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策略研究

2024-06-21 20:53郑志良
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6期
关键词:教学衔接初高中历史教学

【摘 要】中学历史课程由初中和高中两阶段构成,由于学生身心发展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差异等因素,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一定的困难,影响着学生历史素养的持续发展。针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出现的问题,在教学中可采取“合理制订教学目标,确保目标指向明确,清晰可行;科学整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纵横联系,由此及彼;创新教学过程设计,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散思维”等策略,构建一个连贯、互补的历史教学体系,以确保学生能够在不同学段之间顺利过渡,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高中 历史教学 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4)06-85-03

中学历史教学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是历史核心素养落实的重要渠道与阵地,也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这要求初高中历史教学在核心素养的达成衔接上应该科学有效。[1]在此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探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策略,以期帮助学生在初中和高中的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桥梁,促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融合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合理制订教学目标,确保目标指向明确,清晰可行

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的核心,也是所有教学设计和实践的出发点与归宿。在初高中历史教学中,将教育目的细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有效衔接的基础。历史教学的目标不仅应致力于知识传授,而且应强调学科素养的培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实现全人教育的目标。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注重从学生的需求和学习角度出发,思考学生应该学习什么、能够掌握什么以及如何学习。为了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和学生历史素养的全面提升,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从三个方向进行考量。

第一,从结合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角度出发。教师需要深入分析初中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比两个阶段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确保教学目标的连贯性和适宜性。明确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基本历史事实的学习情况后,在高中阶段则可以设定对这些事实背后深层原因和影响展开探讨的教学目标,以此确保教学内容不仅符合教育部门的最新要求,而且顺应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从而为学生提供坚实且前沿的知识基础。

第二,从教材内容及实际学情出发。教师应深入分析历史教材,确保教学内容与教材紧密结合,并根据教材的关键点和难点来调整教学计划。教师可以利用课堂观察、学生反馈和测试成绩等多种手段全面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需求,继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例如对于对特定历史话题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多样的互动探究活动,如小组讨论和历史项目研究,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更具挑战性的分析和评估任务,鼓励其深入探讨历史内容;而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额外的支持和辅导,如简化教学材料和一对一指导,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采取不同方式确保教学目标的设定紧密贴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兴趣和需求,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第三,从学科素养的培养要求出发。教师应确保教学目标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简单传授,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历史分析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从而为学生的长期学术成长和未来生活准备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而言,教师应明确历史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如历史知识、思维技能和分析能力,并确保这些要素在初中和高中阶段的连续性。在初中阶段,学生可能学习了基本的历史事实和概念。基于此,在高中阶段,教师则需采取多种方式设计教学目标,以助力学生深化这些知识,并发展更高级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以上三个方向的有机结合,教师能够将学科核心素养渗透进历史教学目标中,从而在历史教学中切实缩小初高中教学差异,减少教学衔接的困难。

二、科学整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纵横联系,由此及彼

推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核心在于科学整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建立教学内容间的纵横联系。这要求教师精心筛选并融合初高中的历史教学材料,确保内容的连贯性和层次性,从而鼓励学生将初中学到的知识与高中的新知识相连接,激发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时空变化和文化差异,实现由已知到新知的跨越。

一方面,教师可以设计跨学段的课程框架,确保历史关键概念和教学主题的连贯性。首先,需要对比分析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从而识别共通的核心概念,探讨这些概念如何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发展而演变。例如在讨论“民主”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从初中的基本定义入手,过渡到高中进一步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民主实践和理论发展,深化初中所学的关键概念。其次,时间线索的精准构建对于保持教学的连贯性至关重要。为此,教师可以创建详细的历史时间轴,不仅要按照年代顺序排列事件,而且要注重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影响,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不是孤立事件的集合,而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最后,注重技能的逐步培养是科学整合历史教学内容的关键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巧妙地从初中的基本历史事件分析过渡到高中的复杂历史源材料分析,以此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初中阶段,教师一般着重介绍历史事件的基本事实,如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和事件的基本过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敏感性和获取基本信息的能力。进入高中后,随着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教师可以逐渐引入简单的历史源材料,如原始文献、图片或地图,并教授学生如何从这些材料中提取信息,鼓励学生将所提取的信息与初中所学的知识相关联,从事实记忆向批判性思维发展;教学生学会如何综合不同的信息源,评估不同观点的可靠性,并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证据评估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连贯、深入且富有启发性的历史学习体验。

