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项目式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4-06-20 13:29于越
高教学刊 2024年16期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应用型高校SWOT分析

摘  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较强应用性和职业性的专门人才,是普通高校服务社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项目式教学因其具有学生中心、注重应用、成果导向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的应用型大学的关注。通过SWOT分析法,从学校内部优势、劣势,学校外部机遇、挑战等要素出发,分析实施项目式教学的可行性、困难性和战略性,提出整体设计分步实施,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发挥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加强教学理论研究,建立教学改革共同体,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质量文化和教学改革新样态等实施策略,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应用型高校;SWOT分析;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6-0083-09

Abstract: Cultivating specialized talents with solid foundations, broad knowledge, strong applicability and professionalism is the trend and direction of ordinary universities serving social development. Project based teaching, due to its student-centered, application-oriented, and results oriented characteristics, is increasingly receiving attention from applied universities that focus on solving practical problems. By using the SWOT analysis method, starting from the internal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school, as well as external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 feasibility, difficulty, and strategy of implementing project-based teaching are analyzed. The overall design is proposed to be implemented step by step, combining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organically,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strengthening teaching theory research, and establishing a community of teaching reform, implement strategies such as building a teaching quality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 new model of teaching reform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alents.

Keywords: project-based teaching; applied universities; SWOT analysis; educational reform; talent cultivation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信息化、工业智能化、经济全球化、教育现代化和文化多元化等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新标准,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科学思维、动手能力、有一定理论基础、在工作实践中解决复杂问题,学习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并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综合应用型人才,是普通高校服务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育人方向[1]。“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是国家对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的基本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要紧紧抓住“需求导向,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观,重基础、重技术、重能力、重立德和强素质,将学术、技术和职业有机结合,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2]。项目式教学因其具有学生中心、注重应用和成果导向等特点,在“学中做”和“做中学”,越来越受到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关注。

一  项目式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探索与实践的现状

(一)  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趋势和现实呼唤

20世纪70年代欧洲教育部长会议出台了“第三级教育多样化”调查报告指出:“传统的高等教育制度已不能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需要”,要“着重于就业需要”“专业和职业走向必须以劳动力市场发展情况的系统情报为基础”[3]。其后国际高教界开始普遍重视实践教学,高等教育多样化,建立多元的高等教育体制成为共识。

无论是当前国际流行的“三螺旋”(政府、高校、企业),还是德国的“双元制”(高校、企业)、日本的“官产学研”(政府、高校、企业)、英国的“三明治”(理论-实践-理论工学交替)、美国的“高校科技园”(高校、企业、风险投资基金)、瑞士的“三元制”(行业、高校、企业)等[4],还是我国的“产教融合”(政府、行业、高校、企业),都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技术性。“培养应用型人才”“侧重应用性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已成为高校转型发展,建设突出应用性的基本特征。

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坚持实践性、学理性和指导性等基础上,在服务定位、功能选择、确定内涵、体制机制、评价导向和模式范式等要素建设上,形成了特色,在应用研究、专业实践和操作技术等方面形成了风格。以产教融合为基础,关注教育与企业和业界的紧密合作和契合度,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应用型人才。

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主要分为学术理论型、专业应用型和技术实用型等三类[5],应用与实用型是高等教育的重点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近年来,我国对“应用型”大学研究日益重视,从应用型本科高校持续发展和保证就业率角度,加大“产、学、研、用”等多要素融合的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综合应用型人才,是民办高等院校的办学新定位和新追求。

从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要求上看,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是以培养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但其培养的方向和学生素养要求等还存在不同的规制。中职培养的基本是动手和实际操作技能,强调“会干活”;高职培养的是复杂的实践能力,强调“干好活”;二者都强调实际操作和上手解决问题;应用型本科高校,不但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要求要弄清原理,强调在理论指导下实践,建构相关新理论,强调要独立解决复杂问题,要“干精活”。因此,培养独立思考、深度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有效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技能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

