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佳
摘要: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已步入一个继承过去并开创未来的全新阶段。高校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人翁,在思想和行动上呈现出新的特点。新时代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并对高校学生在全面发展、自强不息、严格自律、实干进取方面提出新要求。社会矛盾新变化增加了人们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引领学生走向求真务实、崇德向善、美美与共的新动能。
关键词:高校学生;时代境遇;新要求;美好精神生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已步入一个继承过去并开创未来的全新阶段。这不仅标志着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关键路径。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中国正逐步从世界政治经济体系的参与者变为引领者,以更加坚决和稳定的步伐,向着世界中心舞台迈进。新时代的大学生在这样的新时代背景下,将有自己独特的际遇和机缘。新时代高校学生如何准确把握自我定位并如何应对时代境遇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成为重要的话题。习近平总书记的系统讲话精神为当代大学生如何应对时代境遇新要求指明了方向。美好精神生活的定义和实现则是重要的导航。美好精神生活追求将引领新时代大学生更加求真务实、更加崇德向善、更加美美与共。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并锤炼高尚的品德修养,全面发展并勇担历史使命。
一、高校学生的时代境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的大会上强调:“当前,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正处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最佳阶段,他们不仅有着难得的成功机会,也肩负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责任。”[1]不同历史阶段赋予了人们不同的责任和使命。
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志着中国历史的新阶段,预示着中华民族复兴梦想的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辉煌,以及持续推进的改革开放,朝向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迈进[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3]因此,高校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先锋和实践者,担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在这个新的时代背景下发挥作用。他们需要积极参与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贡献他们的青春和力量。
二、新时代高校学生特点
进入新时代,随着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中国逐渐转变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从属者的角色,更加坚定地踏向世界舞台,谱出自己的乐章。新时代的高校学生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时刻。[4]他们的人生成长黄金期将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征程高度重合,他们将亲自见证并参与我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5]他们的知识更扎实,眼界更开阔,思维更活跃,是整个社会中最积极向上、最富蓬勃朝气的新生力量,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社会环境对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促使他们在思维、生活、学习、交往等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体现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在思想状况和价值追求方面,高校学生的批判精神、实利意识、个体需要等逐渐增强。高校学生独立自主倾向中日益展现,更加自信地追求个人想法与选择,并且愈发倾向于与志同道合者聚集,致力于共同追求共同目标;同时,他们在选择方面展现出更多元、更开放的态度,敢于尝试新事物,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他们的思想蕴含更多的多元性、开放性、批判性与包容性。
新时代的高校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呈现出的新特点既是时代的反映,也是他们个体成长的体现。他们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三、新时代对高校学生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任务,需要重点强化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青年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国家、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5]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反映了时代变化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新时代高校学生如何准确把握自我定位?如何应对时代境遇带来的机遇与挑战?[6]
新时代下,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对高校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全面发展是指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素质的培养,不再只是拘泥于成绩和排名,包含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培养,是为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实施的教育。[7]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不管对教育方而言,还是对学生自身来说,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高校需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除了学校要推进教育全面发展,高校学生作为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需要从多个方面落实自身全面发展,为教育全面发展提供内在动力。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重视身体健康、提升自我审美能力。将自我认知与良好习惯相结合,实现学习提升与个人品质升华。规划个人职业发展,牢记使命、奉献社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周易》中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不光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也被人们所信奉。自强不息既是一种精神追求,也是一种为人处事之道。在新时代背景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当代高校学生更需要具备自强不息的品质,积极向上,奋斗不息,在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为祖国建设和社会发展发光发热。