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婷娟
陶行知先生是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教学领域开拓创新,有突破性的贡献。他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其中“教学做合一”在陶行知的年代打破刻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强调教育要联系实际,扎根于生活这片肥沃的大地,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新时代的语文作文教学中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教学做合一”对于新时代语文教学的意义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方法论和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以作为中心。这里的“做”作为核心,不仅是付诸力量的劳作,而是在劳力上劳心,包含三个重要的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的产生。
目前的写作教学实践陷入“捷径”思维,忽略孩子感受生活的能力,让孩子背诵或者讲解一些作文模板,禁锢孩子的思维,逐渐让孩子丧失了自我表达的意愿以及能力,背离了教育培养孩子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初衷,只停留在“做”的表层,即让孩子写出一篇流水线上合格的、有正确格式、相差无几的产品,无法提升孩子的表达能力,也就无法产生思想与新的价值。
新课标第三学段对于作文的要求是“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与人交流。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情感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生活实践是作文的生命力和源头活水。因此第三学段中对于作文的“教”,教师不仅要打开孩子的感受器官,在生活实践中去“学”,领悟、体会内心所想,写出真实的、有思想的文章,而且还要学会教授孩子写作的技巧,思考如何谋篇布局,通过文字突出表达观点,全方位提升学生“做”作文的能力。
二、“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性:沉浸式体悟真实细节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具体的典型情节,渗透到人物的描写中去,才能刻画得有声有色、丝丝入扣。例1:今天我没考好,偷偷把卷子藏起来了,结果还是被妈妈发现了,于是被妈妈狠狠地揍了一顿,但是我知道妈妈为了我好,真的是心疼我。例2:爸爸气得把我从床上拽了下来,眼泪哗啦啦地往外流。老爹左看右看,结果抄起桌上的鸡毛掸子,往后一拿,藤条鞭子在空中一抡,啪响成一片,我被打得鼻青脸肿。我被爸爸从床头打到了床角,又被爸爸从床上打到了床下,外面的雨声里还夹杂着我的哭泣声。两篇作文描写的都是严厉父母教育孩子的形象,例1记录了打的过程,但内容平铺直叙,无法吸引读者。例2多角度细节描写动作、外貌、声音,读来真实有趣,好像把人拉入真实的情境,使人获得共鸣。可见文章中少不了细节描写。
当前关于人物描写,从老师的角度来讲有两个方法,第一种以例文为切入口,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后,提取一种写作套路,成为大部分学生的写作支撑;第二种从生活入手,指导孩子写身边最亲近的人。这两种教学方法出发点是好的,能让孩子去模仿优秀范本,吸收名家的写作样式,写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人。但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学生的草稿会发现,孩子对于人物刻画的方式还是浮于表面,通过老生常谈一些生病时父母带着去看医生,考试没考好没挨骂的简短叙事来刻画人物,并草草以爱的主题结尾,缺少细节的刻画。学生给人物贴上世俗公认的“标签”,并围绕“标签”编写故事,使真实的人物失去灵魂。
“教学做合一”强调与生活的联系,与实际的结合,潜入生活去沉浸式体验。第三学段的学生情感思想还是比较简单,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对人物进行观察的习惯。因此在课前,或者是平时,就需要将学生推入真实的场景中去观察,才能让孩子抓住细节。
在陶行知看来,不仅实验、实习和作业等教学活动是做,就是观察、思考、讨论、看书和教师的讲解等教学活动也都是做。“教学做合一”的“做”不仅是与生活联系的实践,还包含达成目标的一切步骤,如思考、观察……创造真实的场景,能让孩子在写作时把一件事情的过程写清楚。但在确定了大的框架之后,为了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血肉丰满的、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还要加入细节描写。这需要教者进一步去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回想经历的细节。
人物的细节描写需要对一些细微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如事件的发展和人物外貌、神态、心理、动作等进行细致而具体的描写。
三、“教学做合一”的创造性:领悟式活用写作技巧
如果人物细节描写的教学只是让学生去体会真实的场景、去观察人物细节,只是一种“劳力”,“劳力而不劳心,则一切动作都是囿于故常,不能开创新的途径;劳心而不劳力,则一切思想难免又玄之又玄,不能验证于经验”。教学人物的细节描写需要“在劳力上劳心”。细节处的人物描写并非多多益善,而是有选择、有方法地刻画,读者会被成功的细节处描写所折服,使人沉浸在文本中,从而使文章更具可读性。教者需要教授学生聚焦人物形象的关键特点,拉长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方法,授人以渔,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