(二)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中面临的困境与突围

在教育理念方面,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没有真正吃透政府、行业、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使用与鉴别等方面的角色、互动及关系等,还没有把人才培养放在国家战略、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大势和大背景中,找准人才培养的规格与定位,应用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储备不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和热情不够,对应用型的时代内涵把握不精准,还没有形成普适化、特色式运行模式和办学机制,应用特色不突出。

在教学实践方面,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中还或明或暗地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传递和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还停留在传统的讲授与说教,还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等被动教学模式阶段,学生处于从属地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脱节,教学实践与用人单位合作流于形式,学生应用操作仅仅满足于规程要求,做做样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真实的实践和实习机会少。学生没有项目意识,没有运用所学知识开发新产品的意识,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还没有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思维定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到了经济建设主战场,往往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基本需要。探寻知识、解决问题、建构思维、形成产品和主动评价等脱节,产业与教学结合不密切,相互支持与促进力度不够,还没有建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一体化办学模式,传统的投入导向阻碍了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

在新质生产力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集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养成、技能历练和社会服务等于一体,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的重点和努力方向[6]。要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战略,发挥高校与企业双主体作用,适应经济转型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新需求,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现代化发展,推进应用人才资源开发和有效利用。

(三)  项目式学习为教学改革与发展注入活力

近年来引进的项目式学习思想与教学模式,针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存在的弊端,从学生地位、教学策略、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教与学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方式,从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本质属性出发,探寻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新教学实践范式,走向未来学习的变革性的实践定位,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能,很好地满足了社会对人才应用能力的需求。

项目式教学也称项目式学习或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克伯屈(Kipatrick)在20世纪初以杜威“做中学”教育思想出发,在其“问题教学法”基础上,根据内部动机和附随学习的理论所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完整地呈现了现代学习的生态结构和样貌特征[7]。

巴克教育研究所(Buck Institute for Education)专心研究项目式教学30多年,对其理解和认识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研究指出,项目式教学是一种通过引导学生广泛而深入地探究复杂、真实的问题或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进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学习模式,具体地说,该模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学习者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运用学科基本概念和原理,借助多种资源,为实现特定的目标,解决一系列相关联的问题的学习模式[8]。学生在教师帮助下,面对来自真实世界的挑战性任务,开展一定周期的探究与合作学习,完成项目成果,获得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协调发展,其实质是推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思路、变革学习举措、开展深度学习,为学生成长提供高质量、多样化和可选择的学习空间[9]。

在项目式学习中,更加注重合作教学,教师的授课方式由灌输变为引导,由过去的老师带着问题去讲,到现在有了问题老师引导解答,并有针对性地解决;从知识体系传授看,知识技能的传授由原来的按部就班,转变为多点突破,整体建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积极对话,教师鼓励、督促学生间合作、交流,共同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重点放在提升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10]。

项目式学习通过研究对象、研究视域、研究方式的转换,突出学生学习状态特点,体现了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式学习和反思性学习的特点,让学生亲自经历、感受、体验和探索,实现“以教材为中心”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型[11]。项目式学习活动体现了真实性、跨学科性、建构性、自主性、问题性和产品性等,具有一定的知识度、真实度、实践度、协作度、参与度和感知度,引导学生走向由被动到主动的深度学习[12]。

二  基于SWOT分析法的项目式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探索与实践

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又称道斯矩阵,是肯尼斯·安德鲁斯(KennethR.Andrews,1916—2005年)于1971年在其《公司战略概念》中首次提出的战略分析框架。SWOT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优势和劣势是内在因素,机会与威胁是外在要素[13]。SWOT分析法将企业内、外部条件进行综合与概括,依照矩阵形式排列,运用系统分析方法,为决策者制定战略计划创造条件。下面以一所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探索实践项目式教学为例,进行SWOT分析。

(一)  内部优势

1  领导重视,顶层规划,整体推进

学校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实施一把手工程,学校整体规划,形成试验方案,从基本理论、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学生培养、评价与反馈、教师培养和教学文化等方面调动全校资源,整合发力,全面推进。学校主要领导教改意见垂直下达,各管理部门扁平化协同服务,教师在专家指导下开展成果导向式教学改革。决策者、管理者、专家、教师和学生等形成融合型教学改革联合体,同时,明确实验目标和激励机制,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质量文化,由外部推动转变为内驱联动,保障了高效能、高质量开展此项教改工作。