培育高校学生形成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教育者开发各种途径加强对学生自强不息品质的培养,充分认识自强不息对学生自我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采取多元化教育形式整合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共同引导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需要高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树立自强不息品质,坚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克服困难,培养独立自主品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为国家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严格自律是指个人自发地坚持各项规定和良好习惯,自我管理和约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它有助于培养优秀品质,塑造健康的精神状态,有助于形成行事果断高效,保持健康、有条不紊的生活状态。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更需要用严格自律来武装自己,不管在日常学习中,还是日后走上工作岗位,都需要时刻保持严于律己的心态,塑造遵纪守法、作风优良的新时代大学生形象,这需要高校与学生自身共同努力。高校需要注重对学生自律德行的培养,通过教师以身作则、学生自我监督和完善监督管理制度三个方面联动推进,促进道德、制度约束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高尚品格。学生需要把自律内化于心,主要需要从自我认知和习惯养成两方面来培养。首先,提升自我认知水平,理解规则的内在逻辑,从而更好地遵守规则。其次,通过长期、反复的训练,培养良好的习惯,使之内化成为自发性行为。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注重对各种良好习惯的培养,制定量化的坚持目标,并通过时间的积累形成自律的习惯。
实干进取强调的是坚持实践第一、知行合一的理念,追求求真务实,有为善为的行动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8]高校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人,更需要具备实干进取精神,努力向前,有理想、有抱负、有目标,并且勇于把各种目标和理想付诸实践,为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力量。高校需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干进取精神。高校学生需要通过行动来加强自身竞争力。首先,要不断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同时积极补充非专业知识,以知识武装自己。其次,要增强实干能力,摒弃懒散急功近利的心态,努力成为实干家,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在读书期间,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积累社会经验,发现并改正不足,以实现自我定位并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
四、社会矛盾新变化——美好精神生活引领新动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还要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8]。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根本变化[9]。这一变化表明,坚持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站在“新时代”的高度,承担新时代的历史使命[10]。“实现美好生活,最核心的要义在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充盈”[11],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美好精神生活需要重视道德、发展、品质,要使大学生全面发展,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自觉承担起美好生活的创造者这一角色,从而促进美好精神生活的实现。
(一)美好精神生活追求引领学生求真务实
只有理性看待事物,通过实践探求真理、完善理论、印证自己行为的正确性,才能获得真理的钥匙,打开世界奥秘的大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需要青年大学生具备过人的专业素质、孜孜不倦的刻苦精神,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才能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培养学生崇真求实的精神对学生日后在社会上的立足和品格的成长有重要意义。
崇真求实需钻研。培育和弘扬以工匠精神为代表的钻研精神是当代大学生人才培育的必经之路。工匠精神核心体现为不断追求卓越,通过精细打磨和提高产品品质,确保其满足市场的严格标准和深度分析。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走入社会的学生也需经得起社会的考验,不仅是科研学术的真实性,也包括个人综合素养的考量。与此同时,美好生活需要涉及方方面面,学生不应只拘泥于一个专业、一个学科中的问题。立足于现代化飞速发展的社会,学生必须在国家重要发展领域至少做到不拖后腿,甚至有所建树。
崇真求实需实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和实践第一原则,在实践中不断形成正确认识,深化认识,以促进社会进步。在实践中,人们通过将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来改变世界,并通过实践不断深化认识、检验认识、发展认识。学生在学业生涯中也应秉持实事求是和实践第一的原则,通过实验、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不断探索和发现真理,以此推动自身学业和学科领域的发展。
崇真求实需创新。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社会不断发展与创新,而创新型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大学生作为拥有专业知识和创造力的群体,应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利用资源实现创新项目的落地。新时代高校学生应当超越前人成果,勇于探索新领域,发展独创且科学的理论,利用现代科技突破传统限制,深化对社会、科学和人类的认识,最终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实现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美好精神生活追求引领学生崇德向善
自古以来,崇德向善被视作人的基本素养,备受重视和推崇。中国传统儒家提倡“仁者爱人”,仁与义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崇德向善不仅是传统儒家以仁义为核心的美德观念的延续,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加强大学生的崇德向善教育是引导其成才的关键,道德素质是科学素质的前提,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高校大学生正处思想转型时期,需要加强道德理念教育,将崇德向善作为科学素质的前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加强日常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其次,鼓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有助于增加社会经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获得认同和提升自我。学校及相关志愿主体应完善服务平台,提供专业化培训,建立奖惩机制,并公开表彰特别优秀的志愿者,以激励学生发挥奉献精神,实现个人成长。道德教育和修养是培养中华民族向善品质的基础,这种向善的特质,根植于教育的滋养。一个人是善是恶,不仅关乎个人品德,更关乎立身处世,只有人人为善,才能实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家才能强盛。做好全社会的基本道德建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厚德载物”的精神,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利他、向善环境,让他们受到道德模范的影响,不断学习和提升自我。
