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探析

2024-06-19 08:57张晓
教育界·A 2024年12期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劳动

【摘要】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必然需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蕴含大量的劳动元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能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文章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的劳动教育进行分析,并从挖掘劳动元素、加强劳动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劳动

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及价值观念塑造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落实劳动教育、加强道德教育,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涵盖了许多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而劳动教育的融入能将道德与法治知识具体而形象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学会规范自身行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目前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尚未明确将道德与法治教育同劳动教育相联系,难以发挥两者有机融合的合力。对此,本文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方向把握和策略探析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加强对学生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和劳动观念的培养。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渗透劳动教育的方向把握

(一)明确育人导向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提升小学生劳动素质、思想观念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能切实发挥学科的育人优势。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育人导向,结合立德树人的目标以及素质教育的需求渗透劳动教育,根据课程内容和劳动教育内涵设计教学活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良好的劳动行为,进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强化综合实施

教师应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实现课程的一体化设计,确保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因此,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时,需积极拓宽教育渠道,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综合实施劳动教育,以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教育为主,以生产劳动与服务性劳动为辅,为学生的成长、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具体而言,首先,教师要结合课堂知识组织劳动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在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领悟劳动内涵,端正劳动态度,培养责任意识,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1]。其次,在劳动教育中需加强家庭劳动教育,鼓励家长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劳动空间与劳动实践机会,形成家校共育的局面,培养学生的劳动自觉性和责任意识。此外,教师要鼓励并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中的劳动实践场所参与劳动和志愿服务,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体验中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品质。

(三)坚持教育规律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需要教师遵循小学生的心理性格特征、年龄发展特征、认知规律等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部分小学生对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足,劳动意识薄弱,劳动技能掌握得不够熟练。因此,在教师进行劳动教育时,学生可能会出现抵触心理,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对此,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道德品质水平、劳动能力等方面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劳动教学活动,设置科学的劳动教育主题,因材施教,保证道德与法治课程同劳动教育的融合效果;此外,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时,许多学生都认为课堂学习枯燥,缺少学习兴趣。对此,在渗透劳动教育时,教师可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从学生的真实认知水平和需求出发,组织多元化、趣味性的劳动教育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探析

(一)挖掘劳动元素,促进劳动意识形成

小学阶段的学生劳动意识尚未完善。因此,教师不仅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还需重视课程的德育功能,将德育教育、劳动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夯实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把握正确教育方向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劳动教育元素,全方面渗透与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感悟劳动的价值,逐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以一年级下册“让我自己来整理”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内容蕴含着一定的劳动教育元素,教师可以利用教材知识引导学生完成比较简单的劳动任务,如整理自己的物品、规范自己的行为等。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生活中离不开各类生活用品以及文具等物品,而他们往往不能将使用过的物品归还原位。由此,学会整理物品成为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劳动技能。课堂上,教师从“小雨带我们认识了生活中哪些‘好伙伴?”“小雨遇到了什么困难?”“从中我们学到了什么?”这三个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整理物品的重要性,增强学生自我整理的劳动意识和责任意识。随后,教师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桌,同桌之间互相改进、再次整理。以此,引导学生总结整理物品的方法,如“有序摆放”“物归原处”“分类收纳”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实践掌握了整理物品的方法,养成了分类整理、按时清洁的好习惯,初步掌握了自我整理的劳动行为。

教师挖掘劳动元素并引导学生完成劳动任务,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加强劳动实践,拓宽劳动实践领域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立足课堂实践,加强劳动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使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同时,强化劳动技能水平,增强主动参与劳动的意识。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劳动实践,让学生切身体会劳动带来的成就感与喜悦感。

以四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他们”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各个行业劳动者的手的图片,让学生猜“这是谁的手?”以此,让学生了解劳动的辛苦与不易,从而让学生学会尊重劳动者,提高劳动素养。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心中的“最美劳动者”,深化“生活离不开劳动者”的主题。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劳动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切身领悟劳动的艰辛和劳动者