2  全员参与,内驱聚焦,整合教育资源

开展项目式教学改革与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内部的专业授课教师、教管部门、教师发展中心和教学评估机构等要协同合力,学校外部的实习基地、实践企业及科研部门等要协调配合,学校决策者、部门管理者、一线教师、其他教辅人员及校外相关教育人员和机构等要全员参与,聚焦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应用和实践成果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知识教学理念和灌输课堂样式,协调统筹各种教育资源,创新应用型育人模式。

3  建立教改团队,相互交流,合力攻关

项目式教学改革虽然强调“学生中心、注重应用和成果导向”等黄金三定律[14],但是教师发挥的引领、指导、监督和学习保障等作用,不仅不能或缺还要加强,事实上,对教师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的要求更高了。在学校领导重视、整体规划和全员行动下,教师以教研室、小组、书院和工作坊等形式,建设项目式教学改革团队,以专业和课程为基础,结对子、建小组,与专家合作,协作攻关,合力突破,跨学科借鉴教改思路和实践经验,体会PBL的教与学真谛,科研引领、教研指导,提高教师的导学能力、教学技能,使教师走上懂理念、会操作、知评价及求发展的专业化发展道路[15]。

4  专家引领,指导实践,教改有法可依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是注定不会取得预期成果的实践,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理论工作者作用,组织教育理论研究、教师发展中心和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有关专家,从不同视角、不同方向和不同要求,指导、引领教师开展面向学生、面向应用和面向成果的教学改革,以校本研究为基点,发挥教育科研为学校发展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为教师成长服务的功能,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要效益,用科研引领教研,用教研推动教改,使教学改革有规章可循,有办法可依。

5  成果导向,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项目式学习是从生活环境中存在的、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开始,学习的终点是产生有意义的产品。以成果导向为根本的项目式学习,从一开始就使学生的学习处在明确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场景中,使他们看到学习的意义和通过学习掌握知识可以解决现实问题的愿景,了解到知识的价值、学习的意义和理论学习与现实应用的关系,从内心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学生学习的潜能。在学习方式改革中增强学生动手和解决问题能力,使学习由被动变主动,由“要你学”,变成“我要学”。

(二)  内部劣势

1  对实施项目式教学的战略价值认识不清

当前,全球新技术革命发展迅速,我国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对人才的需求和渴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大学应用型强调专业应用,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应用型人才是学术型和技术型的集合。项目式教学突出“学生中心、注重应用和成果导向”,正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佳形式。目前,实施的项目式教学改革还没有从国家对新时代人才需求的战略高度认识此项教学改革的意义和战略价值,对通过实施项目式教学,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还存在战略价值认识模糊、理论原理理解不透和实践操作把握不准等倾向。

2  实验教师缺乏相关理论知识,指导经验欠缺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实施者、设计者、管理者和监督者,教师对项目式教学的理解和实施,决定了该项教改试验的成败。从目前参与试验的学校和教师看,还存在着对项目式教学相关理论认知、项目式学习的基本程序与步骤、核心理念思想的理解、教师角色的定位、学生中心的含义、问题与项目及成果的关系等缺乏理论认知、“度”的把握和过程指导。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还缺乏成熟的案例可供借鉴和参考,根据教师的理解和教学偏好,在教学改革中还在摸索前行,缺乏理论知识和指导经验,是教师面对项目式教学改革的现实挑战[9]。

3  存在形式主义倾向,畏难情绪和抵触思想

项目式教学与以往讲授式教学相比是一种教与学的全新教学方式,学生要主动和积极学习,并通过“作品”自主完成知识建构,实现生成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目标。项目式教学虽然以学生为中心,但教师的教学工作更重,对教师知识、能力、素质和倾注热情则要求更高了,加之教师外出学习少,实地考察、借鉴少,现场观摩少,不熟悉此法,同时又没有明确标准可依、可规,在畏难情绪和抵触思想作用下,有些参与试验的教师只是按照项目式教学的基本流程和要求走一下形式,浮于表面,没有真正做到深入研究、认真思考和注重实效。

