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红
摘要:生活化素材是指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学生易于理解和感知的教学资源。教师将这些素材巧妙地融入生物课堂,不仅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而且能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文章阐述了借助生活化素材提高生物课堂趣味性的价值及原则,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期为生物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活化素材;生物课堂;趣味性
在生物教学中,生物知识概念复杂、繁多,如果学生无法深度理解生物知识,就难以建立系统的学习体系,会对学习造成不良影响。而融入生活化素材,能将生物概念直观化、形象化地呈现出来,能帮助学生了解生物知识,激发学习欲望。所以,教师需要融合生活资源,利用生活化教学为学生展示生物知识,并提供更好的学习路径。教师通过新颖的教学设计、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
1 借助生活化素材提高生物课堂趣味性的价值
1.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化素材是指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资源和经验,包括身边的动植物、生活中的食物、环境中的现象,教师将这些素材引入课堂,能将抽象、复杂的生物知识与生动、具体的生活场景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生物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们会主动地投入学习中,积极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
1.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科必备的技能之一。通过引入生活化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现象,发现生物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了解植物的多样性。或者让学生观察动物的行为习性、生理特征,探究动物的生存策略。这些观察活动富有趣味性,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识,提升观察能力。
1.3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许多生物知识和原理需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然而,由于实验条件、时间因素的限制,部分实验难以在课堂上开展。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化素材,设计简单易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物知识。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的生态系统模型,让学生观察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或者让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生物标本,了解生物的结构和功能。这些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实践能力。
2 借助生活化素材提高生物课堂趣味性的原则
2.1生动性与趣味性原则
教师在为学生选择生活化素材时,要确保其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这样的素材能迅速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生动性意味着素材要形象、直观,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感知体验;趣味性则要求素材本身具有吸引人的特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遵循这两个原则,生活化素材才能在课堂中发挥最大效用,让生物课堂变得更有趣、更富有活力。
2.2生活性与真实性原则
生活化素材应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并体现生活性,这样的素材能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生物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当然,素材的真实性也至关重要,只有真实的素材才能让学生信服,才能引发他们进行深入思考。
2.3时效性与典型性原则
教师在为学生选择生活化素材时,还需要考虑时效性和典型性。时效性要求素材与时俱进,反映当前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典型性则要求素材具有代表性,能集中体现某一类问题或者现象的本质特征。这样的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生物学的应用价值。
2.4引导性与启迪性原则
引导性意味着教师要通过对素材的呈现和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启迪性则要求素材本身具有启发思维的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遵循引导与启发原则,有利于发挥生活化素材的教育价值,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3 借助生活化素材提高生物课堂趣味性的策略
3.1融入生活化内容
一要挖掘生活细节,让生物知识触手可及。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寻找与生物知识相关的内容,包括家庭园艺、宠物饲养、日常饮食,将这些生活点滴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这种方式使生物知识不再是抽象难懂的科学原理,而是转化为学生可以观察、体验、思考的具体现象,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生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二要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模拟生活场景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生物知识的应用价值。例如,通过创设“小小营养师”“家庭医生”“环保小卫士”等角色扮演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使生物学习变得更富有创造性和实用价值。
3.2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一方面,利用日常现象,巧妙创设情境。在日常生活中,生物现象无处不在,从细微的细胞活动到宏观的生态平衡,均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现象,如植物的向光性、动物的迁徙行为。将这些现象与生物学知识相结合,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这样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另一方面,结合社会热点,创设时事情境。当今社会,生物科技发展迅猛,诸如基因编辑、生物多样性保护话题时常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热点时事,创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通过创设时事情境,能增强课堂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与使命感,以激发他们探究生物科学的热情。
3.3布置生活化作业
3.3.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教师在为学生布置生活化作业时,应创设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将生物知识融入其中,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作业设计可以围绕学生熟悉的环境、日常经验或者社会热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生物学的魅力和实用价值。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家庭种植活动,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这样的作业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深学生对植物生长条件的理解。
3.3.2强调实践操作,促进知识内化
生活化作业应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生物知识。教师可以设计小实验、小制作或者调查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动手动脑,将抽象的生物知识转化为操作经验。这样的作业能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
3.3.3引导自主探究,培养科学素养
生活化作业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或者研究项目,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和探究,这样的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组织生活化活动
一要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将抽象的生物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选择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生活场景作为切入点,利用这些场景中的生物元素创设生动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直观感知生物知识的存在,感受生物学科的实用价值。通过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思考和提问,能自然而然地引出生物知识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探究。
二要开展生活实践,强化知识应用。生活化活动不应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应通过实践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与生物知识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制作酸奶、培育植物、观察昆虫,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这样的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展示实践活动中的成果,也能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提高生物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3.5开发生活化资源
3.5.1结合日常场景创设教学情境
在日常生活中,生物知识无处不在,从餐桌上的食物来源到公园的花草树木,均是生物学的体现。为了提高生物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巧妙挖掘这些日常场景,将其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家庭宠物的行为习惯,理解动物的行为模式;通过分析季节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探究植物生理学的奥秘。通过构建生活化场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对生物知识形成直观、深刻的理解,从而将抽象的生物知识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生活经验。
3.5.2组织实验教学,增强直观感受
实验是生物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利用生活中的实物设计实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参与度。教师可以设计简单易行、材料易得的生活化实验,如使用不同水果设计发酵实验,让学生观察酵母菌的作用;或者利用透明玻璃瓶和植物实施光合作用的条件实验,让学生探究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这些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生物学习的乐趣,并帮助他们巩固和拓展课本知识,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类似的实验教学可以使生活化资源被高效率利用,转化为生物教学资源,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教师借助生活化素材提高生物课堂趣味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生物知识与生活场景相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所以,教师应积极挖掘和利用生活化素材,为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然而,在利用生活化素材提高课堂趣味性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素材的科学性和教育性,所选素材应紧密围绕教学目标,避免偏离主题或者对学生产生误导,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素材与呈现方式,确保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能真正掌握生物知识。
参考文献:
[1]韩晴.基于生活教育理念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践[J].华夏教师,2023(26):43-45.
[2]张教军.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学周刊,2023(25):96-98.
[3]王小珂,王旭.生活化育人理念下构建初中生物高效课堂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3(27):133-136.
[4]赵有宝.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天津教育,2023(19):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