另一方面,案例研究法是一种涉及深入分析特定的事件、情境、个体或组织,以提取出广泛的教训和原理的教学方法。因此,为确保历史教学内容在初高中之间的连贯性与深度,教师可以采用案例研究法进行科学整合,通过具体案例展现历史的连续性,让学生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的联系和差异,深化学生对历史规律与人类行为普遍性的认识。这一方法要求教师精心筛选能够贯穿不同历史阶段、反映人类共同经验的重要事件,如探讨文明的兴衰、改革的历史进程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这些事件背后的多重因素,如政治权力的变迁、经济结构的演变、社会思潮的发展,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历史进程。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从跨学科的视角出发,将历史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相结合,进行综合性的批判思考,从而实现初中所学内容与高中教学内容的衔接,通过深度探索和综合分析,帮助学生构建起历史学习的系统性和条理性,促使学生洞察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理解历史在塑造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而且对于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三、创新教学过程设计,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设计在教育实践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桥梁,而且是塑造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态度的关键工具。创新教学过程设计对于推动初高中历史衔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摒弃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转向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策略,通过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效连接不同学段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构建起跨学段的历史认知框架。

一方面,教师可以综合利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和项目式学习等多元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和思考。以教学“辛亥革命”为例,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分三个阶段逐层开展教学。首先,在教学初始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辛亥革命的基本信息,包括革命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关键事件以及基本结果。这一阶段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关于辛亥革命的基础认知框架。其次,在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初步了解后,教师可以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影响,包括分析革命前的社会经济状况、清朝的政治体制以及国内外的各种影响因素。此外,教师还可以选取辛亥革命中的具体事件或重要人物作为案例,组织学生深入分析这些案例如何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冲突。最后,教师可以设计项目式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围绕辛亥革命的某个特定主题进行自主探究,如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革命中重要人物的政治思想等主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自行搜集和分析信息,形成独立的见解,并在课堂上展示研究成果。通过这种结合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和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衔接初高中的历史教学内容,而且能够深化学生对辛亥革命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从而在不断的探究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另一方面,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这一方法主要是指教师通过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历史知识,并对未知的知识进行自主探索,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长期记忆。首先,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确保问题具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能够触及历史学科的核心概念和主题。这些问题应当引导学生超越表层的事实记忆,使学生深入探讨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影响及其与当代世界的联系。其次,在课程设计中,问题应贯穿始终,形成教学的主线,逐渐引导学生实现从基础知识的学习到复杂理念的分析。再次,教师应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来探索这些问题,如独立研究、团队合作、讨论交流等,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最后,教师还需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调整问题的深度和难度,确保教学内容既具有一定挑战性,又能够适应学生的学习水平。

以教学“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为例,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鸦片战争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初步学习,因此在高中阶段,教师可采用问题教学法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首先,教师可以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鸦片战争背后的国际力量对峙是怎样的”“鸦片战争如何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这些问题直接关联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的基础知识,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更广泛的历史背景和更深远的历史影响。其次,教师可以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如“鸦片战争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有哪些深刻影响”“战争期间和之后中国的反应和策略有哪些,它们的效果如何”,鼓励学生回顾和分析历史事件,并对历史事件进行批判性思考和综合性评价。再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等不同角度审视鸦片战争,提出“鸦片战争如何影响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战争对中国社会阶层和经济的长期影响是什么”等问题,助力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意义,并思考如何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以及这一事件对当代中国国际地位和发展道路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创新教学过程设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深度探索和自主探究的热情,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综合性分析能力的成长,而且能够逐层引导学生从基础知识过渡到更深层次的历史分析,巧妙地实现两个学段教学内容的衔接。这种深度和广度结合的教学设计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历史学习体验,使其在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掌握事件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和影响。

本文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探讨了中学历史教学在初高中阶段的衔接策略,旨在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作用,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断层问题,以培养具有历史意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学生。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工作者须以辩证统一的视角审视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学之间的连续性与差异性,确保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阐果.初高中核心素养达成视域下历史教学衔接策略研究[J].历史教学问题,2022(6):173.

郑志良 / 福建石狮市华侨中学,一级教师,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石狮 362700)

【基金项目】2022年石狮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 “部编版教材背景下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研究”(SJGZX2022-22)

猜你喜欢
教学衔接初高中历史教学
初高中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初高中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关于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一些建议
从新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探讨初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衔接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分析
从思维发展的视角看初一数学教学衔接问题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