4  缺乏检测评估手段,标准与要求不明确、具体

项目式教学引入到我国已经几十年了,在中国化改造和发展中,做了大量尝试和具体试验,但主要集中在理论认知、程序把握、方法确定和产品鉴定等方面,对项目式教学教改试验的结果如何评价、标准是什么、如何量化,不同学科、专业和具体课程如何实施等,都在探索、尝试和实践中,“做中学”“学中做”成为教改常态[16],因为没有国家和区域的评价标准,对试验过程的监督、检测和保障等仅停留在学校内部和试验小组,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估手段,对试验结果的检验标准及要求等还存在不客观、不明确和不具体等倾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应用,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产学研用协调发展等,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

(三)  外部机遇

1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大量高质量应用型新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是根本,科技是动力,教育是基础。培养拥有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全面发展型人才,是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趋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新阶段后,在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同时,更需要培养大量知理论、专业强、会动手和有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实现教育兴国,人才强国和科技富国。

2  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新时代,应用型高校迎来新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经过七十年发展,其中,改革开放四十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大众化阶段,进入到普及化时期[17]。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逐年攀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和渴望。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层次和要求等有了新定位,研究型、应用型和技术型等形成了人才发展与需求的金字塔,懂专业、能动手、有理论、会操作、创新意识强、主动寻找前沿问题并能有效解决的应用型人才是国家由大国到强国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因此,应用型高校将随着国家发展和战略调整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应用型人才培养将成为未来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

3  学习方式、知识体系和能力系统改变,造就人才新定位

随着国际竞争、科技革命、国际秩序分野和社会加速转型,当今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变革与重构成为新常态。深度学习、知识谱系、增强学习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驱动“互联网+教育”迈入“智能教育”的新时代[18]。

人工智能视域下的教育知识图谱的应用,有助于教育大数据智能化处理,有助于教学资源语意化聚合,有助于智慧教学高效化,有助于赋能学习者画像模型的建构,有助于贯彻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诊断适应性学习,实现个性化学习,把握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解决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和“学习迷航”等问题,可以说,在社会变革的新时代,有力地催生了人们学习方式、知识体系和能力系统的改变与提升,推动了社会需要的人才标准与素质的新定位[19]。

4  传统闭合型向智能开放型转化,个人适应与价值的新变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深度转型的关键期,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和权益意识逐步增强,对提供公共优质服务需求日益旺盛,为适应社会发展节奏,就需要未来工作者具备更高的技术能力及适应能力,迎接挑战。中国社会结构特征主要体现在几千年的农耕社会逐渐培育的乡土文明,突出表现为一种闭合型的社会形式,一切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以己为中心,为己服务,具有群居性、世代性和属地性等特征,强调传统、服从和不变,而现代社会则更推崇智能、开放、创新和多元,强调团队和协作,通过相互配合、协同,共同完成任务[20],因此,在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等社会转型中,要求个人发展与适应要与时俱进和推陈出新,在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等方面,个人要适应新发展与价值体现的新变化,以适应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变迁与转变。

(四)  外部挑战

1  教育管理部门宏观指导充分,微观规范不足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国家和教育部等都提出了宏观要求和战略部署。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探索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模式。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要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该文件的出台,首次将项目式学习与教学理念纳入国家政策。在政策和课程标准引领下,许多学校主动进行了项目式学习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与探索,但此项教学改革,宏观要求充分,具体规范不足,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目前仅集中在各校内部实验探索和试验之中,点的突破和面的铺开不到位,参与试验的学校还没有及时地总结经验,推广成熟模式[21]。

2  要适应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面临中国化挑战

项目式学习与教学方法和理念等是适应西方的教育发展状况、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文化特点与思想孕育土壤产生的,不是简单地超出国界和意识形态等单纯的教育人和培养人的问题,而是具有民族性、制度性、思想性和政治性[22],因此,项目式教学引进中国,必须进行中国化改造,不能原汁原味,照抄照搬,要为中国教育服务,要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要符合国家要求、社会需要和人民期盼,要适应中国国情,学生中心的前提是教育者要把握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然后才是“如何培养人”,要适应学生和教师的学与教的实际,走中国化道路,形成中国特色,要与现有教学方式方法有机融合,形成合力,推动和深化中国式教育改革发展[23]。

