逆矩阵
矩阵
矩阵
矩阵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