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传承的小学民乐教学思考与实践

2024-06-21 06:19郭建华
师道·教研 2024年5期
关键词:民乐技能音乐

郭建华

一、小学民乐教学的价值与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通过对民乐的学习,可以使小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得到全面的丰富。首先,在审美感知方面,民乐种类繁多,曲目丰富,而且背后还蕴含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可以有效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对音乐文化中的“中与西”和“雅与俗”等问题,都会初步形成正确判断。其次,在艺术表现方面,民乐知识性和技能性兼具,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能够演奏出动听的旋律,或者在民乐合奏中感受到集体精神和荣誉后,不仅树立起了艺术表现意识,而且知道如何去表现和创造,也形成了表达音乐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最后,在文化理解方面,通过民乐学习,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走出之前的一些认知误区,在珍视以民乐为代表的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善于通过比较的视角理解和尊重其它地域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多元化的音乐文化观也由此得到了树立。

(二)推动民乐的文化传承

民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莫过于“人”。只有以数量充足的具有民乐知识和技能,喜爱民乐的人为基础,才能实现这门艺术的活态传承。小学生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黄金时期,引导小学生学习民乐,感受民乐的价值和魅力,让青少年在演奏时不再流行于形式上的演奏,可以让他们从幼年时期便认同民乐的价值和深刻理解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这种认同会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与一生,结合民乐团的实际情况融合教育,从而为民乐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基于文化传承的小学民乐教学实施

(一)明确教学目标

小学民乐教学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所以首先要对教学目标予以明确,主要包含三大方面。首先是立德树人。要通过民乐让学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找到民族文化的精神归属,坚定对中华文明的认同,从根本上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其次是文化传承。要通过民乐教学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同时以亲身实践的方式参与到文化传承中。再次是知识技能。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民乐理论知识和演奏技能,并广泛开展各类实践活动。

(二)梳理教学内容

民乐历史悠久,类型丰富,所以学习何种民乐,学习到什么程度,也是教学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对此应该秉承因地制宜和因人而异的原则。因地制宜是从学校所处地域而言。每一个地区都有代表性的民乐文化,如内蒙古各地的马头琴、安徽灵璧的吹打乐、珠三角一带的丝竹合奏等。这些民乐文化与本地人存在一种地缘文化亲近性,所以应该是首选的对象。当学生学到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后,也便于参与到本地的一些实践活动中。因人而异是指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选择空间,鼓励他们自由选择合适的乐器类型,并予以针对性的指导。条件成熟后还可以组成民乐队,并广泛开展校内外的演出活动,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张新名片。

(三)强化师资建设

教师是民乐教学活动开展的主力军,其素质和能力高低会对教学产生决定性影响。对此需要从教师教学理念、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予以强化和提升。教学理念是指要求教师真正认识到民乐教学的价值和意义,而且要上升到立德树人和文化传承的高度,并以此作为总目标引领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实践技能是指面对类型丰富的民乐,教师不可能每一样都掌握,因此要求教师要主动丰富自己的技能,起码可以达到入门级别,给学生以相应的指导和建议。同时也要苦练一门乐器技艺,以满足教学和各类活动的需要。综合素质是指民乐教学不局限于课堂,必然要开展各类演出活动,由此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善于组织开展各类活动,还要灵活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革新教学方法

传统民乐教学中所采用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看似按部就班,其实更加侧重于知识和技能,也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意愿。所以应该将更多新的、科学的方法运用于教学中。比如对话式教学法,该方法主张师生在平等愉悦的氛围内,给学生以充分的表达机会,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意愿,并得到教师的重视。又如田野采风法,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某一种民乐的发源地或者民乐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让学生亲身感受民乐的价值。

责任编辑 钟嘉仪

猜你喜欢
民乐技能音乐
高级技能
想和你们聊聊民乐
民乐国祥
陈欣若和他的《色俱腾》——为九位民乐演奏家而作(下)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音乐
画唇技能轻松
我,民乐高手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