能给文章涂抹亮色的动作描写,能够交代角色身份、地位,反映角色心理活动进程,还可以展现角色性格特点,对剧情的发展有时也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行文中抓住动作过程的典型性描写,就像影视画面中的特写镜头,让读者眼前一亮,而人物在做事情时的所思所想也通过他的举手投足之间显现出来。所以在作文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善于捕捉人物的动作,才能把内容写得充实具体。
如《武松打虎》恰当地运用了武松“轮、劈、跳、丢、揪、按”等一系列动作,把武松打虎的情景描写得非常生动,更有力地突出了武松“武艺高强”、勇敢机智的特点,还有为民除害的品质。
除此以外,对于一个人不自觉表现出来的细小动作,在生活中尤其要注意,因为它们最能体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性格特征,精神面貌。例如在生活中有人感到害羞时,会不自觉地低下头脸红,坐立不安,眼神也飘忽不定。学生写作时能够用这些细节描写刻画一位内向的人物,那形象就跃然纸上,有血有肉了。
(一)把握外貌、神态描写的方法——聚焦特点展现人物形象
不同的人物外貌各有特点,因此在描绘人物形象时不能没有删选的全方位描写,应该挑选最能体现人物职业、性格特质的细节去着力刻画。例如“那是个十来岁的瘦骨嶙峋的小孩,却长得眉清目秀。特别是那双长得比常人都大的眼睛,闪动着聪慧的光芒。他拖着木屐,一件破旧的绿军服垂到膝前。”孩子“瘦骨嶙峋”与他“比常人都大的眼睛”的视觉冲击,让人一下就对这个贫苦的孩子心生怜悯。
只要能抓住人瞬息而逝的表情变化,就最能体现人的心理活动。比如哭,“泪在眼眶里打转”是反映内心的隐忍;“泪如雨下”是生命无法承受的深沉哀痛;“一滴泪珠从眼角滑落”也许是一种感动,也许是一种释怀的表现。可见捕捉人物在面对不同情景时的神态,最能窥探人们内心真实的情感,使人物鲜活灵动。
面对同样一件事,即使是年龄相仿、个性相同的人,由于他们不同的立场、生活背景,表情反应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遇到同一件事,神态也会不同。书写者只要细心观察,捕捉到了这些不同,配合课堂习得的描写人物神态的手法,落在笔下,人物描写就会有闪光点。
(二)把握心理描写的方法——用抽象概述代替具体描写
人物的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外在动作、语言表现的补充,挖掘人物内心的真实想法与感受,全面展现真实的人物形象。例如在上台表演小提琴前,我在后台等待上场时,内心十分紧张。教者可以利用抽象概述修改为具体描写丰满人物形象:(1)内心独白。我的心仿佛悬在了半空,不停地颤动:“等下一定不要拉错弦,眼睛朝远处看,不要盯着观众。深呼吸,不要害怕!自己一定可以的。”(2)夸张想象。我的心仿佛要从胸口往外崩,主持人简短优美的串词在我耳边似乎定时炸弹的倒计时,不断推进我审判的时间。(3)环境烘托。后台昏暗的灯光没有照亮的地方,仿佛无数双饿狼般的双眼紧盯着我,随时要把我吞没。空调出口“呼呼”的冷风吹在我身上,配合着一些细碎的人员走动的摩擦声,令人汗毛直竖,身子战栗起来了。
学生通过人物细节描写手法的学习,掌握了素材组织、筛选的能力,将前期的观察结果以自己想突出的人物形象为关键,落笔书写,实践一次“教学做合一”的过程。
四、“教学做合一”的整体性:螺旋式提升师生能力
“教学做合一”的关键是统一,它的统一性体现在不是“教”“学”“做”三件事,而是一件事的三个方面,它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就是“事”,而这个可以理解为具体的目标。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隐含的逻辑:教学预想一定是教得好、学生学得肯定好、学得好就能做得好。但是这个预想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情景、面对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依据学生学习后所得的反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反思、改进,“做”得越来越好,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在课堂中当孩子经历了体悟、观察、落笔实践的过程后,能够做到表达自己,确定主题。这时老师的批阅、再讲授、学生修改的过程十分重要。写作提升的秘诀是勤练勤改,只有在不断地反思与磨炼中才能精进文笔。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老师首先要做好讲评,在修改完第一次人物描写的草稿后会发现许多问题。第一,孩子对人物外貌与动作的描写能基本符合要求,但往往会忽略心理描写,丧失了文章的灵动感。第二,对于教授的写作方法消化吸收的较慢,能够抓住人物的性格关键点,但是对于相关细节的描述不够贴切。这时教者需要在课堂进行二次讲解,针对个别学生有必要进行面对面指导。
其中要注意的是教者一定要改变对修改作文的错误认知。作文讲解一定不是着眼于语言本身,一个字、一句话、一些修辞的增减、修改,这就陷入“劳力”的困局,对学生的能力提升帮助不大。应该以想表达的人物关键特点为中心和出发点,教授孩子从结构、选材、表达方式等方面修改写作的思路。
除此以外,生生互评、自我修改也是重要的训练内容。尽管有时学生会觉得写出来的作品无处可改,但是还是要让学生尽量发现可以改进的部分,这样才能从“做”的效果中不断完善教者的“教”与学生的“学”。
陶行知先生反复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情。三者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体现理论的精神实质,“行以求知知更行”,使学生的能力螺旋式循环提升。而这个过程有一个最主要的核心是“做”,这也就决定了这个方法论是更注重实践性的。要想“做得好、学得好、教得好”,要关注它的第一核心就是要确定“做什么”,才能对是否“做得好”判定一个评价标准。作文即生活。对人物的细节描写要观察,就是要注意生活的细微处;抓住人物的关键特点,就是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得到启发。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修正,达成自我学习意愿的激发,自主学习能力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