3  专业研究者还没有深度融入,缺乏高层次的理论指导

项目式教学是在西方文化土壤和教育需求基础上,经过教育专家的总结升华,形成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法操作模式。当前,中国式的项目式教学,一方面国家提出明确要求,并纳入教育政策,另一方面,学校有迫切需求,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有积极意义,但目前国家和地方权威的教育理论研究部门还没有深度介入,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还相对薄弱,用科研指导教研,用教研推动教改,还没有形成常态,理论引领,实践指导不充分,教育研究的智库作用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4  还处在零散试验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合力攻关态势

目前,各校项目式教学还处于零散试验与探索阶段,以学科、专业和课程进行此项教改试验较多,全校开展较少,区域开展则更少,还基本处于各学科专业甚至个别教师的单打独斗阶段,相互交流经验和做法不够,还没有形成各学科、专业竞相开展此项研究与实践的局面。项目式教学具有以项目为内容教学、以实践培养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优势,普遍受到应用型高校重视,但从目前的实验效果看,还存在教学效果不佳、地方应用型人才输入薄弱、产教融合不彻底等倾向,还没有形成合力攻关态势,要细化学习过程、指导项目进度和改革学习方式,加强对学生成果的关注,创新教学评价方式,坚持走中国式、特色化教学改革发展道路[24]。

5  没有相对成熟的经验和普适的模式可供借鉴和推广

利用符合应用型大学专业课程教学规律和教与学成熟的教改经验及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参与试验的教师迅速熟悉项目式教学的精华和教学方法,形成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少走弯路,迅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但现实情况是,项目式教学虽然一经提出并迅速引进中国,但发展不平衡、应用不充分、效果不显著,各校教师认识及重视程度各异,基础教育相对较好,高等教育特别是应用型高校,由于学科、专业和课程的限制,产学研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基于“学生中心、注重应用和成果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在应用型高校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相对成熟、适应性强的经验和操作模式可供推广和借鉴,现象梳理、经验总结,形成中国特色的项目式教学教与学理论还不够成熟,聚焦课标、构建文化、项目管理、搭建支架、评估学习和复盘反思等还在探索与建设之中[25]。

三  项目式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探索与实践中的策略

(一)  整体设计,全面推进,建立操作模式和实践体系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项目式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场教与学的革命。其实施与实践需要全校协同配合,合力参与,因此,搞好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和整体推进,就显得尤为重要。项目式教学的核心是设计优质项目,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将项目设计的核心要素归纳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持续性探究、真实性、学生的发言权和选择权、反思、评价与修改和成果公开展示七个方面。搞好项目式教学的整体设计就是要让团队明确项目式教学对有效推进学校教改的意义和价值,明确目标、任务及工作方向,带着使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构建新教学模式、建设教改体系、突出项目教学元素、完善运行机制和系统评价监测等要素出发,设计教改内容,要充分体现项目式教学的知识度、真实度、实践度、协作度、参与度和感知度等特征,建立起问题驱动、持续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融合、产品导向和评价引领等操作模式和实践体系[26]。模式要突出组成要素及要素间的有机联系和运行系统,属于具体应用和实践范畴,而体系除具有模式基本特征外,还要突出主体和在主线统领下的要素组成、运动变化状态及体现的内在规律性等特征,是整体的集中体现和目标规制的系统表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引进项目式教学,不但要建立适合学校发展和师生实际的教学改革试点,形成操作规范,同时还要从学校育人整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入手,建立通过项目和结果导向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时代榜样,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在借鉴基础上创新,在创新视域下保留传统教学的精华,洋为中用,皆为我用,发挥教改的张力和推陈出新的韧性,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新范式[27]。