的付出,理解劳动的重要性,从而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可见,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借助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除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需重视家庭、社会中的劳动教育。家庭层面,教师和学生家长应展开合作、交流,互相配合进行育人工作。以四年级上册“这些事我来做”一课的教学为例。课后,教师布置家庭劳动打卡任务,要求学生帮助父母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擦桌洗碗、整理房间、烹饪食物等实践性作业。同时,家长用照片或者视频记录孩子劳动的过程,并在“班级小管家”进行打卡,让班级学生、家长和老师均能看到劳动实践成果。教师可以对打卡点赞数最多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赞扬,增强学生的劳动荣誉感和成就感,使学生自觉承担家务劳动的职责,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与道德品质。社会层面,教师应充分利用周边的劳动实践场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如环保宣传、种植蔬菜、探望老人等。

立足于学校、家庭、社会,拓展劳动实践领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三)联系学生生活,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劳动与学生的生活关联紧密。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强化学生的劳动技能,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体而言,教师需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借助生活素材激励学生成长、进步,强化学生的劳动技能,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对此,教师应围绕教学主题,探索具有劳动教育价值的生活素材,并将其融入课堂,发挥生活教学的优势,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以二年级上册“我是班级值日生”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设置“参观动物学校”的故事情境,通过播放小羊值日的视频把问题呈现给学生:“故事中小羊的值日工作做得好吗?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太好?”以此启发学生思考和交流,让学生认识到值日是每位学生应尽的责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劳动意识。接着,教师展示山羊老师的拍下的教室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小羊进行值日工作前杂乱的教室和值日后干净的教室,并说出自己的发现,让学生理解值日的作用。而后,教师询问班级的值日生如何安排,让学生认识到班级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是大家明确分工、努力完成各自的值日任务的结果,从而理解劳动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通过问题“我们要如何做好值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充分的讨论中,学生逐渐理解“要充分发挥班级里每一名学生的长处,才能高效地完成值日任务,让班级更加整洁,也更加团结”。至此,学生的集体意识、劳动意识都得以增强。最后,教师可以请学生投票选出每天值日最认真负责的同学,教师进行表扬和奖励,从而让学生明确哪些行为是优秀值日生的表现。教师还可以在课后进行优秀值日生的比赛,让学生每周互相评选出“劳动新星”“劳动模范”,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落到实处[2]。

教师充分挖掘学生真实生活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并将其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再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健康的劳动行为和习惯。

(四)运用评价激励,强化劳动价值认同

教师应建立合理的劳动评价机制,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充分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既要将劳动结果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又要对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表现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和激励。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和激励,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成果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强化对劳动成果的认同,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想和品行的发展与进步。

以四年级上册“变废为宝有妙招”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通过展示矿泉水瓶的实物和播放视频“一个矿泉水瓶的自白”,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了解到垃圾带来的危害。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你觉得矿泉水瓶应该去往哪里呢?是让矿泉水瓶污染环境还是回收再利用呢?你有哪些减少垃圾的好办法?”在交流讨论中,学生能够了解减少垃圾的有效措施,逐渐树立环保意识。同时,教师应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大家知道这么多减少垃圾的小妙招,真厉害。老师也有几个减少生活垃圾的有效方法,大家可以参考。”以此进行补充、评价,增强学生的垃圾分类的意识以及劳动价值认同。然后,教师播放与“垃圾分类”有关的科普视频,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这一重要的环保措施。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开展“进行垃圾分类,帮垃圾‘回家”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进行垃圾分类。教师还可以请学生为社区、家庭或者班级提供垃圾分类的妙招,在肯定学生想法的基础上,引导其在课后进行实践与推广,并鼓励学生不断改善。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得以增强。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展示“变废为宝”的作品,评选出“最有创意奖”,并给予学生评价和激励,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实现“变废为宝”,让学生理解废物再利用的意义,增强循环利用资源的节约意识,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劳动实践能力。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充分运用激励评价,可以强化学生对劳动成果的认同,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想和品行的进步与完善。教师应不断探索劳动教育的新方法,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

结语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对培养具有劳动精神、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不断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渗透劳动教育的方法,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姚秀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策略初探[J].教育界,2022(2):119-122.

[2]郭金玲.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J].数据,2021(5):103-105.

作者简介:张晓(1991—),女,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牛塘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小学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热爱劳动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