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根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加以重视,在此基础上优化教学方案设计,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促进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由此,本文对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进行研究,通过对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充分发挥大单元教学的效用,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
现如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以地理学科为例,传统的地理教学多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导致学生很难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较高的积极性。而通过对大单元教学策略的应用,教师能够从整体的角度带领学生学习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核心素养的良好发展。
一、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
(一)有助于拓展教学深度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教师常会根据教材编排对学生进行指导,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会使教学内容呈现零散的特点,一旦有教师指导不到位的现象发生,学生就很难从整体的角度理解地理知识,不利于自身学习层次的提升。同时,部分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程度较低,很难将自身学会的知识转化为综合应用能力,长此以往,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发展带来负面影响[1]。而在大单元教学策略的支持下,教师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将地理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中,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强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实现从横向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延伸知识纵向深度,有助于学生形成整体性的知识结构。另外,高中地理涉及内容较多,需要教师把控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避免出现教学过程集中于某一部分知识点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
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部分教师仅关注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上,缺乏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随着新课改的全面落实,教师需将课程教学从知识本位深入能力与素养培养这方面。对此,大单元教学的应用能够在提升学生关键能力的同时,促使学生形成优良的品格,指导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用于社会问题间的联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升,还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自身全面发展目标的达成。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一)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
地理作为高中文化课程的重要组成,实际涵盖的内容相对广泛,且涉及领域较多,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在这种情况下,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会着重体现知识本身。而教师作为课程知识的传递者,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2]。同时,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相对较低,这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指向价值不足
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主要指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分析其中的重难点知识,了解自然现象与地理面貌的产生依据,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使这一目标得到全面落实,教师就需要设计具有导向价值的教学目标,促使每项教学规划均能为学生的成长作出贡献。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高中地理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过于简单,无法全面覆盖课程内容,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同时,部分教学目标过于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教学目标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教学方法落后
在现代化高中地理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缺乏学生参与和互动,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的尊重。目前,部分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仍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这虽然能够实现对地理知识的系统传达,但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不仅不利于高中地理教学的顺利开展,还会对教学质量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地理
教学。
三、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策略
(一)确定单元教学主题
为使大单元教学策略的效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师一方面需要了解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开展教研、备课及考试命题等工作。因此,教师需对新课标进行充分研读,加强对地理课程结构、内容等的掌握。同时,教师还需依据新课标中的“内容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编排,不能随意调整,以使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得到保障。另一方面,教师还需仔细研读教材内容,从宏观角度把握学生在本单元中要学的知识,并根据各个单元主体做好对课时及授课内容的规划安排。只有这样,教学主题才能得到科学设计[3]。此外,教师还需基于新课标要求对教学流程规划进行完善,确保单元主题引领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相契合。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教学主题确定为“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将零散的地理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把握太阳活动与地球环境的关系这一主题。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太阳活动的影响,如太阳黑子、耀斑等现象,让学生了解这些现象对地球环境产生的影响,如对气候变化、通信系统、生物体等方面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太阳活动与地球环境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教师应着力将零散的地理知识进行有机整合,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如在讲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时,可以将与太阳活动相关的地球物理学、气象学、生物学等知识融入其中,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太阳活动与地球环境的关系。如此,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太阳活动的相关知识,还能对地球环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扩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二)基于单元内容制作思维导图
在地理教材中,每个单元都包含较多细小的知识结构,这中间不仅包括重要的知识点,还包含拓展学习的内容。同时,新课改下的地理教材在知识分布方面主要依循知识结构,通过由浅入深的方式将地理知识呈现给学生,这对于教师而言,能够厘清自身的教学思路、把控教学节奏,使课堂教学环节更加清晰具体,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4]。但对于部分学生而言,这种教学方式无法发挥教师的指引作用,很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出现混乱的问题,不利于加深其对知识内涵的认识,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形成造成了负面影响。对此,地理教师应在大单元教学策略的支持下,从学生的视角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重新建构单元教学体系,并将地理知识点制作成思维导图,从单元整体角度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理解和记忆自然灾害相关知识。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自然灾害》这一单元时,教师就可以从单元整体角度梳理与自然灾害相关的知识点,如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将这些知识制作成思维导图。首先,自然灾害的类型是本单元的核心知识点之一。教师可以将各种自然灾害进行分类,如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并详细介绍各类灾害的特点、成因和危害。这部分内容可作为思维导图的第一层,为核心部分。其次,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教师可以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来阐述灾害成因。如气候变化、地形地貌、植被破坏等自然因素以及城市化进程、人口增长等人文因素都可能加剧自然灾害的危害。这部分内容可作为思维导图的第二层,与核心部分相互关联。再次,教师需要重点讲解自然灾害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从灾害发生时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基础设施破坏等方面出发,通过对比灾害发生前后的变化,学生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灾害的严重后果。这部分内容可作为思维导图的第三层,与前两层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最后,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是本单元的另一个重要知识点。教师可通过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完善应急预案、提高自救互救能力等途径进行授课。这部分内容可以作为思维导图的第四层,提高思维导图内容的完善度。由此可见,通过制作完善的思维导图,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自然灾害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对其核心素养的形成同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新课改下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多媒体软件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亲身面对实际问题,调动自身所学解决问题,以此对学生的实践及沟通能力进行有效培养。而在地理大单元教学背景下,情境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如地理信息技术及地理环境等,均能得到有效应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减少对学生思维的干预,尽量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如给学生分配合作任务,让学生自由组队进行分析探讨,提高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为其以后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在学习必修第二册《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展示不同地区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某些地区工业发展较快,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滞后?”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接着,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观点,引发全班同学对工业区位因素的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们关注实际问题,如交通便利、人力资源、政策支持等。当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模拟企业投资选址的过程。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区位因素卡片,如土地、劳动力、市场、交通等,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确定企业的最佳选址。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并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创设情境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中的工业发展状况,如我国工业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等。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又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由此,在这种教学模式的作用下,地理教学的育人目标得以真正实现,为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现代人,奠定基础。
(四)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在大单元教学理念下,教学方法的选择会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高中生普遍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主动发现自己的不足,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具体而言,教师应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学生学习情况、日常行为及作业反馈等方面,加深对学生学习水平的掌握,并对其进行分类,开展分层教学,以使每位同学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第二册《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需求,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知识和拓展知识两个层次。基础知识部分主要包括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如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布局原则等;拓展知识部分则包括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案例分析等。其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重点关注基础知识的学习,采用讲解、示范等教学手段,确保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适当向其拓展课外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其综合素质。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注重学生的学习反馈,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同时,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合作学习,以便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结束语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加以重视,基于实际需求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地理知识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由此,本文对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提出了确定单元教学主题、基于单元内容制作思维导图、创设教学情境等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吴冬秋.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实践探究[J].广西教育,2023(23):91-93,120.
[2]吴开敏.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地理大单元设计策略研究[J].中学科技,2023(13):34-36.
[3]林宇.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研究:以“产业区位因素”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3(16):88-90,98.
[4]汪艳英.核心素养指向下的高中地理大单元整体学习探究[J].地理教育,2023(S1):141-143.
本文系三明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2023年度课题“基于表现性评价的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探究”(项目编号:JYKT-2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