(二)  结合实际,分步实施,分类实践,实效为先

实施项目式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目的就是要革除现有的传统教学弊端,兴利除弊,提高教学效能,更好地为应用型高校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因此,在实施项目式教学改革时必须实事求是,必须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必须关照教师和学生发展需求,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不搞简单模式改变等形式主义,以需要为先,以发展为首,以成效为要,做到学生有发展,教师有收获,学校有成效。

实施项目式教学要融入中国文化,体现中国元素,建立中国模式,体现国家需求、学生愿望及培养未来人才样态。应用型高校开展此项教学改革,要紧密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先试点,后总结经验,再结合实际逐步展开,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和课程及不同学年和不同学历层次等情况,分步实施,分类实践,不能一刀切、一个模式和一个要求,教学改革只是提升教学效能的手段之一,不是最终结果,最终目标永远指向为国育人、为党选材。教育领域的创新不是设备、具体方法的更新,而是思维方式的改变[28]。因此,教育者要在学校塑造“创新型思维模式”,帮助教师通过总结和反思,探讨教育如何创新发展。人才是培养的,不是评出来的,要努力改变现有人才观,要打破现有官僚机构定义出来的框架,要在实践和社会大课堂中检验,只有被真实的社会发展选拔出来的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高校培养的人,要坚持以实效为先。

(三)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的项目式教学新样态

项目式教学以建构主义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29]。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深度思考,逐步习得包括知识、可迁移的技能、思维方式及价值观等21世纪人才的核心素养。项目式教学是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型教学策略,是促进学生自我导向学习的创新方法,因此,受到教育研究者和教育改革者的青睐。传统的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学校和教师的教学安排,实行项目式教学后,从着眼于教师“怎么教”,转变为探讨学生“怎么学”,教学目标从过去的知识导向变成素养导向,教学模式从单向授课变成双向或多向互动,学习场域从固定变成了移动式、场所式和多样式,学习设备从单一、共有变成了多元和自带等,学生的专业、技能呈现出跨学科态势。

建设中国特色的项目式教学新样态,可以有效发挥样例塑型、示范引领、运动优化和系统整合等功能,解决了由理论模型到操作范例工具转变和工具使用等问题,使该教学改革呈现操作样式和可学习、可借鉴范例。“样态”(modus)一般释义为“样式”和“形态”,是17世纪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巴鲁赫·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提出的,原指事物的性质或状态,是实体的分殊,具有依靠性、实在性和表现性。样态是客观实物的形式模拟,是真实世界的抽象描写,是思想观念的形象显示,具有相对稳定和绝对运动的可变性、适应性、动态性和包容性等特征。项目式教学改革引入“样态”,可以使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施项目式教学试验时有了实施平台、方法、路径和策略,可以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充分体现教学质量建设的过程性、整体性和目标性,使教改有证可循[30]。

(四)  搞好教师培训,发挥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

教与学是教育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要素,教是手段、过程,学是目的、结果,教育是为了培养人,而教师是培养学生的第一责任人。

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项目式教学改革,不仅是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资源的重组和教育管理的重新配置,更是教师对教师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教学方式方法及考核评价的一场革命。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的变革,需要教师学习、适应、实践和创造,因此,搞好教师培训,让广大教师知晓项目式教学是什么,教与学的基本环节、教师角色、学生学习方式、结果样式、教学与学习效果评价、改进的策略和方法等是项目式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项目式教学具有问题的挑战性、探究的持续性、学生的主动性、评价的修正性及成果的展示性等特征[31],与传统教学比较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多学科场景、合作学习方式、多样性学习结果、注重学习过程和教师角色转变等方面。项目式教学要求教师要亲自参与并指导,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教练、帮手、指导者、评价者和反思者,不是旁观者和看客。学生在教师支持下还可利用各种学习工具查找资料,思考分析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协作、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经过大家共同努力拿出学习的成果——产品,这样的学习经历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搞好教师专业化培训和项目式教学法培训,发挥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教师是行动研究者、田野研究者和质性研究者,在研究和实践中感悟项目式教学真谛,明确教师角色和在教学改革中的定位,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改效能,促进学生发展。