(三)美好精神生活追求引领学生美美与共
费孝通先生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最理想的和谐社会之状态。
尊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成果是促进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共同发展的关键。世界文化繁盛多样,随着全球化进程深入,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也日益全面。文化交流,贵在“和而不同”,文化因差异得以交融,也因和睦得以共存,尊重个性,包容差异,世界文明多样性才能蓬勃发展,人类文明宝库才能愈发丰满。“美美与共”的文明观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情怀和世界胸襟,也为世界提供了包容互兼的解决方案。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文化自信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重要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根脉,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精华和道德观念。在当今时代,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经济政治等方面相互交融,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综合国力中软实力的主要组成部分。[12]传承和宣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需要在教育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认同,还需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生活,将其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中,拉近学生与文化的距离,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同时,还需要在上层建筑方面树立正确的方向,加快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实现与时代文化的和谐共鸣和深度交融,增强其现实作用和感召力,使之成为引领优秀文化前行的力量,拓展其内涵和外延,扩大其传播方式和渠道。
辨证看待多元文化激荡是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良性融合,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13,1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15]作为高校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文化交流与传承,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同时也要开放包容,接纳和学习其他优秀文化的精华,以世界眼光审视自身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
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背景和任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紧密契合美好生活的现实要求,探索促进美好精神生活的创新路径,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促进美好生活建设的内在动力。[16]高校学生应当担当起时代的使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怀抱深厚的家国情怀、培养卓越的创新能力、锤炼高尚的品德修养,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民族、青春之国家。[17]
参考文献:
[1]李敏与颜吾佴,“0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教育对策研究.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6):第114-124页.
[2]《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17(11):第82页.
[3]龚志军与牛玉萍,论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形成逻辑.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9.21(01):第36-40页.
[4]宋永忠,加强“四史”教育推进高校思政工作.吉林教育,2021(08):第3-5页.
[5]权福军,构建新时代青年“强国一代”的集体记忆:生命历程视角.当代青年研究,2021(01):第33-39页.
[6]韩旭,习近平青年观:时代境遇·实践指向·价值意蕴.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3(01):第1-5页.
[7]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教育研究,2005(05):第3-8页.
[8]陈艳波,“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0(06):第16-21页.
[9]卜建华与邹蕾,新时代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时代语境与实践意蕴.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7):第50-53页.
[10]赵利兴与肖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向.高教学刊,2024.10(S2):第35-38+43页.
[11]叶灵珍,从五四精神的弘扬谈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哈尔滨学院学报,2020.41(06):第35-38页.
[12]卢玉亮,习近平新时代青年劳动观初探.山东工会论坛,2019.25(04):第12-15+36页.
[13]赵莉与孔凡柱,多元文化激荡条件下的学校德育创新研究.继续教育研究,2009(11):第130-132页.
[14]于佳,论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差异观及其当代价值.东南学术,2020(03):第96-104页.
[15]刘中兴与吕惠东,新时代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方向、任务与路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社会主义研究,2021(05):第73-81页.
[16]许备与赵庆杰,美好精神生活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24.22(01):第97-101页.
[17]张建林,弘扬五四精神勇做时代先锋——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马克思主义学刊,2019.7(03):第59-68页.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