(五)  建立项目式教学改革共同体,学校各部门协同形成合力

教学改革尤其是项目式教学改革,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的和多维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全校各专业大面积铺开同时开展试验与研究更是如此。要尊重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办学特色与办学要求,突出专业、应用和实践,突出产学研用,要全员、全程、全方位、全课程和全媒体育人,要建立教学改革与发展共同体等组织,把教学部门、管理机构、科研指导、教师培训、评估检测、教学服务、实训基地及后勤保障等部门和机构在学校决策者统一组织与协调下,明确目标、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处理好组织内的合作、竞争和冲突等关系,提升共同体意识、认同感与归属感,相互协调、相互融通、相互配合、相互协同,为了共同的目标、信仰、价值观和共同的追求和利益,形成一种紧密的关系,从“问题驱动、持续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融合、产品导向和评价引领”等项目式教学改革各环节出发,共同维护、发展和分享彼此资源、经验,把学校教育资源引向教改,把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引向教改,把学校管理者的重心引向教改,把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引向教改,通过建立项目式教学改革共同体,协同学校各部门形成教改合力,以教改为助推,实现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32]。

(六)  加强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教育科学研究,用理论指导实践

以教育实践为基础,以教育理论为武器,以科研方法为手段,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学试验的动力、源泉和实践基础与根本保障,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要方法、要指导和要行动,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教学效能,赋能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内生动力的共识。

当前,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已成为竞争的核心,而人才是取胜的关键。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建设者,高端的科技创新型人才和基础段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二者缺一不可,其中,专业应用与技术操作型人才是产品生产的终端,是国家大批量需要的。教育科学研究就是要解决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应用和人才优势等基本问题,这不仅涉及学生就业等高校人才培养的出口问题,同时,更影响到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要大力加强高校的教育科学等基础研究,用教育科研引领教研,用教学研究成果指导教学改革,教科研先行,在教育科研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总结广大一线教师在教改试验中的经验、做法和实践体会,并上升为新时代教育理论和大学文化思想并及时推广,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推动教改,培养高质量的懂专业、会应用的实用型人才。

(七)  突出育人宗旨,优化办学环境,建设中国特色的教学质量文化

大学质量文化是在大学教育中,自觉形成的涉及质量的价值观念、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及传统习惯等总和。近年来,“质量文化”从理论到实践开始被广泛关注,从打造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新文化视角,赋予质量以生命和文化灵魂,提出质量建设的文化理想,为高校改革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高校质量文化引领着不同的质量价值追求和质量认知理想,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理念”“方法”和“工具”的协同,是“整体育人、系统建构、文化内生、课程再造”的更高追求。教育部提出“高校要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大学质量文化,把其作为推动大学不断前行,不断超越的内生动力”。“新时代高教40条”又提出,要将建设质量文化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质量文化[33]。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实现项目式教学改革与产教研协同新发展,必须从内部解决动力问题,从源头解决驱力问题,从过程解决持续问题。为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的质量文化,通过项目式教学改革,加强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推动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效解决育人目标中“软”“硬”措施有机结合问题,使人才培养中的质量评价、督导评估和质量保障等赋予精神内涵、自觉内省和文化灵魂,实现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评价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首要指标,突出育人宗旨,优化办学环境,使不断提高质量变成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

四  结束语

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快速跃升的大背景下,人类封闭的时代已经被开放的、多元的和复杂的新时代取代,未来社会对具体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和强烈。全球教育变革,催生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并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项目式教学通过一种动态的、成果导向式的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和应对真实挑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更深刻地领会、认识知识与技能的意义和价值,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中,通过探究性、合作性、自主性、情境性和问题导向性等教学方式改革,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参与,通过深度学习、问题驱动和创新体验,培养新世纪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和终身学习者,为未来做好准备[34]。

运用SWOT分析法,从强项与弱项,环境提供的机会与威胁等要素出发,运用系统分析原理,把项目式教学中的各种元素相互匹配加以综合分析,从中总结出应用型本科院校探索与实施项目式教学的生态结构和样貌特征,充分利用优势,抓住机遇,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吃透项目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精髓,并进行中国化改造,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用科研引领教研,用教研推动教改,用具有先进理念和操作方式的教学改革,培养新时代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齐成龙,李玉颖.STEAM项目式教学:内涵意蕴、价值向度与运用示例[J].自然辩证法通讯,2023,45(11):106-113.

[2] 王禹心.民办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8(33):205.

[3] 仝月荣,肖雄子彦,张执南,等.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项目式教学模式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40(7):185-189.

[4] 许国超.大学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应用型课程项目式教学研究[J].现代交际,2021(1):16-18.

[5] 于广艳,张尔东,邓春伟,等.OBE教学模式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高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1(5):70-71.

[6] 史秋衡,孙昕妍.以人民为中心:我国高等教育的使命担当[J].中国高等教育,2021(23):13-15.

[7] 董艳,和静宇.PBL项目式学习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9):53-58.

[8] 强丹丹,雷雨.项目式教学在应用型高校教学设计中的研究与实践[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23,8(1):58-64.

[9] 谢宇松.项目化学习中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课程,2018(23):56-60.

[10] 朱文辉,任铭.项目式学习:通向深度学习的设计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22,34(2):39-45.

[11] 张晶,张丽伟,王明明.基于STEAM理念的项目式教学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50):38-39.

[12] 胡佳怡.从“问题”到“产品”:项目式学习的再认识[J].基础教育课程,2019(9):29-34.

[13] 郑义海,赵婉,黄春波,等.基于SWOT分析方法的高校校内导师制研究初探[J].经济师,2021,23(7):183-186.

[14] 曹烔烔,陈蕊,董黎明,等.基于设计思维的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13):88-92.

[15] 杨杰,蔡玲,侯燕.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学科实践活动设计原则与实施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1(31):55-57.

[16] 李志河,张丽梅.近十年我国项目式学习研究综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6):52-55.

[17] 王巍.国际项目式STEM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9(4):90-96.

[18] 王峥嵘.教师项目式教学能力发展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22.

[19] 赵煜.项目式协作学习中学习者认知负荷的影响因素与优化调控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23.

[20] 杨明全.核心素养时代的项目式学习:内涵重塑与价值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2):57-63.

[21] 陈海深,谢雪云,何卓文,等.STEAM项目式学习视域下虹吸教具的创新与实践[J].广西物理,2022,43(2):33-37.

[22] 桑国元.教师如何理解项目式学习的内涵[J].教师教育论坛,2022,35(10):21-23.

[23] 贾慧兰.浅析项目式教学实施过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0):173,171.

[24] 陈巍,陈国军,郁汉琪.建构主义理论的项目式教学体系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2):183-187,206.

[25] 董艳,孟南希.项目式教学之99问[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2.

[26] 桑国元,叶碧欣,王翔.项目式学习教师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

[27] 齐卫,王文青.项目式教学过程与效果评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6):119-121.

[28] 祝振宇,陈冰红,黄林伟.基于教学平台的项目式教学评价体系构建[J].计算机教育,2019(7):75-78,83.

[29] 张健.论项目式教学法的内涵及在应用型本科高校ESP教学中的设计原则[J].智库时代,2019(20):184,186.

[30] 王保华.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的反思与超越[J].山东高等教育,2015,3(8):5-12,2.

[31] 张婧,韩雁,梁志星.基于CDIO项目式教学的教师能力培养[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11):115-119.

[32] 张执南,张国洋,韩东,等.基于知识图谱的项目式教学管理——以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2):58-62.

[33] 殷雪林,齐明辉,孙桂明.质量文化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2.

[34] 张文兰,李梦雪.基于系统性文献评价法的项目式学习内涵与有效性释要[J].电化教育研究,2023,44(2):121-128.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基础研究支持计划“大学教育现代化的基本逻辑与价值追求研究”(YQJH2023178)

作者简介:于越(1980-),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副教授,校长。研究方向为民办教育管理、应用型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特色建设。

猜你喜欢
项目式教学应用型高校SWOT分析
民办本科高校新闻专业项目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论项目教学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生物项目式学习活动的探索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应用型高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优化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SWOT分析
高职《液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P2P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企业运营管理与财务战略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